第六二七章 蘇軾是什麼才

蘇轍猜對了一部分,卻沒有猜對全部。

勤政殿的設立,趙曦幾乎完全是借鑑後世會堂的,到了前年,纔算是完全的完工了。

所以,勤政殿也是有各路的殿堂的。而分組討論,也是根據朝廷的十七路來分開的。

至於職能,則是完全根據朝廷衙門分開的。

所以,蘇軾還是有矇混機會的。畢竟,從議政到參政,整個荊湖路幾十人呢。

另外一個蘇轍沒預料到的是,沒想到荊湖路不僅僅是派來了監察官,更是有蔡確這樣的副總監察官蒞臨。

“諸位同僚,受官家委託,確參與荊湖路的分組討論。由於內閣大臣與總監察官都需要參與國朝各路,朝廷各衙門的分組討論,在時間上需要排開。”

“所以,在內閣大臣和總監察官到位時,國朝各路朝廷各衙門需要討論朝廷實行的新法。至於提案議案的討論,將由各路各衙門自行組織。”

“另外,我只是受官家委託參與,只做爲傾聽者……”

蔡確是嘉佑四年進士及第,蘇軾是嘉佑二年進士及第。蘇軾能感覺到這時候蔡確的那種意氣風發,而自己…~

雖然蘇軾看不上蔡確,甚至一直認爲蔡確是倖進之臣,更是對他的鑽營不屑。可這時候,他仍然無法讓自己平靜。

論官階,蔡確比不上荊湖路的主官,甚至待遇上比不上荊湖駐軍的武將,可這時候,受到的尊敬卻顯而易見。

人家是官家的近臣!

蔡確並沒有指明,分組討論需要不需要統一意見…~這個是如今朝廷比較時興的。用官家的話,叫做統一思想。

所以,從一開始的討論,就進入了白熱化……

“役兵之法,對於國朝軍力強盛的確有益,可役兵之法所規定的服役年限,這很容易造成軍伍的動盪……”

“國朝是募兵制,是祖宗法度,國朝軍卒同時又是終生制,加上如今國朝火器裝備軍伍的原因。倘若容許軍卒退役,會不會造成國朝的火器氾濫……”

“火器製造在工坊城,軍卒入軍伍,只是訓練如何使用火器,而不是如何製造火器。再說了,役兵之法已經規定,朝廷會根據軍卒在軍伍的表現,對服役期滿的軍卒,將根據在軍伍中的表現,是繼續服役還是安置工坊城,亦或是到地方任職等等……”

“既然有服役期限,就是說朝廷容許服役期滿後恢復原本身份,服役期滿的去向並不具備強制性。下官以爲,朝廷應對服役期滿的軍卒增加強制性服從朝廷調配的條款……”

“不妥,役兵法規定,所有大宋的適齡丁口,都有義務服兵役,不論出身。這就是說,士子也有富兵役的義務。倘若朝廷有強制性條款,是否可以強制士子不得參加大比?”

你一言我一語,整個討論確實是熱烈。負責記錄的秘書處和監察官,根本來不及完整的記錄下來。

蘇軾看着激烈討論的同僚,真心有些無語。

他們所說的問題,在朝廷役兵法討論稿中,已經完全做了釋義,有專門的條款引導。

這也是他昨天聽從了小弟的意見,真的用心看過役兵法的。 wωω ⊙tt kan ⊙¢○

“役兵法對於服兵役的事宜是有引導的。士子入軍伍,首先是到講武堂接受培訓,從而確定入軍伍後的職銜是文臣還是武將。”

“其次,役兵法對於服役的軍卒,將分爲工程軍卒、征戰軍卒、輔助軍卒和義務軍卒。從字面上理解,朝廷對於服役退役安置是有計較的。”

“適合征戰的,朝廷應該會轉爲新軍,併成爲職業軍卒。適合營造的,將面向國營寺安排,而沒有任何特長和側重的,纔是真正的義務軍卒。”

“如此一來,不僅僅是解決了朝廷兵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爲朝廷遴選出基層的校尉。最後,也應該是朝廷的終極目標…~經過多年的役兵法實施,國朝將實現全民皆兵的境況……”

“當然,這種全民皆兵,並不是全民新軍。新軍是純粹的征戰軍伍,工程軍卒將補充國朝各類作坊的新舊代謝,而義務軍卒,在經過軍營的訓練後,回到家鄉能擔任維護地方安靖的職能!”

蘇軾的聰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熱衷於理政,並不是說他不具備理政的思維和能力,而是單純的不喜歡。

這一番話,就是蔡確也不得不承認蘇軾的見識。

……

“這是蘇軾說的?”趙曦看到荊湖路的討論記錄,居然有一陣詫異。

“中正,把講武堂蘇轍的發言找出來……”

若是蘇轍有這樣的見識,趙曦一點都不會奇怪。從青苗法推行之初,蘇轍奉命外調,當初形成的報告,趙曦就看出了蘇轍的治政能力。

至於蘇軾,雖然趙曦沒有把他看成柳三變一樣的人物,對於蘇軾的治政能力,他沒敢去奢望。

人的精力有限,當專注於某一項時,其他方面很難再有大的作爲。

蘇軾在士林文壇的名望,基本可以確定,蘇軾所專注的方向。

對於蘇軾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職位,在趙曦看來,完全是原本國朝擢升的程序決定的……舉官一項,並沒有跟政績相關聯。

“官家,這是講武堂的討論稿……”

趙曦翻看着講武堂的討論記錄,看到蘇轍的發言……很明顯是不一樣的。

蘇轍屬於在其位謀其政,更多的是從講武堂的職能之於役兵法該如何。

這並不是說蘇轍沒有大局觀,而是蘇轍最懂得職守。

當初他奉命調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難不成蘇軾本來是有治政能力的?趙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歷史記錄中蘇軾的經歷……

王安石實行新法,他持反對意見,當司馬光主持朝政,要全面廢除新法時,他又反對司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歷史的記載,還是趙曦來到這個時代,蘇軾都沒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績。

算了……趙曦也是執着了。偌大的國朝,自己真的沒必要用心去關注一個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壇聲望很高也沒必要。

是金子總會發光,倘若蘇軾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現在的官員考評細則,不擔心他被埋沒。

有的人對政務天生有敏銳性,但執行力卻很差。且看着吧。

第二三九章 殺無赦第八一八章 實幹型內閣第二八七章 征戰之力第四六六章 王安石打人臉第七二八章 絞肉機的誘餌第二七六章 不是一人在戰鬥第八一九章 舊事重提第一三四章 糜爛的廣南戰局第四一九章 想不到第七一零章 註定的勝負第七四一章第一三三章 征途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一六八章 意外的戰機(二更)第六七章 君子六藝第七一一章 重點是如何進城第七七四章第一八三章 依契約辦事(第二更)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二八六章 我不想活的沒脊樑第七三九章 因無知而無畏第九八章 蘇頌是個有意思的人第五九七章 滿朝堂爛泥第二零七章 王介甫的萬言書(第一更)第九五八章 北遼皇帝早逃了第三一八章 各自論戰第六八二章 嗜殺之君又怎樣第七九五章 微服私訪(九)第二二二章 交易第七五三章 戰爭結束之後(下)第二章 驚掉眼球的痊癒第二八零章 往死裡坑第七五一章 官家的文武觀(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四更)第八八五章 利益第六二五章 這個狠了第八一七章 宗親新規第五一二章 錢太多了第五零四章 都是精英第八四零章 呂惠卿的才華第三四九章 開打了第七八零章 有意的一追一逃第一六五章 走着看吧第二八九章 戴帽子唬人第五十章 給他們找點事第四六八章 細思極恐第七六三章 大理的嫌疑第八七五章 幌子第三零三章 驚馬第四三一章 來一次辯經第一九一章 最基礎的一環(第五更)第一七五章 詭異的邊境迎接(第四更)第一七九章 沒準備妥當(第三更)第五七章 趙曦你幹嘛第二四九章 意有所指第一四七章 歸仁鋪第四二九章 王安石回朝第五三零章 防患於未然第十八章 朱氏溺亡第七一章 被坑了第十三章 九連環解出來的進學第五九六章 推一把第三五六章 大圍剿開始第五四二章 詭異的軍情第三九八章 這點不可退讓第四三七章第五一五章 這算屁的大捷(下)第二四八章 是否開放常平倉第二四四章 因傷致仕第八八二章 貪慾第四四五章 這猶豫要不得第五七八章 狠辣第九四八章 評估第八二章 有賊人作亂第七三五章 打一下就知道了第六一三章 徹查第二三三章 死無對證了(加一更)第七零八章 此計可用第七四零章 該收關了第四一六章第六三七章 很難說第四九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五六章 變天了第七五三章 戰爭結束之後(下)第七十章 騎行第四二九章 王安石回朝第五三七章 乾淨利落第一三六章 太子殿下的詭異第五二七章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六八五章第六六二章第一二二章 文寬夫無恥第六五章 我就看着你第五八五章 見仁見智第四九八章 鮮明的態度第六七六章第五二四章 混亂第二八一章 都想歪了第二五章 童英宴 (四)第七一九章 高遵裕部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