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二章 暫時的平靜

趙曦即位以來,一直在推動變革中。而這種變革,更多的是從體制上,從軍事上,從朝廷的財政上以及產業調整和促進上。

趙曦也曾想過趁當下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來推動科技的發展,可惜,他的基礎太差了,不足以形成系統的理論。

所以,他把希望寄託於蘇頌、沈括以及賈憲身上,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引導下,讓這個時代有科技……

另外,趙曦在出售工坊城的各項新品時,也是希望這個時代能給他驚喜,從而帶動所謂的工業化發展。

有需求就有變革,從國朝現在那琳琅滿目的吃食,趙曦就知道,這個時代是個思想相對解放的時代,是個自由而飛揚的時代。

就如他提出的役兵法,在政事堂的幾位相公相互應證下,就基本與後世的軍制接近了。

這樣的軍制,基本上溝通了文武,貫穿了士農工商四民,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機制。

從心底,趙曦很慶幸來到這個時代!

就如趙曦醞釀很久才推出的三級決策制,趙曦以爲會有很大的爭論和牴觸,事實上,朝臣們的接受能力很強,適應能力很強,理解能力很強,真的都很強。

就是爭位卡位的能力也很強,自律性也很強。特別是能混到四五品一級的官員,不管是京官朝臣,還是地方官,沒一個低能的。

別看現在的監察衙門挺忙乎,可根本沒有能夠着政事堂或者官家審議的案件。凡是有資格參與朝會,有資格成爲議政的臣工,這段時間的作爲,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按時點卯,按時放衙,即便是飲宴,也沒有了以往的放浪。

三級決策制基本成了,這已經是推行前夕,這樣的情況倒也能理解。

至於臣工們這般行爲,是相互商量好了,還是各自的理解,都無所謂。最起碼,監察條例應該是深入人心了,監察制度也確實是被人接受了。

之所以臣工們不相互攻伐,各自謹慎是一方面,又是既往不咎,在決定三級參政議政資格的節骨眼上,沒人沒事找揍。

至於官制改革完成後會怎樣,只能到時候再看。

所謂的二稿討論,說白了就是指標分配磋商和權利調整的告知。

三級決策制是與官制改革一併進行了,同時涉及到了國朝行政區劃以及地方常設機構的變革。

這纔是造成現時朝政風平浪靜的原因。

趙曦也知道,恐怕都在憋着,私底下串聯就更別說了。

這也是一個既往不咎剎住車了,否則現在的監察衙門絕不會這般輕鬆。

既往不咎是沒辦法的事,若不想讓朝堂徹底亂了,就只能這樣。對於朝臣們傾軋的底線,趙曦覺得是無底線,所以,不敢放開讓他們攻訐。那將是災難。

國朝是路、府、縣三級行政管理體制,而路一級,更像是承擔監督職能的機構,或者說並不常設,基本由一路中重要州府的知府兼任,承擔監督其他各府兵事政事,上下關係並不明確。

經略使、安撫使、宣徽使都是路一級主官的名稱,有時候會是朝廷重臣臨時的職銜,有時候又是相公出外時的貼職,有時候只用於臨時協調。

而這一次官制改革,朝廷將路一級確定爲常設的一級衙門,設總督一職,明確了與府官不兼任,明確了在品級和職能上高於知府,明確了路與府的上下級關係。

這就預示着,做一路主官,將基本進入了朝廷議政序列。

這個職位,不管是六部九卿的侍郎,還是國朝各府的知府,甚至一些上州的主官,按照官制改革的規定,都具備競爭的資格。

也是因爲這一點,將來知府的地位會相應的下降,除了少數府官,大多數知府有可能不再可以直達上聽,將受總督節制。

比如說秦鳳路,秦州知府常規主秦風一路兵事民政,比如說京西路,多數時候基本由京兆府知府爲主官。

同時,還有許多虛職、掛職,許多職位跟官階沒有任何關係的隨意安置。

這一類官員,是有相應資歷和地位的官員沒法安置時,不想讓他再做事,又不想太不給面子,就會隨便給一個某某路安撫使的名頭,或者隨便知某個州,其實說白了就是找個養老的地方。

而這一次,朝廷一旦將路一級常設了,那些掛着名頭不做事的老臣,好像也將受到衝擊…~

比如現在知陳州的張方平,比如現在在永興軍掛職的曾公亮,比如修史的司馬光,在講武堂致力於傳道授業的歐陽修等等,都是先帝時官至宰執的,尚未致仕。由於趙曦穩定朝局的原因,一直沒有起復過。

這時候,一旦官制改革,這些人必將有所訴求。

這些人一旦得不到妥善安置,掀起的風浪不會小。

現在的情況,應該是有人在觀望,有人在走動,有人胸有成竹,有人忐忑不安,甚至有人希望官制改革胎死腹中。

不過,因爲監察衙門的開衙辦公,倒沒人敢煽風點火的挑事。

趙曦一直等着那個攪局的人出手,結果沒有,好像只是爲監察衙門。

諸多因素結合,朝堂這段時間是真正的風平浪靜,政清人和。

“可有什麼特殊的情況?”

這個時候,趙曦不敢放鬆,皇城司也是最忙的。

“回官家,沒有。各位相公府上依然門庭若市,就是上一次監察體系推行時也不能比。”

“不過,相公們並沒有拒絕拜見的官員,甚至不挑不揀,純粹按順序在接見。從奏報來看,似乎所有的接見都沒有涉及這次官制改革,談話內容跟閒聊差不多。”

對於王中正這樣的彙報,趙曦不以爲然。若是皇城司探知能聽懂官場上那些雲裡霧裡的話,也不用做探知了,都能考舉了。

“把相公們接見臣工的奏報,整理一下送過來。”

不管是朝會資格的確定,還是議政,趙曦都沒考慮過自下而上的做法,不現實,別說是當下,就是後世也不現實,這是所謂的文化根骨決定的。

整個官制改革,趙曦執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君王爲主,相公爲輔,從議政到朝會,所有名單的決定權,都必須由君王來敲定。

或許在議政到內閣的這一級,趙曦會嘗試庭推的方式,那也是嘗試,主導權還是在他趙曦手裡。

第二六五章 經不起繆贊第四九九章 大討論第七四章 混亂元夜第一三六章 太子殿下的詭異第五二章 被戲耍了第五二九章 彈劾第九二七章 耶律乙辛的命運第八五八章 撰稿人宗澤第五七零章 韓琦的做法很臭第一四三章 廣南之脊樑第三五一章 氣勢如虹第一零七章 大發了第八九章 龐太師第六四五章 說服第三五零章 談笑間灰飛煙滅第六三章 初臨朝堂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說過第二一八章 麻煩來了第九六零章 故意留下的後門第七五章 壯一次膽第九百章 另一種推演第八二五章 說不清第七十章 騎行第七八二章 是後路還是謀局第三九八章 這點不可退讓第二零九章 筒車可行(第三更)第五二章 被戲耍了第四章 唯一新奇的嬉戲第四九三章 又砸腳了第一八五章 徒木立信(第四更)第九零七章 耶律乙辛的無恥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二七三章 全方位展示第七四零章 該收關了第二八零章 往死裡坑第七六三章 大理的嫌疑第六三二章 誰告訴朕怎麼回事第二八二章 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八四章 一網打盡(第三更)第一五五章 殺不是唯一手段第七六零章 換個角度第八零九章 替富弼分擔些第八八四章 道理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三二一章 搞不懂第三五三章第六三三章 定個調第四九七章 事事煩心第八一章 認命和不認命第七三六章 李憲的鬱悶第五五七章 蕭卓爾一口老血第一九三章 猜不透(第二更)第八四九章 石油引發的第三零三章 驚馬第一八三章 依契約辦事(第二更)第九六七章 大定亂了第二二二章 交易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六六九章 另一個目的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殺令第五四章 有意無意的營生第一四零章 太子祈天第二一三章 炸開這道山樑第七百章第二二八章 拷問良心的機會第二五六章 變天了第四零一章 這是香餑餑第五九七章 滿朝堂爛泥第八五五章 南瓜的疑惑第四三五章 我玩的不一樣第一零三章 韜光養晦的憋屈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六三六章 都看着呢第三五三章第五三六章 凡議和者殺無赦第七五四章第六六八章 這也是姑且第二三一章 試探第八七五章 幌子第七八六章第四零七章 有些意外第八一一章 新舊內閣第五七一章 添柴火第五七六章 預料之中第八一三章 扶上馬送一程的恐懼第三一二章 戰略謀劃第三三九章 西夏的戰略統一第四六八章 細思極恐第六九一章 諸般罪孽皆歸於朕第八六五章 北遼來使第八三七章 窩囊的海戰第七二三章 完了 全完了第六三二章 誰告訴朕怎麼回事第五五二章 兵員第四二四章 宋國大理王第三三四章 臨機決斷的作用第一五四章 統一戰線第一四四章 很爛的計謀第八五七章 戰爭要素第三九一章 有點想王安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