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八章 官家的道

後世對王安石有個提法,叫拗相公。

可在這個庭辯的過程中,趙曦才發現司馬光的拗比王安石少不了一點。

王安石的理論是以變來立論,這樣就有了很大的優勢。

不說滄海桑田,就說歷朝歷代大儒對經史子集的註釋,也有大把的例子現成放着。

儒生重傳承,大宋的文華也是繼承了歷朝歷代先賢之著作,這就讓王安石的辯經有取之不盡的說辭。

人們還不好辯,最起碼不好去斥責先賢的不是。

可司馬光不同,他的立論太單純了。想要把一個誠字敞開了說,肚裡再有貨,能說三天已經是司馬光的極限了。

邵雍似乎剛剛有了一個思想體系的想法,或者說他真正研究的重點並不在此。

當他提及卦象爻辭跟天人合一關聯時,就被整個大慶殿所有人駁斥了。

趙曦很懷疑,是不是因爲這種觀點不被官方認同,邵雍才放之民間去傳承了。

還別說,要說傳承,除了理學,就數人家邵雍的象數學流傳的久了,受衆甚至不少於理學……這是趙曦心裡嘀咕。

“官家,庭辯就三日爲期吧。”

韓琦估計也煩了。第一天,各自陳述觀點時,對他韓琦還有些新奇感,有聽下去的意思。

第二天,當各家辯駁多於理論闡述時,韓琦已經沒興趣聽了。

到了第三天,就連司馬君實都有些胡攪蠻纏了。那怕是官家還有意聽下去,他韓琦也得叫停了。

總不能庭辯的結果是洛陽程家的倆小子贏下吧?

就好像是說國朝的政事堂不如小吏和鄉野一般。這種事,作爲宰相的韓琦,決不允許發生。

“那就三日吧。”

午飯時韓琦召集政事堂相公們到延福宮,趙曦就知道該結束了。

挺好,最起碼政事堂不是一羣書呆子。

別看這是庭辯,那怕是一個個口若懸河,趙曦也沒覺得都是棟樑之材。

有些事需要做,因爲有自己的目的。

……

“三天庭辯,彰顯了我大宋之文華昌盛,確實可以用受益匪淺來表達感受。”

這是庭辯,總結性陳詞是留給趙曦的。

“三日來,我聽諸位大家之辯,也有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啊?都愣了。政事堂相公們就更愣了。

官家這是要幹嘛?都是大家,官家在這時候針對庭辯總結,最正確的是浮皮潦草的說幾句,只針對庭辯而言,而不涉及輸贏或者學派觀點。

因爲,朝廷這時候最不適合有態度。

整個國朝,都知道庭辯是因爲科考而引起的,這時候官家發言就代表着科考的方向。

可能打斷官家發言嗎?不能,誰也不能。

韓琦着急,韓絳、呂公弼更急。他倆對官家的瞭解,要比韓琦深很多。

不管是呂公著還是韓縝,在兄弟們的書信往來中,談及官家的時候很多,從來沒說過官家有這方面的表現。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着急是擔心官家否定他們的觀點…~

“先說道是什麼,我認爲,道是規則,是規矩。可以是本源,也可以是變通。”

“以炊餅和蛋糕爲例……可能沒各位那樣深奧,但應該可以說明問題。”

“炊餅和蛋糕,本源都是小麥或者麪粉,添加不同的佐料,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最後成了不同的吃食。”

“麪粉,就是本源之道,猶如張子厚所言太虛與氣。若把麪粉的顆粒當作氣,那氣就是炊餅和蛋糕的本源。可麪粉的顆粒還能往更細微處探究嗎?或許究竟到無窮小,那就是子厚定義的氣了,因氣化才成了麪粉的顆粒。”

扯吧,趙曦也知道自己是在扯,是不是立的住足,最後能不能圓回來?扯着看吧。

“接下來再說麪粉如何成爲蛋糕和炊餅,肯定是經過製作了,而這個製作又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來。”

“炊餅用蒸,蛋糕用烤,同時各自添加的佐料也不同。這就是規則,這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邵堯夫所言之道形。”

“麪粉不能直接食用,所以,我們要用蒸或者烤的方法,來變成炊餅和蛋糕。這就是介甫相公所言的道爲變,爲經世致用。”

真不容易,就一個炊餅和蛋糕的例子,硬是讓趙曦把三家學派的立論特徵融進去了。

還得繼續白呼,不能厚此薄彼呀。

“有人吃炊餅吃到了沙子,那是因爲麪粉沒收拾乾淨,或者在碾小麥時就沒收拾乾淨。”

“又有吃蛋糕吃出了異味,甚至還見過蛋糕里拉絲一樣的粘物。這些是說明炊餅和蛋糕不好,或者不宜食用。”

“這就是司馬君實所言的誠道,人之誠,物之誠,變化之誠,本源之誠,甚至商賈之誠。”

趙曦越說越佩服自己,這都什麼跟什麼呀?他就是拉一起了。

其實,萬物同理,這在後世是真理。

有了後世廣博的見識,還有那潛移默化的邏輯學,只要想扯,總是能扯在一起的。

“再回到炊餅和蛋糕。它們的本源相同,或者借用大家所說的道,他們的本源道相同,經過不同的道形和道變,就有了不同的食用之受衆和口感。”

“也因此,賦予了炊餅和蛋糕不同的名稱和定位。這就是周茂叔所言本體和心性之論。”

“同樣,炊餅和蛋糕用料不同,就造成了它們的價格不同,被黎民百姓看待也不同。這就是伯淳、正叔所言之天理。”

“儘管原料相同,也可以說是本源道同,但添加佐料和製作方式不同,也可以說是規則和變道不同,就造成了他們被認知的不同。這就是天理道。”

“其實,從整個庭辯來看,我不認爲那一家之言爲正統,反倒是大家都只是以偏概全了。”

“張子厚的本源,以周茂叔和司馬君實的誠爲基礎,在邵堯夫的規則下,經過王介甫的變,最終達到伯淳、正叔所說的天理之境。”

“本源、變化、結果,都是道,或者說將所有結合起來纔是真正的道!”

趙曦說的可能也有些牽強,相對於他們的辯經,趙曦自認爲他闡述的道最符合邏輯。

至於別人是不是信服……這個還真不確定。

啥時候辯論能改變他人觀點了?

wWW ¤тт kán ¤c○ 對於韓琦、韓絳、呂公弼以及歐陽修來說,只要官家不明顯的支持哪家學派,就足夠了。

官家的這一番話,可以當成很有道理,更可以看成對各家學派之爭模棱兩可的定論。

不過,這纔是官家該有的道。

第七一六章 有克敵之法方能制勝第八八七章 扼殺第二六七章 想撇開單幹了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五四八章 野望第三一八章 各自論戰第一四三章 廣南之脊樑第五四零章 戰略部署(下)第八四三章 太子成長了第八八三章 普查第八七六章 嚴重第九六八章 這叫什麼事呀第八六二章 立場和態度第六五三章 還是貿然行事嗎第六九九章 趙曦漏掉的第三七五章 司馬光也想瘋掉第四五章 未丟掉的一點機會第五八一章第四七八章 這青苗法呀第八三一章第四九一章 各懷心事第六九八章 官家的推斷第九章 和一手好稀泥第六四二章 佔地增稅第九六一章 形勢向好第八二三章 爲難的事第九六八章 這叫什麼事呀第六八零章 終於等來危險了第四四三章 別憋着第一九一章 最基礎的一環(第五更)第九四九章 戰機第五二八章 攪和第二四章 童英宴(三)第七九九章 微服私訪(十三)第四一八章 這事做的不好第三四四章 不被理解的軍令第七三一章 大謀局的形成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二六九章 一念定性命第五八零章 心知肚明第二七五章 先利其器第一八七章 共與不共天下(五更第一更)第四九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七三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第二零八 繁亂(第二更)第六二零章 心思第五五零章 會有活着的西夏人嗎第三四二章第二一七章 一文換一文第一五一章 意不意外第二一四章 請君出坑第四六七章 很失望第三六二章 不得已而爲之第六六三章 韓琦的危機感第一五二章 玩一把第二五六章 變天了第七六九章 漕運之弊第九五七章 大勢已成第五六三章 大宋很生氣第六四二章 佔地增稅第七六五章 明朗和不明朗第七六一章 火器線索第七零一章 官家的風傳第八二二章第七五七章 挺直的大宋腰桿第三九一章 有點想王安石了第一四五章 計謀只是心裡較勁第七一九章 高遵裕部危險了第三六七章 拒絕禪讓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五八一章第三二章 推進第一七五章 詭異的邊境迎接(第四更)第五八零章 心知肚明第七九四章 微服私訪(八)第五九四章 白熱化第四八三章 這是責任第九五五章 中軍宮帳的危險第三章 不算太傻的老爹第七零四章 統一思想第五八七章 倒黴孩子第二五九章 臉打的很疼第六八八章 等第八八七章 扼殺第四三零章 萬馬齊喑究可哀第九一九章 借力是本意第六一七章 又一個驚人之舉第二六八章 各自有各自的盤算第二八零章 往死裡坑第三七一章 翻了個底朝天第一八七章 共與不共天下(五更第一更)第五六章 未雨綢繆第九零二章 看熱鬧希望事大第六一章 幻想國度第二一八章 麻煩來了第八四八章 火油蒸餾作坊第四九七章 事事煩心第六百章 還不到時候第四二六章第五二六章 傾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