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七章

文人有文人的弊端,特別是這種都自以爲是的文人。

能在經典中衍生出自己的理論體系,都確實是大才。

這樣的成就,也讓他們都鑽到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裡出不來,沒法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體會他人的論述,只是單純的辯駁。

有人說,所有成功者都是偏執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三家還沒有分出個所以然來,其他學派,比如王安石和邵雍,也摻合了。

因爲所有人都發現,所謂的異論而辯,那就是個門檻。

也就在開口時,有辯駁的意思,到後面幾乎成了各人借官家那個不可打斷陳述理論的規則,在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學說。

還不能說這不是反駁,從立論上就不同,確實不能說是認同對方的理論。

所以,整個庭辯就越來越熱鬧了。

從某種意義上,趙曦是傾向於王安石的理論的。

王安石沒有過多的扯玄乎的概念,他闡明瞭道是變化之後,就大篇幅的在論述經世致用。

王安石不贊同遵循聖賢的一切,對上古先賢全盤接受。他認爲道就是變化,今與古不同,冬與夏不同,應該在不同的環境下,從經典中摘取適合當下的經典。

王安石的新學,說是一派學術,倒不如說他是在針對國朝現狀而專門創立的理論。

他的道就是變。遠古聖賢,漢唐大家,各有各的道,大宋也該有大宋的道。

董仲舒如其說是孔聖人的繼承,倒不如說他是摘錄經典,從而創造了符合當時時代的儒家學說。

一樣,在如今的大宋,不管究竟道統到怎樣的地步,一切都應該以服務於國朝,適應於這個時代爲衡量標準。

本來趙曦以爲邵雍的象數學派應該最扯淡,結果偏偏相反,真正給他驚訝的還最數邵雍的象數學說。

在趙曦的概念裡,後世《周易》被人看成算卦用書,很可能就是這老小子一手造成的。

儒家以《周易》立論,到後世《周易》這個儒學的根源,反倒被看成蒙人哄人的起卦算命用書,趙曦對這老小子沒一點好感。

也可能是因爲這樣先入爲主的原因,邵雍在開始闡述時,着實是把趙曦驚着了。

邵雍是第一個把道上升到形而上的。

沒多扯玄乎的言辭,直接言明道發於物而高於物,並且在他的理論裡,趙曦看到了道和規則的勾連。

他的理論在某些程度上跟周敦頤以及二程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

周敦頤和二程的理論,認爲道是抽象的,是可感覺而不可明言的。

而邵雍似乎要把道拉下來,說成有形之物,或者說必須基於有形之物纔有道的存在。無物則無道,有物方有道,道爲物之演化,物爲道之根本。

這個觀點除了跟張載的道爲氣,演化爲氣化分歧較大以外,其他任何一個學派,邵雍都沾了些。

就是王安石的道爲變,在邵雍的理論體系中也有所論及。

趙曦有點懷疑,這老小子是不是看人下菜……

當顯世的幾家學派都開始摻合後,辯經的場面越來越莊重了。

對,就是這感覺,莊重。

趙曦幾次向衍生公看去,看看他對這些祖宗門徒改變祖宗原義後的反應,結果,這傢伙完全沉浸在整個庭辯中了。

包括整個大慶殿的所有人,個個專注着,每當一個人論道,都會靜悄悄的傾聽,那怕是對立觀點的,也一樣尊重着闡述觀點的人。

看來組織方需要管飯了……

這就是個扯淡的事,最起碼趙曦開始是這樣認爲的,可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趙曦才發現,自己也被這個氛圍帶進去了。

他現在能確定的:第一,這些所謂的各家學派,從來沒這般交流過,沒這般盡心盡力交流過。這也讓他們真正的相互學習了。

第二,沒有一家學派是成熟的理論體系,都是在釋義經典時有了想法,從而由某個點往廣度延伸,逐漸完善自己的理論。

各人有各人的際遇,各人有各人釋義經典的角度,也是造成有不同理念的原因。

這樣的庭辯,能讓他們試着去理解各家的理念…~找錯的基礎是必須去了解別人的核心。

辯論的結果,從來都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觀點。

在創立一家學派時,特別是這種初創階段,還沒有完全形成體系的階段,旁徵博引和考據都是有限的。

那怕趙曦不在乎一直聽他們往遠的扯,更不在意管吃管住,都還是有理屈詞窮的時候。

最先脫離戰場的是張載。張載的力量太單薄了。

官職不高,影響力不大,西北本來文運就不顯,在整個大慶殿裡,能找到支持他觀點的官員和士子太少了。

張載還沒有完善他的理論體系,關鍵是他並沒有用科學實驗去驗證他的理論…~這是趙曦認爲他敗陣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點是不可忽略的,張載師從周敦頤,或者說他的理論是摘自周敦頤理論的某個點。

他若是繼續辯下去,只能從周敦頤的理論中找跟腳。這樣的結果恐怕會讓他這個所謂的關學直接埋沒,成爲周敦頤學術的旁系。

張載退出是最聰明的做法。辯經沒有勝敗,只要把觀點在庭辯上闡述了,對於張載這種影響力僅限於橫渠之地的學派而言,已經是最大的勝利了。

接下來不再繼續爭辯的是周敦頤。他之所以不再爭辯,是被跟自己理念相同的二程給放展了。

這個真沒法。曾聽聞二程也有師周敦頤的故事,如今看來沒這回事。

在兩個接近的觀點中,越詳細,越具體,便越有說服力。

二程之於周敦頤就是這樣。

兩家學術是一個宗旨,或者說一個核心要義。周敦頤是泛泛而談,而二程相當於將其觀點明晰化。

周敦頤或許更在意學術傳承,無意一爭高下,同樣也沒考慮帝王對他的看法和印象。

寫《愛蓮說》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超凡脫俗的品格,誰也不知道,反正就這樣吧。

這只是結果,至於過程……已經過去兩天了。

幸好每一家學派都不是一個人撐着,否則連續說兩天話,估計那嗓子也就廢了。

兩天了,朝廷屁事沒做,就聽人扯淡。趙曦早考慮過這問題,日期是定在休沐的時間……不過在朝臣們來看,好像這扯淡的事,比處理朝政還重要。

第二九零章 東宮偏門爲誰開第三一九章 折家的聽調不聽宣第四一章 記賬法燒着誰了第六八一章 第一撥第七三一章 大謀局的形成第四九五章 殊途不同歸第四三零章 萬馬齊喑究可哀第五四章 有意無意的營生第九零三章 我的大宋第十四章 資善堂第一課第四一二章 典籍背後第八五一章 王安石的執着第一四二章 吾乃趙曦第六七七章 決議通過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六零四章 三級制衡第三六八章 名頭真的不重要第二七三章 全方位展示第九十章 選兵還是武舉第一七三章 捷報(第二更)第八八四章 道理第五一零章 扯什麼淡第七二章 馬蹄損傷第二八八章 真有這樣的傻缺第五五九章 目的從來不單一第三四三章 與太子相關的事第五七三章 比鬥第九五二章 以身爲主第一三八章 絕不容忍第六八五章第一九四章 管城李誡(第三更)第一零八章 一場蹊蹺的大火第四五八章 死保呂嘉問第五一四章 這算屁的大捷(上)第八八三章 普查第四零九章 我要見上國皇帝陛下第四八章 處事方式第四四一章 想一出是一出第五三一章 處置第五零四章 都是精英第六六九章 另一個目的第七八九章 微服私訪(三)第二七五章 先利其器第五二四章 混亂第三二二章 思想武裝頭腦的軍伍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五二一章 揣度第五五三章 遼使又來了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四四八章 擔什麼責第四九三章 又砸腳了第二十章 惹了天火的宿衛第二七二章 開城迎土鱉第七五二章 戰爭結束之後(上)第四零四章 大理接管原則第三一章 飢餓營銷初探第六零六章 三級職能第八二四章 真相不重要第六八二章 嗜殺之君又怎樣第六六二章第四四章 元夕夜 下第四二零章 你有隊伍第六一六章 權利架構第四百章 瞌睡送來了枕頭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憂和帝王的喜第八九七章 疆域的妄想第六三九章 先禮後兵的兵第七二五章 被包圍了第八九一章 出兵方略第九一五章 各行其事第一八二章 牛皮大的不毛之地(繼續五更,第一更)第四七二章 看完了再說第八六八章 蘇頌的想法第九二九章 北遼先宣戰了第三五四章 相安無事的第一晚第四五七章 這又何必呢第五九九章 由職銜安排想到的第一八一章 有點得意忘形了(第五更)第二六二章第一六二章 一次小勝第八六七章 想的挺好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四七七章 蠱惑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七八六章第三七八章 算不算內鬥內行第八零二章 什麼也沒發生第一三六章 太子殿下的詭異第三一六章 令行禁止的造就第七一章 被坑了第六八九章 明晚行動第五九零章 舉兵 選兵 役兵第六八零章 終於等來危險了第五三章 都挺意外第六五五章 讓他們死的明白第七七七章 一勞永逸的做法第六九九章 趙曦漏掉的第四五五章 情況很嚴重第一二二章 文寬夫無恥第二五章 童英宴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