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豐收時刻

進入十月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電視金鶯節。

這一屆的金鶯節在京城舉行,時間是十月十五日,林子軒接到了邀請。

他雖然已經離開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不過這一回不一樣,按照李虹的說法,這是屬於藝術中心的輝煌時刻,他不能缺席。

藝術中心有兩部電視劇入圍這一屆的金鶯節,《京城人在紐約》和《過把癮》。

金鶯獎的規則是由觀衆投票來決定獎項的歸屬。

藝術中心的這兩部電視劇獲獎的呼聲非常高,剛剛播出的時候就在社會上造成了轟動,尤其是《京城人在紐約》,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

無論是觀衆還是專業評委,都對這部電視劇表示認可,報紙上一面倒的好評。

可以說,《京城人在紐約》獲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除了優秀連續劇大獎,還有最佳男女主角的獎項,姜聞和王箕的表演感情飽滿,富有張力。

《過把癮》入圍了優秀中篇連續劇大獎,正在《甲方乙方》中演女主角的劉焙入圍了最佳女配角,獲獎的希望很大。

這一屆的電視金鶯獎,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會成爲最大的贏家。

藝術中心成立四年來,從無到有,發展的極爲迅猛,現在每年製作將近300集電視劇,成爲了電視行業的領頭羊。

在其他國有電視劇製作單位效益低迷,產量銳減的情況下,藝術中心取得的成績就太過引人注目了,不少單位專門派人過來學習藝術中心的經驗。

李虹也做過演講,介紹藝術中心的成功模式。

藝術中心成功的經驗大體上有這麼幾點,行政和電視劇製作分開,也就是讓電視劇製作獲得自由的空間,不進行行政干預。

其次是注重市場,拍攝貼近生活,貼近觀衆的電視劇。

藝術中心內部有收視率統計部門,對每部電視劇進行跟蹤調查,研究其中的得失。

最後,藝術中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創作機制,能夠源源不斷的創作出優秀的劇本,拍出優秀的電視劇,藝術中心的成功是全體職工的功勞。

當然,這是對外宣傳的時候說的話。

李虹心裡很清楚,藝術中心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和林子軒分不開,林子軒就是中心的核心人物,中心拍攝的電視劇都是由他決定。

就算是林子軒離開了藝術中心,李虹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還是會問問林子軒的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不是說李虹什麼都沒做,她是林子軒的後盾,給了林子軒最大的支持。

想想看,如果藝術中心的領導不是李虹,林子軒就算是有再多的想法,沒有權利,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反而會處處受到制約,伸展不開。

在體制內工作,講究的是四平八穩,而不是冒險突進。

比如,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時候,恐怕沒有領導會同意製作這種諷刺性的電視劇,還有拍攝《京城人在紐約》,有哪個領導會允許下屬貸款150萬美金跑到美國拍電視劇。

正是因爲李虹對林子軒的信任和支持,頂住了無數的壓力,纔給了林子軒發揮的空間。

或者說,他們這種彼此信任的親屬關係促成了藝術中心的快速發展。

不過這種經驗沒辦法向外邊宣傳推廣,有任人唯親的嫌疑,會被媒體批評。

現在林子軒離開了藝術中心,民營的影視公司越來越多,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李虹並不擔心,藝術中心如今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電視劇製作單位了,而是朝着多元化發展。

懷柔的影視基地每年將產生不菲的利潤,還有林子軒的好夢公司。

藝術中心拿出100萬入股好夢公司,佔了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只要李虹還是藝術中心的領導,這個股份在李虹手裡還是在林子軒手裡沒什麼兩樣。

以目前的情況看,李虹的位子很穩,不出意外的話,想動她很難。

通過好夢公司,藝術中心進入了電影領域,以後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這一屆的金鶯節是藝術中心對過去的一次總結,也標誌着林子軒在藝術中心的時代結束了。

作爲創造了藝術中心輝煌的人物,他必須參加金鶯節,這是李虹的要求。

由於頒獎典禮就在京城舉行,大家就算再忙也能抽出一晚上的時間。

藝術中心由李虹帶隊,包括林子軒、趙寶鋼、馮曉剛、張國粒和葛尤等人全部出席,加上姜聞、王箕、王志聞、江珊和劉焙等人。

可以說是星光熠熠。

頒獎典禮在10月15日晚八點開始,藝術中心派了幾輛車子把人送到會場,當他們下車的時候,記者們蜂擁而來。

這裡面姜聞和葛尤的腕最大,受到了記者的重點關照。

姜聞的電影上個月剛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人氣正盛,這次極有希望拿到電視劇的最佳男主角,記者自然不會放過他。

有記者問姜聞,他和葛尤誰演技好。

兩年前,葛尤憑藉《編輯部的故事》拿過金鶯獎的最佳男主角。

“不行,我和葛尤沒法比,人是戛納影帝啊。”姜聞迴應道。

這個回答一下子讓記者僵住了,沒辦法寫啊,《活着》還在禁映呢,原則上不能宣傳。

林子軒不由得搖了搖頭,這肯定是姜聞故意的,他對付記者向來有一套。

一行人走進會場,組委會把他們的位置安排在最顯眼的地方,這兒是京城,是他們的主場,有這種待遇在情理之中。

頒獎結果沒有太大的意外,姜聞和王箕獲得了最佳男女主角。

姜聞對獲獎挺淡然,王箕略顯激動,這部電視劇讓她的演藝事業登上高峰,戲約不斷。

劉焙拿到了最佳女配角,對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驚喜。

《京城人在紐約》和《過把癮》獲得了優秀電視劇大獎,藝術中心包攬了這一屆金鶯獎的大部分獎項,最後中心的一行人站在領獎臺上,接受國內同行們的鼓掌。

不管臺下的同行心裡怎麼想,這一屆的金鶯節都是藝術中心的豐收時刻。(未完待續。)

第七百一十章 能量第七百七十一章 碰撞第三十五章 各有各的浪漫第六十五章 簡單的快樂第六百八十四章 鏡子第二十二章 看上去很美第六百零三章 學習第七百六十一章 狗仔第二十七章 有關未來的話題第二百四十八章 提前下線第一百八十九章 羣雄並起的時代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賽第七百九十三章 附加價值第三百四十五章 懷舊情結第二百一十九章 獲獎第二十二章 看上去很美第十一章 女生外嚮第七百八十章 娛樂圈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風很大第一百一十章 在紐約第二百五十一章 我很懷念它第一百六十八章 投資未來第八十九章 還不是時候第五百八十三章 酒會第三百六十六章 立體第二百八十三章 起步第七百八十章 娛樂圈第六百五十章 上課第六百一十六章 電話第四百一十三章 回顧第五百一十三章 無形資產第四百二十三章 神帖第三百一十六章 上星第六百二十六章 過節第四十一章 青春正當時第七百九十四章 尖銳第四十章 非主流和主流的抗爭第八百一十八章 剪影第一百零七章 京城人在紐約第四百七十三章 未映先火第三百七十章 見證歷史第二百三十五章 市場第六百二十七章 心性第三百三十一章 套路第八百二十九章 招牌第七百二十七章 口碑第七百八十五章 匆匆那年第二百九十五章 年年有今日第二百五十九章 平民色彩第二百二十九章 傳媒第三百五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三百零二章 國際化第四百五十五章 叫好不叫座第八十四章 故都的秋第五百一十二章 導演第四百二十五章 人之常情第七百二十章 會議第四百三十八章 天時地利人和第五百八十三章 酒會第三百六十六章 立體第七百五十五章 新年第四百一十章 大綱第四百七十八章 冷處理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導演第一百七十一章 停播第二百四十八章 提前下線第一百八十一章 有幸遇見了你第六百七十六章 證明第八百零九章 花季雨季第六百五十一章 品牌第三百七十九章 主播們第八百一十一章 勢不可當第三百三十一章 套路第一百一十五章 這裡是戰場第三百零三章 轉型第三百八十七章 幸運兒第五百四十四章 紛擾第八百零一章 小崔第二百六十四章 理髮第五十五章 去南方第五百四十七章 主動權第七百二十八章 股份第四百三十四章 水土不服第三百四十二章 管理第六百六十三章 反響第六百五十三章 角色第五百三十八章 邀請第四百零六章 推波助瀾第五百零八章 綜藝第五百零九章 世交第六百零八章 緣分第二百二十章 低調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第六百五十六章 複雜第六百九十七章 奔跑第一百零一章 新氣象第七百五十五章 新年第五百三十三章 培訓第二百零三章 半日閒第一百八十四章 主旋律和大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