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鐵骨錚錚的超級戰列艦

【今天第二更,晚上還有第三更,補上昨天欠下的。】

美國海軍也在1912年同時獲得中華帝國建造元級戰列艦的消息,美國海軍也同樣要求建造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作爲對抗,同樣要求搭載17英寸主炮。然而,此時歐戰已經爆發,英德兩國都放棄了研發17英寸主炮,因爲戰爭需要的是技術成熟可以量產的主炮系統,所以英德在建當中的主力艦都只有16英寸,沒有研發17英寸主炮。

這樣一來,以美國海軍的工業能力,沒有英國的火炮技術支持,也是無法獨立在短時間內完成17英寸主炮的設計和量產的。

於是,悲催的美國海軍只好退而求其次,一共批准建造6艘搭載406毫米主炮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希望6艘16英寸主炮的戰艦可以抵擋住中華帝國的四艘17英寸主力艦。

誰料,中華帝國竟然在362天就完工了元級戰列艦,這讓美國和日本頓時感到在海軍工業能力上遠遠不如中華帝國。同時也大感緊張,一度以爲中華帝國這麼做是爲了及早發動對美日戰爭。

於是美日兩國有鑑於中華帝國海軍擅長偷襲作戰,紛紛提高了警戒級別。日美兩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全部進入三級戒備狀態,防止遭到中華帝國突然襲擊,以至於開戰之初就失去了戰爭主動權。

中華帝國總參謀部並沒有預料到這個結果,總參制定的計劃當中,自然有突襲計劃在內,因爲突襲是戰爭獲勝的非常重要一環,中華帝國在這方面軍有多次經驗了,非常熟練,所以更有把握。

但是元級戰列艦加速完工導致日美警惕,提高了防禦級別,尤其強化了港口防潛艇項目,這讓總參謀部制定的一期計劃難以完成。

爲此,中華帝國總參謀部只好在這種情況下,拋出明級戰列艦,計劃三年完工明級戰列艦,以便迷惑日美兩國,使其認爲中華帝國不會短時間內發動對日美戰爭。

果然,這條計策成功了,美國和日本舉行了防務磋商會議後,由於得不到中華帝國對日美作戰的情報,因此美日都認爲中華帝國會在明級戰列艦完工後對日美採取行動。由於明級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0噸,主炮升至18英寸,日美兩國國防大臣均認爲中華帝國沒有三年時間無法完成。

這樣,日美製定了三年後爆發中華帝國同日美兩國的戰爭預案,很快日本和美國的海軍戒備級別下調,恢復以前的狀態。

中華帝國於1913年3月批准建造四艘搭載18英寸主炮的明級戰列艦,此舉頓時讓日美兩國海軍陷入瘋狂和崩潰的邊緣。他們連搭載17英寸主炮的主力艦都未能開工建造,更何況中華帝國已經開工搭載18英寸主炮的超級戰列艦了。

不管中華帝國到時候能否研製出18英寸主炮,明級戰列艦已經成爲日本和美國海軍的頭號敵人。日本和美國海軍認爲這樣跟中華帝國海軍軍備競賽下去,早晚會被拖垮和超過,因此日美兩國海軍首次合作,跳過17英寸主炮研發,直接聯合開發18英寸主炮,計劃未來三年內完成。這樣,未來兩年內就可以開工建造可以搭載18英寸主炮的艦體了。

不過,日本和美國怎麼都不會想到,中華帝國不會給他們完成該級戰列艦的建造時間的,因爲在這之前,中華帝國就會對日美開戰。

明級戰列艦雖然作爲幌子來建造,但是在帝國皇帝和全國人民們的大力支持下,最終迫使海軍部將其改爲真正的海軍主力艦建造計劃。

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更是對明級戰列艦十分期待,將其稱之爲中華帝國海軍的超級戰列艦,並稱其爲中華帝國海軍強大的標誌。皇帝個人捐款2.1億龍幣,這使得海軍部更加對明級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重視並上心了。

明級戰列艦,作爲中華帝國海軍,乃至世界海軍目前爲止建造最大的一級超級戰列艦。各項指標都破了世界紀錄,各項技術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明級戰列艦建造四艘,分別以中國明朝的四位皇帝的名字來命名。首艦洪武大帝朱元璋號【bb-63】,其餘三艦分別是永樂大帝朱棣號【bb-64】、宣德皇帝朱瞻基號【bb-65】、崇禎皇帝朱由檢號【bb-66】。

首艦朱元璋號在上海船舶重工開工建造,全艦重量各部分重量全部破世界記錄。其中船殼佔22212噸,裝甲21596噸,防禦板2629噸,武器系統14611噸,主機設備5500噸,舾裝1856噸,固定設備620噸,非固定設備656噸,魚雷85噸(建造時取消了魚雷發射管),測距、導航、光學設備115噸,電力設備1308噸,艦載機111噸,鍋爐水400噸,預備食用水412噸,柴油8210噸,潤滑油100噸,輕質油108噸,以及其他雜項所佔噸位,總計標準排水量73800噸(四艦標排各不相同,大致都相差2000噸左右)。

動力系統方面,明級戰列艦安裝4座蒸汽輪機機組,最高輸出功率163553軸馬力,設計航速30.4節(後來測試四艦各不相同,最快的永樂大帝號測試速度達到31節),最大續航力10200海里/18節。明級戰列艦還裝有8座發電機,總功率爲6800千瓦。

在艦型方面,明級戰列艦大尺度的突破了元級戰列艦的設計理念,爲了給主炮射擊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平臺,排水量近88000噸的明級戰列艦的艦體長寬比設計成7:”艦體長達280米,成爲中華帝國海軍最爲修長的一款主力艦。爲了得到30節航速,艦政總署經過十多年的長期水池試驗,前後提出40多個不同的船模。最終帝國皇帝王辰浩根據現代主力艦船型方式,從中最終確定了符合明級戰列艦的艦型。

明級戰列艦的艦艏爲飛剪式艦艏,使用10000噸級水壓機一次成型,創造世界紀錄。其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4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9%的興波阻力,同時還減少了約5米的水線,從而節省了50噸左右的排水量。

這個球鼻艏除了作爲減少水下阻力之外,主要是爲了安裝水下聽音器和聲納陣列,可以探測敵方潛艇的活動。

明級戰列艦的艦橋儘管進一步進行了優化,但是依然超過元級戰列艦的18層,達到20層樓高,宛如一座巨大的高塔,在其頂部裝有主炮觀測所(內置13式導航方位盤)和18米度大型測距儀,向下依次爲防空指揮所,視距艦橋(晝戰艦橋),作戰室,艦長休息室,羅經艦橋(夜戰艦橋),第二海圖室,司令塔。在艦橋內部裝有直通式電梯。

明級戰列艦依然採用單煙囪,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主煙囪相接。煙囪也儘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爲保證艦體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400毫米,上面有直徑180毫米的許多小孔。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150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鬥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後分火射擊時,起到艦艉指揮所的作用。

主炮自然是明級戰列艦最大的賣點了。明級戰列艦從開工之日起,就被中華帝國政府廣爲宣傳,18英寸巨炮頓時聞名於世。

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希望明級戰列艦能夠擁有更加符合明朝身份的主炮系統,於是艦政總署爲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一口氣在明級戰列艦上安裝了4座雙聯裝45倍徑460毫米(對外宣稱456毫米)主炮系統,反正海軍部沒花錢,都是帝國皇帝和國民們的捐款,如此龐大的戰艦造價,自然也爲了給帝國國民一個交代。

四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艦艏和艦艉,均位於中軸線上,前後依據艦島對稱佈置,一座炮塔內三門火炮總重達到1720噸,加上炮塔裝甲890噸)和彈藥的重量,單座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總重爲2800噸,相當於中華帝國海軍暴風級戰列驅逐艦的排水量了。

炮塔防護盾的裝甲很厚,帝國海軍計劃將明級戰列艦打造成不沉的戰艦,因此重點加強了防護。炮塔正面高達650毫米,可以說連明級戰列艦的18英寸主炮都無法將其摧毀。炮塔後部裝有12式15米基線測距儀,首次安裝了電動羅經,使得明級戰列艦航行時可保持穩定,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

火炮因爲太重了,無法像元級戰列艦那樣達到55度,最終修改爲仰角45度,首次增加了俯角,爲5度,火炮裝填炮彈時,固定在3度,炮塔旋迴一週要3分鐘。

明級戰列艦的18英寸火炮發射速度較元級降低,只有1.5發/每分。因爲炮彈重達1.5噸,儘管使用自動化機械裝填方式,但是發射藥需要更多,完成主炮射擊準備速度自然就慢了。炮彈基數降低了,爲每門炮備彈100發,之前所有戰艦的主炮備彈都在150發至200發。造成這種原因主要因爲18英寸主炮的工藝還有待進步,主炮膛壓太大,發射時將會磨掉大量的膛線,因此發射100發左右後,就必須返廠維修,更換炮管了。

明級戰列艦強大的火力,12門18英寸主炮若指向一舷齊射時,其後座力達10000噸,發射時衝擊波也非常強,爲此帝國艦政總署的設計師們煞費苦心。最終由帝國北洋兵器重工超級大炮設計師羅森博格將安裝在超級大炮上的反後坐力系統技術安裝到明級戰列艦上,使得明級戰列艦主炮齊射時,後坐力大幅度降低,只有元級的4000噸後坐力。不過,主炮射擊衝擊波依然無法解決。

明級戰列艦依然使用低初速高存能的重型穿甲彈頭,炮口初速將爲785米/秒,最大射程達到45公里(45度仰角),炮彈需飛行90秒。不過遠程測距儀未能獲得突破,中央火控系統有效指揮距離依然是25公里,這個距離跟元級戰列艦的有效射擊距離沒有沒有變化。

明級戰列艦裝備的光華13年式460毫米口徑主炮是迄今爲止全球威力最大的艦炮,與美國現役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配備的mk7式406毫米口徑45倍徑艦炮相比,光華十三年式460毫米艦炮在穿甲彈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處於優勢地位。炮彈有着更強的裝甲穿透力,單純從數據來看,明級戰列艦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已經可以貫穿擊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反過來,不論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還是在建中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還是日本的410毫米的長門級戰列艦,甚至英德兩國建造當中的406毫米主力艦,她們的主炮難以做到這一點,除非在3000米距離上近戰,否則根本無法擊穿明級戰列艦的裝甲。

副炮方面,明級戰列艦的副炮依然採用152毫米艦炮18門(6座三聯裝),但是爲了提高副炮的侵切力,倍伸延長至60倍伸,成爲世界各國海軍150級別副炮中火力最強的艦炮。

六座副炮炮塔全部佈置在中央艦島周圍的二級甲板上面,由於中華帝國艦島的特色是正六邊形幾何學佈置(線條符合美學設計),因此六座三聯裝副炮分作六個角佈置,這種配置可保證明級戰列艦的全部3座副炮可以同時指向一舷,大大提升對中近距離的敵艦的攻擊力。

從明級戰列艦開始,中華帝國海軍部也對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提出了擔憂(多次演習結果),因此海軍部首次將152毫米副炮改爲高平兩用速射炮,這樣明級戰列艦的的主副炮都能對空射擊。但這兩種火炮畢竟不是專門設計的高射炮。對空射擊一般只能起到干擾來襲飛機飛行的恐嚇作用,該艦的防空任務主要還是由其裝備的127毫米和25毫米口徑高射炮來擔任。

明級戰列艦裝備12式60倍徑127毫米口徑高射炮,24門(8座三聯裝,均帶有防盾),該炮俯仰角+90度,最大射程19000米,最大射高13400米,射速14發/分,身管壽命1500-2500發。12式60倍徑25毫米口徑高射炮,裝備48門(16座三聯裝,均帶有防盾),該炮俯仰角+90度。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發/分。

這兩型高炮在中華帝國未來的戰爭當中,算是兩種性能非常不錯的高射炮。,可以擋住敵國的飛機襲擊,但是本國的飛機則無法防住。

防護系統方面,明級戰列艦作爲不沉的戰列艦,大漢民族不屈意志的體現,海軍部對明級戰列艦的防護極爲重視。按照設計要求,該艦的裝甲應能夠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離上的打擊,中甲板還能抵禦從3900米高度投下的600公斤重航空炸彈(以1913年的貓妖艦戰攜帶的500公斤航彈作爲抵禦標準,但無法防住h1n1轟炸機攜帶的1噸航空炸彈)。

爲實現上述要求,明級一共安裝了兩萬多噸中華特種鋼裝甲和防禦板,佔全艦正常排水量的30%。該艦的彈藥艙、主機、鍋爐艙等要害部位被集中佈置在戰艦中部用厚重裝甲帶保護的防禦區劃內(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的位置)。防禦區劃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度達450毫米,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的厚度爲75-200毫米(由上至下遞減)。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厚度爲200-230毫米(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鎘合金鋼)。防禦區劃的前後兩端則由270-350毫米厚的裝甲橫隔壁防護。

這一時期的中華特種鋼,已經更加優秀了。因此經過測試後,原本需要安裝460毫米的早期中華特種鋼,現在只需要安裝450毫米厚即可,足以抵禦明級戰列艦的發射的重大1.5噸的18英寸炮彈,而其他國家的19英寸炮彈或許才能夠將其擊穿,在這點上,中華帝國海軍已經大幅度拉開了跟歐美各國列強海軍之間的距離,遠遠領先。

其他電子通信設備方面,除了無線電系統、電話系統、聲納陣列、光學測距儀、火控指揮儀、方位導航儀等元級戰列艦已經裝備的設備,都大幅度得到改進和升級,體積和重量減小,精度和速度增加。

作爲明級戰列艦,她最突出的能力,除了強大的火炮、裝甲和航速外,該級戰列艦首次安裝了中華帝國北洋科技研發出來的平面雷達系統,成爲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雷達,併成爲海軍裝備最早的雷達系統。

事實上,雷達早就出現了,只不過人類沒有進一步研究它而已。而特斯拉等人開啓了王辰浩的蛟龍號潛艇之後,裡面的雷達設備他們雖然無法研製出來(電子管技術不過關),但是雷達的理論跟聲納差不多,以特斯拉等人的聰明,很快就找對了方向,並在中華帝國大筆資金的支持下,開始研發最初級的機械式雷達系統。

最早關於雷達概念的提出,是在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不過當時不被人們所重視。二十年後,1864年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推導出可計算電磁波特性的公式,爲雷達的計算掃清了數學障礙。二十年後,1886年赫茲(heinerich hertz)展開研究無線電波的一系列實驗,並與1888年成功利用儀器產生無線電波。

到了1897年,湯普森(jj thompson)展開對真空管內陰極射線的研究後,侯斯美爾(christian hülsmeyer)在1904年終於發明了電動鏡(telemobiloscope),這是利用無線電波迴聲探測的裝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特斯拉等人研發成功了聲納系統,並開發出真空三極管,世界上終於有了第一種可放大信號的主動電子元件。

1909年,特斯拉完成了雷達理論的研究,並跟電磁波專家馬可尼和富蘭克林三人在北洋科技的支持下開始研究短波信號反射,並在聲納的基礎上改用對空波段進行一系列實驗。

最終,在1912年2月,特斯拉等人研製成功了平面角雷達系統,可以防止水面上的船隻相撞,再經過改進,通過一個巨大的電磁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裝置,來確定目標的距離和方位,於是軍用機械雷達正式誕生。

這要比羅伯特?沃特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設計雷暴定位裝置(它宣告了雷達的誕生)早了5年。

不過,問題是這種雷達需要巨大的天線裝置、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裝置,以及將信號轉爲精確的機械製圖,都需要非常龐大、系統和精密的儀器來協助,只有非常巨大的戰艦才能夠安裝,連元級戰列艦的艦島上都不適合安裝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巨大的雷達儀器,但這點在明級戰列艦的巨大噸位和艦島上就可以解決了,於是第一款r1型艦載雷達便誕生了。

這款雷達可以探測到40公里外的海面目標,可以爲中華帝國海軍提供敵艦的大致位置。

不過,略帶遺憾的是,中華帝國在明級戰列艦上安裝的中央火控儀還無法跟雷達連接在一起(系統工程太過複雜,無法在明級戰列艦建成前完成安裝)。如果中央火控儀能夠跟雷達系統連接在一起,那麼就組成了對海搜索火控指揮系統,那將是海軍革命性的改變。

作爲中華帝國迄今爲止最爲強大的戰列艦,明級戰列艦的艦員編組爲20個戰鬥隊,共計3400人。

明級戰列艦是中華帝國海軍迄今爲止中條件最好,設施最全的艦艇。單食堂就分成艦長、軍官烹飪室、士官烹飪室、兵員烹飪室等三類。兵員烹飪室中設有6個巨大的蒸飯鍋、兩臺15千瓦“萬能烹炊器”(電飯煲),還有洗米器,餐具消毒器等設備。另外,還有烤箱和1馬力冰淇淋製造機,可以自制茶湯,檸檬汽水,冰淇淋等“涼果”(冷飲)。其菜色之好,較中華帝國國內一般家庭的伙食標準高出許多,在中華帝國海軍艦隊中也是首屈一指。另外,艦上還設有300立方米的冷櫃用於儲藏新鮮食品。

自從中華帝國有了空調機後,從元級戰列艦開始,大型主力艦都安裝有中央空調。本來中央空調非常耗電,一開始國會對海軍安裝中央空調錶示異議。但很快有議員到主力艦去感受了一下,越是大型主力艦,內部空氣不通暢就越會生病,尤其因爲悶熱導致生病者居多。海軍醫療船給國會議員們打出了報告,認爲使用中央空調後,士兵普遍生病率下降,更有精神戰鬥。於是,海軍部以維護海軍官兵們的生活權利爲由,迫使國會同意了。

另外,明級戰列艦排水量達到88000噸,巨大的艦體令空間增大,1/3士兵可以享受專用臥鋪,軍官全部是雙層臥鋪(2人或4人/間),人均居住面積4平方米。正因爲如此,中華帝國海軍內部喜歡稱明級戰列艦爲“海上旅館”。

總之,中華帝國海軍的明級戰列艦,不論是噸位,主炮威力,裝甲厚度,通訊設備,偵側設備,火控設備超過了同時代的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強戰列艦。

第676章 颱風行動之阿爾戈大空降第628章 復仇(3)第215章 海陸軍大臣第363章 中華帝國的最後一級戰巡第697章 憤怒的小鳥(下)第283章 蔚山要塞攻防戰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169章 爲海軍新時代的到來提前準備第41章 海軍衙門也管鐵路第7章 要塞旅順第172章 妲己第422章 中華帝國的裝甲三劍客第314章 琵琶精號第74章 登雲級戰列艦第124章 科技掠奪第237章 八國聯軍第290章 斬獲頗豐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253章 禁菸禁毒第730章 核大戰(7)第443章 航母對決2第285章 爆豆的尼古拉第451章 檢查省PK監察省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641章 鋼鐵的碰撞(上)第166章 大戢洋海戰(上)第215章 海陸軍大臣第377章 蘇伊士運河衝突第180章 王辰浩眼裡的狐假虎威第408章 日空軍的恥辱第579章 死神gh-41攻擊直升機第653章 決戰大西洋之納爾維克戰役第641章 鋼鐵的碰撞(上)第463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二)第682章 悲催的斯大林第107章 準備第237章 八國聯軍第239章 風雨京畿(五)第623章 特克斯科斯海戰第376章 代號火柴第182章 談判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70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6)第100章 借自己的錢也賺利息第380章 烈日之戰第714章 太空爭霸第233章 鉅野教案第380章 烈日之戰第47章 兩處心思(四)第310章 澳洲內戰爆發第461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十)第562章 石油戰爭第207章 爲高升號復仇(下)第503章 德國軍事力量的崛起第568章 胡德號超級戰巡的悲哀第275276章 不宣而戰三第652章 決戰大西洋之空中反潛第155章 吃一塹長一智第584章 里加灣海戰第205章 首裡會戰的勝利第458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七)第479章 電磁脈衝炮第137章 遇刺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191章 亞東海軍軍備競賽第179章 小別勝新婚第236章 瓜分英國殖民地(2)第118章 遠東金融風暴(2)第25章 聯合艦隊覆滅(三)第175章 黃海大戰(2)第185章 較量(2)第139章 第二生命 情報系統第654章 決戰大西洋之海空較量第180章 王辰浩眼裡的狐假虎威第569章 英國人的瘋狂報復第627章 復仇(2)第455章 中美大西洋海戰(四)第678章 颱風行動之解放巴黎第289章 海參崴要塞攻防戰(四)第693章 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第383章 中華帝國的“免檢”待遇第318章 全殲英國亞洲艦隊第177章 意欲合圍第438章 偷襲珍珠港(二)第632章 墨西哥大潰退(中)第717章 衛士導彈防禦計劃(2)第495496章 拖垮法國之東洋戰爭第563章 中華帝國的四十年輝煌第435章 偷襲珍珠港(一)第497章 控制歐洲經濟第635章 伊莎貝拉大撤退(中)第249章 將計就計第293章 世界大戰?第450章 黑色閃電戰(下)第56章 籌備新軍(二)第680章 颱風行動之撕裂的大西洋壁壘第2章 穿越甲午第615章 中華帝國國民們的反應第298章 騰達空戰第173章 控制大清財政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