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莫求財

徵其酋,分其勢、徙其徒衆。

如何安置內附的胡人,最有參考價值的就是魏武曹操對待南匈奴的做法。

乃是將他們分作了左右南北中五部,分隔圈地安置,以其貴者爲帥,但派漢人爲各部司馬加以監督;最後以廟堂的名義留單于呼廚泉在鄴城居住,別遣右賢王去卑監國,由此北疆不復有南匈奴之患。

至少,至今爲止,南匈奴各部對魏國仍是言聽計從。

但夏侯惠覺得,此一時彼一時。

安置南匈奴時魏國仍魏武曹操方稱王,正是忙碌着肅清異己綢繆代漢基業之時,對南匈奴沒有徵兵、遠徙之事。而如今天下格局已定,蜀吳兩國雖不臣,但實力雄厚的魏國已然有了一統天下的曙光。

再者,昔日南匈奴勢大,絕非泄歸泥與戴胡阿狼泥族衆合計不過兩萬多落(戶)這種部落首領可比擬的。

是故夏侯惠以爲,可更強勢的將他們收編了。

如以嘉獎他們平城之戰爲名,將他們二人徵調來京師定居,不吝資財厚賜、對其以及子女皆高爵厚祿恩榮之,以安其心。

然後,將彼等部落衆多皆編籍入戶,化整爲零,分別遣往如今人煙稀少的揚州與徐州或者荊州北部授田安置。一郡之地至多落兩千戶,一分屬不同隔斷他們的聯繫,募壯者爲卒、羸弱者爲民,以功名與恆產絕他們思鄉之念。最後再分別賜下漢姓,官設學堂教授他們漢家禮儀,逐步移其風異其俗,數十年後他們便皆以漢家子自居了

就如昔日魏武曹操北征烏桓後,將不少烏桓部落帶回來安置,而如今夏侯惠在幷州時看見牽弘所督領的一千烏桓突騎中,仍堅持髡髮、以毛毳爲衣、飲食必先祭等舊俗者已然寥寥無幾矣!

且如此做法,不需要擔心泄歸泥與戴胡阿狼泥會反抗。

在北疆威名甚著的田豫仍在幷州呢!

昔日馬城之戰後,田豫僅率百餘人出塞進入烏桓部落,徑直將首領骨進斬殺、使其骨進弟代領部落,而近萬落族衆對此皆噤若寒蟬,不敢違背半分。

現今柯比能授首了,步度根也被殺了。

見識過魏國洛陽中軍的泄歸泥與戴胡阿狼泥,又怎麼膽敢在田豫眼皮底下不尊魏國廟堂的調令!

自然,內遷他們二人部落時,也要吸取南匈奴內附後的教訓。

昔日南匈奴內附後,其所在的河套平原舊地皆被鮮卑所佔據、不願遷徙者也變相成爲了西部鮮卑的一員,由此讓魏國幽並二州常年被侵擾。

故而,夏侯惠還建議徙民戍邊。

不僅是效仿前漢孝武帝將罪犯、刑徒、貧佃等充塞屯田的做法,更可以贖身授田爲誘募士家居步度根與泄歸泥在幷州的故地,杜絕南匈奴部落滲透坐大。

且士家遷徙過去了,也能裨益田豫經營幷州、復河套平原入魏國疆域的計劃。

好一陣口乾舌燥纔將心中所思說罷。

夏侯惠執禮,語氣殷殷而謂之,“陛下,諸上乃臣惠所思也。亦竊以爲,此時若不挾北伐鮮卑大勝之威,徵泄歸泥等大酋入朝,恐日後不復逢時也。”

但卻是不料,聽罷了的天子曹叡,依舊闔目捻鬚傾聽的姿態,不作迴應。

似是,猶在期待着夏侯惠的下文。

也讓夏侯惠見狀,不由心中格登了下:莫非,是我的進言遺漏了什麼嗎?

他心中如此自省着。

待暗自將自己的進言細細斟酌了一番,這才恍然大悟——他方纔所言的,對於天子曹叡而言,皆屬廢話!

自幼便聰穎的天子曹叡,焉能想不到他所提的辦法?

廟堂袞袞諸公皆是浸淫權力之途日久之人,安能皆是庸庸碌碌之輩!

天子曹叡之所以問計與他,並非是不知如何杜絕養虎爲患,而是問他有無辦法化解廟堂阻力,順利付諸與行!

是的,來自廟堂的阻力。

魏國國力雖也能稱之爲雄厚,然而無歲不戰的損耗以及曹叡繼位前數年大興土木,已然令財政艱難與國庫空虛了。

廟堂諸公,不乏老成謀國者。

他們分得清當務之急與百世之利。

對於現今魏國而言,當務之急是將糧秣資財用在維護雍涼、荊襄與淮南大軍上;百世之利則是儘可能輕徭薄賦,讓黎庶安心務農殖穀繁衍生息,儘快恢復因爲數十年戰亂而喪損的人口。

民纔是國之根本。

黎庶百姓的數量多了,賦稅與兵源也隨之增多,國力自然就增強了。

而夏侯惠方纔所提及的辦法,固然能杜絕泄歸泥二人日後的生亂,但在推行的過程之中,將會與魏國的當務之急相悖。

說白了,就是想將兩萬多落鮮卑族衆跨州郡遷徙與安置,財力物力損耗太大了!

大到讓廟堂諸公覺得,不利於各地駐軍的維護。

畢竟,洛陽中軍北伐鮮卑與平定安定郡的叛亂就耗損了不少軍費了,而戰罷後將士們的封賞、戰死者的撫卹、戰後地方重建以及田豫還要經營幷州進圖河套.

這都需要大量的錢財!

且蜀兵已然兩歲不出,翌年就要復來。

蜀吳互盟彼此策應而戰,蜀兵進犯雍涼了,賊吳也誓必將望風而動。

屆時,魏國國庫又要支出一大筆軍費。

再雄厚的國力都經不起如此折騰。

更莫說,誰又敢預見翌年的戰事將持續多久、勝負如何呢?

若是有個萬一各州郡徵調募兵以增援前線,那將又是一筆大開支。

在那麼多因素制約下,廟堂諸公又怎麼可能,不極力勸阻天子曹叡將夏侯惠所言之策付諸與行!

是故,夏侯惠此刻也終於明瞭了。

原來方纔天子曹叡所感慨“朕不德、恩威不著”之言,並非是意指鮮卑胡虜,而是指公卿百官們的阻力,感慨着自身無有猶如魏武曹操那般一言九鼎的權威。

“陛下,臣惠愚鈍。”

沉默了片刻後,夏侯惠後知後覺的告罪道,“臣惠方纔進言,只顧着就事論事而強聒不捨,竟是忘卻了謀顧大局與廟堂制衡,還請陛下不罪。”

“呵呵~”聞言,天子曹叡輕笑出聲,擺了擺手以示無礙。

就如他方纔所言,問計夏侯惠不過是臨時有感而發、抱着試一試的心理罷了,並非是強令其真能想出個法子來。

畢竟身爲天子的他,都弗能繞開廟堂諸公一意孤行。

再者,從夏侯惠進言中他也頗受啓發。

如將泄歸泥、戴胡阿狼泥徵調來京師定居是可行的,還有挾大勝之威讓田豫將彼等族衆編籍落戶,也是可以試着推行的。

至於以贖身授田爲誘,募徙士家充塞戍邊嘛~

阻力更甚,得徐徐圖之。

因爲此中不僅涉及到了損耗國力的問題,更源於魏文曹丕的一件敗政。

那時曹丕剛剛代漢,定都洛陽,見河南尹殘破且寡人煙,便想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戶以實郡縣,完全不顧時至冬日而屋房禦寒、中原各地甫歷蝗災黎庶皆飢而無糧可食。哪怕羣臣皆勸阻,曹丕仍剛愎而一意孤行,最後被侍中辛毗扯着襟裾不讓走、犯顏直諫後,才改成了只遷徙五萬戶。但這五萬戶士家被強徙至河南尹後,存活下來的極少極少。

所以說,有了這破檔子事的前車之鑑後,曹叡若想徙士家實邊,廟堂諸公說不定有一大半老臣都要犯顏直諫了。

“稚權,似是聽聞,你與田卿頗爲相善?”

心有所決,天子曹叡也不再鮮卑問題上糾結,改爲了言其他。

好吧,他是想起了李裨將所言的,瑣事纏身的田豫還特地抽空趕在夏侯惠臨歸前會面了一次。

倒不是他懷疑夏侯惠有結交邊將之心。

而是他很早就決定讓田豫主事經營幷州了,且此番錄功後將遷其職了,便出於閒談之心問問夏侯惠對田豫的看法。

此外,是覺得夏侯惠如今權謀之術還差了些火候,還不具備充當他革新積弊的馬前卒,又聽聞夏侯惠有求歷任地方、抱着“猛將起於卒伍”之心,便有些打算將他遣去幽州或者幷州任職。

不僅是爲了日後伐遼東公孫作綢繆,更因爲幽並二州各司僚佐即將迎來調整。

幷州不必說。

刺史畢軌有擅自發兵而喪師辱國威之過。

先前之所以沒有追責,那是爲了伐鮮卑之戰有一個穩定的後方。

今戰事大捷了,自然也就要將之徵調歸京師了。

而對於幽州刺史王雄,天子曹叡在得悉賊酋柯比能竟籌足了三千甲冑後,便有將之改任他方之意。

雖說,近千甲冑是幷州刺史畢軌兵敗“贈送”的,但其餘兩千具甲冑從何而來,兼領着護鮮卑校尉之職的王雄無論如何都逃不了瀆職之罪!

那可是兩千具甲冑啊~

以鮮卑部落的開礦與冶煉技術,若是沒有不法之徒走私,怎麼可能湊得齊?

尤其是,天子曹叡心中早就有了繼任幽州刺史的人選。

乃是如今的荊州刺史毌丘儉。

忠心耿耿的潛邸之臣嘛~

早年被魏文曹丕約束太過、潛邸故舊十分少的曹叡,肯定要着重歷練、不吝擢拔的。

剛好,夏侯惠不乏將略,而毌丘儉忠貞且才器不缺,二人若是能早日曆練積功成爲廟堂重臣了,日後也能裨益於他革新積弊的計劃。

“田太守善待臣惠,乃陛下之故也。”

並不知道曹叡心中所思的夏侯惠,笑顏潺潺的奉承了一記。

聲稱田豫對他抱有善意,是因爲他提及了牽招遺計之故,且還順勢舉薦白馬義從之事道出來了,“不敢有瞞陛下,臣惠臨歸京師前,田太守還尋我相見且以事囑託於我,臣惠覺得此事有裨於社稷,便應允了下來。”

“哦,何事?”

不出意外,見夏侯惠主動挑白與田豫密會之事,天子曹叡笑顏更甚,“既是裨益社稷,田卿何不自修表邪?”

“回陛下,此事田太守難自表,是爲將白馬義從錄入軍籍也。”

當即,夏侯惠將白馬義從不願意留在幷州的子午卯酉細細說了一遍,然後才慨然作言。

“陛下,臣惠生長皆在中原膏腴之地,且自幼不乏衣食。而今有幸北上從徵,見邊塞黎庶皆清苦、飽受胡虜欺凌,方知中原腹心之地的歌舞昇平,乃是以邊塞的屍骨如山換來的。年年歲歲都會有無數忠良義士前赴後繼的用血肉鞏固邊塞不失,以火與血來捍衛漢家脊樑。”

“是故,臣惠對白馬義從以白身抵禦胡虜之舉頗有好感,便想着當將公孫擊胡義舉聞於陛下之耳,舉義士於社稷。”

“再者,臣惠嘗聞‘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之言,亦知若使白馬義從長期流落山野,他日恐有爲禍地方之患。而若陛下頒恩詔錄白馬義從入軍籍,可絕此患也,亦可爲我魏國邊塞增精銳、他日征伐遼東公孫裨益也。”

與田豫密會,是受託舉公孫白馬與朕啊~

聞言,天子曹叡恍然。

他對白馬義從並不陌生,且並非是此番北伐鮮卑才知曉的。

昔日幽州刺史王雄暗示僚佐彈劾田豫的時候,其中有一罪狀就是說田豫在民間陰畜卒伍,這些卒伍指的就是白馬義從。

“既是裨益他日征伐遼東,且田卿託稚權舉之,朕自是無不允之說。”

輕輕頷首,天子曹叡笑容可掬,“嗯方纔稚權所言其公孫毅先父,早年被先帝授予何職來的?”

“回陛下,先帝授予彼先君職建義中郎將。”

夏侯惠回道,“並無具體職權,僅嘉其率部曲歸桑梓而顯榮耳。”

“嗯,朕知矣。”

輕作鼻音,天子曹叡略略沉吟,便點了點頭。

此後他還尋了些閒話交談,且以天色已暮爲由很恩寵的讓夏侯惠一併用御膳後,才結束了此番召見。

但就在夏侯惠作別的時候,他竟是如此囑咐了聲。

“朕知道稚權已離家自居、田業不豐,然先前新婚之際,朕不乏賜下資財,應是足稚權一時之用。今北伐鮮卑廟堂錄功,亦會以資財作賞,定不讓稚權家中困頓。故而,稚權當念自身乃譙沛元勳子弟,與宗室無異,莫要汲汲求治生求財而徒增他人茶餘飯後了。” 

第35章 門戶計273.第73章 篤定第144章 戰捷68.第68章 擋我者第11章 各有思第16章 困頓60.第60章 不覆轍第37章 私召第190章 可堪否第206章 夜話第169章 小成65.第65章 功來113.第113章 後手第150章 心慰46.第46章 安分88.第88章 發衝冠第25章 爾敢第196章 瞞天133.第133章 私心第162章 饗將士第135章 招攬第245章 他日罷第184章 競速第43章 士家第243章 先聲而後討第231章 細語第21章 何所惑第156章 何惑哉第246章 乃何人也106.第106章 恩出上105.第105章 蜜餞第235章 謫貶第11章 各有思第222章 就職第135章 招攬76.第76章 新軍82.第82章 士載第135章 招攬114.第114章 雁北第209章 畏水如虎第187章 無裨第233章 默契第166章 歸淮南第176章 不武第1章 楔子第223章 觀兵106.第106章 恩出上98.第98章 終陌路第5章 欺以方第24章 人事65.第65章 功來第145章 失勢第19章 將伐130.第130章 當百108.第108章 鮮卑第199章 利令智昏1第192章 邙山宴2第147章 爭權129.第129章 改道第22章 殊矣118.第118章 願往否第224章 不公93.第93章 言外意第25章 爾敢71.第71章 扈從第214章 觸類旁通第236章 敏銳第169章 小成第20章 可志同第235章 謫貶第152章 莫求財第211章 自作死第165章 鷙鳥第1章 楔子122.第122章 義從55.第55章 詔來128.第128章 拔刃第16章 困頓第154章 似懂了第161章 分營49.第49章 逢時53.第53章 染徵袍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223章 觀兵101.第101章 當變113.第113章 後手51.第51章 犯忌151.第151章 易也第177章 百騎69.第69章 副職第31章 收桑榆120.第120章 不可避第37章 私召60.第60章 不覆轍第232章 入營54.第54章 匹夫125.第125章 負氣第190章 可堪否第168章 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