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政府的規劃引導和宏觀指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促進經濟要素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廣空間順暢流動與合理配置,構建以城市羣、經濟帶、重點經濟區等爲支撐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協調聯動的多中心、網絡化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加強羣區耦合。提高城市羣的輻射力和帶動力。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長等城市羣。下一步,需要在加強城市羣內部基礎設施網絡化和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的基礎上,推進城市羣一體化發展,強化城市羣內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羣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要順應城市羣和經濟區相互耦合的趨勢,推進空間結構的優化。以城市羣爲核心,形成東北、泛渤海、泛長三角、泛珠三角、海峽、中部、西南、西北八大經濟區。這種空間組織模式,既能發揮各區域自組織、自協調、自調整的能動性,加強相鄰各省的經濟聯繫與合作,中央政府也能發揮統籌協調能力,消除區域壁壘,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縮小區域差距。
第二,加強軸帶引領。當前,我
國交通運輸方式組合條件好,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一級開發軸帶主要有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京廣京哈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包昆經濟帶等。這些主要交通幹線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經濟隆起帶,對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具有重要意義。除上述發展軸線外,滬昆經濟帶、沿邊經濟帶、漢江經濟帶、膠濟邯經濟帶、大(同)太(原)運(城)經濟帶、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經濟帶等可以作爲國家二級軸帶。
第三,加強開放合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十三五”時期,不僅要繼續深化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和對內陸地區開放的帶動能力,還要加快推進沿邊、沿江和內陸地區開放,通過開放促改革、促合作、促發展。同時積極構建國際區域合作機制與交流平臺,全面促進國際國內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一方面,推進國際區域合作的戰略重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爲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
,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另一方面,在加強國際區域合作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國內區域合作。應通過國際區域、次區域合作,拉動或引領國內區域合作,通過國內區域合作支撐國際區域、次區域合作。以開放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
第四,加大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支持力度。對此,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場取向改革。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好輻射帶動其他地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第五,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和產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交通一體化,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高起點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產業優化佈局和分工協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