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進入角色

男子渴望建功立業馬上封侯,女子自然也非常渴望丈夫可以建功立業,朝廷封丈夫的官,也會賜給正妻誥命,誥命夫人的地位就相當高了,名義上擁有和丈夫齊平的地位,甚至擁有入朝覲見皇后的資格,絕非尋常女子可以得到。

“只可惜大人與叔叔們都在外,但凡一人與薰郎在一起,也不會叫薰郎如此孤立,薰郎,若是來援的是叔叔們,那可就好了。”

楊彩雲的這番話,叫蕭如薰想起自己還是出身將門世家的子弟,祖父蕭漢做過涼州副總兵,父親蕭文奎是京營副將,都督同知;三個兄長蕭如蘭蕭如蕙蕭如芷都是將門子弟,勇略非常,一門四子雖是世襲,但卻都是不弱的武將,這在整體衰落地位尷尬的大明將門來看,還是相當的優秀的一家。

不過這也和邊軍將門子弟生存環境惡劣,自幼需要習武強身備戰有關,畢竟大明九邊從立國開始就沒有哪一年是不打仗的,和早就被腐蝕的七七八八的京營比起來,九邊邊軍反而擁有更強的戰鬥力和組織度,只是戰鬥力最強的多爲將門世家的私兵,比如著名的關寧鐵騎,正規官軍反而較爲孱弱。

延安蕭氏一門四子,姓名錶字都相當文雅,甚至有些女性化,顯示出取名的老爹文化素養不低,教育孩子也挺用心,這和歷史上蕭如薰的記載也吻合,史載蕭如薰身在將門,卻能寫詩,文化素養可見一斑,絕非不識字的丘八,所以很多文人墨客甭管有心還是無心都喜歡和他交往,時間久了導致交往的人情費用太多,入不敷出,蕭如薰卻難以推卻,有識之士沒有不嘆息的,這就是著名的成語典故趨之若鶩,很不幸,在這個典故里,蕭如薰的形象不怎麼正面。

如今一門父子卻是天南地北的分離開來,父親在京城,三哥蕭如芷在南京,只有大哥蕭如蘭和二哥蕭如蕙在陝西三邊之地,但也是分開駐守,常年不得見,父子家人無法團圓,確實是憾事,若是能在行軍打仗的途中遇到親人,那該多好啊……

不過如今的蕭如薰卻有點忐忑,生怕見到了親人之後不能相識,露出些許破綻。

小夫妻你儂我儂一會兒,就以大局爲重,楊彩雲請來大夫爲蕭如薰再次診斷,大夫驚歎蕭如薰的身體素質極好,止血快,傷口癒合速度也快,照這個趨勢下去,十天半個月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行動,不過若想再上戰場拼殺,需得一月有餘的休養纔可以,在此期間,戒驕戒躁戒怒。

之後楊彩雲讓侍女端來一些清粥小菜,服侍蕭如薰吃下,蕭如薰問她爲何不吃,她還以秀色可餐來調戲蕭如薰,弄得蕭如薰漲紅了臉感覺相當沒面子,心裡暗道要不是身體不適,一定要將這小妮子擺成十八般模樣好好教育她做人。

但,爲丈夫減壓能做到這份上,楊彩雲,好一副蕙質蘭心啊!

下午時分,蕭如薰讓楊彩雲服侍自己穿好常服,戴上網巾,正衣冠,套上輕便的皮甲,在親兵的扶持下,勉強上馬前往巡視城池。

據說昨日上午戰事結束,回來的時候蕭如薰流血多,面色慘白,雖然還有意識,但是已經被很多人看到,楊彩雲恐城中人心不穩,所以建議蕭如薰巡視全城,安撫人心,蕭如薰自己也有些打算,要去城中視察火器的情況,既然要準備守城戰,各種物資也是不可少的,但是在此之前,還有一件要務。

蕭如薰要親兵頭子王二取來了全軍軍官的花名冊。

底層軍隊也就算了,但是軍官要是自己還叫不出名字不認識,也就太不對勁了。

蕭如薰如今的正式官職是寧夏參將兼平虜城守備,也就是寧夏鎮其中一路的參將,兼平虜城守備官,不僅負責一路的防務,也要負責平虜城的安全,實質上就是駐防平虜城,兼管一路安危,參將是正三品武職,以蕭如薰如今二十二歲的年紀就能出任正三品武職,整個歷史上估計只有明代的邊鎮軍官世襲制度可以造就這樣的奇葩。

參將手下一般有三千戰兵,算上輔兵和一些徵用的民夫,一個參將率軍出征的話也要有四五千人的陣仗,三千戰兵的體系內,分了三個千總,六個把總,三十個百總,之後的總旗小旗官不計其數,而實際上需要在意的也就是三個千總和六個把總,掌管好這些人,就能使得整支軍隊牢牢地掌握在手裡。

不過和其他地區不同,明代的九邊重鎮實際上是不算在政治區劃之內的,而是以軍鎮鎮守,實際上,廣大內地以文官治理,九邊重鎮則是以軍國制度鎮守,負責民政和軍政的幾乎都是世襲將官還有少部分的晉升軍官,只有財政大權和人事大權牢牢把握在朝廷手裡,放到地方上,地方總兵副總兵參將守備都有各自的職權。

就好比在平虜城內,拿到任命詔書,朝廷調撥糧草錢貨,就好了,剩下的事情,民政軍政財政,都是蕭如薰一個人說了算,闔城數萬人口之生死,只在蕭如薰一念之間;就連總兵這種正一品武職,統帥大軍出征的最高武官,在九邊,也大部分都是世襲軍官,可以想見,一個二三十歲的正一品總兵官在九邊真不算什麼。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大明朝此刻重文輕武以文統武的現實。

朝廷已經不重視軍官的個人能力了,只希望他們管好自己的部下,形成戰鬥力,遇到戰爭聽命於文官猛打衝鋒就好了,不需要去考慮什麼戰略戰策什麼的,這些都是領兵文官的事情,但是和大宋不一樣,可別小瞧明代的領兵文官,要想在明代成爲領兵文官,可真不容易,明廷到後期就是把領兵文官當正統軍官來看待培養的,那麼多驍將是如何被一個文人統御的?那是這個文人真的有本事。

蕭如薰這樣的世襲軍官,在朝廷眼裡不過是一個兵頭子,如果不能打出威望打出成績證明自己有領兵的才華,一輩子到頭也就是個兵頭子,休想走入最高統治集團的視線裡,而就算你是真的有才華有能耐的超強的武將,如戚繼光,在文官大佬的眼裡,也只是一條呲牙裂嘴能咬死人的獵犬而已,是文官政治鬥爭的籌碼之一,還是要聽命於獵人的話。

說的難聽,但是這就是現實。

應該說明代好歹比宋要好一點,宋那是真的把武將當成豬狗來看待,明代好歹還把某些武將看成人,邊軍的軍餉裝備糧食等等不敢隨意短缺,否則人家真就撂挑子不幹啊!

原本的蕭如薰喜歡寫詩結交文人,大概也就是被文官壓制得太慘,想要在另外的地方破局,獲取更好的待遇,結果功力不夠,破成了篩子,慘淡收場。

現在的蕭如薰可不會去做那些腦殘的事情了,要知道,大明科舉難度的提高直接讓科舉出身的文人們的眼睛都長到了天上,對武人的輕視乃至於蔑視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想要以武人的身份得到文人的認同幾乎不可能,除非成爲李成樑那樣的人物,李成樑家族鎮守遼東數十年,差一點點就要成爲第二個沐家世鎮遼東了。

現在的蕭如薰,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守住平虜城,儘量在寧夏之役打響自己的名氣,然後,想辦法加入朝鮮之役!

蕭如薰很清楚,寧夏之役進行的同時,萬曆二十年的四月,日本國太閣豐臣秀吉派出剛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戰國精銳十四萬征伐朝鮮,打算吞併朝鮮之後征服大明,這位太閣的胃口可真的是夠大,大到蕭如薰想笑的同時,又有點冷。

這一時期大明尚且維持着天朝上國地位的時候,若能同時除掉兩個禍患,日本和女真,想必能爲未來爭取一些籌碼,而爲了達成這兩個遠期目標,蕭如薰就把眼下正在進行的寧夏之役當作重要的機遇。

戰爭不僅是災難,也是一部分人的機遇,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否認的。

常年居於統治地位的蕭如薰瞬間進入了自己的角色。

記清楚了三個千總和六個把總的名字,蕭如薰一邊看着花名冊,一邊出發巡視全城,馬隊繞着並不大的平虜城緩緩前行,城中民衆和維持秩序的軍隊看到了剛剛打了大勝仗卻傳出生死不明的蕭將軍好端端的騎在馬上巡視全城,心中遂安定下來。

在這種依靠主將威信統帥軍隊安定城池的時代裡,主將的安危關乎一場戰鬥的勝利與否,主將之重要自然不用多說,主將好端端的巡視全城更能起到激勵士氣穩定人心的作用,對大戰在即的軍隊和城池而言是最好的鎮定劑。

巡視全城之後,蕭如薰策馬來到城東糧倉。

ps:喜歡的讀者請點個收藏投個推薦哦~~

八百零五 天上掉餡餅五百九十四 好黑一百零八 水陸並進的構想一千零三十二 努爾哈赤成功了四百九十四 忠臣無錯五百七十五 一本爛帳一千二百六十二 陛下是何等的仁慈啊四百一十八 這個武人倒不簡單六百零三 捉摸不透三百一十三 幾千年的套路一千三百五十六 西北兵團首次出戰二百三十 大明戰士何懼背水一戰?一千三百二十 最初的試驗一千一百七十八 百僚未起朕先起(下)六百九十七 新任大同巡撫一千零六十 新的危機接踵而至一百七十一 熱鬧的釜山與風平浪靜的對馬一千一百六十 成王敗寇一千零四十一 絕望的褚英七百二十六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一千零八十六 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一千零三十五 一定要回來!八百三十一 柴總兵可願帶兵主動出擊?一百七十五 九鬼嘉隆的最後努力五百五十五 王世揚求活(上)五百九十六 三生有幸九百六十二 爲難的老臣一千二百二十七 秦軍入京都三百零五 暹羅(上)五百九十七 甜棗二百八十一 雙生子一千二百八十 哭泣的陳龍正六百四十二 報應六百三十五 考場如戰場一千零八十六 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一千二百七十八 海波平一千一百九十五 另類的堅壁清野三百零八 龍鳳胎(上)二百一十四 三分日本九百八十三 大秦宗室(上)七百六十四 蕭總督,陛下有請一千二百四十 李如鬆現在很得瑟三十六 八成把握一千二百八十六 救火閣老李廷機五百二十三 紫荊關不保?七百二十三 多事之秋一百五十三 德川家康的時機八百五十三 京師大亂(上)一千一百六十八 壓力山大的中央政府六百零三 捉摸不透七百二十 十年之內,北虜不復爲患矣一千零八十八 黑閻王與黑無常一千二百七十七 朝氣蓬勃沐五郎一千一百零五 心裡沒底的楊應龍一千二百零九 情報一千二百八十一 帝國不需要浪漫八百五十三 京師大亂(上)七百四十六 大明的千古罪人六百七十七 主持公道一千三百零三 閱兵式(上)一千二百四十三 人口甄別行動正式開始九百九十七 趙世卿死了九百六十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百一十七 強襲開城(下)一千三百三十三 方從哲抵達南京二百八十七 出兵之議九百八十二 土司攻略(下)一千一百八十八 前田利家死了六百二十五 細作?四百零四 優秀的文明三百七十三 心情複雜的納瑞宣四十七 戰後四百五十 詔書到五百六十三 幕後黑手七百三十六 閹豎的反擊一千一百 各打五十大板一千一百六十四 安疆臣沒有耐心了二百零八 德川的同志遍佈豐臣內外七百八十二 滿朝文武,無一骨節矣七百六十一 老夫親自爲你牽馬二百一十四 三分日本七十三 歷史發生了劇變七百五十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五百七十一 肉搏!肉搏!肉搏!五十四 相互之間的猜忌一百二十九 碧蹄館遭遇戰(下)五百二十九 將軍心緊握在手八百五十五 多事之秋五百五十一 大亂驟起六百四十四 爲敵(下)一百八十 高薪養廉?六百九十二 袁黃的擔憂(下)一千二百四十 李如鬆現在很得瑟四百五十三 江大海一千三百二十六 皇帝的意志二百五十八 留守五百四十七 爲了活命(上)一百六十六 落後就要捱打一百二十三 捷報抵京一千三百四十七 大秦已經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