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 大明重返南洋

陳璘對此雖然有所看法,不過蕭如薰的指令他還是遵從的,日本人的事情解決了,那麼那些國內的流亡商人子弟的處理方法,還要看蕭如薰的意思,這件事情雖然關乎國際友人的切身利益,但是這個時代,大明是不會爲了別的國家的利益而損害自己的利益的,這一點,大明非常清楚。

表面上說一套,背地裡又做另外一套,表面上說的好聽,看起來很好欺負,但是背地裡下手又黑又狠,讓你防不勝防,猝不及防,一招斃命,大多數時候就能讓你完蛋。

這就是中國從古至今的一貫做法。

表面上撫卹那些日本人和逃亡海商的後代,但是實際上還是利用各種手段整死他們,這是陳璘所理解的蕭如薰的真正用意,這也是中原王朝對付蠻夷的一個套路。

招安,招安之後分化瓦解,幹掉絕大多數男人,然後血統吞併融合,將你融入華夏,從此不復存在。

而這個套路運用在這件事情上面,就是表面大度,表示天朝上國根本不在乎,你們想怎麼來怎麼來,但是暗地裡,蕭如薰可以以主帥的名義徵調這批日本人出戰,暹羅王絕對不敢反對,然後再用各種指令讓日本人去和洞武人拼殺,借刀殺人,不僅可以幹掉洞武人,還能幹掉日本人,你不上?好!軍法處置!

舉銃!

一陣硝煙之後,這些日本人全部完蛋,順利解決,事後給暹羅王一點點補償,說這些日本人不聽命令,擅自離開戰場,造成軍心不穩,不得不殺之,暹羅王敢說什麼?他什麼也不敢說,到底,這些人不是他們的血脈親族,爲了這些人得罪大明的主帥,殊爲不智。

對付那些海商後代也差不多,以大軍行軍需要,徵調這些人來爲大軍服務,運輸糧草,計算糧秣,分配大軍所需,然後暗地裡遣人做點手腳,然後蕭如薰派人去查賬,一查,查出問題,好!居然敢貪污大軍糧草,簡直不知死活!

舉銃!

一陣硝煙過後,該解決的還是解決了。

暹羅王能說什麼?敢說什麼?

藩屬國是藩屬國,不徵之國是不徵之國,但那是建立在你對大明恭敬的基礎之上,就像朝鮮,你發牢騷可以,你抗議也可以,但是大明官兵要真在朝鮮胡作非爲,你朝鮮王還真敢和大明撕破臉皮不成?

大明就是天,就是你的皇帝,你在國內可以稱帝,想怎麼做怎麼做,但是對大明只能稱臣,皇帝只有一個,天子只有一個,那就是大明天子,平常無所謂,你可以和大明貿易得到好處,真的出了事情,你要是敢不配合大明,對不起,不徵之國?我只看到了“不臣”二字!徵!

陳璘似乎誤會了蕭如薰的意思,但是在這個時代,這種誤會是非常合情合理甚至被人們視作理所應當的,蕭如薰一路南下,伴隨着大軍南下南洋的消息傳開,南洋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似乎也能印證這種誤會的正確性。

朝鮮之役把大明的聲威重振了,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日漸衰微的聲勢重新響亮起來,而朝鮮之役之後沒多久,大明再次開啓了對外征伐,這似乎是一種大明要重新君臨世界的訊號,這讓南洋諸國中曾經臣服大明後來又脫離了朝貢體系的一些小國心中惴惴不安,尤其是得知大明軍隊下南洋的消息之後,各人的心中都有各人的心思。

在他們看來,大明這頭雄獅看來是睡飽了,養足了精神又開始準備四處呲牙裂嘴伸爪子了。

一時間,南洋各地肆意橫行的海盜船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們終於再度想起了當年鄭和的船隊在整個南洋橫掃海盜的壯舉,想起了那些死得非常難看的前輩們,想起了當初鄭和的船隊所過之處,海盜銷聲匿跡的可怕景象,那一次的震懾就足以讓他們永遠銘記,他們絕對不會想要承受第二次。

而那些沒有經歷過第一次的外來者,和大明短暫交手之後不得不撤退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更加警惕,更加戒備,生怕大明是打算對他們秋後算賬。

當初在廣東和福建各地的短暫交手以大明的勝利而告終,他們不得不退出了沿海地區,但是大明沒有追到深海區域和他們交戰,讓他們放心的在這裡紮根生存,他們得知了這裡的海島和土地曾經都是臣服於那個古老的神秘的國家,但是那個國家現在似乎並不在意這裡的土地和海島。

一段黃金歲月之後,他們已經在這裡建立了不少殖民地,正準備進一步深入地方政權得到地方權力的時候,大明船隊南下南洋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南洋,看到那些平時囂張無比的海盜們紛紛偃旗息鼓搬起良民的樣子,他們的心中也是有些擔憂的,畢竟那個國家太大了,而且曾經打敗過他們。

之前的那場地域大戰爭他們也略有耳聞,那個大國把一個小國的二十萬兵馬打的全軍覆沒,還把那個國家給滅了,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大國的軍力十分強悍,之前的局部戰役沒能讓大明出全力,如果大明全力出擊,他們在南洋的利益還能得以保證嗎?這是個未知數。

所以,歐洲人秉持着戒備和擔憂的態度,整兵備戰,把能派得上用場的人全部拉來武裝起來了,而海盜們則是偃旗息鼓假扮良民以避禍,等着大明打完這場仗之後回去,他們再重新活躍起來,現在就當作是一次難得的休假,好好兒的休息一下吧!

而南洋的各大藩屬國則是搖旗吶喊歡迎大明來除掉那個地域之害洞武國,他們有的的確是遭到了洞武國的打擊,所以痛恨洞武國,有的甚至和洞武國暗中交際,發展良好的雙邊貿易合作伙伴關係,對大明陽奉陰違,絲毫不在意大明的宗主之權,但是這個消息傳來之後,不管是紙上盟約還是口頭協定,他們統統都不予承認了。

洞武國和大明比起來就像是螞蟻和大象的對比,只要不是個傻子,誰都能看出來這場戰爭的結果。

而至今爲止還不知道大明艦隊即將征討他們的洞武國還在做着春秋大夢,莽應裡依舊沉浸在自己稱霸南疆的美夢之中,這種美夢在如今的局面之下看起來分外的可笑,只是,他依舊沒有自覺,他不知道南洋局勢隨着大明三萬大軍的南下而變得急轉直下。

一千零一十三 格格不入五百六十四 詭異的動向七百五十四 李如鬆做了一個決定二百六十二 王荊石誤國誤君啊!四百三十五 天誅(上)四百一十六 利瑪竇的決定一千一百五十四 喂不熟的白眼狼二百一十 豐臣秀吉的最後時刻六百四十六 做戲就要做全套四百零八 條件(上)三百三十 上國還是那個上國六百一十二 唯一的路一千一百七十二 吳惟忠的震懾四百六十七 陳龍正的憂慮三百二十一 莽應裡的對策八百二十八 吳下阿蒙三百三十一 中國人回來了一百一十七 強襲開城(下)三百五十六 夜襲(一)一千零六十三 平壤的災難四百八十三 梅國楨借糧(上)三百七十 唯一一杆線膛槍二百六十五 重新起航九百七十六 他需要一支強大的騎兵六百二十三 多謝總督!一百零八 水陸並進的構想四百八十四 梅國楨借糧(下)五 視察軍營一千三百二十七 整頓惠民藥局四百七十八 徐光啓一百八十七 豐臣秀吉的疑心一百四十九 不平等條約二百三十一 明軍血戰德川軍(上)一百五十七 落後的水戰戰術(三更)一百二十八 碧蹄館遭遇戰(上)七百七十二 麻虎的警覺三百八十六 政治動物一千零六十四 向大秦求援一千二百一十 事出反常必有妖四百零八 條件(上)一千一百零八 咱們老蕭家又添男丁了八百八十九 批評與期許七十五 恩重如山九十八 進擊的李如鬆二百一十七 明軍總攻七百七十一 爲了四郎,去死吧!四百四十六 趙志皋到底是看不穿一百四十四 不安的宇喜多秀家一百五十五 對馬攻略計劃(一更)六百五十四 就是現在!五百三十二 另有圖謀八百四十九 再會葉夢熊一千零一十五 嫡長子七百一十七 小心與囂張十二 煩躁的哱雲三百三十八 新的敵人九百七十五 樂不思蜀的徐弘基六百五十 “無恥的明軍”一千一百七十九 韓擢抵播州一千一百二十二 大秦的火炮天下無敵一千三百五十五 萬事俱備六百七十七 主持公道九百九十 給褚英的禮物五十三 朝鮮來使七百九十四 動搖的鄧子龍一千零八十八 黑閻王與黑無常一千二百六十一 切記你我吃的都是誰家的俸祿一千二百八十三 陸海之爭(下)九十二 帝國最後的榮耀九百六十八 沒有爲何六百七十一 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九百二十 臨界點一百五十五 對馬攻略計劃(一更)一千一百九十五 另類的堅壁清野一百七十六 崩潰的宗氏九百六十二 爲難的老臣九百二十九 完全不同的道路二百四十六 我們是撕扯敵國血肉以肥自身的兇獸一百四十二 淪爲鬼域的漢城二百五十 王錫爵請見朱翊鈞三百二十四 鄭和的遺產九百三十四 爲我而戰吧,士兵們!一千二百零四 改進中華朝貢體系六百零五 不怕死的扯力克(上)一千零三十四 何和禮滿臉的絕望之色一百九十 德川家康討厭驚喜三百五十六 皇帝的復甦一千零二十八 有軍事天賦的蠻夷四百六十三 向馬尼拉進軍五百四十六 消失的北虜(下)八百五十四 京師大亂(下)三百三十九 再會袁黃二百五十二 奇怪的君臣三百八十 愚蠢的孩子二百七十七 救火隊員李太后(下)八百一十一 後悔的劉黃裳三百四十五 王的抉擇(下)五百八十八 沈一貫的邀請二百 秀才遇到兵六百一十八 試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