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決心

“李如鬆也在他手裡吃了虧?”

暗室之中,一個高大青年坐在蒲團之上,盤腿而坐,室內空空蕩蕩,別無他物,惟有一座赤金打成的博山爐,一看便知道不是凡品,爐中燒着上等的香料,煙霧緩緩升起,香味之中,似乎還有提神醒腦的功效,使得聞到的人,都會精神大振。

“嗯,小李將軍敗了。”

李如鬆之父是鎮邊大將,地位與戚繼光等大帥相等,李如鬆年方而立已經是副總兵官,此番進京,擔任的還是提督捕盜之職……位置雖然不高,也是以京營右副將的名義擔任此職,不象那些只有從六品的五城兵馬指揮,那些勳貴之家的看門大爺們沒準身上的世襲職份都比這些兵馬司要高的多。

李如鬆任此職,五城兵馬司和一部份錦衣衛都要受他的指揮和節制,名份高,實職也很重要,京營右副將這個職份就不完全是一個空架子了。

“他的脾氣,不象是能善罷甘休的人啊……”

“那又怎麼樣?”

另一說話的人輕笑一聲,道:“張惟功不論哪一點,都不是他小李惹的起的,論打是打不過,論權勢地位比不過,還想怎樣?”

這人的話,也是刺痛了那個高大青年,靜室之內,一時間沉寂下來。

那人也有點訕訕的,半響過後,方是又接着道:“總之這一次機會是十分難得,賢父子最好下定決心,過了這個村可就真沒那個店了。”

“我知道……請老哥回去之後替我們復稟上去,就說我父子諸人,還有英國公府的一些人手勢力,一切都唯他老人家馬首是瞻便是。”

“如此最好。”

那人語氣算是滿意,不過也帶着一點不怎麼在意的感覺,在暗室中點了點頭,便是推開房門,昂然離去。

待那人離開後,高大青年繼續盤腿坐着,似乎就是一尊佛像,又象是一個入定的老僧,世間一切,都再與他無關。

良久之後,房門外傳來敲門聲響,有人在外稟報道:“大爺,少夫人要生了。”

高大青年猛然起身,推開房門,大步而出。

陽光之下,可以看到他是一個不到二十的青年,一身錦衣儒袍穿在身上,十分偎貼,臉生的俊俏非常,面色也是十分白皙,長身玉立,還有一股儒雅之極的氣質,整體來看,是難得一見的傑出青年。

他的長相模樣,看起來十分陽光,也是標準的貴族青年的長相,打扮和身上的一些小掛飾,也是毫無瑕疵,只有兩眼之中,隱隱藏着沉重的隱憂,眼神閃爍之時,那種陰鬱中帶着一點怨毒的神采,更是叫人心驚膽寒。

這便是張惟賢,已經加了都督,官居武職一品,他的妻子,當然也夠資格稱夫人。

只是他原本是老英國公張溶的嫡長孫,伯父張元功無子,在伯父死後,其父張元德可以襲爵,然後就是他張惟賢承襲英國公的爵位。

相比英國公爵位而言,一個都督算什麼?

狗屁都不算!

但張惟賢父子幾人與惟功鬥了幾年,結果自己損失不小,內囊都貼了上來,結果惟功地位卻是越打越高,與萬曆皇帝的關係也是越來越緊密,算算這買賣太不合算,張元德與張惟平父子幾人已經灰了心,這兩年來守着自己的私房體己過舒服日子,聽聽小曲喝喝小酒,所有的雄心壯志,已經全部風吹雨打去了。

只有張惟賢還不肯放棄,其實若普通人有他現在的日子過已經是謝天謝地,但從高位跌下來的人,心理失衡之處痛苦萬分,還不如什麼都沒有。

張惟賢就是抱定了宗旨,要麼一拍兩散,自己什麼都不剩下,要麼就要奪回他原本應有的一切。

等他趕到自己所居的上房附近時,張元德已經趕到了,家下人搬了個太師椅放在廊下,張元德看到張惟賢過來,也只是擡擡眼皮,有氣無力的看了一眼。

兒子的這一番心氣,張元德是已經沒有了,他只想過幾天安生日子,等死算了。

父子兩人等了小半個時辰,裡頭終是傳來嬰兒的啼哭聲,兩人精神一振,等一個穩婆從裡頭出來,張元德便是跺足問道:“快說,是男還是女?”

“回二老爺,是個千金。”

“瞎!”

張元德搖了搖頭,掩不住滿臉的失望。

二房這幾年着實晦氣,當年他大哥婚事就很不順,先定了老陽武侯家的大小姐,臨過門前卻是死了,他這老二反在老大之前結了親,生了子,後來老大的婚事一波三折,生事諸多事非來,又有了張惟功這個孽子,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誰知道一個小村裡出來的小子,能折騰出這麼大的動靜,又有這麼大的能耐?

現在後悔也說不得當年的話,只盼大兒子能出一個孫子,不管是哪一房,這個嫡長孫的位子又是搶在頭裡了,不想居然是一個不帶把的,這失望當然不小。

張元德嘆着氣去了,房內又有一個穩婆抱着包裹裹的嬰孩出來,張惟賢搖頭一嘆,看也不看,陰着臉便是追着也去了。

到庭院門前,張元德停住腳,滿臉上都是皺紋。

他看看一臉急切之色的張惟賢,嘆息道:“爲父知道你的想法,不過,惟德,惟平和惟思幾個,他們都和你心思不同,此前耗費家財也太多,他們幾個有意見也難免的。”

“父親,兒子還不是想大家都過好日子。”

“話是這麼說……”

張元德猶豫了一下,終是道:“可是他們幾個,都不信咱們能斗的過小五啊。”

“這一次不同的。”張惟賢笑笑,也是飽含自信:“此番是大家勾起手來,勢力之大,小五根本抗衡不了。”

“那做到什麼地步爲止呢?”

“先把小五的氣焰打下去,再扶着我們支持的那位上去,以後的事就隨心所欲了。”

“那位拉不動小五,那小子可是機靈鬼一個……”

“放心

,父親,放心好了。”

張元德囁嚅了一會兒,終究還是沒有再說什麼,拍了拍張惟賢的肩膀,從袖中抽出一張紙來,道:“這上頭的名單,都是累世追隨咱們府的,這些年來,和爲父相與的不錯,現在雖然是老大當了家,他們倒還沒有完全背棄咱爺們,你要做事造聲勢,這些人緩急時還是可用的……”

“父親……”

張惟賢喉頭滾動了一下,想說什麼,最終卻是什麼也沒說出來。

此次他一家算是破釜沉舟了,跟着潞王一起謀求奪嫡之事,成了,一切不在話下,潞王拉攏張惟功失敗,對這小子恨之入骨,將來潞王登基爲帝,殺文官會有忌憚,畢竟文官是抱團的,殺張惟功卻是必然之事,這小子武力強悍,善練兵,又是勳臣之後,不殺的話,實難放心,而殺武臣文臣卻不會急眼,史筆之上,也不會將新皇帝寫的太難堪,這其中的關節,張惟賢早就想明白了。

他看着梨香院的方向,陰側側的笑將起來。

……

“小五,看來這一次你是決心已定了。”

梨香院中,惟功倒是真的在。

他坐在張元芳的對面,正襟危坐的模樣,如臨大賓,他們爺倆平時在一起時,很難得惟功有這樣正經的儀態。

“是的。”惟功點點頭,笑道:“三日之內,我要連上三疏,力請先清軍,再自請總理整頓京營事。皇上在此事上和我早就有默契了。”

“元輔的意思呢?”

“元輔當然是支持的。打從嘉靖年間,京營不中用需要重新整頓這件事就在他心裡了,戚帥至京請練大兵,當然也是元輔當年的授意。當年不曾做成的事,現在要做起來,元輔不會反對,只會贊同。”

“如此便好。”張元芳嘆了口氣,不願在這個時候打擊惟功的信心。這件事,畢竟他自己也是感覺起了不小的作用,爺倆談心時,張元芳總是痛惜京營的衰落,感慨王朝的根基不穩,現在九邊定額是八十六萬人,歲餉超過二百萬,而京營的定額已經不到二十萬人,實際能用的不過五六萬人,一年歲餉不過是給一些糧食,還有皇家一年拿出的幾十萬銀子,勳臣和將門世家就分走了大半,京營士兵分得有限,而且還要給皇家修皇宮和園林,京師城牆和皇帝的皇陵,更是京營兵和班操軍的固定工程。

內輕外重的格局已經形成,非得痛加整頓不可了。

惟功小小年紀就能下這種決心倒沒有什麼,年少而志高的人比比皆是,但光志氣高沒有實力就是笑話,叫很多人笑不出來的就是惟功不僅有決心和意志,還有實現自己決心及意志的實力。

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已經算是擺明了車馬,按惟功的步伐來說,以前奏請整頓只是泛泛之談,最近的上疏,就是具體的步驟了,一旦成功,就算是兩邊對奕,惟功算是正式動了自己這一邊的棋。

“這叫當頭炮。”看着臉有憂色的七叔,惟功輕笑着說道。

(本章完)

第八百七十七 勸說第二百九十六章 軍號第五百五十七章 秀才第七百七十三章 後來第三百一十九章 基礎第二百五十二章 啞然第六十一章 託付第七百八十章 會盟第八百五十一章 密疏第三百四十二章 廣寧第八百九十八章 詢問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化第五百六十六章 棉花第二百二十五章 擲首第三百五十三章 衝鋒第四百九十二章 閒談第四百九十章 堡內第三百八十章 東虜第五百六十章 改政第七十章 異人第二百八十八章 中城第九十八章 相邀第五百一十七章 鹽場第二百零三章 衝刺第六百零八章 閱操第八百七十四章 新任第二百四十四章 引誘第十二章 寶刀第七百三十九章 氣象第六百三十八章 搗巢第一百六十章 國史第二百五十二章 啞然第七百二十二章 出聲第四百四十四章 行動第三百七十二章 追逃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四百四十八章 議題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逼迫第二百一十七章 去留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奏第十二章 寶刀第一百章 悟劍第六百八十四章 往返第四百三十章 勇士第七百五十三章 躲避第二百九十一章 主奴第六百零七章 之國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方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六十六章 詔獄七百一十章 封賞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訊第八十六章 馬帥第三十章 講官第六百五十二章 重箭第六百八十章 糧道第六百零七章 之國第七百三十七章 救回第三十六章 逆轉第四百四十一章 心思第八百八十二章 請辭第三百八十九章 狠手第一百零九章 內市第二十一章 居正第八百五十四章 閣中第二百四十章 會議第八百三十四章 夫妻第七百五十二章 踟躕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三百六十四章 回南第八百六十章 更迭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五百五十七章 秀才第六百六十二章 左右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盜第六百一十一章 心願第五百七十四章 看望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議第二百九十六章 軍號第七百一十五章 領土第二百七十三章 妖孽第二百五十九章 蹊蹺第八百七十七 勸說第三章 殺良第七百三十二章 藉口第七百三十五章 穿人第八百七十一章 出發第九十六章 侯爺第六百五十八章 布延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九十七章 公府第六十六章 詔獄第四百六十五章 圖門第六百七十二章 出擊第六百四十三章 傳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