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定略(中)

“諸位且看,此爲葭萌關,本將的計劃與蘇都督所想無二。由本將親帥吾大周精銳第二軍、第五軍將士,及楊軍將的護氐軍、後將軍所領漢中將士,充作主力,攻葭萌關。而趙軍將、周軍將領第三軍、第八軍及賨兵,走米倉道,再攻江州。”

“峨嵋山城一帶~”

說到這,徐榮突然嘴角一揚,衝着任岐言道:“任府君,長安前不久來天使,使君爲益州布政使,總攬巴蜀政務。另外,以賈從事爲益州軍將,武陽軍更名爲益州守備軍,一律將校皆加爵一級。棘道師暫時不變,楊洪師亦不更之,且楊洪、嚴斌、甘寧、婁發、鄧芝、何袛皆加爵一級。”

聽到徐榮所言,任岐面色不由洋溢出喜意。出自其口,定然爲真。

雖然不知道這布政使是屬於哪一級的職位,但總攬巴蜀政務,就已經對得起最近兩載的艱辛了啊!

“臣前有所失,不能爲王上取巴蜀以益國,更損兵折將無數。王上不加怪責,反使臣再拔高位。歧此番,定爲王上奪巴蜀,滅劉璋,不死不休!”

任岐垂身北躬,稽首立言。

徐榮點着頭,別的不說,任岐的態度起碼是站在大周這一邊。可惜,賈龍未至,不知道他又是怎麼想。

賈龍、任岐是大周調查司策反的益州官員,彼等可不是什麼忠心耿耿之輩。要是沒有點野心,也不會貿然作大周的犬牙了。

再者就是武陽軍懸於南中北部,天高地遠,調查司探子都未曾在此常駐。所能給予國朝訊息的只有馬超這一曲兵馬,偏偏馬超又是馬騰之子。

不僅僅是朝堂諸卿,徐榮對於手握重兵的賈龍,也一樣有疑心。

不過,眼下正值關鍵時刻,一切都得等到拿下益州之後再說。

“恭喜任使君了,布政使乃國朝議後,方方定下來。似於漢刺史,又如其名,掌數郡佈政之要,真兩千石。與君同列者,乃涼州布政使乃是河東裴茂裴使君,司隸布政使杜楷杜府君。”

徐榮拱手一賀。

任岐這才徹底明白布政使之重,何止似於漢刺史啊,足可比肩漢州牧矣。依大周制,文官治民,武官治軍,軍政兩分。但布政使也照樣管着一州郡縣,手握政令大權。那些太守、縣令長也一樣沒了軍權,對於自己這個布政使的號令只能任從。

相較之下,漢州牧雖掌民、掌軍,可同樣下面的太守也個個手握軍權。真不想聽州牧的話,大可以直接舉旗不幹了。

何況,裴茂、杜楷何許人也?

一出自河東望族裴氏、一出自京兆望族杜氏。

自己一個出身蜀郡小世家之人,能夠與他倆同尊,何其幸也!

更可見,拿下巴蜀後,蜀郡任氏必能在自己手中,成長爲一郡郡望!

其餘人,也堪堪反應了過來,多是羨慕的看着任岐。

真兩千石,三公九卿之下。

日後,只要不胡鬧,必然列於九卿之位。

而漢中王張魯,卻是感覺不一樣。

益州布政使?

那他的漢中怎麼算?

周國沒有封國、食邑一說,只有明祿實俸。也就是說,日後自己可能都得按照他任岐的政令走了?

這算什麼嘛!

兩次伐蜀,漢中出兵出力那麼多呢!

張魯漸漸擰起眉頭,心中有些糾結。

再在漢中呆下去,恐怕要受任岐所制。倒不如往長安去,以自己漢中王的身份,在都城腳下,沒幾個人敢給自己使絆子。

沒錯,在那一瞬間,張魯想起了曾經的漢刺史的所作所爲。

值漢一朝,最容以獲得政績的就是刺史。尤其是轄區有封國、封王的刺史,只要逮着這些王侯一個勁的整,就沒有不升官的。

因爲,沒一個王侯的尾巴是乾乾淨淨。

老張也擔心任岐這貨爲了九卿,乃至三公之位,使勁的找自己麻煩啊!

伴隨着衆人的道賀,以及任岐的回語,鬧鬧騰騰半刻鐘,軍議纔再次迴歸正題。

“任使君,益州守備軍的主要任務就是牽制趙韙所部,以掩護趙軍將、周軍將的攻勢。若形勢有利,亦可奪回武陽。但是,三軍主力未至,不可冒然進攻成都。”

“徐將軍放心,任某回峨嵋後,定會再三叮囑賈軍將。”

身份的驟然提升,任岐也立即改變了自己的語氣。畢竟,軍政兩分嘛,徐榮身爲徵蜀主帥,有督領四方之權。但不代表自己這個布政使,就必然要低他一頭。

爲國所慮,作爲文官重臣,若是落了身位於軍方大將。日後,國朝必然武重文輕。

“好,益南諸事,便仰仗任府君與賈軍將了。”

徐榮沒有在意,從布政使出現的那一刻開始,軍政才堪堪處於平衡的狀態。

隨即,徐榮看向趙衢、周瑜二人,言道:“伯達、公瑾,此次走米倉道,途間兇險。但本將不管爾等如何,縱是傷亡慘重,也得給某拿下江州、墊江。明白嗎?”

“將軍放心。”

二人拱手應下。

“拿下江州、墊江後,若傷亡較大,可就此休整。待實力恢復,再取涪縣、梓潼。另外,蔡瑁已率荊州水軍西進,會於江州一帶協助汝部,且有糧秣兵甲補充。”

“末將明白。”

二人再應。

東路軍的安排基本沒有變化,不過西路主力軍,卻是有了改變。

“葭萌關一線,本將親帥第五軍及漢中軍於此。傅燮、楊駒,本將與曜卿商議後,打算使汝二人所部,再入陰平道。”

說完,徐榮、袁渙皆是看向傅燮和楊駒。

楊駒倒沒什麼問題,僅是面容凝重,拱手應下。

陰平道,氐兵傷懷之地。

萬餘氐兵身歿此處,自己的父親也在此地身受重傷,熬不過兩載故去。

“將軍,末將斗膽,請將軍許末將征伐陰平諸狄部之權。”

楊駒再說話,向徐榮請命。

徐榮知道楊駒想要做什麼,畢竟父仇族怨,甚於血海。

不過,軍國大事,不容兒戲。

陰平道本就難行,他二人能趕在降雪前走出陰平道已算是不易。若是再因仇恨,於途中遷延時日,很有可能重蹈覆轍。

目光轉向袁渙,徐榮想聽聽袁渙的看法。

袁渙沉着的點了下頭,與楊駒言道:“楊軍將,許汝之權不成問題。然而,若因私仇,誤以國事,連累三軍,重蹈前事。莫說王上責罰,便是將軍也無顏再面對楊老將軍的在天之靈吧!”

楊駒緩緩閉上眼睛,隨後躬禮言道:“末將魯莽,還請將軍責罰。”

“不必,渙便代前將軍許汝征伐諸狄之權。如何行事,將軍自取,唯望將軍莫要辜負了王上與養老將軍的厚望!”

袁渙說完,衝着徐榮點了下頭。

徐榮會意,亦是說道:“曜卿都如此說了,本將便不多說了,王上有賜本將斧鉞,今取斧予汝!”

“將軍?”

衆人驀然一驚!

第28章 碧玉年華第721章 犍爲之戰(30)第194章 陣前贈酒第467章 李義第240章 出兵榆中第562章 伏擊第829章 爭城(上)第261章 天下共逐之第439章 狹路相逢第386章 鞠義第640章 胡騎走河西第931章 兵無常形第59章 焚營殺賊第720章 犍爲之戰(29)第596章 新城第703章 犍爲之戰(12)第390章 界橋之戰(終)第696章 犍爲之戰(5)第567章 禮、家、義、存第650章 忠、義、信、禮第268章 襲營(中)第172章 美陽之戰(12)第655章 局第561章 設伏第365章 送禮賠罪第216章 下鄉第374章 雨勢連連第35章 慘淡之狀第334章 流凌殺到第756章 禁足安邑第820章 前奏第640章 胡騎走河西第461章 聚衆大議第514章 安邑諸公第627章 具裝甲騎神威第754章 河東第197章 疲兵第475章 休屠各第472章 子衿第110章 惺惺相惜第342章 兄弟隔仇第303章 兩難第214章 軍政民務第739章 路在何方第274章 大業第822章 角力第304章 徐榮顯威第453章 起居注第732章 金榜題名(上)第44章 佳人第656章 追贈第283章 絕食流第534章 兩軍徐聚第498章 豐、授夜談第868章 占卜第908章 破勢(7)第140章 棋局第434章 圍剿之勢第84章 折返洛陽第897章 轉戰第663章 援兵第446章 交易第733章 金榜題名(中)第629章 谷口寨破第143章 出城第826章 張郃、高覽第3章 舉將第13章 千騎破十萬第764章 朝會 廢佃除舊第236章 蓄勢待發第936章 亂戰第18章 歸去第792章 冬季攻勢(18)第292章 天子!崩!第216章 下鄉第21章 共葬一土第869章 軍議(上)第445章 戰火傾九州第240章 出兵榆中第202章 潰兵百里第656章 追贈第415章 建國稱制第929章 嚴、律、密、令第424章 才子雲集第438章 烽煙四起第235章 整兵屯田事第865章 紛亂不休第437章 奇襲西鄂第541章 定議第398章 布籌西域第815章 晉陽蒼首第62章 千金買馬骨第63章 攻城軍械第638章 同赴死節第17章 拜將授爵第609章 甘泉宮第188章 再歸長安第487章 複議第186章 美陽之戰(26)第688章 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