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兩人進了周府,周瑜自是掃榻相迎。

“子敬兄,當真羨煞瑜也~”

周瑜滿是欣喜的搭着魯肅手臂,笑着開些玩笑。

自知周瑜脾性的魯肅,當然不會當真。畢竟,周公瑾胸襟似海的美名,早已傳出關中。區區狀元之名,還不至於讓其欣羨。

“公瑾近日得願以償,出爲校尉,還是要恭賀一下啊!”

“哈哈~是極是極,瑜待半月後,便要前往藍田軍中。這日後,與君再見,怕是不知何時矣。今日,君過府相敘,當要一醉方休!”

周瑜心中喜意更甚,對於出外爲一校尉,煞是期待。在中尉府熬了半年,趕上鮮卑南犯,郭超大勝。論功行賞,自是少不了自己。

只不過當時軍中各部雖然損失慘重,但需要拿來封賞軍功的要職,也並不多。而中尉府之內,各曹司皆有人員,自己身份尷尬,也就賞賜了些軍爵。

至於外出爲校尉,只不過是前些時日一紙調令,命自己火速趕往藍田大營,以爲校尉。己身軍銜爲奉國將軍,依各軍職銜爲照,也正應軍中校尉一職。

不過,據自己所知,身在藍田的軍隊,只剩下一個第三軍。

第三軍,自從經歷了鬱郅之後,便一蹶不振。當年的精銳之師,也成爲了今日的殘兵弱將。

在與鮮卑人的大戰之中,第三軍損失慘重,幾近全軍覆沒。甘泉宮破時,唯獨趙衢領着寥寥數百人,逃入東北部的山林中,以此躲避胡騎的追殺。

大戰過後,第三軍回到長安,全然沒了國朝野戰軍的銳氣。反倒是蓬頭蒙面,衣衫襤褸,甲冑不備,如同一夥山匪。縱是如此,國朝仍然厚待着這些爲國奮戰的將士。

畢竟,他們大多數隸屬於趙衢的本部兵馬,爲第二師將士。鬱郅之失,與他們毫無干系。甘泉宮之失,也非是人力可挽。但是,第三軍的編制,至今都是一個未能定下的問題。

依國朝軍制,丟了軍旗,編制可是要撤銷的。現在,藍田大營內的第三軍倒是有着一萬六千餘將士,全是新兵。可只有趙衢一名師帥,沒有軍將,也沒有副將。

想到這裡,周瑜的神色不由的暗了一下,在想什麼魯肅不知道,也不會去詢問,而是言道:“公瑾,今日肅與德祖尋汝,乃是有要事相商。一醉方休,要另尋別日了。”

“噢,子敬且道來一聞。”

周瑜落座,探手示意魯肅二人也坐下,口中問道。

“今日肅與德祖前來,還是要請公瑾幫個忙,能否請來傅允傅平之?”

“嗯?”

周瑜眉頭緊了一下,有些不解。科舉三甲聚首,莫非是爲了慶賀?可也不至於如此作態,彷彿有甚機密不可相告啊。

自己與魯肅不說生死之交,可也絕對算得上無話不談,幾時見過子敬這般小心。

“子敬兄,此小事爾,某這邊遣人往傅府走一趟。”

“多謝公瑾了!”

魯肅拱手致禮。

隨即,周瑜便喚來一名僕役,安排了幾句後,使其執佩玉去請傅允過府一敘。

而後,這纔再度看向魯肅,問道:“子敬兄,現在可否與瑜道來。汝科舉三甲齊聚周府,只怕所論之事,非同小可吧!”

“唉,公瑾不知,茲事體大。肅雖有頭緒,可不敢輕言一二。到汝府邸,也是想請公瑾助某參略三分。”

魯肅短嘆一聲,擰眉不解,看向周瑜時,更是帶着一絲擔憂。

聞此言,周瑜也收起面色間的笑意,板正姿容,衝着魯肅言道:“子敬兄,且續言,瑜自恭聽。”

“公瑾,科舉之事,涉及國朝甚廣,其間勾連,使肅憂心忡忡。”

“怎麼,有人想要針對子敬兄?”

周瑜眼角一眯,偏着腦袋卻看向了楊修。

楊修搖了搖頭,與周瑜說道:“公瑾兄,只怕非是僅僅針對於子敬兄。甚至,修與平之兄,皆有可能涉及其中,不能脫身。”

說完,周瑜的臉色就有些凝重了。

楊修是弘農楊氏的嫡子,今日與子敬共同來此,楊文先豈能沒有些許交代。這般混跡官場十幾載的人物,連自己的嫡長子都未傾口吐露,那......

“德祖,楊公可有什麼交代?”

“家父與修言,科舉三甲,乃是王上欽定。而王上與家父,在布一盤大棋,詳細如何,猶未可知。”

周瑜點了下頭,楊修既然出現在此,再結合方纔二人所說之話,楊氏必是站在大王這一邊。而只要有楊氏在,那大王無論執白子還是黑子,都可以先發制人。

弘農楊氏,說是關中士族的領頭羊也不爲過。其在士林中的威望,遠遠超過了大多數世家。若非楊氏無慾爭利,怎麼着也不會比汝南楊氏差上太多。

“既是如此,德祖與子敬,可有何猜測?言來聽聽~”

“公瑾以爲,大王設郡縣諸學,廣募學子,行射策之法,拔良才於國學,而後立科舉之制,充斥署司,所圖者甚?”

魯肅一句反問。

周瑜驀然一愣,先前自己一心專于軍務,對於國政僅僅只限於大概瞭解,從未將王上的一舉一動聯繫起來揣摩。現在聽聞魯肅一說,這其中關聯,未免也太過深厚。

看來,大王已經佈局數年之久,眼下就是先發制人之時了。

科舉,儼然成爲了大王手中的利器,指向何人,已經不用多言。那麼作爲刀刃的科舉三甲,勢必就立在了浪尖之上。

“關中世家乃國朝根基,此多事之秋,輕易擅動,未必就是好事啊!”

思忖了良久的周瑜,還是抱着謹慎的心態,道了一句。

下首的魯肅亦是點頭應之,附聲言道:“不錯,肅昨夜本以爲大王僅是想借科舉之制,培養良才,以代替前朝遺留的諸郡縣官吏。打壓地上一衆豪強、士家。可德祖今日一至,恐怕大王針對的是國朝整個士林了。”

“當是如此,大王運籌帷幄之中,費勁數年時間,佈下大局,所爲者不會僅是這些宵小之徒。只是,關隴之士族,樹大根深,能壓得了一時,又豈能壓得了一世?若不能一鼓作氣,將彼等悉數降服,唯恐日後民心有失。”

聽周瑜說完,魯肅不禁長嘆一聲,剛想要說話,又聽到周瑜繼續說道:“不對,不對。子敬,也許吾等多慮了。這般要事,國朝諸卿焉能不知。而大王又非獨斷專權,行事冒進,此時成算必然已足,否則大王萬不會着急。”

“話雖如此,可肅等三人,置於風尖浪口,自要小心行事。如今揣摩不得,心中委實難以安心。”

魯肅嘴角一苦,大王要動手,肯定是有着很大的勝算。不然,依王上穩重的性子,再等個三年也未嘗不可。唯獨就難在了科舉三甲身上,什麼事情都不知道,突然就一頭扎進了旋渦之中,還無法脫身。

若是能夠知曉大王的主要目的也就罷了,起碼還能有個目標,跟上王上的步伐。但現在,知道大王要對付世家,可怎麼對付,要從哪一方面下手,全然不知。

萬一好心辦了錯事,那可就兩頭不討好了,日後的前途自然夭折。

魯肅問到這一方面,周瑜也不禁犯了難。大王的想法,頗有些天馬行空。以往的帝王之尊,凡有心思,都會影射點風聲出來。一來試探下羣臣的反應,二來也好讓心腹之人做好心理準備。而自家大王的想法,有時候都開始了,很多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如果想要了解大王的心思,那就要去請教奉孝兄了。也許,只有其一人,才知道大王的所有部署。

“子敬兄,瑜近些年來,多付之務。對於政務,瞭解甚少,不知道子敬兄近日來可曾聽到什麼風聲,也許能夠自其中探索一二。”

“這.......”

魯肅面色一頓,陷入沉思。可想來想去,也沒聽說最近有什麼要緊的事情啊。無非就是涼州及益州的戰事,還有便是百姓收成不好,導致米穀價格上漲等一些瑣事。

而對面的楊修,卻是張口說道:“公瑾兄這麼一問,修倒是想起一件事。據傳前幾日科舉剛畢,教學署諸位大儒,在評閱吾等答卷時,韓公與蔡公針鋒相對了不短時間。原因是一名學子的答卷,再詳細的,便不在知曉了。”

周瑜點了點頭,這件事自己也聽說了。那天晚上,自己與昭姬回了蔡府,還傾聽了姑丈的一頓埋怨。

這其中,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那張答卷又究竟會是什麼?

魯肅坐在一旁,也是深陷其中,不得其解。

三人悉數沉默不語,室內也是寂靜下來,鴉雀無聲。

約莫半個時辰後,三人飲茶喝水,聊了些閒話,緩解壓抑的氛圍,也等來了傅允傅平之。

傅允,傅燮子侄,北地泥陽傅氏家族中新生一帶的翹楚。與傅燮之子傅玄,同揚名於外。

“允,見過子敬兄、公瑾兄、德祖賢弟。”

傅允文質彬彬,一身儒袍在身,執禮在前。

“平之可算來了,吾等三人等的好苦,快快落座。”

周瑜吐槽一聲,連忙請傅允入座。話說,這傅府與周府相隔並不遠,不過區區三百步而已。尋常情況下,兩刻鐘的功夫就足夠了。

“多謝公瑾兄。”

傅允再拱禮,幡然入座,而後問道:“不知公瑾兄喚愚弟前來,所爲何事?”

“平之莫要着急,今日非是瑜相請,實乃子敬與德祖請汝一敘。些許要事,事關汝三人,且聞某依依道來。”

接着,周瑜便將已經理清的頭緒,悉數告於傅允。

良久,傅允才暗歎一聲,言道:“原來如此,縕近日來,煩於家事,也未曾過多在意於此。不過想來,吾等必會安然無恙!”

“嗯?”

三人一愣,傅允的口氣未免也太肯定了。

周瑜輕皺了下眉頭,轉瞬舒展開來,問道:“平之,莫非胸有良策?”

“公瑾兄說笑了,允泛泛之輩,何談良謀。不過,以允看來,吾等只需緊隨大王即可,諸事皆順!”

傅允謙遜一句,也向三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不同於周瑜、魯肅、楊修三人,自己乃是傅氏子弟。從叔父與大王結八拜之交那一刻,北地傅氏就已經與漢陽高氏綁在了一起。

自己也是傅氏家族,第二位正式效命於大王的族中子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家族的意向,絕對不能有失。

北地傅氏沉溺太久了,也是時候在關隴士族中,博得一席之地了。

而這三人不同,大王雖與蔡邕相交甚密。蔡公也是國朝砥柱,周氏諸長,雲集國學,培養門生故吏。

周氏,與關隴諸士族無異。

魯肅,不好說。其並非鼎赫之家,於江淮尚有名聲,但放到關隴,不足以提,也就比寒門子弟稍勝一籌。不過,其與周瑜莫逆之交,會是什麼心思,猶未可知。

楊氏就更不用說了,弘農楊氏天下盛族。大王既然決定要開始這盤棋,自是要保證萬無一失。楊氏這般大族,縱是明意支持王上,王上也不會全無戒備。

傅允顯然知曉一些詳情,周瑜、魯肅對視一眼,點頭相應。

而後,魯肅問道:“平之賢弟,肅外州之人,親朋無幾。身處大周,唯賴蔡公傾心相授,王上厚愛提拔,方能有今日之名。國恩浩蕩似海,肅自詡忠義之輩,縱萬死難辭!”

魯肅直截了當的擺明態度,目光直視傅允。

傅允擡目相對,面容不動,相視良久,這才轉頭看向周瑜周公瑾。

周瑜眉頭一緊,心中有些不悅,沒想到傅允的戒備之心如此之重,連自己都要懷疑了?

“平之,信人者人自信之!”

周瑜字字鏗鏘,頓聲措措。

傅允聞言,心明其意。對於周瑜的戒心本就沒有多少,此刻也煙消雲散。郭奉孝乃大王心腹之人,當然相信周氏,周氏也未有失信。今日,自己託信於其,想來其亦不會失之。

剩下的,就是楊修楊德祖了。

楊修萬萬沒有想到,本來就只是一場議論,現在卻演變成了站位的問題。

站位,永遠是考驗一個家族能力最嚴格的問題。一步之差,一念之失,都可能導致千年傳承,朝夕覆之。

不過,雖然不曉得阿翁與大王達成了什麼意向,但現在弘農楊氏確切的站在大王之左。

而且,臨行前阿翁又有叮囑,自己有何懼之。

“弘農楊氏,從未失信於人!”

楊修昂起胸膛,緊緊盯着傅允的眼睛,一字一字的道出。

第503章 趙大大的第一次獨自作戰(中)第917章 糧站第171章 美陽之戰(11)第772章 天子氣第479章 初平五年第193章 變局,兵動第307章 困虎第883章 進軍(中)第531章 拔安邑城第364章 錢幣第590章 疲兵之計?反受其害也!第442章 是歲,關中大飢第726章 犍爲之戰(34)第483章 離石議兵第800章 冬季攻勢(26)第69章 泄憤踏營第541章 定議第799章 冬季攻勢(25)第767章 聚之高陵第485章 離間計第594章 胡騎南下第106章 追尋第922章 摩天嶺第831章 爭城(下)第220章 生恨第897章 轉戰第541章 定議第46章 大婚第649章 假事真做第745章 愈演愈烈第791章 冬季攻勢(17)第591章 密謀第124章 去職、削食邑第813章 計議第929章 嚴、律、密、令第163章 美陽之戰(3)第383章 千里澤國第155章 陣戰第565章 兵敗城破第874章 官衙自查第766章 朝會 六制第405章 不行刀兵第57章 退保長社第839章 大敗!第314章 虢亭會戰始第462章 鴻門宴?第681章 南中大族第81章 降者之命第374章 雨勢連連第59章 焚營殺賊第937章 荊軍失利第783章 冬季攻勢(9)第96章 出兵第922章 摩天嶺第517章 善意的謊言第509章 易水之戰(5)第347章 上林苑第805章 趙兵西進第385章 公孫兵界橋第91章 問答第566章 大軍入城第846章 勸言第852章 天子行營第408章 陽謀第244章 使者爲謀第230章 臨洮第544章 暗潮涌動第384章 數千裡之災第611章 張猛、王國第618章 大雪紛飛第144章 歸營第107章 勾搭第152章 兩軍對壘第498章 豐、授夜談第479章 初平五年第313章 欲出關第928章 久違的杜伯侯第769章 亂第792章 冬季攻勢(18)第8章 募兵第733章 金榜題名(中)第893章 楚帝袁術第718章 犍爲之戰(27)第217章 甜秫杆第441章 南陽攻防第65章 蟻附第185章 美陽之戰(25)第158章 周慎慘敗(上)第673章 氐兵第155章 陣戰第106章 追尋第342章 兄弟隔仇第345章 紙第91章 問答第759章 凜冬第42章 服喪第216章 下鄉第708章 犍爲之戰(16)第846章 勸言第404章 三將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