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犍爲之戰(35)

不等劉璋訓練良久的新兵出動,楊洪便領着人馬,退出蜀中平原。而後,一路西進,消失在茫茫羣山之中。

形勢不容人。

相比起成都,楊洪對於身後漢嘉的注意,要嚴謹的多。從趙韙大軍攻破武陽以來,便日夜遣斥候往來傳訊。

如今,蜀兵拿下漢嘉,繼續北上,也迫使楊洪不得不做出決定。

漢嘉一失,自己的南歸的道路算是斷了。北上的話,也無法再對戰局造成什麼影響。畢竟,武陽已經丟了,自己還是先想法保存實力,靜候天機降至爲好。

何況,成都兵馬一直隱忍不動,也讓楊洪有點拿捏不住。正所謂吃一蟄、長一智,蜀中智謀之士,多不勝數。萬一再遭中了,那可就未必能如同上回一般,安然逃得性命。

義軍在鶴鳴山一帶,迅速的收攏兵力,而後輾轉西行。當吳懿率領近萬東州兵抵達鶴鳴山附近後,楊洪早已逃走近兩日。

撲了個空的吳懿也不灰心,調轉槍頭,直逼江原。

江原城內,雷銅領着兩千餘衆,近日來可謂是來回奔波,保護周圍村邑百姓,驅趕小股叛賊。

自打上遭叛軍劫掠成都西城城郊後,突然間楊洪似乎改變了策略。大肆放兵劫掠,連往日知曉自己駐兵在此的江原,也受到不少小股叛賊的光顧。

而這兩天,叛賊又銷聲匿跡,沒了蹤影,好生奇怪。

斥候正在逐漸擴大偵查範圍,尋找叛軍的蹤跡,暫時還沒有消息。

雷銅也不心急,楊洪所部雖有兩三萬之衆,可也對江原、郫縣、成都造不成什麼威脅。甚是,若非奉使君之命,防範趙韙、吳懿大軍,自己與吳蘭將軍,足以擊破楊洪。

然而,雷銅卻不曉得,自己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已經到了。

當吳懿率領東州兵,來到江原城下時。已經得到消息的雷銅,看着城外旌旗,皺眉不已。

主公跟趙韙的矛盾,已經展現出白熱化的一面。尤其是宗室子弟劉瞶,部曲被吞併,自身又遭趙韙扣下,押解至長安。

如此行徑,足以定下大逆之罪。

然而,勢不如人。面對手握重兵的趙韙,連主公都只能安撫劉瞶,隱忍不發,自己又能做什麼。

緊閉城門,不許任何人進,也不接收任何信報。

雷銅宛若一隻鑽進沙堆中的鴕鳥,兩耳不聞外事。內中則是加強戒備,嚴防城外東州兵襲城。

吳懿手中兵力不少,其若是悍然作亂,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堅守城池,爲主公爭取更多的時間了。

城外吳懿當然沒有進攻的打算,來到江原縣,也是奉了趙韙的軍令,耀武揚威罷了。攻打江原,掀起益州內亂,會將已經定下的策略部署,全都給大亂,對誰都沒好處。

短短十餘日下來,吳懿兵馬就呆在江原城外,如平日一般,毫無異動。甚至,後方又來了數千民夫,大動土木,似乎要築起營城。

雷銅不理解吳懿的所作所爲,但也是大鬆了一口氣。畢竟,吳懿只要沒有第一時間動手,那說明趙韙不會立即作亂。

兵貴神速的道理,久經沙場的趙韙,肯定比自己清楚。

與此同時,成都城內,也調回大將吳蘭、卓膺。以漢室宗親劉瞶爲主將,二人爲副,統領訓練完成的一萬新兵,駐紮江原東二十里,就地安營。

日夜作訓,毫不鬆懈。

就這樣,益州逐漸平靜了下來,各地戰事皆休。

沒了叛軍、亂民、外敵的威脅,成都速度展開對受損地方的恢復工作。其中的重點,尤其是江原一帶,與趙韙派來的吏員搶奪着民心。

說來也怪,蜀中百姓對於州牧與州將間的矛盾似乎看不見一般。而實際上,趙韙的存在,徹底隔斷了益南與益北的聯絡。

益州,彷彿陷入了分裂一般,南北相持,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去邁出那一步。

歲月匆匆,旬月時間眨眼而過。

金秋之季,轉瞬消逝,幽幽蕭瑟,凜凜寒意,驀然而來。

氣溫逐漸開始降低,原本穿着一身薄衫,尚感炎熱非常。可現在,已經時不時感到些許涼意。

十月中旬,一場雨水過後,氣溫驟冷。

高誠也不禁披上了披風,掩着身上的一層薄衫,佇立在高聳入雲的驪宮亭閣間,眺望着那被秋風掃過的暗黃林海。

王臨驪宮,巡狩驪山。

整座驪山,所有通往驪宮的山路中,都有着數不清的周軍將士把手在此。到了驪宮前,更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不是如此,更有不少將士日夜巡查山中,但凡有大型猛獸、獵戶、山民等,悉數驅趕。

畢竟,驪宮之內除了大王及王妃外,還有世子殿下,和一衆文武重臣及其眷屬。

這不僅僅只是一場王室的出遊,更是整個大周國朝王侯公卿的休沐。

當然,休沐只是說說而已,不可能真的諸事不管不問。

同時,此次名義上的休沐,也是爲了科舉的順利進行。

身在驪宮的人,基本上都曉得科舉的試題。若是將他們留在家中,不說作弊,但提點一下族內子弟綽綽有餘。如此,自是對別的考生不公平。

自古以來,所有的考試都可以說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公。高誠也不自認爲大周就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只能說盡力而爲。

轉眼長安,其盛於往昔。

秋風徐徐,人衆如海,天下諸州商賈往入城內,各地士子學生紛聚國學,英才薈萃。

大周科舉射策,早已聲傳諸州。

外州勢力多初聞科舉,一加探聽,本就想要藉此打出科舉名聲的大周,更是不作防範。科舉之詳細,可謂是公之於衆。

參加科舉射策的,皆是沉浸太學院、上林學宮數年的學子。這其中名氣出衆之人,也不在少數。再加上緊隨而至的還有周國上下學校,統一射策升學之試,吸引了數不盡的外州士子而來。

周國射策規模之宏大,冠絕古昔。縱是大漢極盛之際,射策也未曾有多達七八萬的學子參與。

這番文學盛舉,對於天下大儒、世間名士的吸引,無疑是最具誘惑的。

而大周的射策之制,亦是奇於諸州。

誰也不曉得周國科舉盛事,能否載其王上公卿之厚望。

若能承載,周室興之必矣。

天下之人,亦會將知周朝之文盛。

第591章 密謀第425章 上林文苑第703章 犍爲之戰(12)第111章 夜取冀城第243章 會師第95章 北軍抵洛第334章 流凌殺到第242章 破壞第896章 渡江第886章 關東局勢第290章 蓄勢待發第928章 久違的杜伯侯第21章 共葬一土第390章 界橋之戰(終)第409章 張魯從之第640章 胡兵走河西第118章 青石岸之戰(上)第333章 瘋狂的冰河第49章 論兵第763章 朝會 謬論!第203章 豐鎬大捷第396章 子弟軍第857章 交易第55章 波纔將兵第476章 訂盟第124章 去職、削食邑第565章 兵敗城破第894章 水淹下邳第392章 京兆韋杜第211章 耀武揚威第851章 亂第17章 拜將授爵第788章 冬季攻勢(14)第56章 朱懏兵敗第174章 美陽之戰(14)第394章 仁義之師第409章 張魯從之第40章 京觀第528章 獻計第68章 憤!第489章 王子師第8章 募兵第819章 籌備第654章 君臣相交第527章 虞城生變第786章 冬季攻勢(12)第8章 募兵第729章 科舉射策第400章 相約王事第125章 邊章解疑第545章 鹽利第757章 時局難測第665章 伏兵第501章 晉王死訊第611章 張猛、王國第928章 久違的杜伯侯第862章 割疆劃界第873章 拼人才第356章 軍改開始第687章 臨陣倒戈第542章 魏王卓,薨!第656章 追贈第166章 美陽之戰(6)第496章 至藺縣第588章 結外第917章 糧站第908章 破勢(7)第185章 美陽之戰(25)第122章 夏育南下第638章 同赴死節第222章 各有綢繆第537章 對峙第252章 摧毀第458章 天下休兵第674章 劉焉病故第897章 轉戰第768章 借卒第306章 圍堵孫堅第601章 棋局第657章 強弱之勢第590章 疲兵之計?反受其害也!第193章 變局,兵動第495章 胡珍作亂第84章 折返洛陽第203章 豐鎬大捷第649章 假事真做第396章 子弟軍第688章 馬超第209章 國事第503章 趙大大的第一次獨自作戰(中)第711章 犍爲之戰(20)第16章 陣戰黃穰第112章 激戰將起第93章 無題第151章 袁逢身死第826章 張郃、高覽第686章 漢夷自治第727章 犍爲之戰(35)第320章 虢亭會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