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犍爲之戰(21)

“不妥,吾國朝立之不過六載,便換二相,可謂是三歲一更。且不論百姓如何作想,僅是諸寺官吏,即已無所適從。更何況,閻相領政,穩重如山,休養生息,朝野俱樂。若非天時不濟,災變良多,吾朝定勝天下羣雄。”

一向與閻象交好的郭嘉,立即挺身而出,爲閻象說話。

高誠意欲不定的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不可否認,閻象不負其載史之名,更不負史書中大成百官之首的名頭。其非赫赫之輩,亦非庸庸之徒。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卻非常適合此時休養階段的大周。

最關鍵的是,換下閻象,高誠實在不知該以何人爲繼。

一應重臣之中,鍾繇已去相,不可能復爲國相。而且尚書檯,乃日後重中之重,非元常不可。

閻忠,名氣不小,可才能不足。若爲一州郡之首尚可,統籌一國,非其所項。

賈詡、郭嘉,皆持之要職,謀略出衆,理政卻是乏術,亦不能。

再細數九卿,楊衡、夏育、宋斌等非爲相之選,杜翕、韋端,也不適合任此之要。

餘者佼佼之輩,如杜畿、衛覬、張既、龐柔、射堅、韋康等人,皆由相一國之才。可惜,資歷不足,難以服衆。

再小一輩的就更別提了,而一衆收納的魏國羣臣,裴曦、裴茂、楊衆、周忠、左靈、種輯、樑紹、韓融、王隆等,皆有名望。但利益明顯不符,立彼等爲相,肯定有人會鬧些幺蛾子。

閻象去相,對於自己的所計劃好的一切,可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本來想着讓閻象撐起這數年,待到杜畿在伐蜀立下大功,調入朝堂熟悉兩年,以其接手,展開大周第三位國相的序幕。

現在杜畿威望、資歷不濟,換相的話勢必對未來走勢產生不可預估的變化。

可若不換相,六月雪雹和華山山崩造成的不利影響,將全部集中在自己這位君王身上。對自己的威望以及大周的國威,都是極其嚴重的打擊。

高誠可不相信,那些奸滑的梟雄們,會放過這麼一個好機會。

目光轉向段煨,作爲朝中砥柱,代表軍方勢力的中尉,其意見不可忽略。

“大王,閻相忠耿體國,國之樑棟。若非如此,唯有效漢武故事,已解民憂!”

“萬萬不可!”

段煨話音一落,鍾繇便出列喝道,隨即向着高誠拱手一禮,言道:“臣等隨王上征戰十餘載,方有今日國朝之盛。王上賢明,仁厚載德,待臣等更是一如國士。吾等身爲臣子,值王上困惑,正當以國士報之,焉有怯意!”

“大王,元常所言甚是。象本爲袁氏一小吏,蒙大王不棄,幸得輔佐,安關中雍涼,造百姓安康。今縱是折象一身,亦不能使大王蒙羞。”

閻象義無反顧的說道,這般事情,若是使大王下罪己詔,豈不是平白惹他人笑話。大周國朝,自詡人才濟濟,卻無一人肯爲王上分憂,傳出去對國朝的打擊反而更大。

“此乃罕見之異象,爲天所致,本非吾等人力可挽,更非諸公卿之過。縱是蒼天所示,孤自承之!”

高誠定下心神,眉目間毅色十足,這種事情絕對要杜止。否則,旦有異象,便使朝中大臣去職,國朝還如何運行。而且,也不能讓某些人以此爲藉口,圖謀私利。

“國相府立即下達孤意,告之萬民,不過天象,非君王公卿之過。務必使百姓安心,好生休養,萬不可自生禍亂。另外,國相府也要布人傳些言寓,將此事導向別人,袁紹、王允皆可。調查司也都給孤動起來,查控關中。旦有傳播謠言者,悉數拘刑。有士族異動者,闔族監禁。”

一句句話,宛若巨錘一般,狠狠的敲在衆人心頭。

尚書令鍾繇緊蹙着眉頭,擔憂言道:“大王,謠言如洪,堵不如疏。如此嚴控,唯怕事與願違矣!”

“哼,孤就不信,區區謠言,便能致使吾大周換相。若如此,日後怎麼辦?有一兩謠言散佈,吾大周就要換一次國相?那國朝,還怎麼運行,更別提爭霸天下了。”

高誠心中鬱氣,在這一刻全部爆發出來。

旁邊郭嘉亦是冷麪肅容,鼎力支持道:“大王英明!亂世之中,當用重典,以懾民心。這些年,國朝寬仁,讓不少人都忘記吾等乃是自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了!”

亂世用重典!

一個久不聽聞的詞彙,使得鍾繇心頭一顫。

嘶~是啊。

現在還是羣雄並起之際,自己居然也被關中的安定,大周的虛盛給迷惑了眼目,忘卻了這仍是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

居安忘威,莫過於此。

鍾繇微微頷首,沉默着退回列中。

國相閻象,遲疑了片刻,還是強撐着言道:“大王厚恩,臣萬死難報。然臣懇請大王,以國朝爲重,三思而行!”

“閻相無需多言,君之領政,歷歷在目,深印人心。君之良才,非舉世冠首,卻最適吾國朝。君若退去,孤何覓賢良代君?一國無相,必有震動,大軍征伐在外,國之重事,吾等需安平內裡,非君不可!”

聞言,閻象老目不由渾濁。

自中平四年,至今明武元年,十載之久。自己可謂是親眼目睹了大王一步步的崛起,平黃巾,定西涼,舉義事,安關中,立周國,並董魏,稱孤道寡。

自己也從中年,逐漸步入老年,再有三年,亦入知命。從一袁氏屬吏,十年間,驟居一國之相,封萬戶侯。

得伯樂如此,何其幸哉!

“君恩似海,臣唯效死!”

閻象俯身大禮,直向高誠,哽咽出言。

高誠注視片刻,亦撫禮虛向。

君臣相知。

衆人看着這一幕,同樣也是心中感慨萬分,不由齊身致禮。

密議一散,中央官署全部動了起來。

國相府、尚書檯、御史臺、九寺、京兆府衙,所有掾屬、官吏、衙役,悉數出動。告示百姓,些許異象,不過爾爾。戒之宵小,莫要生亂。

緊隨而至的便是調查司的大規模行動,所有在編細作、探子以及外圍人員,近萬之衆,呼嘯而出。

城內外所駐京兆守備軍第一師、羽林騎、虎賁郎、宮廷禁衛、九門都尉、衛尉緹騎等,亦調動不休,如雲而集。

甚至,爲了保證整個關中地區的安寧,不只是下令與駐紮在各地的第二騎兵軍、第三軍、第六軍,連藍田大營都收到消息,抽調新兵,入駐諸要。

整個長安周圍,瞬間緊張了起來,全面戒控!

第886章 關東局勢第173章 美陽之戰(13)第231章 董氏小娘第602章 回援第26章 破城潰敵第643章 休整第468章 長安城內第74章 分兵南下第191章 獨掌軍權第585章 慘烈如斯第358章 大徵兵第893章 楚帝袁術第570章 兵臨城下第269章 襲營(下)第234章 迴歸冀城第743章 邀名之徒第619章 襄陽第619章 襄陽第252章 摧毀第797章 冬季攻勢(23)第78章 連鎖反應第617章 無題第847章 圖謀王事第65章 蟻附第71章 轅門射紀靈第213章 民情第227章 人不爲己?第28章 碧玉年華第281章 請才第26章 破城潰敵第802章 冬季攻勢(28)第904章 破勢第620章 劉表第133章 閻行之勇第96章 出兵第680章 江州第650章 忠、義、信、禮第425章 上林文苑第537章 對峙第369章 合縱連橫(2)第343章 軍制第902章 破勢第586章 臨陣大忌第626章 再戰第215章 祭奠第426章 周瑜入蔡府第790章 冬季攻勢(16)第310章 唐姬第299章 大戰,起!第407章 使蜀第893章 楚帝袁術第467章 李義第409章 張魯從之第722章 犍爲之戰(31)第866章 鄉里第519章 換相第758章 議兵第293章 刀兵將動第911章 破勢(10)第359章 軍旗第269章 襲營(下)第548章 釋嫌第71章 轅門射紀靈第75章 荊州才俊第612章 攻守第89章 安西將軍、都鄉候第643章 休整第373章 合縱連橫(6)第476章 訂盟第203章 豐鎬大捷第872章 予兵歸鄉第691章 負隅第134章 信騎第785章 冬季攻勢(11)第768章 借卒第152章 兩軍對壘第743章 邀名之徒第261章 天下共逐之第697章 犍爲之戰(6)第649章 假事真做第319章 虢亭會戰(5)第695章 犍爲之戰(4)第124章 去職、削食邑第75章 荊州才俊第557章 勢氣第836章 雁門關外虓虎逞威第902章 破勢第209章 國事第522章 徐榮借糧第131章 清剿第512章 董魏之喪第17章 拜將授爵第667章 朱儁之反第149章 明鬥第591章 密謀第99章 涼州漢兒第460章 西域之遠第749章 震中第521章 明意第857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