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別骨肉,敘天倫

王青洪踏入王崔氏院子時,心中不無埋怨。若不是老太太借病逼他,事情也不會到了現下這個地步。

雖說他對道癡“毫不留戀”地做了嗣子,心有不滿,可是他曉得自己不是同孩子置氣的時候。即便今日過繼之時,並沒有大張旗鼓,可這本也不是能瞞下的事,相比用不了幾日,族人便都知曉。

若是他對道癡不聞不問,說不得反而坐實他“受制與妻,苛待庶子”的猜測,他總要爲道癡做些什麼。

可從名分上來說,今日在祠堂別後,兩人便不再是父子,而只是族親。能名正言順地贈與道癡的,便只有道癡生母小崔氏的嫁妝。

王崔氏頭上抱着紗帕,神色也有些懨懨。聽兒子稟了今日祠堂之事,她也不看王青洪,只嘆氣道:“我曉得委屈了那孩子,可到底是爲這個家。三郎是個有出息的,五郎也會越長越好……”

王青洪正猶豫着怎麼開口提小崔氏的嫁妝,王崔氏便將手邊的兩個黃花梨匣子推到王青洪跟前:“雖說那孩子名分上不再是十二房的人,可到底是你的血脈,總不好真的讓他吃苦受窮。這裡一份是桂芳的嫁妝,一份是我做祖母的一點心意。”

老太太臉上帶了悵然愧疚,王青洪反而不好再說什麼,接了匣子出來。

對於表妹當年帶進來的嫁妝,具體是多少,王青洪已經不記得。不過當時崔家已經家道中落,小崔氏的嫁妝並不多。不過多少都無所謂,他不過是藉着小崔氏嫁妝的幌子,貼補道癡些錢財,族人即便提及,也只是說十二房人仁義至盡。不僅僅是不知情的族人,還有知情的宗房。

既然庶子出繼是寺裡那位的安排,他雖爲生父,也可只能聽從。若是從此不聞不問,倒像是他心存怨尤。

從後院到主院短短的距離,王青洪思量許多。

貼補庶子之事,王青洪並不打算瞞着妻子。他要讓妻子曉得,這不僅僅是第一回,還會有第二回。他纔是一家之主,這個家他還能坐得了主。

王楊氏眼下發青,精神也有些不足,正歪在榻上發呆,見丈夫進來,神色淡淡地起身相迎。

即便曉得今日丈夫去宗房是爲出繼庶子,可王楊氏心中絲毫不覺欣喜。庶子出繼之事,若說最委屈的是庶子,那第二委屈的就是她。不用猜她也能想到,等到庶子出繼的事情傳開,外頭會將全部過錯都落到自己身上。至於婆婆犯彆扭,容不下孫子這些,只能心裡知曉便好,哪裡好到外頭去說?

要是就她自己一個,不會在意這些流言蜚語,可她還有三個孩子,長女又到了將說親的年紀。可一個“妒婦”之名落到她頭上,說不定連兒女說親都被影響。

因這個緣故,她是反對庶子出繼的。自丈夫前幾日提及“出嗣”後,她便日夜相勸,希望丈夫改變主意。最後,夫妻兩個不歡而散,事情終於走到這一步。

如今塵埃落定,再說這些也沒有意思,王楊氏心裡已經有了主意,以後同外九房多走動。外九房的王寧氏也是位值得敬重的長輩,日久見人心,只要自己真心待人,那些猜測自己“狠毒兇悍”的流言即便不能全然抵消,也會不現下處境要好許多。

聽丈夫提及打算藉着將小崔氏嫁妝送到外九房,自家貼補一部分,王楊氏毫不猶豫地點頭附和。

只是到底貼補多少,夫妻兩個心中有些沒底。太少了,他們拿不出手;太多了,又怕王寧氏不樂意。

夫妻兩個一時拿不定主意,便打算先看看小崔氏的嫁妝與老太太的貼補。

小崔氏那個匣子裡,有一張嫁妝單子,還有一張三十畝良田的田契,一個銀封,下邊則是半匣子首飾。因朝廷有法度,只有與誥命才能用金玉爲首飾,庶民除了耳環可以用金子的,其他的只能是銀鎏金或者純銀首飾。

因此這半匣子首飾看着多,可實際上分量有數。在嫁妝單子上,列出小崔氏的三十二擡嫁妝。那些傢俱陳設、衣服料子什麼的,不是舊了,就是當年隨葬。

那嫁妝單子之外的銀封,但是補那些嫁妝的銀子。如此以來,也算交割的清楚。

看罷小崔氏的嫁妝,夫妻兩人又打開另外一個匣子,不由都瞪大眼睛。

匣子裡躺着一對尺長的金如意還有幾張薄薄的紙。不說旁的,只說這一對如意的價格,就比小崔氏全部嫁妝都值錢,更不要說那幾張紙。

那三張紙,一張是城西兩百畝大莊的田契,另外兩張是城西一處宅子的地契與房契。

母親到底是愧疚不安吧?纔會對庶孫如此饋贈?王青洪這般想着。

王楊氏的臉色,變得有些難看,倒不是不滿婆婆將私房分給道癡,而是婆婆如此“慈愛”,越發映襯她這個嫡母“不慈”。

自己這個黑鍋現下是背定了。

王青洪對着看着那幾張田契,神色也不由露出疑惑與茫然。雖說不曉得老太太現下有多少私房,可這二百畝地與那宅子,卻都是老太太的陪嫁。

老太太明明不待見庶孫,現下卻能將自己的嫁妝相贈,想來兩人關係真的不費,只其中定有什麼緣故。

這邊夫妻兩個正爲老太太的“大方”的大手筆驚詫,那邊道癡已經隨王寧氏去了十二房。

一路上,王寧氏絮絮叨叨地將家中的情況介紹了一邊。家中除了她與順娘祖孫外,還有一對老僕。

當道癡隨着王寧氏回家,看到順娘與這對老僕時,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出幾分鐘親近。

王順娘同她的名字一樣,是個性情非常柔和的人。對於多了個弟弟,她面帶微笑,眸子裡除了好奇便只剩下好奇。

道癡坦然相對,心裡卻在痛罵這惡劣的陋俗。

纏足,這是避不開的話題。

儘管王順娘行動之間,長裙遮住鞋面,可到底異於常人。自己這溫柔嫺靜的好姐姐,竟然裹着一雙小腳?!

第100章 今朝習得殺人術第26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二)第127章 崔小舅,劉大舅(下)第94章 試深淺誰深誰淺第145章 官驛旁觀見權閹第72章 寧藩造反驚天下第89章 生奢貪念老實人不老實第4章 同窗少年初聚首(下)第5章 樂羣堂裡接風宴(上)第119章 啓運殿劉安點丹第29章 別骨肉,敘天倫第122章 青洪起復經安陸第64章 議水患士紳雲集(一)第2章 **少年初聚首(上)第83章 欽差到大喪倒計時第155章 聽新聞,生忌憚第145章 官驛旁觀見權閹第130章 暗心驚祖母提防第101章 柔順娘出閨成大禮第27章 開山門,嗣事定第94章 試深淺誰深誰淺第161章 禮儀之爭今日始第125章 分遠近,知榮辱第8章 說長道短,郡主趣評第88章 別親人四小村遊第18章 紀先生,李御史第151章 世子溫言攏伴讀第11章 誰家兒女高聲問第172章 登門第150章 見族親二郎露親近第77章 壓孝道青洪問賊訊第14章 攀權勢小人生祟第7章 論君論尊,蔣郎暴走第111章 設攔卡嚴正以待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第146章 驚弓之鳥,飄飄欲仙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151章 世子溫言攏伴讀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12章 爲世子道癡二建言第21章 無情兒,孝順子第78章 親不親老僧歸來第30章 寒門窘境度日艱第62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二)第169章 說學監,曉權臣第155章 聽新聞,生忌憚第2章 **少年初聚首(上)第168章 見骨肉,暗悔悟第91章 分明一個女財神第115章 事已定,平安歸第2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一)第141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7章 小僧今日會親行(一)第145章 官驛旁觀見權閹第123章 賢婦兩全巧安排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第4章 蓬門突有貴客至第7章 小僧今日會親行(一)第119章 啓運殿劉安點丹第5章 往事撲朔難分明第162章 閣臣三拒嗣君意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174章 遇犬吠道癡笑出手第一百的三十二章 論生論死聞秘辛第166章 乾清宮衆人承恩典第24章 得失難論說儀賓第139章 平靜第21章 無情兒,孝順子第142章 倒春寒,天使至第3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二)第160章 察異常王琪心膽顫第68章 一跪一請,三爺離鄉第103章 衆子院試,三郎初隱第62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二)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66章 乾清宮衆人承恩典第18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三)第82章 分派系王琪薦虎頭第31章 翩翩少年暮登門第4章 蓬門突有貴客至第172章 登門第30章 寒門窘境度日艱第112章 爲世子道癡二建言第17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二)第64章 議水患士紳雲集(一)第108章 四小披甲出安陸第13章 聞惡語寧氏憐不平第8章 說長道短,郡主趣評第21章 無情兒,孝順子第105章 週年祭後八方動第117章 一句惡言斬親情第99章 大成殿讀史驚心第88章 別親人四小村遊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05章 二郎話裡露留意第94章 試深淺誰深誰淺第20章 一步一步還一步第14章 攀權勢小人生祟第152章 臨行際喜獲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