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閣臣三拒嗣君意

正陽門外的大臣心裡罵娘,正陽門房裡暫歇的朱厚熜則是滿心悲憤。

老長吏袁宗皋臉上皺着核桃,顫抖着嘴脣,無奈道:“殿下……眼看就要到申時(下午三點),實在不行,就退一步……”

朱厚熜“騰”地站起身來,咬牙道:“怎麼退?到底誰是君,誰是臣?你已經拒絕三次,他竟然還堅持要孤從東安門入宮,不就是想要給孤下馬威,讓孤認清自己是偏支繼統!退了這一次,孤就做個傀儡!與其那樣,孤還不若直接回安陸,繼續做孤的藩王去!”

袁宗皋聞言,倒吸一口冷氣,忙望向四周,見屋子裡都是王府心腹,並無外人,才挺了挺腰板懇求道:“還請殿下噤聲,這樣的話讓老臣來說,殿下只要等着就好!”

朱厚熜雖是憋了一肚子的火,可也曉得袁宗皋是爲他着想。要是他出面撕破臉,對方若不妥協就沒有迴旋餘地。加上他還沒有登基,名不正言不順,要是露出鋒芒,說不定引得人忌憚,橫生變故。

因這個緣故,這一上午的僵持,朱厚熜並未親自露面,都是由袁宗皋出面與楊廷和應對。

老長吏表現的很堅決,堅持按照遺詔所書,嗣皇帝需由大明門、承奉門入宮,入承奉殿。

原以爲儀式已經進行到正陽門,楊廷和會妥協,沒想到他卻堅持按照之前“禮儀狀”的程序進行,不肯讓嗣皇帝儀仗從紫禁城正門入宮,依舊堅持走東安門。

袁宗皋雖曉得偏門入宮的弊端,可僵持到現下心裡也怕了。

若是因這番變故,使得世子皇位有失,纔是因小失大。可是勸着世子隱忍的話,他只輕飄飄地提了這一句,就不敢再多說。

世子是他看着長大的,看似謙和,骨子裡很是傲然。畢竟是王子皇孫,打落地起就是王府獨子,王爺、王妃捧在手心上,實不是能忍辱負重的性子。

楊廷和不管出於公心還是私心,只在京城衆文武面前,再三駁嗣皇帝的面子,已然是犯了忌諱。

世子方纔提及回安陸繼續做藩王的話,換做旁人聽會覺得是虛張聲勢;可袁宗皋曉得,這是世子的真心話。

或許世子生在富貴之地,又由王爺親自教養的緣故,對於權勢並不那麼熱衷,起碼錶現的很淡然。暫領王府事的這兩年,他雖將王府事務管理的井井有條,可也沒有事必躬親,不過是將幾個屬官牢牢掌握在手心中,時而敲打一番而已,使得老臣不敢欺主。即便他有心提拔府學伴讀,也沒有將新人立時換下老人,而是安排伴讀們在各處學差事。

世子是人上人,小小年紀已經曉得駑下之道。

因曉得世子底線,袁宗皋的腰板就直了。

之前他雖態度強硬,可到底患得患失。

現下則放開許多,遺詔不管是誰草擬的,既已經明發天下, 想要改口談何容易。就算楊廷和想要反悔,也要看張太后是否願意。

皇位久虛,楊廷和畢竟是外臣,張太后也得擔心是否會生變。畢竟去年有寧王造反,今年又有江彬不軌之事。

只有世子早些登基,朝局才能穩定下來。

從世子暫歇的屋子出來,袁宗皋望着數丈外佇立的文武百官眯了眯眼,心中不無嘆息。楊廷和這次真的是有些過了,自家殿下的性情可不如看上去的那麼寬和。

楊廷和已經看到袁宗皋出來,面色肅穆的看着他,臉上繃得緊緊的。

袁宗皋並沒有急着上前,在楊廷和麪前他已經說了三次,舊話重提也沒意思。他只要露個面,表現王府這邊並不妥協就好,然後就等着宮中消息,張佐已經代殿下去了宮中。

想到這裡,他回頭往北望了望,耳朵動了動。

北邊竟然傳來馬蹄聲響,因今日嗣皇帝儀仗要入宮,所以在正陽門內的棋盤街已經戒嚴,重兵把守,禁止軍民通過。

不過,他的臉上並無詫異之色,反而暗暗鬆了一口氣,停下腳步,轉身回去見世子。

“殿下,宮裡那邊怕是來人了。”袁宗皋稟告。

除了傳懿旨的天使,誰人敢在這個時候在棋盤街上策馬馳行。

世子“嗯”了一聲點了點頭,面上似無多大變化,可袁宗皋還是瞧出其中細微變化。他垂下眼簾,心裡明白,剛剛提心吊膽的不單單是他一個,世子心裡怕是也懸着。

過了盞茶功夫,就見張佐急匆匆進來,面帶喜色稟道:“殿下,太后懿旨下,言皇位不可久虛,既嗣皇帝已在偏殿,文武官員便當勸進!”

世子猶自壓制着歡喜,可到底年輕,還是露出幾分激動。

袁宗皋與張佐對視一眼,齊齊地鬆了一口氣。

正陽門外,文武百官跪接懿旨,卻是歡喜不已。

勸進書都是內閣與禮部早就擬好了,既是太后下旨該上了,就那上吧。上了之後,嗣皇帝當然有資格從大明門過,從奉天門入宮。

這場“禮儀狀”之爭,終是嗣皇帝贏了。

不少人看着楊廷和的背影幸災樂禍,即便這些日子再一手遮天又如何,等新皇帝登基,格局就不同了……

良鄉縣城,最繁華就是驛站街與縣衙前街之間,王琪口中說着對這邊熟,實際上也是第二回來這裡。不過是因他在館驛街外,有兩個王家長隨留着,纔在幾個夥伴前充當“地主”。

不管是道癡,還是陸炳與劉從雲,對於這京畿市井民俗,都帶了好奇。

陸炳與劉從雲是初到北地,道癡雖上輩子是北方人,這五百年後滄海變幻,又是另一番味道。

同後世帶了東北遺風的京腔不同,現下的京腔是更接近於後世的河北話與安徽話之間。聽說大明最早的官話是淮揚話,不過太宗遷都後,後宮中太監與宮女都是直隸選進,皇家的口音就變了。上行下效,官話就有點南北合流的意思。

不過酒樓裡的上等席面,不是後世帶了魯菜風格的燕翅席,依舊保持淮揚風味。

對於王琪等人來說,吃慣了重油重辣的荊楚菜,淮揚菜則有些寡淡。

即便那道栗子雞,也是放了糖,並不怎麼和大家口味。

不過坐在樓上雅間,看着窗外街景,也別有一番趣味。

衆人吃了席,就在街面上溜達,打量着街上的行人。

北方男子看起來確實比楚地男兒高大,卻少了幾分斯文。即便偶有穿着儒服的士子經過,也帶了彪壯。

街面上拋頭露面的婦人,比南方的多,不乏梳辮子的少女。同南方一樣,民間女子大多半是天足,偶有不少小腳婦人,不過行走之間除了婀娜,並沒有不良於行。

四人在看上街上行人,街上行人也在看着四個少年。除了陸炳面帶稚嫩紅色面龐不出衆之外,其他三個都是脣紅齒白的俊秀少年,打扮又儒雅不俗,引得不少小婦人側目。

待路過扇子鋪時,倚門的年輕婦人,十**歲年紀,吃吃笑着上前攬客,嘴上一套一套地介紹着自家鋪子裡的摺扇如何如何好。

衆人聽着有趣,就停下腳步,王琪還笑眯眯地往那婦人胸脯上掃了掃,不過眼見那鋪面半遮半掩,隱隱約約裡露出的活計都是高高壯壯,就曉得有不對頭之處,並不順着那小婦人的話進去。

王家那兩個長隨久居京中,則是忙低聲示意王琪速行。

雖說幾個少年並不是怕事之人,可也曉得眼下不是惹事的時候,便不再聽那小婦人囉嗦,起身往館驛街去走了。

那小婦人露出不甘之色,可看四人帶了健壯男僕,也不敢上前拉客。

待離了遠了,王琪問那兩個長隨道:“可是那小婦人有什麼不對?當街攬客,不像是正經買賣人家。”

一個老成的長隨回道:“七公子,那個是半遮門。打着開鋪子的幌子,實際上是個私窯子。若是被纏上了,少不得破財免災。”

王琪聽聞好奇道:“良鄉近日不是整肅治安麼?這些人怎麼還在?”

那長隨道:“抓的都是地痞流氓,這些賣肉的不過是歇業幾日。今兒街面取消戒嚴,她們就出來做買賣了。京城正經人家的女子,即便是貧寒人家,也不會這般沒遮沒臊地地出來。這些人前妖妖嬈嬈,裝扮的再像良家,也不是正經人。偏上又佔着良家的名,沾上了是非不斷,輕則中擇免災,重則就要斷送性命。”說到這裡,壓低音量道:“各位公子,良鄉除了板栗出名,各式各樣的仙人跳也是鼎鼎大名。若是諸位公子這幾日逗留此地,還需小心些爲好。”

這並不是他多嘴,而是受自家老爺命留在這裡服侍王琪,衆人出來隱隱以王琪爲主,要是王琪等人有個閃失,他也落不下好去。

衆人中,除了陸炳,其他人都通曉世情。聽了這長隨的話,想了想就明白其中緣故。

良鄉縣是西南進京要塞,不管是進京趕考,還是官紳商人進京都要途徑此地,此地又是在京外,治安不像京城那麼嚴,對於那些撈偏門的人來說,大有可爲……

最悲慘的不是國慶假期繼續宅,也不是宅了還感冒,而是感冒還卡文。晚上昏昏沉沉地,想着早起碼字,早起吃完又接着困,翻着明朝禮儀的書籍,昏昏沉沉又一天。欠下的這幾章,會在假期結束前補上。每天看新聞過過出遊的癮,然後發現各地人山人海,處處杯具。祝大家過個不擁擠的假期。

豬一樣的生活。欠下的這幾章會盡快補上,每天看新聞過過眼癮,然後發現各處人山人海,汗啊。祝大家過個不擁擠的假期吧。

四人除了陸炳年歲還小,其他人也多通曉世情,

第129章 三代人,議前程第1章 西山寺裡有老僧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81章 驅姻親王府新格局第99章 大成殿讀史驚心第130章 暗心驚祖母提防第72章 寧藩造反驚天下第26章 最憾情深轉情薄第79章 雛鷹欲飛,不畏風雨第22章 對與錯,親與疏第27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三)第74章 爲安定道癡一建言第17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二)第148章 欽差至,遺詔出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101章 柔順娘出閨成大禮第138章 出籍第150章 見族親二郎露親近第85章 聞已逝道癡赴西山第9章 小僧今日會親行(三)第172章 登門第85章 聞已逝道癡赴西山第164章 會同館三郎來訪第105章 二郎話裡露留意第152章 臨行際喜獲良言第5章 往事撲朔難分明第114章 邢百戶粗中有細第120章 終見丹,長見識第17章 小算計,大靠山第3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二)第75章 行使令王高巡西城(一)第149章 爲萬一王妃選侍從第62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二)第96章 因銀錢姐弟起疑意第155章 聽新聞,生忌憚第154章 尋良機初談承繼事第145章 官驛旁觀見權閹第2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一)第10章 耦院裡兄弟反目第12章 驚見淚郡主再援手第174章 遇犬吠道癡笑出手第26章 最憾情深轉情薄第124章 謀後路,預人手第10章 耦院裡兄弟反目第164章 會同館三郎來訪第155章 聽新聞,生忌憚第82章 分派系王琪薦虎頭第84章 王府大喪,宗房相邀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92章 中秋月下人團圓第91章 分明一個女財神第18章 紀先生,李御史第19章 不留爺處爺不留第63章 心憂慮二郎歸家第122章 青洪起復經安陸第9章 誰人夜半苦讀書第10章 耦院裡兄弟反目第4章 同窗少年初聚首(下)第119章 啓運殿劉安點丹第一百零二 日春天正是讀書天第161章 禮儀之爭今日始第7章 論君論尊,蔣郎暴走第156章 讀史料草木皆兵第17章 小算計,大靠山第137章 王家窯速戰速決第119章 啓運殿劉安點丹第173章 起爭議姊弟生嫌隙第147章 聰明人辦“聰明事”第8章 小僧今日會親行(二)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90章 回家來預備佳節第141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78章 親不親老僧歸來第80章 鬧府學誰是無辜人第74章 爲安定道癡一建言第113章 如何殺二郎教虎頭第4章 同窗少年初聚首(下)第77章 壓孝道青洪問賊訊第141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85章 聞已逝道癡赴西山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163章 進京入駐會同館第145章 官驛旁觀見權閹第117章 一句惡言斬親情第21章 樂羣院王七初立志第79章 雛鷹欲飛,不畏風雨第103章 衆子院試,三郎初隱第88章 別親人四小村遊第157章 千里迢迢抵良鄉第171章 端倪(二)第25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下)第99章 大成殿讀史驚心第18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三)第2章 **少年初聚首(上)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第83章 欽差到大喪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