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千里迢迢抵良鄉

進京的行程已過大半,世子覺得道癡反應異常,越來越古怪,京城跑神不說,還經常偷偷嘆氣。對於同他一起翻閱史料之類的事,也有些不專心。

世子看了兩日,終於忍不住問道:“二郎,你這是怎麼了?像是有了心事?”

道癡有些不自在道:“沒有別的心事,只是有些想安陸。”

世子聞言,跟着愣住。

他也不過是從未離開過安陸的半大少年,在經過最初的惶恐與興奮後,道癡成功地勾起他的“思鄉之情”。

當晚在駐地下馬車時,世子望向西南方向,佇立許久。

在與道癡的對話中,世子也不再全心只想着如何應對京中權臣與太后,話中開始提及王妃與兩位郡主,還有陸鬆與範氏一家人。

他話裡話外提及最多的人,除了王妃,就是範氏。這兩人一個是生恩,一個是養恩,聽起來在世子子心中分量相差無幾。

道癡除了做聽衆,也開始說起自己的事。

西山寺中教導他爲人處事的老和尚,照看他長大的王老爹,還有下山後視他爲骨肉的王寧氏與順娘,以及去年臘月纔始見的兩位劉大舅與崔小舅。

還有性格爽利的容娘與爲人赤誠的王三郎。

說起這些,他心中也覺得幸運。

下山這三年,江南連續三年水患,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就是家有良田的,每年的收成也不足。若他沒有親友援手,別說風光嫁了順娘,就是祖孫幾個的生活也有問題。

儘管有西山寺在,其他人的援手只是錦上添花。可要是沒有其他人名正言順的援手,西山寺那些銀子也不好拿不出花銷。

世子心裡擔驚受怕的半月,聽道癡提及這些溫馨情景,精神也跟着放鬆下來。

不過,上位者特有的狐疑,使得他又開始懷疑起來。

看着道癡面上帶笑,似有緬懷,世子只覺得刺眼,皺眉道:“二郎太單純。這世上固然有真正的關愛,也有各種利益驅使下的虛情假意。那王家大小姐與王三郎,都是楊氏所出,其母尚不能容你,他們哪裡能生出真心?還有你那兩個舅父,即便離鄉多年,若是有心探查,當早知曉你的消息。不聞不問十數年,一點小恩小惠就想要得個便宜外甥,看的不過是你中了秀才,又是本王的伴讀,還有個位居三品的生父,他們說不定有依仗你的地方。”

其實,他心裡對於道癡名義上的祖母與姐姐也不以爲然。

道癡本是富貴人家庶子,過繼到寒門。即便身上只帶了生母的嫁妝,可也比原來那點家底要厚的多。這出過繼,道癡絲毫不佔便宜不說,反而吃虧太多,無門蔭照拂,還要揹負起嫁姊與供奉長輩的負擔。那兩位即便關愛道癡,也是應當的,因爲道癡是支撐門戶之人。即便過繼的不是道癡,是其他族人,她們身爲婦孺,也只能用心籠絡。

道癡聽了這一番話,有些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

或許這些人待他多少有些其他想法,可不乏也有真心再裡頭。他自己並沒有百分百地真心下去,自然也就不苛求他人。他只是看着好的。

世子的看法,太犀利、太負面。

他望向世子,真心有些不解。

換做其他王府大宅,或許會有陰私與勾心鬥角之類,小孩子的成長的環境黑暗些。可興王府這裡,興王是始封王,興王后宅又簡單的同尋常富戶家似的,一妻一妾與幾個沒名分的通房。

王妃一支獨大,王夫人溫順安分,幾個通房悄無聲息。

王府的小一輩,除了已故二郡主之外,其他都是王妃嫡出。世子落地時,大王子夭折多年,他是王爺與王妃千盼萬盼來的孩子。

如此嬌生慣養養大的世子,怎麼心裡就這樣陰沉。

看着道癡的懵懂,世子正色道:“你打小養在山中,對於世情所知太少,即便有些見識,都是書本中得來的。人心複雜,有時難以書之筆端。你以後慢慢就曉得了,你性情謹慎,鮮少爲外物外人所動,真正能觸動你的只有你認可的親朋。正因如此,你才更要小心,因爲越是親近之人越是知曉你的短處,會比外人更加可怕。”

說到這裡,世子不知想起什麼,情緒有些低沉。

道癡提及這些本想讓世子多些“人情味兒”,哪裡會想到反得世子越發陰鬱。

他這回是真的頭疼了。

除了“少年喪父”之外,他實想不到世子能遭遇過什麼挫折,使得其如此。

早先在王府時還沒什麼,只是覺得世子性子略顯沉悶,不夠活潑;進京這路上,不知是不是壓力過大的緣故,世子性情陰鬱的那方面,越來越明顯……

不管世子性情如何陰鬱,只要自己不傻傻的觸黴頭,也沒什麼可怕的。待想開了,道癡就輕鬆許多,不再做什麼小動作,恢復老樣子,看書、看風景、陪世子看書,與陸炳、虎頭玩耍。

無欲則剛,他一下子自在起來。

世子與之朝夕相處,自然發現他的變化。

不過在世子看來,道癡是過了“思鄉”的勁兒,被陸炳勾得性子活潑些。

對於這一點,世子是樂意看到的。在他眼中,陸炳與道癡都是孩子,偶爾帶了孩子氣,活潑些都正常。

被陸炳、道癡帶的,馬車裡的氣氛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沉悶,偶爾也傳出說笑聲。

王府屬官這邊依舊絲毫不敢懈怠,京城來的欽差,自詡爲聰明的,就覺得摸清了世子的脾氣,一個偶爾任性的孩子。說他任性,是指在安陸時對谷大用閉門不見之事。說他是孩子氣,是因他的年歲,還有一路上對侍從的縱容與喜怒不定。

原本從安陸到京城預計行二十二日,四月初二從安陸出發,二十二日抵達京郊,二十三日抵達京城,可過了直隸後,京中就有懿旨下來催促。

不僅是皇位不宜久虛,還有大行皇帝的後事也不好再耽擱。

天子大行,遺詔有旨“以日代月,三九日除服”,可嗣天子未至,不僅朝臣無法除服,大行皇帝也無法出殯。

不過因先前的行期定的已經夠緊,即便到了直隸後,衆人加快速度,也不過提前一日抵達京郊良鄉。

良鄉位於京城南郊,距離京城六十里,是京南大門。湖廣、陝甘、河南等地官員進京,都要途徑此地,以作休整,或者預先安排人再次,探聽京城消息。

雖說良鄉縣城裡最大的主官不過七品知縣,可是就連馬伕與小二也能吹噓幾句,曾見過某位某位大人的車駕途徑此地。

縣城裡的酒樓茶館,也因此興盛起來,市面繁華可見一斑。

然後,正德十六年四月下旬,就在國喪消息傳下沒幾日,良鄉縣城的士紳百姓發現了異常。

京城有上萬京衛移駐良鄉,街邊上不時有錦衣衛的緹騎策馬而行。那些尋常在市井討生活的地痞流氓,則是倒了大黴,都被拘拿乾淨。即便偶爾有兩個漏網之魚躲在家裡,也被衙門帶了錦衣衛上門逮捕入獄。

良鄉知縣看着監獄裡的百十來號人,急的想要上吊。

雖說曉得錦衣衛如此行事,是爲了整肅良鄉治安,以防有宵小驚擾了嗣皇帝聖駕。可他這個知縣也太倒黴了,不僅借不到半點光,反而還會因這些人犯進退維谷,連考評也落不下好。

可是隨着京城六部九卿的頭頭腦腦齊聚良鄉,他這小知縣越是沒有說話餘地,只能排在六部屬官後點頭哈腰地招待諸京官。

待良鄉這邊得了消息,嗣天子一行四月二十一抵達良心後,良鄉開始戒嚴。

官驛方圓一里內,只許官兵駐紮,不許官員百姓出現。

等候在良鄉的,除了奉命來迎接嗣皇帝進京的禮部官員之外,還有六部主官與司官。

禮部官員是職責所在,嗣天子進京、進宮、登基都需要禮部主持,六部主官與司官們則是跟之前的谷大用似的,出京相迎,想要在嗣天子面前露露臉,表表忠心。

四月二十一日的良鄉,轎多、馬多、官多。

道癡終於獲准騎馬,與陸炳、虎頭等扈從在世子馬車左右。繼續呆在馬車上的,除了世子,就只有黃錦、呂芳兩個內官。

即便曉得百官相迎,可世子的馬車也是直接進了已經戒嚴的館驛,並沒有急着與衆人見面。

雖還沒入京城,可世子已經到良鄉,明日就進城,衆位迎世子進京的欽差們終於鬆了一口氣。

即便護衛森嚴,可事關皇權,大家心裡都帶了小心。要是嗣皇帝在路上有半點閃失,他們這些人就是罪人。如今嗣皇帝順利抵達,等到登基後論功行賞,他們這些迎立之人少不得升官發財。

道癡與陸炳這名不副實的“侍從”,入了館驛後也暫時得以卸任。世子身邊除了內官服侍後,就是由袁崇皋率領的王府屬官裡通消息。只有虎頭,因是近衛身份,依舊跟在世子身邊。

雖說良鄉官驛是大驛,可架不住世子這一行的大人物太多。

王府扈從而來的一百六十餘人,除了內官、近衛、有品級的屬官外,其他人都安置在驛站附近的客棧裡。

陸炳與道癡因是世子“侍從”,本也安置在官驛中,可看着十人一間的屋子,還有擠得滿滿登登的院子,兩人便與範氏與陸鬆打了聲招呼,去客棧安置去了。

這一路上,多是外宿,沐浴極爲不便。

因此,兩人在客棧討了兩間屋子後,就先沐浴更衣。

沒等道癡沐浴完畢,就聽到外頭有人高呼着“二郎”推門而入……

第12章 驚見淚郡主再援手第109章 五百甲士衛安寧第174章 遇犬吠道癡笑出手第24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上)第5章 往事撲朔難分明第119章 啓運殿劉安點丹第126章 崔小舅、劉大舅(上)第78章 親不親老僧歸來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陽第72章 寧藩造反驚天下第68章 一跪一請,三爺離鄉第147章 聰明人辦“聰明事”第27章 開山門,嗣事定第107章 流民將至,世子悲憤第22章 對與錯,親與疏第112章 爲世子道癡二建言第141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167章 見姻親,聞良言第88章 別親人四小村遊第22章 揮揮衣袖作別了第151章 世子溫言攏伴讀第71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三)第30章 寒門窘境度日艱第93章 心存奇世子出府第79章 雛鷹欲飛,不畏風雨第19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四)第82章 分派系王琪薦虎頭第169章 說學監,曉權臣第168章 見骨肉,暗悔悟第24章 得失難論說儀賓九十七章 姻親登門議遠行第92章 中秋月下人團圓第85章 聞已逝道癡赴西山第158章 兄弟聚前程可期第95章 柔弱女亦有犯擰時第24章 得失難論說儀賓第163章 進京入駐會同館第29章 別骨肉,敘天倫第21章 樂羣院王七初立志第173章 起爭議姊弟生嫌隙第154章 尋良機初談承繼事第69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一)第142章 倒春寒,天使至第126章 崔小舅、劉大舅(上)第16章 訪族親,珉與瑾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66章 借時事興王教子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第172章 登門第170章 端倪(一)第140章 欲分房宗家生隱患第86章 手足情重,三王齊聚第61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一)第149章 爲萬一王妃選侍從第22章 對與錯,親與疏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第7章 論君論尊,蔣郎暴走第27章 開山門,嗣事定第95章 柔弱女亦有犯擰時第68章 一跪一請,三爺離鄉第148章 欽差至,遺詔出第153章 千里路,今日行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44章 王陳出府,傲客登門第174章 遇犬吠道癡笑出手第2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一)第114章 邢百戶粗中有細第60章 試科舉雛鷹展翅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14章 邢百戶粗中有細第93章 心存奇世子出府第11章 誰家兒女高聲問第147章 聰明人辦“聰明事”第165章 入皇城君臣再相聚第107章 流民將至,世子悲憤第25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下)第159章 嗣皇帝遭遇“下馬威”第108章 四小披甲出安陸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陽第127章 崔小舅,劉大舅(下)第86章 手足情重,三王齊聚第17章 小算計,大靠山第121章 察行跡王妃遷怒第89章 生奢貪念老實人不老實第一百的三十五章 聚散離合終有時第133章 利益當前親人惱第139章 平靜第108章 四小披甲出安陸第86章 手足情重,三王齊聚第5章 往事撲朔難分明第23章 笑劇鬧劇離別劇第170章 端倪(一)第25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一)第91章 分明一個女財神第23章 笑劇鬧劇離別劇第91章 分明一個女財神第80章 鬧府學誰是無辜人第70章 旦夕禍福,不測風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