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六章 想啥來啥

提高航空發動機功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提高推動渦輪轉動的燃氣溫度,可這樣一來,無論是燃燒室還是渦輪葉片都無法承受高溫的灼燒,結果不是被燒燬,就是整個炸掉。

騰飛廠的噴氣動力辦公室做的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目前卡就卡在這裡,儘管錢強和嚴天成等人按照漢密爾頓公司的T—62T燃氣渦輪動力裝置分毫不差的一點一點的仿製過來。

哪怕每個部件兒的尺寸都跟原版樣品分毫不差,即便如此仿製品一旦上了試車臺,最長的也熬不過40個小時.

而人家原版T—62T燃氣渦輪動力裝置輕輕鬆鬆就能轉三、四百個小時。

之所以差距如此巨大,無他,只因爲兩國冶金領域水平相差太大,沒辦法,美國再怎麼說也是超級大國,世界第一工業國,正因爲如此,美國在基礎冶金領域可謂獨步全球。

不說別的,就說最基本的航空鋁合金,美國就能做到更輕,更皮實,國內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歸根到底就是冶金這個基礎工業領域不如人家。

至於航空發動機上的金屬材料冶金工藝就更不如美國了,就拿騰飛廠仿製的T—62T燃氣渦輪動力裝置來說吧,漢密爾頓公司五十年代開始研製,六十年代完成定型,距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

可人家在那時就已經用上了粉末金屬冶金工藝,從而令發動機部件更加耐熱,使用壽命也成倍提高。

反觀國內,粉末金屬冶金不是沒有,但應用範圍卻並不廣泛,只是在部分發動機改良或是新機試製上做些局部應用,倒不是不想大規模使用。

主要還是國內粉末金屬工藝太粗糙,沒法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幾個國內急需的尖端項目上。

這導致不少航空發動機廠一直沿用五六十年代蘇聯提供的老工藝、老技術,永宏廠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廠裡的設備幾十年都沒變,廠裡的技術部門對新工藝不是沒有研究,只可惜廠裡的設備無法完成新工藝的要求,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騰飛廠也是一樣,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永宏廠,畢竟人家永宏廠還有一套用於航空發動機生產的專用設備,騰飛廠的燃氣渦輪裝置至今還是各個車間蹭設備做加工。

至於材料,那些產量低的一流材料幾個重點試製型號都不夠用,自然給不了騰飛廠,所以也就只能用些現階段國內主流的航空發動機合金材料。

如此兩者之間在品質上的差距一下就拉開了,再加上騰飛廠在經驗、加工等方面的不足,試車屢屢不過關也就不足爲其了。

好在解決航空發動機部件耐熱問題不僅僅只有材料這一條路,高品質的冷卻技術也是一條十分有效的解決路徑。

這就好比戰爭年代的我軍,裝備不足,就發揮戰術優勢一樣,騰飛廠在基礎的合金材料上比不上美國原裝貨,那就在其他方面下下功夫,只要能把問題給解決了,什麼路徑都無所謂。

可惜的是,無論是騰飛廠還是國內,這年頭在氣膜冷卻技術上都處在研究摸索階段,好一點兒的也就能做個航空發動機機匣的氣膜冷卻,發動機的環形燃燒室和加力燃燒室的氣膜冷卻到是可以勉強做出來,但質量不是很穩定。

至於最關鍵的渦輪葉片的氣膜冷卻技術,理論文章到是有一大堆,可就是沒聽說有誰真的做出來。

之所以如此,就不是材料上的事兒了,而是在加工製造環節滿足不了如此先進的製造要求。

其實國內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氣膜冷卻技術的研究,相關的計算和工程方法早就形成了體系,之所以沒有應用關鍵還是加工技術不過關。

別看只是在部件上打幾個小孔,可這些小孔卻十分有講究,不但孔的邊緣光潔度要求極高,孔在成型時不但不能在周圍形成高溫鍍層,周圍更不能有裂紋。

沒辦法,航空發動機本來就是個及其精密的東西,絲毫的誤差都有可能讓發動機報廢,所以這些形成氣模冷卻的小孔看着不起眼兒,卻干係重大,一個不慎,昂貴的航空發動機就可能沒了。

問題是這三個要求要是單獨拎出一個,基礎不錯的廠子還能應付,可要是三者疊加在一起,數遍全國也沒有一家能完成了。

其實不止是國內,就是放眼世界,能把這三個條件同時做好的企業也不超過五個手指頭,不然航空發動機的門檻怎麼就那麼高,光一個渦輪葉片上的小孔就能把一堆企業,乃至國家拒之門外。

莊建業想搞燃起渦輪動力裝置,基礎材料不行,轉戰攻關冷卻技術,錢強等人理論這麼紮實,自然清楚氣膜冷卻的重要性。

當然是全國的找有能力的單位看看能不能做出這樣的孔,結果跑了不少地方,也試了很多設備,不是孔周邊的高溫鍍膜太厚,就是光潔度不夠,導致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經常渦輪葉片折斷而停車。

騰飛廠也不是沒想過想着從國外購買先進的氣孔加工設備,問題是這類設備跟多葉輪噴丸成型機一樣,你給再多的錢人家也不賣你,因爲這東西真真是戰略資源,受到管制的。

正因爲如此,騰飛廠的燃起渦輪動力裝置幾乎陷入了停止,解決不了材料和製造上的這兩座大山,整個項目就只能龜速的爬行。

就在莊建業爲之一籌莫展之際,H公司從日本蒐羅的這堆亂七八糟的資料里居然讓莊建業找到了逆境破局的希望。

因爲那個有關氣膜冷卻的大堆理論講解之後,十分有專研精神的日本專家提出一種可行性很強的假設,那就是利用空心鈦金屬管電極,外表包裹絕緣層樹脂,頂端是暴露出金屬,工件與電極之間有8到12V的負電壓。

當強酸電解液從鈦金屬電極管流入,正負電極一融合,便形成一個神奇的電離現象,瞬間便可在工件上形成細小的工藝孔。

由於採用的是電化學的反應原理,並不是熱量集成式的強制打孔,因此工藝孔的光潔度控制的十分良好不說,還沒有鍍層和裂紋。

看到這裡,莊建業可謂是笑開了花,這不就是渦輪葉片氣膜冷卻孔的核心設備電化學打孔設備,ECM裝置嘛,真是想啥來啥。

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紅遍全世界第七百九十章 攪風攪雨第兩百四十五章 實力展示第九百零八章 直—15第九百一十三章 隱形巨頭第一千一十九章 南亞制空權第五百六十章 施壓第兩百六十四章 這纔是新產品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可驅動航母第七百四十八章 “凝視者”無人直升機第七百六十三章 改變能源格局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中國的“野鼬鼠”中隊第一千二十七章 新艦載機:真龍Ⅱ第一千四十九章 極高的戰術價值第一百七十五章 TY—2型無人機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這樣的對手……實在是可怕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第九百七十四章 電驅動?第五百三十二章 CN—235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殲11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得航空發動機者得天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發展之道第一百零八章 加油(第二更)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四旋翼無人機VS坦克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最大的美粉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四旋翼無人機VS坦克第七百九十四章 真正懂衛星的企業是個什麼樣子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不拿捏你還能拿捏誰?第九百二十六章 FCNB—2000項目第八百六十二章 權威性的展示平臺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下不爲例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二道流~變循環第四十八章 精鑄工藝第一千七十二章 下一代作戰飛機並不是噱頭第一百六十一章 被套路了第九十四章 準備好了第兩百九十三章 停止合作第九百七十章 在演習場上好好溜溜第八百一十章 要辯證的來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航天、航空旋轉門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第兩百六十七章 悲情牌第一千九十二章 把地面站打到天上第一千二十八章 靜不穩定技術第五百零四章 D—25輔助動力裝置第三百九十八章 商場如戰場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大國的玩具第八百九十七章 他們是怎麼飛上去?第七百五十九章 NB—250第七百五十七章 比五軸還要先進第八百六十二章 權威性的展示平臺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9月11號·定格2001第四百零三章 生產速度:四小時一架第五百一十章 採購20架先進輕型運輸平臺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新騰飛系四大板塊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WCNB—12激波風洞第兩百二十六章 領導,您這次可出名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聲吶鎖定第一百四十三章 渦輪風扇葉片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誰敢說當年的吹牛是真的吹牛第八百九十九章 次級戰略運輸機第六百五十三章 中國人居然動用了飛機第六百五十四章 空中運輸力量第兩百一十六章 突然提高要求第一百四十八章 明人不說暗話第五百零三章 What?第兩百一十四章 去騰飛廠看看第四百三十一章 被坑慘的多尼爾—228第八百七十四章 這東西哪兒買的?第九十九章 華麗轉身第一千零二章 虎口狼窩第九百二十章 新一代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第一百七十六章 石破驚天的價格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YYDS—6模塊化無人機第七百八十章 王儲殿下的兩大愛好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形狀記憶合金第六百四十四章 直升機總裝線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一整套艦載航空兵航空器解決方案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全員全裝的坐飛機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爲了航母第兩百一十章 這機翼,神了!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顛覆第七十三章 職業鹹魚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技術轉讓費:28億美元第四百三十五章 中國的標準代表未來第四百六十七章 另一個新高度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活人怎麼可能讓尿給憋死第一百五十章 不遺餘力的支持第四百五十九章 燃氣渦輪動力裝置發展之道第一千零八章 制裁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渦軸至尊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Ztm-NB太空探索公司第十一章 永宏廠不行第九十一章 合作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有多大?跟天那麼大!第九百五十三章 “殺手鐗”計劃第三百一十二章 剜肉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爲了前(錢)景第三百三十八章 風風光光第一百九十二章 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