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九章 極高的戰術價值

“首長,這我可正得親自去試試了。”眼見莊建業痛快,老牟也不含糊,面前總部首長一臉堅決。

就在剛纔,老牟已經將“無軸承直升機槳轂”的顛覆性作用講得很通透了。

不同於傳統的直升機槳轂,需要液壓缸和軸承聯通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實現槳葉的橫向和縱向偏轉,從而實現直升機的轉向。

無軸承直升機槳轂完全摒棄這種複雜的機械結構,採用兩種不同的複合材料,以材料自身的柔性迴轉力與液體阻尼器來實現直升機槳葉的控制。

其原理類似於帶有韌性的橡皮筋兒,將其較上勁後,鬆開手便能自動迴轉原狀一樣。

當然直升機槳轂上的複合材料當然不是橡皮筋那麼簡單,但基本原理差不多,都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柔性回彈力來完成控制上傳輸與恢復。

如此疊加重複,直升機的槳轂便可更加靈敏的接受飛行員發出的控制指令,同時也能在材料自身的作用下迅速恢復到原狀態,亦或是穩定在飛行員持續的狀態了。

總而言之,屬於那種可鹽可甜,想要什麼姿勢都能滿足的乖巧型拳手,哪怕飛行員粗魯些,暴力一些也都能歡歡喜喜的忍住。

相比之下傳統液壓軸承機械式槳轂就沒這麼貼心了,有時飛行員操縱桿拉上來,飛機總是要滿上一兩秒鐘才反應過來,想要恢復平飛同樣如此,除了穩住操縱桿外,還要微微做個下壓的平衡動作,不然槳轂的液壓桿和軸承反應總是不及時,只能人爲的施加一個干預。

如此操作就對飛行員的要求提出極高的要求,最起碼要有個一到兩秒的提前量,不然直升機遲鈍那麼一秒鐘,很容易出現不可預測的問題,尤其是在戰場上,可能就因爲這一兩秒鐘,敵人的導彈就打過來了。

飛行員駕駛傳統的液壓軸承直升機槳轂需要提前量,地勤人員就更不用說了,有液壓,有軸承就意味着機械結構複雜,機械結構複雜就意味着維修保養上的複雜。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螺旋槳葉片上的鉸接、鉸接上的軸承、軸承上的液壓桿,液壓桿連接槳轂主架上的軸承……

每一項都要檢查,每一項都要添加專用潤滑油,每一項都要確保萬無一失,然而讓地勤抓狂是每一架液壓軸承機械式槳轂裡面的機械結構都跟蜂巢一樣,能讓密集恐懼症患者直接頭皮發麻昏死過去。

所以這樣槳轂不但是製造企業生產麻煩,更是地勤人員的夢魘。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液壓軸承機械式槳轂自身的重量擺在那兒呢,哪怕使用的是輕量化鈦合金,但總體的重量也差不多在600公斤左右,這還算是控制的好的,若是差一點的,比如說俄國,大量採用鋁合金與合金鋼,整個槳轂的重量就要超過1噸。

不過老毛子解決問題也是簡單粗暴,既然槳轂重量大,那就加大發動機功率,做個載人載更多的中型直升機就行了,比如說米—17便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

問題是老毛子手裡的渦軸發動機型號多,不用愁適配的問題,可別的國家就沒這麼豪橫了,試想一下,一架4噸級的直升機,光頭頂的槳轂就600公斤,留給其他的地方只有3噸左右的配額,哪怕把直升機設計師給逼瘋,勉強做出直升機,但在性能上也免不了留有遺憾。

就比如說機艙內載人時,機腹就沒辦法吊掛物資。

再比如說,飛機的改裝潛力太小,適配的雷達沒辦法安裝在直升機槳轂上,從而令直升機具備更高的戰場感知能力等等……

然而這一切在“無軸直升機槳轂”面前統統成了過往,不說別的,單就地勤而言,就無異於是天大的福音,沒了複雜的軸承和密密麻麻的液壓桿的束縛,地勤人員只需對槳轂的複合材料做定期的數據監測,日常調整好連接阻尼器即可。

如此算下來工作量只有之前的25%左右,不但可以讓地勤將更多的時間用在更加緊要的維護上面,也能讓直升機的出勤率提高10個百分點。

可不要小看這10百分點,在緊急行動中別說10個百分點,就是1一個百分點,都是有可能救民於水火,取得戰場上的勝利。

至於減重就更不用說了,複合材料本來就是輕質材料,在機上取消了軸承和三分之二的液壓桿,一下子減去了將近50%的重量,若是槳葉同樣採用複合材料,主減速器使用片齒輪—軸承一體化結構,那整體的減重效果將更加明顯。

如此多出的數百公斤,即可作爲載荷,實現4噸級直升機載人吊裝的混合型運輸任務,同時也極大的拓展了直升機的改裝潛力。

其他不論,就拿混合吊裝來說,一般使用這種運輸方式的多爲炮兵部隊,採用傳統的液壓桿軸承式輪轂,傳統柱狀軸承一體主減速器的4噸級直升機,儘管理論上能夠吊裝經過特殊減重處理的86式122mm榴彈炮。

問題是這麼幹擺拍個宣傳片,或是做個產品介紹展板還成,實際上真正的炮兵根本就看不上。

原因很簡單,沒有半點兒的實戰價值,因爲4噸級的輕型直升機除了吊裝一門火炮外,操作的炮兵、配屬的彈藥一樣都帶不了。

只能孤零零的把老光棍一般的火炮扔下,翻身回去接炮兵和彈藥;或是兩架直升機協同,一架吊裝火炮,另一架裝載人員和彈藥。

不過這麼做性價比和操縱性也忒差,而且還容易暴露目標遭到地方的打擊。

這也是爲什麼早些年騰飛集團的“空中皮卡”直升機在空降兵演習中吊裝火炮曇花一現後,就不了了之的原因,根子就在這裡,戰術上不夠靈活,甚至連大口徑迫擊炮的全方位裝載都做不到,讓炮兵覺得很雞肋。

然而經過“無軸承直升機槳轂”等技術改進後的4噸直升機就不同了,雖然同樣無法混合裝載86式122mm榴彈炮這樣的大傢伙,但戰鬥全重206公斤的86式120mm迫擊炮的混合裝載還是可以實現的。

五人的炮兵班坐在機艙裡,86式120mm迫擊炮和一個基數,一共十發120mm迫擊炮彈混合吊裝在機腹下,然後利用改進後的直升機輕鬆激動到任何一個攻擊死角,對敵展開出其不意的火力突襲。

總部首長雖然現在領導航空航天,但早年可是接受過解放戰爭洗禮,在朝鮮浴血三年的悍將,當然清楚老牟想要表達的意思,那就是一句話:這樣的直升機有着極高的戰術價值!

第一千七百章 三觀崩塌第三十六章 突然就升了第四百八十七章 來自瓊島的怪物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被詆譭的FC—21戰鬥機第四百四十四章 水上飛機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運—35末日飛機第四百八十四章 安—26特種平臺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軌道稅第五百九十六章 迷你“聯合星”第四百零三章 生產速度:四小時一架第一千五十三章 鎳基鈦錸鈮鉿合金第三百六十六章 蛙跳躍進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授信額度8000億第兩百五十五章 莊扒皮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DPZ—06霍爾推進器第九百一十七章 就是這個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第三方技術評估機構第五百四十二章 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一拖二第一千七十五章 打破技術壟斷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最少要佔股45%第八百九十八章 神秘的高原直升機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底氣所在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壓一壓第三百七十七章 兵團級的規模第七百九十四章 真正懂衛星的企業是個什麼樣子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演習(一)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超高音速亞軌道可返回式航天器第一千八十五章 要怪只能怪我們技不如人第六百六十章 “海東青”計劃第八百四十五章 蘇—27第三百八十九章 給條活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創新飛機銷售模式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DPZ—06霍爾推進器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A射B導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路子野第五百九十四章 這廣告打的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大功率軍用發動機第六百一十六章 重磅的顛覆性消息第五百三十三章 直接掀桌子第八十五章 不破不立第四百一十九章 飛機是改出來的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項目第九百二十九章 多向模鍛水壓機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航空設計大師第五百五十章 越看越激動第七百零六章 這是往絕路上逼呀第二十章 非她莫屬第四百八十四章 安—26特種平臺第兩百四十七章 東西能實現嗎?第兩百八十八章 統購統銷第一百零一章 遺憾的渦輪風扇第四十一章 檔案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顛覆產業格局第一千四十三章 勉強世界領先第八百七十二章 鷸蚌相爭第六百五十三章 中國人居然動用了飛機第三百八十二章 超越歐美第兩百一十七章 “先鋒”無人機第三百一十七章 再要一套第一千八十三章 攪拌摩擦焊第五百三十四章 旱地拔蔥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軌道稅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紅遍全世界第一百四十九章 風洞縮尺模型第九百三十三章 120小時長航時無人機第一百七十章 意味着什麼?第八百九十六章 大地震第兩百一十章 這機翼,神了!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在中國同志的身上才能看到希望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堪比重型第六百五十一章 重大意向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後顧之憂的最優解第四十七章 蹊蹺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這狗糧絕對是吃撐了第九百九十九章 核心團隊第四百九十九章 又見李斯特第三百二十四章 折騰第六十三章 失算第七百七十七章 內幕第五百二十五章 高原鷹Pro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時代賦予中國騰飛新的課題和責任第九百二十一章 H—ZB800碳纖維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把錢賺到手軟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下不爲例第九百五十七章 是美國人的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臭不要臉算個屁呀第三章 呵呵第一千九十二章 把地面站打到天上第兩百九十一章 這能量得有多大?第七百四十二章 C—17同款第四百五十八章 攬生意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戰略投送艦第五十三章:領導第七百二十二章 極限施壓第五百九十四章 這廣告打的第六百一十三章 靶—5型巡航導彈靶彈第六百零二章 莊總,真的?第九百一十六章 俄國人都做不出來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這便是半代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