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臣斗膽

返回宮中的路上,

皇帝依然是非常高興,神采飛揚,眉飛色舞。

三十而立。

李世民十六歲領兵,二十七歲稱帝,又僅用三年時間,便把東突厥滅亡,生擒頡利可汗,諸蕃共尊天可汗,

這確實堪稱前無古人的了得。

皇帝轉頭看着武懷玉,“朕如此豐功偉績,有你一份大功勞,”

懷玉道,“武德九年頡利兵臨渭水,陛下與他渭橋會面白馬盟誓,臣是隨從六騎之一,君憂臣辱,臣那日便誓要爲陛下掃滅突厥,如今三年雪恥,全靠陛下籌謀,我等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懷玉啊,你這次的功勞一點不比李靖小,但李靖實封六百戶,李道宗也實封六百戶,卻僅給你百戶真封,你可覺得委屈?”

“臣如今已有一千三百戶真封,十分滿足,甚至感覺德不配位,很是惶恐。臣武德九年六月才下山,追隨效忠陛下時日尚短,何德何能敢與長孫公、尉遲將軍、房相公等並列。”

李世民拍了拍他手臂,還抓在手裡,十分親近。

“勳官爵位,本就是爲賞功酬勞,你雖說來的晚,但你功勞高,尤其是屢立軍功,而我朝最重軍功,”

話雖如此,其實武懷玉心裡很清楚,封爵或是官職並不完全跟功勞掛鉤,其實最重要的一條皇帝沒說,但大家都懂,那就是站隊。

立場第一,功績第二。

武懷玉這幾年能屢獲封賞,除了功勞確實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一開始那就是投的皇帝,一直都是皇帝心腹,視之爲近臣嫡系,本質上武懷玉是跟侯君集、張亮、周紹範、許洛仁這些人是一樣的,

甚至尉遲恭秦瓊張公謹等也都是秦王嫡系。

皇帝心腹近臣,又有能力還能立功,那自然封賞更多,僅以軍功論,李靖那也是開國就爲唐效力,那也是爲朝廷打下東南半壁江山的人,但到武德九年時,地位卻也是不高不低,沒入核心。

論貢獻,羅藝、李孝常他們都很大啊。

李世民確實是個很不錯的皇帝,很念舊情,尉遲恭、丘行恭等囂張跋扈,屢屢犯錯,皇帝都能一次次饒過,龐相壽等秦府舊臣貪污等,皇帝也沒重罰。

甚至如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謝叔方等舊太子黨,也能重用。

哪怕是李靖,六十多歲,如今也終於走上人生巔峰,出任北伐大帥,功封代國公,實封千戶,功成拜相。

“陛下,臣斗膽,請辭相職。”

皇帝臉上的笑容凝固,慢慢變的有點不太高興,今天本來很開心的,不過皇帝還是拍了拍懷玉的手,“朕知道你跟侯君集不同,朕讓他參預國事進政事堂,他是笑的嘴都咧耳後跟去,立馬應允,生怕朕反悔了。

你性子謹慎,和叔寶、藥師兩個很像,朕也知你顧慮什麼,但你我君臣還用那般麼?”

“還是說,你還記着上次入政事堂沒做多久的事?”

“陛下,上次辭相也是臣主動所請,確實是不太合適,臣一來太年輕,二來犯錯不少,如今三司還在調查臣,”

“朕讓御史臺三司調查,也是讓他們儘快出個結論,也好堵一些人的口,並非他意。”

“臣知道陛下是愛護臣,但臣還是覺得不合適,而且現在臣義父、老師皆在政事堂爲相,侯君集還是臣同門師弟,這政事堂盡是關係,”

李世民笑笑,

“你真要這樣說,那魏徵還是你家兒女親家呢,”

“你不用顧慮那些,朕拜你爲相,那是看中你的能力,你還記得去年夏咱們在樊川說的那些事嗎?

朕考慮大半年,租庸調製確實隱患極多,現在還能維持,但要是不提前解決,以後積重難返,終會成心腹大患。

朕打算試行兩稅法,想讓你來打頭陣。”

“如果陛下信任臣,那臣願意回到幽州或是去朔方,又或隴右,在地方上先試行兩稅法,先以一縣一州試行,然後慢慢推廣,總結經驗,拾遺補缺,”

李世民搖頭。

“你也二十二了,也不用總說年輕,大唐建國時,我才十八,朕二十二歲時,已經討平薛舉劉武周,正在圍王世充戰竇建德,是天策大將軍了,”

“臣豈敢跟陛下相提並論。”

“朕當年剛起兵時,身邊的衆人,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他們也不過三四十歲,而長孫無忌侯君集段志玄許洛仁也都二十幾,朕天策府中,許多比你還年輕的······”

太子坐在那裡很老實,沒敢亂插嘴,

聽着老師武懷玉一直請辭宰相,父皇卻一直勸說。

許久,承幹忍不住道,“侯君集、張亮都能在政事堂爲相,老師難道覺得還不如他們,是覺得功勳不如,還是才能不如?”

這話一出,李世民和武懷玉都不說話了。

太子這話,充滿着對侯君集張亮二人的不屑,事實上朝野對這兩位宰相確實很多人不滿也不服。

一來侯君集也很年輕,皇帝的兒時玩伴,也才三十出頭,再者他也是這幾年才發跡,在玄武門宮變前,侯君集官爵地位都很低,在別人眼裡那也不過是皇帝的一個侍衛隊長。

但功過莫過救駕,從龍擁立更是天功。

宮變後論功第一封一千三百戶真封,封潞國公這些不說,就是加個大將軍也都能接受,可短短兩三年,就拜宰相,先領御史臺,再領吏部尚書,這確實讓很多人不服。

都說侯君集只是個莽夫,雖會衝鋒陷陣,但箭都射不好,字都識不得多少,這樣的人當宰相,有幾個能服的。

張亮的口碑更差,侯君集好歹還是關隴將門出身,家裡以前父祖等也都是刺史將軍,張亮不過是農家小戶,隋末投李密,但毫無帶兵本事,是個常敗將軍,雖說搞統一戰線,偵緝監察這塊挺有本事,但也都是拿不到檯面上的,

何況張亮爲了攀五姓七家,硬舔趙郡李氏的破鞋,也是讓世人鄙夷的。

這樣的兩人當宰相,確實讓人不服。

鄭善果、鄭元璹、崔幹、長孫順德、劉弘基等等這些人,哪個不比他們強,就算隨便從竇家拉個竇靜竇惲竇軌也都強他們百倍,至於說柴紹豆盧寬等肯定也遠勝。

皇帝也很清楚朝野的這些聲音,但皇帝堅持用他們爲相,

箇中原由武懷玉也是清楚的,李世民宮變成功後,有件事一直在做,那就是清除太上皇的人,這件事沒停過,從三省六部百司,到中樞政事堂,從地方都督到州刺史縣令,從大將軍到諸統軍府的統軍,

這是一項系統而又全面的工作,

雖然皇帝的手段還是比較溫和的,也不全是簡單的清洗,是又拉又壓,但這條主線沒變過。

皇帝的清洗很順利,新舊皇勢力的衝突並不算厲害,新皇威望高本事強,尤其是宮變奪位,弒兄宰弟囚父,手段很猛,沒有幾個敢硬剛,皇帝的核心班底本身又強,還特別能打,

但過於順利也有個壞處,就是李世民心腹班底也就這些,大量清出來的位置,自己人一時填不滿。

而皇帝一邊清掉太上皇老臣勢力的同時,又還得平衡秦王府內部的勢力,結果嘛就是一時間太缺人,

所以侯君集張亮雖說本來不是太強,但他們是皇帝真正心腹,且又確實奪位時立下大功,一步步也就到了這宰相位置,

總比安排個太上皇舊臣,或是不是自己心腹的要強些。

武懷玉能夠兩次拜相,本身也跟此有關,能打能衝又聽話可信的武懷玉,安插上宰相位置,拿來衝鋒很合適,反正年輕也沒根基,不用太擔心,犯了錯大不了換下來,還不會傷到皇帝。

“讓你檢校中書令,就是要讓你帶頭搞兩稅這事,若僅是爲地方都督,這事不好開頭。

你也別在意檢校二字,先幹一段時間,朕到時自然會讓你除去檢校二字。”

可武懷玉還是請辭。

不是假意請辭,他是真的不想做宰相,也不是真的不想當宰相,而是覺得眼下時機不合適。

這甚至與他之前預期的結果不符,

他預期會在幽州幹個十年八年都回不了京,沒想到現在不僅召回朝還要拜宰相,又要帶頭開始推兩稅法,

這很難。

他去年就跟李世民說過,租庸調製問題很大,但兩稅法阻力更大,租庸調製傷民,而兩稅法觸及的是貴族豪強們的利益。

“算了,先不說這個了,”

李世民打斷話題,不想繼續聊下去,甚至對武懷玉有點不滿,

“今日大喜,聊些高興的。”

馬車駛中宮中,皇帝去後宮更衣,他讓內侍帶武懷玉先去休息,等晚點參加宮宴。

“承幹你陪下懷玉,知曉你們師生兩個許久不見,肯定也有許多話要聊。”說着,皇帝離開。

二十二歲的宰相,十二歲的太子,皇帝倒還沒太在意兩人在一起,甚至還鼓勵他們有空多呆呆,讓承幹好好請教請教,

也許十年後,皇帝就不會再這般放心了。

路上,李世民沒再去想武懷玉和太子,他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考慮,比如攻滅東突厥,接下來要如何安置突厥歸附部衆?是拆散部落,分別遣送中原各地,讓他們改風易俗,男耕女織成爲農民,還是仍留邊塞,對諸部落分而治之?朝堂上現在對此,其實有五六種意見,爭個不停。

又比如這兩稅法現在能不能試行,租庸調製是否能夠停廢,而逃到西域的拓設、欲谷設是否要派兵繼續追擊?

承幹陪着懷玉在內侍引領下去一偏殿休息,

“去年樊川莊子收穫如何?”懷玉笑問,他並不願意跟太子過多說侯君集張亮等事。

“挺好,瓜收後我們種了季黃豆,今年春種了更多品種的瓜,不僅有西瓜也還冬瓜南瓜葫蘆瓜等,莊子上還養了豬和雞鴨,還弄了個造紙作坊,瓜洲上下二堡的百姓,也跟着多了賺錢的機會,收入增加不少,”

“就是先前侍御史權萬紀曾上書陛下,說京畿很多宗室權貴兼併田地,蓄奴置地,卻不種糧,而是種藥材種瓜果蔬菜等等,說是關內本就糧食不能自給,這樣做非常錯誤,還請求朝廷下旨,要強令恢復種植莊稼糧食,”

武懷玉聽了也只是呵呵一笑,

“去年鬥米都二三錢了,這都是供過於求,如果再人人都種糧,那百姓越種越虧,甚至搞不好要破家。朝廷定都關中,確實糧食不能完全自給,以往每年有百萬石缺口,轉運不易,

但是現在關中大量增加了玉米紅薯土豆等的種植,其實已經能夠滿足百姓糧食自給了。

城市官吏居民所需糧,商人轉運也是足夠的,雖說轉運會耗費些,增加成本,但對關內關外種糧的百姓來說,都能提高點糧食收購價,這是好事。

京畿或是城郊的地,種些蔬菜瓜果,或是種些其它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這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主能增加收益,也能加大市場商品,既能豐富百姓的商品需求,也能增加許多加工的工作機會,

如果都跟權萬紀說的一樣,地都種糧,這結果只會越種越窮。

城郊特別是京郊,本來就有很大的地理區位優勢,種蔬菜水果,甚至搞點養殖等本就更有效益,同樣也是能保障城市衆多居民的供給,要是都種糧,那糧食是便宜了,其它副食等需求怎麼供應?

現在並非戰後也不是饑荒之時,不需要限制的這麼嚴格,關中每年有糧食短缺,並沒那麼可怕,可從關東輸入補充,現在陝州那邊的黃河的糧食轉運,已經越來越好,不僅是陸路分倉轉運提高效率,而且水路也修通了運河,可繞過那中流砥柱的險段,

糧食入關的運輸能力和成本都降下來了,江南江淮河南河北河東山南的糧食都能源源不斷的入關。

“聖人也沒理權萬紀,聖人說只要土地不荒蕪,種麥粟稻豆還是瓜果藥材都沒可以。”承幹對權萬紀印象不好,“那傢伙討厭的很,”

“我記得以前有個御史叫權知讓,跟這個權萬紀什麼關係?”

“權萬紀是權知讓的叔父,權知讓父親權弘壽,曾是秦王府長史,爵封盧國公,追贈兵部尚書,權知讓襲爵,先前也曾爲御史,不過後來獲罪降爵貶外,”

武懷玉想起那個盧國公權知讓來,他還有個弟弟叫權知節,想不到現在權知讓又出來個叔父權萬紀也進了御史臺。

天水權家人挺讓人討厭的。

“殿下可知權家跟朝中哪位大臣親近?”

“我阿舅。”

承幹倒也直接告訴了懷玉權家的根腳,當年權弘壽是臨汾郡司倉書佐,李淵鎮晉陽,引判留守事,也成了太上皇心腹,後來轉入秦王府,也挺得李世民信任,平王世充後還封了國公,可惜死的早。

天水權家家世也挺不錯,權知讓在被降爵貶外後,權家也是立馬就投到了長孫無忌門下。

“對了,最近還有件事,房玄齡、戴胄掌內外官吏的考覈,權萬紀上書聖人稱其不公平,聖人已命新任吏部尚書侯君集重加推勘,這事據說惹的房相公非常不快,”

武懷玉聽後,心中疑惑,難道長孫無忌這是忍受不住寂寞,要從政事堂裡掀翻一兩個,給自己騰個位置?

但他爲何直接對房玄齡出手?

長孫無忌跟房玄齡關係不睦?

他突然想到,好像後來高宗朝時,正是長孫無忌搞了個大案,把房玄齡兩個兒子都套了進去,最後房玄齡兩兒子,一個流放一個斬首,房家直接給掀翻了。

以前還真不知道他們兩人有什麼過節仇怨啊,

還是說是房玄齡一直攔着不讓長孫無忌復出?

兩年沒在朝中,有點陌生了。

第904章 血與火第178章 開國縣子第772章 向死而生第367章 貞觀天子欲分封第205章 鬥米二三錢第331章 孤軍留守第610章 太子之敵第54章 分紅犒賞第1085章 槐林五月漾瓊花第97章 隴西會師第951章 來來去去第90章 跳蕩先鋒第854章 長樂公主的嫌棄第975章 這麼快就慫了第32章 程咬金挑女婿第77章 百里赴死第313章 夜宴第31章 母老虎屁股摸不得第376章 新官上任遇妖婦第438章 柴氏舊奴馬三寶第1089章 皇帝劃下的紅線第331章 孤軍留守第771章 願賭服輸十三郎第1022章 我們武家要造反嗎第756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437章 長孫無忌的密謀第237章 冰火兩重天第564章 拍案而起惹衆怒第363章 紅袖添香琵琶行第395章 大唐遣明使艦隊第711章 人情債第851章 九王出京第721章 臣服第573章 捅破天第648章 李二鳳第629章 入相第221章 逼債第400章 門生第971章 步子有些大了第777章 事涉東宮第509章 幽州十八軍第218章 太子殺手第338章 豪強第659章 大膽第788章 掌摑太子第716章第864章 世子第63章 衣錦還鄉第280章 認栽第719章 親家第965章 咸陽橋密謀第908章 三個開拓者第59章 天王補心第546章 將功贖罪突利汗第706章 太子良娣武二孃第911章 你怎麼就不懂我的良苦用心呢第431章 神仙手段第460章 荔枝來第524章 幽州胡馬拓羯軍第529章 天子坐議凌煙閣第206章 衣錦還鄉第605章 舊情復燃並立妻第62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739章 叫武叔叔第35章 金鐗贈懷玉第276章 呂梁山第123章 奉旨進京第553章 烏鴉的未日盛宴第544章 賭徒頡利輸紅眼第325章 無定河邊第1057章 姬夫人第288章 給皇帝賺私房錢第447章 黑金胡椒三百石第685章 翅膀硬了第987章 位列凌煙閣第362章 命運多舛金絲雀第1003章 秘密武器第303章 靈州第68章 棄筆從戎第703章 擒虎第1061章 篳簬籃縷第223章 榮升館主第608章 一山容不下兩隻母老虎第67章 東宮報道第995章 這份忠誠值得嘉獎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97章 胳膊肘朝外拐的樊仙姬第191章 大封功臣第761章 嫡系第648章 李二鳳第237章 冰火兩重天第376章 新官上任遇妖婦第74章 赴湯蹈火第327章 奔則爲妾第407章 半個聖人第380章 覆巢之下無完卵第929章 誰家還沒幾個窮親戚第417章 一如既往魏玄成第430章 知白守黑食鐵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