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彈章如雪又如何

周紹範懷揣着那張地圖走後,沒半個時辰,皇帝直接派張阿難接他進宮。

東宮顯德殿。

李世民盯着那地圖,精光閃閃。

房玄齡杜如晦等一衆宰相也都在。

懷玉還看到了一個熟面孔,前宰相蕭瑀,還有中書侍郎顏思古,一看到這兩人,懷玉看看到那張懸掛在殿中屏風上的他手繪地圖,便猜到了皇帝今天要說什麼。

果然,李世民匆匆召來這麼多重臣,上來就指着那副地圖。

跟大家分享他新得到的一件至寶。

“此圖,乃是傳自終南隱仙逍遙子前輩,”

衆人對這副地圖都很震驚,實在是這圖有許多他們未知的地方。

甚至連魏徵也頭次發現,原來中原華夏就這麼小一點。

原來以爲中原是天下腹心,中央之國,怎麼才這麼點大?

甚至南海有那麼多大島,好幾個跟中央一樣大的巨島,甚至有個比中原還大的多。

不過海東四國怎麼才那麼點大,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好小。

倒是靺鞨、室韋這些大的沒邊。

而那個什麼海東大陸,他們以前聽都沒聽過,只知海中神洲仙山,也沒想到會在那麼遙遠的海對面,可最北邊,兩大陸居然相隔百里海峽相接,中間卻相隔數萬裡。

李世民看到大家震驚那樣,居然有種你們沒見識的眼神。

他忘記自己剛纔見到周紹範拿出這圖時的震驚樣。

“諸卿,看到這海東大陸沒有,在這海東大陸的中間偏北,那裡有五個大湖,在這東海岸的五大湖平原地帶,就是我上古殷商後裔遷過去建立的明王朝,歷經一千零四十六年了,前後經歷十三朝,皆開國之君後裔子孫······”

“據說這明帝國能夠國祚如此國綿延,皆因其開國太祖定下的分封之制,周之分封,八百年天下。漢封諸侯,也有四百多年天下。”

“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安定,也欲行分封之制,諸卿以爲如何?”

太子少師蕭瑀立馬站了出來,“陛下,臣縱觀歷代興廢,發現國家能夠長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分封宗族子弟,屏護中央。

秦王兼併六國後,罷免王侯,設置郡守,至二世國家就滅亡了。

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汲取秦亡教訓,郡縣與封國並舉,於是漢有天下四百餘年。

魏、晉以降,盡廢封建之制,沒見哪一代能長久的。

從歷史上看,推行封建,大有益處。”

李世民撫須微笑,蕭瑀一直以來都是封建制的擁護者,一直建議李世民儘快推行分封制度,還經常拿隋朝來說事,當年楊堅五子,皆一母同胞,結果最後死的死囚的囚,十分令人遺憾,隋朝更是二世而亡。

中書侍郎顏師古也站出來,他問皇帝,這海東明朝,真歷經千年不亡,還能前後興起十三起?

“請問陛下,這海東大明的封建之制又是如何?能否爲我大唐借鑑?”

“這個你們要問隱仙弟子武青陽了,這地圖是隱仙傳給他的,包括玉米土豆等祥瑞,也是隱仙得到的海東神物傳給他的。關於海東之事,武懷玉知道的最多。”

“還請翼國公解惑。”顏師古請問。

“顏侍郎,我知曉的也不多,也是道聽途說,聽說海東明朝太祖開國後,便定下分封之制,分封二十五子爲藩王,鎮守邊疆,

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

每藩王,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每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萬九千人,親王有指控權,但由兵部統轄。

諸藩王分封錫土,列爵臨民。”

這句話大家都的懂。

海東大明藩王們,分封就藩,鎮守邊地,權力挺大,有三護衛,少者九千,多者五萬多,但這些兵也不是他們的私兵,只是跟大唐的都督們一樣有指揮權,但統兵、調兵之權在兵部和皇帝那。

藩王們同時還兼管理屯田、主管軍事、防禦外敵,還兼所在地方民政財稅。

總之就是軍事民政財稅一把抓,比魏晉時的持節都督們權力大的多,而且這藩國是世襲的。

可武懷玉接下來的話讓他們又有些迷惑。

“明太祖雖分封二十五子爲藩王,給予三護衛,讓藩王們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但同時立下祖制,後代皇帝分封皇子,只能封在邊疆蠻荒之地,不得封於腹心內地,

同時定製,代代推恩,親王諸子皆封郡王,親王國劃分郡王國,親王三護衛也劃分給諸郡王。郡王死後,再由諸子承襲,推恩封國公,代代推恩,降等襲爵,其封地,非有社稷軍功,不增不減,子孫傳。”

武懷玉並沒照搬朱元璋那套,也沒用朱棣後來削弱的那套,他說的這藩王封國,其實相當於唐末的節度使藩鎮,權力肯定比明朝的大,尤其是朱棣以後的大。

但是,他加了條關鍵的條件,那就是不得分封在內,只能分封到邊疆,且還有代代推恩這條。

這樣就算邊疆分封有藩鎮節度使一樣權力的封國,但每過一代就會減弱,一個親王國,下一代可能就是十幾二十個郡王國,地盤還是那麼大,軍隊也還是那麼多,那勢力自然小的多。

第二代時都是親兄弟,可能還比較團結,但兩三代之後,那可就會各打小算盤了。

如果能夠不突破這兩條限制,那李世民真要搞分封制,其實對大唐也沒啥威脅。

當然,不怕政策不好,就怕政策走樣。

真要是將來走樣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諸卿覺得如何?”李世民問,他心裡其實對那條只能分封到邊疆蠻荒的限制很不滿。

皇帝真正心思其實是想把如今的都督府,漸漸改成皇子封國,實行漢代一樣的郡國並行制度。

不過他沒急着表態。

先要爭取大臣們都支持封建,然後再來談細節。

可宰相魏徵一如繼往的還是站出來反對了。

“陛下,隋末大亂,民生凋敝,如今大唐立國不久,百業待興,如果再施行封建,分割天下,國家會出現什麼情況,很難預料。”

禮部侍郎李百藥就更不客氣了,直接說帝王有沒有天下,跟天下能有多久,那都是天命所定,跟封不封建沒關係。

天命註定當天子,哪怕出身亭長的劉邦,也還能成爲天子。要是天命註定要亡國,那如秦二世、隋煬帝等再怎麼折騰,也不是逃不過二世而亡。

這天命註定大唐當興,所以隋末那麼多梟雄起兵,但最終還是大唐得天下。

這兩人帶頭反對封建,馬上也有不少人附議,覺得眼下推行州縣制最好,要是再行封建,無疑是倒退了。

中書侍郎顏思古站出來支持封建,“陛下,臣以爲周朝封建之制,與漢代郡國並行封建之制,其實給諸侯國權力太大了,

倒是這海東明朝太祖所制訂的這個封建制度,倒挺不錯,皇子封藩,鎮守邊疆,世代承襲,代代推恩,分封錫土,列爵臨民,能夠穩固邊疆,屏護中央,

中央有亂,邊鎮藩王也能勤王護駕。”

蕭瑀則認爲要行分封,那就一步到位,必須跟漢代一樣,直接建諸侯國,給予真正封國之權,而且諸侯國應當跟朝廷一樣,由朝廷冊封其嫡長子爲諸侯國世子,將來由嫡長子繼承諸侯國,代代相傳。

但諸侯國中的主要國官,應當由朝廷選派。

殿中一時爭執起來。

左右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照例沒馬上表態,倒是蕭瑀魏徵等爭個不停。

李世民一直沉默不語。

看的出,事情發展沒如他期望那樣,這讓皇帝有些失望,心中的想法也沒再說出來。

不過李世民是個很厲害的君王。

等衆人爭的不可開交時,他出聲制止。

然後不再討論此事。

“中書令之職空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總這樣也不合適,朕考慮許久,決定拜溫彥博爲中書令,不再兼御史大夫,專心主持中書省事務。

御史大夫一職,便由太子少師宋國公蕭瑀接任,加參議朝政銜。”

這是蕭瑀在貞觀朝第三次拜相了。

這位在武德朝做過六年中書令,三年右僕射,然後貞觀朝做了一年左僕射,還是兩上兩下。

現在第三次復相,改御史大夫。

吏部侍郎劉林甫遷中書侍郎。

芮國公豆盧寬、黎國公溫大雅拜黃門侍郎。

給事中馬周,轉中書舍人。

蒲州刺史郢國公宇文士及,授右衛大將軍,出任涼州都督。

遂州都督莒國公唐儉召回朝拜禮部尚書。

駙馬柴紹出任蒲州刺史,加左領軍大將軍。

韋挺遷治書侍御史。

李世民不談分封,改來了個人事大調整。

朝中分封制的堅定支持者蕭瑀貞觀第三次拜相,而同樣支持封建的豆盧寬、溫大雅兩人也進入門下省爲黃門侍郎,同樣支持封建的溫大雅的兄弟溫彥博更是拜中書令。

就連武德功臣唐儉都召回朝中拜禮部尚書了。

而宇文士及、柴紹也都再次重用,這兩人其實也是支持分封的。

衆人中,也就劉林甫和馬周這兩個,是明確反對分封制的。

武懷玉記得豆盧寬和溫大雅,正是禮部的前兩任尚書,因事去職,現在成了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品級雖不如禮部尚書,但論實權,可不比禮部尚書低,黃門侍郎那是三省之一門下省的次官,權力極重。

比如王珪就是由黃門侍郎直接拜侍中的。

姐夫馬周由給事中轉中書侍郎,品級倒都一樣,一個負責草詔,一個負責審議,相對來說,中書舍人擁有五花判事之權,還負責草詔,更顯能力。

中書門下兩省的要職都做一遍,那幾年後就能順利的成爲中書侍郎或黃門侍郎。

不過蕭瑀成了御史大夫,也成了懷玉的頂頭上司,這倒不是啥好事,蕭老頭脾氣出名的壞,有個極爲執拗的老頭,出了名的不好相處。

急起來直接跟你擼袖子開乾的,這樣的宰相上司誰不怕?

好在他這治書侍御史是兼職,估計另一位新任治書侍御史韋挺以後有的罪受了。

廷議結束。

李世民留了武懷玉,直接拿出一大堆彈章,都是關於武懷玉昨天納妾,搞的過於排場高調的事。

如今武懷玉名頭響了,這想踩着他上位的言官也多了。

雖然武懷玉是治書侍御史,御史臺的次官,可中書和門下兩省還有不少諫官,那些可不歸他管。

就算是御史臺的御史們,也有要彈劾武懷玉的。

更別說一些沒有風聞奏事之權的官員,照樣要彈劾他。

李世民把那堆彈章擺在那,卻並沒給懷玉看,只是簡單說了下情況。

武懷玉簡單的解釋了一下。

只是邀請了些至親朋友,可許多人不請自來,他也很意外。

“朕也是知你行事向來本份謹慎,也不是那張揚高調之人,不過如今你身兼數要職,行事還是要越發謹慎一些。”

皇帝一番話後,直接叫內侍把這些彈章全扔火盆裡燒了。

“刑憲司那裡,你以後就不用兼職了,事情太多也忙不過來,你就安心管事雍州衙門事務,另外民部、御史臺這邊也費些心神。”

“朕已經召段綸回朝做工部尚書,大安宮修建之事,也一併交給他負責。”

免去六扇門郎中,再免去大安宮監,

然後又免去了太子洗馬一職。

武懷玉倒不是很在意,現在就剩下雍州別駕、民部侍郎判度支、治書侍御史三個職事,還有個崇賢館學士頭銜。

保留了這個學士頭銜,也算是保留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師身份,還算半個東宮屬官。

“你覺得如果朕把皇子、皇弟分封諸都督府,兼領都督、刺史,如何?”

皇帝問。

武懷玉直言,“陛下在時,諸王肯定忠心陛下,屏藩中央,但從歷史來看,三五代後,只怕必生亂,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皆因此而起。

如果想諸侯不亂,唯有保持一個足夠的力量壓制才行。

內州縣,外分封,這纔是最能保持平衡的方式。”

可李世民一想到將來要把他最喜歡的小胖子魏王分封到什麼交趾、遼東、敦煌、川西、青海等地去,他就難以接受,就算是長孫皇后也不會捨得吧,那都不是分封,那是流放。

“不封關中河南,而封到河東山南河西河北江淮江南呢?”李世民又問。

把關中河南這兩核心要地保留,封到其它地。

懷玉沒回答皇帝的話,現在李世民滿腦子的想法,根本不是真的問他意見,他只是想要一個贊同支持而已。

“陛下,如今正式設州置縣的地方,設有統軍府有府兵的地方,都不適合分封建國。”

懷玉見皇帝一直盯着他,最後還是說了一句。

第536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486章 秦瓊的傳承第297章 中邪的李三娘第751章 屠萬是爲雄第985章 嶺南亂第979章 錦囊計第261章 高尚的武侯第1020章 他急了第736章 分封武氏(感謝jly69)第519章 起兵靖難清君側第366章 崇賢殿中救太子第217章 千金第135章 軍器少監第319章 造孽啊,行恭第906章 七府經略相公第328章 武懷玉的殺招第1062章 白鹿塬上第740章 想要一個名分第1085章 槐林五月漾瓊花第401章 壓歲第389章 寶窗選婿丘女郎第610章 太子之敵第743章 勢不可擋的少帥第309章 投名狀第954章 賞黃金千兩第864章 世子第49章 仗內供奉第1065章 天譴第949章 太上皇的警告第525章 長城殘破起武城第821章 賢婿啊第275章 女刺客第65章 浮子宴上建鄉團第1054章 皇后大行第384章 撲朔迷離真亦假第536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245章 魏徵偷菜第928章 奢侈一回第163章 極品紈絝第1032章 匹夫無罪第794章 心病難醫第468章 孫真人第317章 恕不奉陪第724章 風往南吹第858章 黃浦島上講武堂第685章 翅膀硬了第350章 義結金蘭第564章 拍案而起惹衆怒第924章 剝皮第1039章 復國第237章 冰火兩重天第870章 臣夜觀天象第376章 新官上任遇妖婦第748章 武懷玉三槍定嶺南第1039章 復國第153章 開業大吉第1080章 收養晉陽第32章 程咬金挑女婿第200章 高處不勝寒第771章 願賭服輸十三郎第574章 聖旨第293章 爲奴十三載第826章 書中自有黃金第77章 百里赴死第831章 心疼阿郎第34章 病虎秦叔寶第403章 你也配坐我前面?第1094章 交易第1061章 篳簬籃縷第871章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第338章 豪強第352章 山海爲盟第680章 聽雨樓裡會故人第354章 截殺第1029章 起風了第1071章 夜長夢多第335章 聖天子指腹爲婚第28章 合作伙伴第692章 銀花第76章 懷玉校長第778章 一份名單第632章 你有五罪第327章 奔則爲妾第517章 月色爲媒第737章 一萬首級的任務第350章 義結金蘭第480章 雲家的追隨第57章 畫符繪像第1066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第613章 神兵天降第348章 東宮太子第798章 明年大婚第254章 九尾狐大姨子第692章 銀花第1082章 握手言和第780章 殘陽如血第49章 仗內供奉第549章 決戰暴風雪之夜第742章 馮家軍第820章 大長公主是個痛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