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舞臺

等到孔穎達把天下凡是需要用到“教育”的行當都囊括進來的時候,之前“看山是山”的李董,瞬間明白了後續一系列的神操作。

換做從前,李董根本懶得搭理這種腦洞大開的狂想。

畢竟搞教育投入的資金,遠比打仗要多得多,不是說給草屋三間教書匠一個就完事兒了。再者,李董固然是喜歡把經典解釋權從老世族手中奪過來,但凡事都有一個度,孔祭酒這個操作,已經過度,毫無疑問會影響李氏王朝的治統。

只是早就沒了當年“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歡喜的李董,也明白到了貞觀二十四年,那當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武漢,就是這大勢中的洪流。

孔穎達把武漢的“教育”毫分縷析,又比照了歷年的發展數據,不但有武漢的,還有中國腹心地區的,是騾子是馬,一眼便知。

到了此時此刻,唐儉這才反應過來,知道這老東西所圖甚大,但就是沒想到大得沒了邊。

就帝國現在的財政,可能支撐武漢那樣的玩法嗎?

連養活整個洛陽都是絞盡腦汁,別說腦汁,連蒼頭黔首的**都絞盡了。

而且武漢並非是先有教育再有產業,這是顛倒過來的,先有了武漢大規模的產業,但行業發展到了極限,自然而然地,就反過來促進教育形成產業。

固然有張德在其中的作用,但“需求”,纔是主要動力源。

老唐這會子徹底明白過來,爲什麼孔穎達開了內部小圈子解釋會、道歉會之後,各路國子監助教以及當世名儒,都選擇了“原諒”他。

這他媽換誰都選擇“原諒”啊,帽子徹底變成王八綠也要“原諒”!

不“原諒”纔是王八呢!

按照孔老漢的佈局,天下十道外加諸都護府、宣政院,每個道、府、院都設置中央直屬地方分部,這也不也是“封疆大吏”?

只是含金量不如州牧不如大都護罷了,僅僅是在教育界的一畝三分地鬧騰。

可即便是這樣,嘴皮子一翻,那是多大利益?

最重要的是,在皇帝看來,這事兒還真可以搞搞。

皇后沒有鬧明白,但現在她卻很高興,因爲孔穎達在起用女官上玩了貓膩,把起用女官和統一教育領域捆綁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共同議案。

要麼下一次大朝會一次通過,要麼都不過。

孔穎達謀算教育領域一統江湖,其中就包括了女子教育,還準備正式籌辦京畿女子學堂,基礎麼,就是長孫皇后讓李婉順搞的那些花頭。

縱然原本想要反對的人,看在天下十道及諸都護府、宣政院那些個地方教育一把手的位子上,什麼不能忍?

而中央搞了超級教育部門,品級怎麼算?肯定是比照六部,一把手也是正經部堂大員,副手茫茫多,還怕肉不夠分?

這光景,原本跟着孔穎達修書的斯文人,哪裡還要什麼斯文體面,老子就是要做官,不但要做官,還要做大官,賺大錢!

風向易轉就是這麼簡單,上一次大朝會還是孔家二皮臉,但醞釀了沒多久,“忍辱負重”的孔祭酒自然就要戴上好幾頂帽子。

什麼“忠心耿耿”,什麼“老成謀國”……能戴上的全給他戴上。

有那麼一剎那,李董甚至想給孔穎達封個帶魯帶齊的爵位。

但尋思着還是等孔老漢死了再說,死了能省不少事兒。

此時京中“忠義社”“西秦社”等等社團也逐漸瞭解到了孔老漢的謀劃,人在京城的李奉誡一時有些感情複雜。又是佩服又是感慨,只道自己還是太年輕太簡單,有時候還很幼稚。

“兄長,大朝會出了這麼一檔子事體,我輩當如何應對?”

李奉誡入京從來都是聲勢浩大的,李狂人麼,李江北麼,名聲不大才是奇怪。

入秋還是熱,李奉誡一身短袖短褲打扮,讓賓客都是覺得怪誕,可瞧着友朋們熱的滿頭大汗,李奉誡還覺得他們奇怪呢。

“應對個甚麼,這是好事,天下黎庶的大好事。”

言罷,他用有些不確信的語氣道,“就是不知道朝廷有多大的決心,倘使效仿江漢觀察使府,這金山銀海也不夠填的。”

不過朝廷只要起頭,就相當於擔當總綱,挑大樑的事情,就是朝廷來幹。地方上固然會打馬虎眼,可架子肯定要搭起來,地方打皇帝臉不算什麼,打孔穎達的臉……那些個地方大宗師還沒有這個膽量。

陸德明尚且能夠在蘇州稱王稱霸,何況孔穎達。

只不過李奉誡也清楚,想要地方配合中央如何如何,還時看錢,如果沒有錢,就得看政策。

辦學招生培養教師,這是個十幾二十年的長久規劃,一時半會兒還看不到成績,甚至李奉誡敢這麼斷言,促成此事的皇帝皇后以及國子監祭酒,絕對活着看不到出成果。

不過凡事並非只有長遠的收益,爲存在而存在,本身也是一種好處。

“兄長,不知道哥哥哪裡是個甚麼說道?”

“他哪裡願意管外邊的事情,武漢兩百萬人口,忙得沒有空閒,還有心思來胡扯這些個雞毛蒜皮?”

說着,李奉誡便道,“進奏院當提舉決議,響應大朝會。”

“噢?這其中,莫非有甚麼門道?”

“孔祭酒這是要‘一統江湖’,往後那些個在野治學的,怕是也要受朝廷的管。昨日已經流傳了消息出來,已有專管技工的衙門,還有專管女學的衙門。只這兩個衙門,不知道要多少官帽子。”

中央的官帽子,地方上想要染指的,肯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等而次之的,就不必去惦記。

李奉誡說要進奏院提舉決議,爲的就是給地方“末流”來個藉口,怎麼地也要跟着上跟着分一杯羹啊。

倘若真讓孔祭酒忙活一個比照六部的超級“教化”衙門出來,那地方上“小六部”就肯定也要跟着擴張。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嘛。

而且鬧不好這縣級單位以下的教育單位,就要跟縣太爺脫鉤,就算有影響,那也是縣太爺的天然權威,一縣主官想要直接干預庠序教育,怕是不易。

這裡頭肯定有毛病,比如說少了一縣主官的干預,很容易演變成地方豪門吃受教育權利的獨食。

皇權難以延伸的地方,等於就是徹底把各種權力雙手奉上,儼然就是遍地“封國”。

所以如果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如何緩解這個問題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央大佬們接下來要考慮的事情。

至於“進奏院”的院士們……背後金主怎麼說怎麼來唄,既然孔祭酒賞臉給了這麼大的舞臺,那還尋思啥啊,大聲說出我愛你啊!

第五章 這一切都是誤會第二十七章 讀書的方法第四十二章 蹲草叢第八十三章 老馬識途第三十七章 強行裝逼第十章 禍害鄉里第十三章 好奇公主第七十章 老兵的糾結第二十四章 又是坑第九十九章 激烈第十八章 陸師兄求助第三十五章 瘋了第四十一章 政策空子第五十七章 李董需要遙控器(求票)第五十六章 用人第二十章 做官不易第二十八章 邊緣第六十九章 乾貨第二十章 摩擦人生第三十一章 不一樣的長安城第三十二章 順勢第十八章 大哥第八十七章 小盤算(年初二第三更!)第七十章 蘸糖吃第七章 那人卻在(大家多投票啊!)第三十六章 追求數量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六十二章 病退第二章 弄巧成拙第二十九章 武漢第五十三章 寶貝第五章 人事流動第五十四章 不能接受第四十七章 種什麼第八十八章 一事不煩二主第四章 製圖狗第十六章 大禮第五十七章 官不聊生第九十章 這是什麼力量第九十章 功勞靠撿第五十九章 凜冬將至第四十三章 忠臣(凌晨有票投點俺)第八十五章 田好牛累第七十一章 研究偏差第四十七章 妙不可言第三十四章 日常驚喜第五章 這一切都是誤會第三十八章 最後一斷第九十三章 “一視同仁”第二十一章 胃口好第三章 三觀問題第六十六章 跟誰姓第九十四章 鬧公府第七十六章 崔氏良人第八章 期望第六十四章 稱讚第五十三章 迷之尷尬第一章 換個流程第十三章 暴打第十八章 傳信第八十五章 見君王第二十七章 令人失望第七十三章 時機第六十六章 熟爛第七十一章 兩面性(三江票有麼?)第四章 忠心耿耿老太監第五十一章 奇觀背後第二十二章 躁動的鬧劇第五十九章 要求第二十九章 闖關第十二章 過冬第八十八章 明鏡第四十五章 九鼎第三十六章 登場第八十九章 都是坑第八十二章 衍生需求第七十二章 反應第四十四章 沒見過第八十章 皇后詫異第四十一章 不在第三十章 當代董夫子第八十五章 有錢的反派第九章 老李有章程第四十五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第二十一章 胃口好第四十五章 來去兩匆匆第三十三章 藥不能停(第一更)第九十八章 喜歡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一章 都很精明第五十七章 何來不妥第八十章 倭地生計第一章 京中急件第三十七章 人事變動第五章 人事流動第十一章 過分第八章 變動第六十三章 事業第四十二章 門路第七十七章 一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