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書房秘聞

南書房位於乾清宮西南,本是康熙帝讀書處,俗稱南齋,後來康熙帝命侍講學士張英、內閣學士銜高士奇入南書房當直,始爲清朝的一個非正式機構,直到清朝滅亡,入直者稱爲南書房行走,又稱南書房翰林,金大大的老祖宗查慎行也曾經做過南書房翰林。

南書房行走的翰林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那就是每天負責檢視南書房的藏書,太平天國迫降滿清之後,宮內太監、宮女大多都被遣散,但南書房的翰林們卻大部分被留了下來。作爲知識分子,雖然科舉出身的翰林們在思想上還需要改造,但太平新朝初立,仍舊缺少富有文化知識的人出來做官,於是宮裡各處行走的窮苦翰林們被西王留了下來,打算日後進行系統的思想培訓後開始逐一任用。

張之洞是咸豐二年順天府的解元,同治二年(這個時空的1858年)22歲的張之洞中進士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南書房行走。張之洞並不知道自己可是比歷史上早了足足五年得以科班及第的,原因就是杏貞上臺之後,暗想培養一些小牛名人將來爲自己所用,於是在同治二年的時候特意命張之洞參加科舉,而後又給了南書房行走的差事,希望能加快這位香帥的成長。

可惜張之洞在南書房行走當差沒有兩年,也沒有幹出什麼驚人的大事來,滿清就滅亡了。起初張之洞還有些心灰意冷。原本一腔學得文武藝賣給帝王家,爲國爲民做一番大事的滿腹熱血也淡了,但後來太平軍入城之後秋毫無犯。對待前朝官吏還算客氣。那天西王在乾清宮玉階前演說的時候,張之洞也在場,聽了西王的話後,張之洞又開始熱血沸騰起來,曾幾何時聽說過立國大典一說的?又何時聽聞過一國之君將國民百姓的權益定於法律之上的?那一刻張之洞對新朝廷又有了期許,畢竟這是漢人的朝廷啊。

而後太平軍接管了在京的各個衙門,滿清官吏們除了犯了大罪有百姓出告之人被緝拿問罪之外。其餘人等都在太平軍官吏的帶領下,依舊按部就班的維持着原來滿清衙門的運作。等待着南京太平軍中樞官吏們的到來。張之洞於是還是在宮中南書房行走,依舊管理着他的南書房。

這天是第一批南京太平官吏們抵達京城的日子,張之洞沒有響應號召前去迎接,他覺得做那些面子上的功夫不如多整理些書冊來得實在。於是他就一直在南書房忙碌着沒去湊熱鬧。

中午張之洞用了一點自己帶來的飯食之後,又繼續他的工作,到了酉時初刻時分,西王親衛隊長唐二牛帶着一名七、八歲的孩童來到南書房。唐二牛這個人張之洞還是知道的,西王身邊近身的人物,掌管着宮裡宮外的西王精銳近衛,換句話說就是以前的領侍衛內大臣啊。卻不想今日唐二牛對他帶着來的這個孩童卻是畢恭畢敬的,張之洞又想到今日南京太平官吏連同西王家眷一起到來,心中已經了些眉目。看來這個孩童不簡單,必定是西王的兒子。

果然,那孩童進了南書房之後。便自己去找感興趣的書籍翻看去了,南書房藏書上千卷,多虧張之洞及以前的翰林做的書目索引較好,書冊翻閱很是方便。這孩童自顧自的看書,從進來到現在沒有一句話,跟着唐二牛將張之洞叫道一邊低聲囑咐道:“這是西王二世子。他在此地看書,想看什麼你就給他取來。千萬不可怠慢了。”

張之洞心頭又是一陣火熱,雖然他還不知道二世子是不是新朝太子,但陪皇子讀書那對讀書人來說可都是莫大的榮耀啊,當下張之洞點頭應了下來,唐二牛又派遣了一隊親衛在南書房護衛,還有幾名天國女官帶着幾名沒走的宮女、太監在一旁照料着,安排定後唐二牛自己回去覆命了。

張之洞暗想這二世子年紀幼小,南書房的書籍對於他來說或許有些艱深了,但沒想到這位二世子拿了《康熙御製文》第四卷看得津津有味。張之洞心頭好奇起來,他知道《康熙御製文》第四卷中收錄的是康熙帝對天文、地理、古生物、動物、植物、醫藥、哲學等科學文化現象的調查、實驗,其中有不少獨到的見解,難道二世子如此年幼也看得懂?

張之洞見二世子不說話,自己也取了一本書在一旁觀看,忽然二世子問道:“這康熙說白龍堆條狀沙丘形狀、走向乃是風向所決定的,你覺得有可能嗎?”

張之洞左右看看,似乎自己離得最近,當下答道:“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風沙之地年復一年受風霜之力,想必會有此結果,但我沒有去實地看過,不敢妄言。”

二世子擡起眼來看了張之洞一眼後道:“嗯,但凡沒有自己親身實地研究過,就不能人云亦云,你說得不錯,等有機會真想去實地看看啊。”

張之洞卻道:“其實格物一道都有萬法同源之理在其中,只要掌握了其中道理,萬物變化都是遵循這些道理的,我們也就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倒也不必凡事都要去實地查勘。倒是我們所知之內還未能夠掌握的道理,才需要去實際中獲得其背後蘊藏的道理。”

那二世子嗯了一聲道:“你說得有道理,我叫蕭有福,你叫什麼?”

張之洞躬身答道:“微臣張之洞。”蕭有福點頭道:“嗯,我們算認識了,有什麼不懂我問你。”簡單幾句話後,蕭有福又不再說話了。

天色盡墨之後,女官帶來飯食,張之洞沒想到二世子的飯食有些簡單,只是四菜一湯。那小孩也不挑揀,吃飯時候也拿着書本在看,只是命人給張之洞也備了碗筷一起用飯。

吃完飯後。蕭有福繼續挑燈夜讀,根本沒有多餘的一句話,到讓張之洞悶得慌,此時天氣又熱,蕭有福脫了外裳看書,見張之洞熱得直擦汗也允准他脫了外裳。

又看了片刻後,蕭有福讓張之洞在找另外一本書來。張之洞便到最裡面的書架去找書,但蕭有福要找的那本放得有些偏僻。要費一方功夫。就在此時,屋外女官朗聲道:“西王娘駕到。”聽得是西王娘來了,張之洞到是聽見了,只是身上衣冠不整。不敢出來見面,他便靜靜的站在書架後躲着。

南書房外的衆人都是一起上前見禮,那西王娘嗯了一聲之後命衆人退下,進屋之後西王娘便命人將房門關了,張之洞暗暗叫苦,似乎蕭有福把他給忘了。

隨後只聽西王娘道:“有福,娘現在單獨問你一件事,你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答我,好嗎?”蕭有福道:“母親請說。”聞言張之洞暗暗叫苦。心想這西王娘必定是要說一些新朝機密事,自己在這裡聽了去,只怕會有飛來橫禍。

果然接下來西王孃的話讓張之洞嚇出一聲冷汗來。“有福,娘想知道你到底想不想做皇帝?”張之洞聽聞西王是有兩個兒子的,這蕭有福是二世子,雖然他沒見過大世子,但廢長立幼向來是大忌,只怕將來新朝在西王百年之後會有一番禍事。

卻聽那蕭有福道:“母親。皇帝是什麼?可以吃嗎?”張之洞聞言差點忍不住笑出來,這二世子雖然年幼。但絕對不會是連皇帝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這句話明顯是有玩笑的意味。

果然那西王娘微微有些氣惱的道:“有福,娘和你說正經的。”蕭有福道:“我也是說正經的,這皇帝位置不能吃,做皇帝有什麼好?做了皇帝之後,我就要像父親那樣,每天和那些個大臣將軍們周旋,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時間,我不喜歡這樣,我只喜歡看書做學問,我希望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張之洞聞言心頭一驚,暗想這二世子雖然年幼但看待事情卻也通透,的確一旦做了皇帝,可就身不由己了。

這一刻西王娘沉默了片刻,屋內寂靜非常,張之洞幾乎聽得見自己的心跳聲,跟着西王娘終於開口道:“那好吧,娘知道你的想法了,那讓你大哥來做皇帝可好?”

蕭有福道:“誰做皇帝都好,我沒有意見,不過母親,這種事將來最好仿效西方世界那樣,選舉出皇帝來最好,否則你們還得憂愁大哥之後誰來接任。”張之洞聞言暗暗搖頭,只覺得二世子過於異想天開,這皇帝如何能選出來?

只聽那西王娘道:“那是以後的事了,現目前爲止,我們國家還是隻能先這樣安排了,希望你說的那種制度將來能夠在我們國家出現。”

張之洞心頭開始犯起迷糊來,難道西王娘也覺得皇帝是可以選出來的?只聽蕭有福道:“母親,沒有別的事,我今晚就想住在這裡接着看書。”

只聽西王娘輕嘆一聲道:“你喜歡怎樣就怎樣吧。”說罷只聽得腳步聲和開門聲接連響起,似乎西王娘已經走了。張之洞定了定心神,拿着找到的書冊走了出來,蕭有福接過書冊擡頭看了他一眼道:“我倒忘了你在裡面。”

張之洞張大了口想說什麼卻不知道如何出口,蕭有福道:“你覺得我傻嗎?”沒等張之洞說話,蕭有福接着說道:“其實做皇帝就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最煩的就是這種事,傻子纔會去做皇帝呢。”

張之洞覺得有些頭暈,他頭一次聽聞這等言論,到一時間不知該如何答話,蕭有福道:“看你也累了,就先回家去吧,聽到的話把它忘了,對你有好處。”

張之洞穿好衣冠匆忙離開了南書房,沒想到在南書房外的宮內甬道上被幾名太平軍親衛攔住,跟着將他帶到一邊來,在一處角落裡,張之洞見到了一個穿着漢服的貴婦。

那貴婦揮揮手命人退後,看了張之洞一眼後問道:“我看了南書房的官員名冊,今日是你張之洞當值,你就是張之洞嗎?”

張之洞一聽聲音便認出這貴婦就是剛纔的西王娘,當下腿一軟便要跪下去,口中有些惶急的說道:“微臣正是。”

西王娘嗯了一聲扶了他一把道:“不必下跪,我適才出來有人才跟我說,剛纔還有個翰林留在了南書房裡沒出來,適才就是你在裡面吧。”

張之洞一聽便知道糟糕,當下急忙跪下道:“微臣並非有意偷聽……”西王娘擡手打斷他的話道:“你不必着急,我新朝不像前朝那樣會有什麼宮中秘聞,剛纔的話你聽了也無妨,只是記着不要傳出去就好,對你有好處。天色晚了,你先回去吧。”

張之洞心頭一鬆,連忙行禮之後便要走,忽聽西王娘道:“對了,你明日就不必再來南書房了,明日到西王乾清宮秘書處去報道,先從西王身邊的秘書做起吧,把你放在南書房當一個圖書管理員卻是屈才了。”張之洞聞言還有些錯愕,片刻後才喜上眉梢,謝了恩典之後才告辭離去。

看着張之洞的背影,洪韻兒扶着額頭喃喃自語道:“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啊……”

第529章 赤水之戰第5章 西王宴客第589章 自投羅網第396章 計劃忽變第388章 聯結恭王第470章 一切之重第679章 海上游擊第540章 興安靈渠第205章 壞事連連第362章 入幕之賓第444章 君臣心理第592章 二次羞辱第607章 運河對峙第187章 大軍禮拜第201章 小心翼翼第750章 東方之興第123章 三渡湘江第426章 追悔莫及第224章 圍城入城第385章 不拘小節第72章 心中顧慮第90章 還軍灞上第302章 田畝均制第528章 談判前提第358章 戰略利益第735章 炮火覆蓋第459章 投降免死第198章 厘金之策第696章 北伐檄文第332章 蝴蝶歷史第614章 別無他法第602章 聯洋靖難第648章 遙不可及第304章 再起波瀾第383章 家和事興第503章 各安天命第728章 永不降下第100章 推心置腹第358章 戰略利益第496章 掛萬漏一第580章 聯軍等待第330章 學子之心第552章 朝堂之上第347章 無慢檄文第450章 西王盛威第458章 失掉信仰第267章 地方政權第258章 寧波大捷第141章 武昌城破第390章 權力更迭第635章 碼頭激戰第148章 鬧劇連連第47章 棋局死活第694章 傳奇傳記第191章 最後通牒第285章 北翼排兵第255章 海關成立第147章 各出奇謀第683章 不屈定海第576章 工商總會第570章 士無戰心第497章 橫掃廣東第692章 投票結果第249章 海關顧問第252章 鴉片稅率第42章 突圍下嶺第511章 皆大歡喜第224章 圍城入城第455章 如何選擇第331章 喜事連連第600章 京城戒嚴第130章 民心已變第629章 靜海雙塘第202章 漁人之利第89章 封庫安民第519章 分兵西進第115章 出城別走第254章 怡和洋行第614章 別無他法第54章 城南書院第586章 大偵察隊第638章 目瞪口呆第430章 成敗一舉第199章 班門弄斧第660章 投鼠忌器第661章 繼續南下第214章 惡戰連連第45章 投鼠忌器第517章 火燒城池第297章 大義名分第595章 死不足惜第477章 葬禮登基第350章 西王回府第198章 厘金之策第312章 古城新風第428章 西王救兵第24章 共享太平第499章 昔日故友第54章 城南書院第623章 向東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