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必有迴響

李玄都的右手握着劍柄,左手拿着劍尖,往山巔的另一個方向走去。

劍秀山的山巔其實佔地很大,李玄都只是佔據了其中很小的一塊,否則也容不下兩位劍仙的鬥劍,在山巔的東南方向有一方深不見底的巨大水池,佔地近百畝,先前所見的瀑布便是發源於此。

水池名爲“洗劍池”,李玄都以前不知其意,今天聽了徐先生所講的劍仙故事之後,方纔恍然,應是那位劍仙在此隱居時,常常來池畔洗劍,方有了如此名字。

走了大概一炷香的時間,李玄都來到洗劍池的池畔,整座水池呈橢圓形,靜如鏡面,水波不興,一眼望去,清澈見底,彷彿是一塊瑰麗碧玉鑲嵌在劍秀山上。

李玄都舉目遠眺,在他的目力極盡之處,可見有一天然形成的山石狹道供池水溢出,飛泄成雪白瀑布。

李玄都深吸一口氣,向前躍出,以玄女宗的“素女履霜”之法踏水而行,在池水的水面點出層層漣漪,越是靠近池水的正中位置,就越是可以感受到池水的隱隱流動,平心而論,這裡倒是一處練劍的好去處,可以屏息沉入池水之中,既能以冷寒池水淬鍊體魄根骨,也可以在水中運劍,錘鍊體內氣機。只是李玄都第一次來到這兒的時候,劍道已然近乎大成,卻是用不着如此行事,所以那時候的他很少踏足此地。

不過今日又是不同,如今的李玄都只有玄元境,大可以藉助此地之利,來助自己恢復修爲。

李玄都立於池水之上,低頭望去。

他的手中所持的曾經名列刀劍評榜眼位置的“人間世”。

此劍乃是一位精通儒、道、佛三教義理的先賢所鑄,其所用材料非金非玉,而是取自西方崑崙的一截無名枯木,先是在崑崙山巔玉虛峰上藉以如刀罡風將其塑成劍型,後又前往遼東天池,以萬年水精滋養其神,最終遠赴海外仙島,尋覓火山,以地底真火淬鍊其形。

在劍成之後,這位儒教先賢佩戴此劍行於世間,行教化之事,做過鄉村私塾的教書先生,做過權貴之家的西席,做過封疆大吏的師爺書辦,也做過富商巨賈的賬房先生,後又出而爲官,先是從清苦的翰林院編修做起,然後又做了一地縣令,宦海沉浮,歷任刑部主事、鹿場驛丞、廬陵縣丞、巡鹽御史、吳州巡撫、荊楚總督等官職,曾經親自領兵,平定叛亂,晚年時官至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督查院左都御史等職。

因爲這位先賢的一生都是在紅塵俗世之中度過,從未有過出世之舉,故而將自己的佩劍定名爲“人間世”。他不曾求長生,更不曾證得長生,雖有一身絕頂修爲神通,但也如凡人一般生老病死,在其老死之前,因子侄輩中無人可以繼承此劍,便將其交予自己的好友保管。

世上所有人都會貪圖此劍,唯獨他這位好友不會,因爲他這位好友手中有刀劍評上位列榜首的“叩天門”。而他當年之所以能鑄劍成功,也少不了這位老友的相助,畢竟說起鑄劍一道,清微宗纔是當之無愧的舉世第一。

這位先賢也不是旁人,正是曾經在嶺秀山莊留有墨寶的徐世嵩,他的好友則是清微宗的老宗主李道虛。

李道虛從徐世嵩手中接手“人間世”之後,將其放置於海外一座荒僻無人的孤島之上,四面盡是蒼茫大海,且偏離商船往來的航道,罕有人至,算是留待後來有緣之人。

至於這個有緣人,便是後來的李玄都。

當初李玄都之所以能縱橫江北河朔之地,固然是因爲他自身修爲高絕,且擅長與人交手對戰,但他手中的“人間世”也是功不可沒。

李玄都從思緒中回過神來,握住手中的兩截斷劍,緩緩沉入冰冷池水之中。

下沉近千餘尺之後,終於觸底,李玄都擡頭嚮往望去,已是黑沉沉一片,不見半分天光,他屏住一口氣息,盤膝入定,以玄門正宗的胎息之法,輕輕“呼吸”。

潭水之中頓時生出無數氣泡,凝而不散,向水面浮去。

“玄微真術”中有“聚勢法”,吸星納月,玄妙無比。

此時李玄都運轉“聚勢法”,只見他在呼吸只之間以自身爲鼎爐,一氣貫通三大丹田,閉目存思,潛神入定,整個人如典籍上所說道門真人成就金丹大道時熠熠生輝。

與此同時,他的各處竅穴之中,再次顯現煙雨瀟瀟、夏雷陣陣、秋風簌簌、大雪飄飄的奇異景象,四季輪轉、生死枯榮盡在其中。

李玄都的意識逐漸歸於沉寂,不過仍是攥緊了手中的兩截斷劍,似乎整個人要與這兩截斷劍融爲一體。

只見李玄都左手中的那半截斷劍開始逐漸縮小,同時逸散出一縷一縷清氣,縈繞於李玄都的身周,然後從他的七竅進入體內。

此時的忘劍池好似是一方丹爐,兩截斷劍是爐中之炭火,將李玄都熔鍊成丹。

不知過了多久,原本坐在池底的李玄都仍舊保持着盤膝的姿勢,開始向上浮起。

千尺之後,浮上水面,仍舊是盤膝而坐,不過他左手中的那半截斷劍此時已經只剩下原本的一半長度,而且還在不斷縮短。

清氣越來越濃,猶若實質一般,將李玄都完全包裹其中。

不知何時,原本已經下山的徐先生又去而復返,站在忘劍池的池畔,緘默不語。

李玄都貯存在劍中的劍意劍氣,的確只能幫他重返先天之境,可是將半截斷劍也煉化之後,就不是一個區區先天境那麼簡單了。

當年徐世嵩在崑崙山中偶然得到的無名枯木,可不是什麼凡物。要知道崑崙乃是萬山之祖,更是天下龍脈起源,以仙家氣象而言,崑崙號稱第一,無人敢稱第二,所以這兒也是道門祖庭。當年太上道祖在山巔修築殿宇,號稱“玄都紫府”,於此傳道講道,在太上道祖仙去之後,道門分裂出無數支脈,包括正一天師在內,無人能真正懾服其他支脈,也就無法名正言順地佔據此地,所以這處地上仙都已經是閒置多年。

就算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妄人,想要強行入主仙都,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爲太上道祖的弟子南華道君以無上神通遮掩了仙都的蹤跡,若想要強行進入其中,那便是雲深不知處,哪怕發動百萬人力,尋遍整個崑崙,也找不到仙都的半分痕跡。不過南華道君也沒有將前往仙都的通路完全堵死,若是有緣之人,也能在機緣巧合之下進入仙都,得到太上道祖和南華道君留下的各種機緣。

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當年徐世嵩便是得到機緣之人,從仙都之中取出了那截無名枯木,這纔有了後來的“人間世”。

現在李玄都將其煉化爲己用,其得益之大,恐怕要遠遠他自己的預期之外,絕不是區區一個先天境就能概括。

徐先生佇立此地良久,直到李玄都漸有醒轉之意,才轉身離去。

就在徐先生離去之後不久,李玄都左手中的半截短劍徹底消散,化作靈氣涌入李玄都的體內。

整座忘劍池的氣象驟然一新。

將所有清氣盡數吸納的李玄都整個人也隨之煥然一新,沒有刻意運轉氣機,一身體魄不但沒有半分氣機外泄,而且好似鴻毛一般,輕飄飄地浮於水面之上,然後順着池水緩緩飄向瀑布方向。

若說李玄都以前的體魄只能稱之爲“不壞”,現在也可以稱之爲“無漏”了。

第一百九十七章 報復第一百四十八章 藏書樓故人第一百八十六章 重開清平會第十五章 無字卷第八十三章 秦道方第一百零一十八章 九月初三第八十二章 谷玉笙第八十四章 青丘山洞天第二百零九章 老友第三十四章 道可道番外十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螳螂捕蟬第十章 百花會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第一百五十九章 法難師太第八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二十六章 走火入魔第一百八十四章 渾天太元經第一百四十三章 親政之爭第二十一章 山下山上第九十九章 守株待兔第一百六十六章 殺大巫第三章 我有一座劍秀山第二百二十七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離去第一百五十八章 破牆而入第一百五十九章 紅衣宦官第一百六十四章 女俠少俠第一百一十一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三章 左尊者第七十章 符陣第一百一十章 渡劫第二十八章 自帝京來第二百二十一章 民在何處第一百七十九章 不壞金身第一五十九章 蜀山劍派第一百四十一章 夢醒第十八章 盧家父女第二百九十六章 光暗第二百一十五章 釋經第二百零四章 一劍裁第一百一十一章 洞天第一百四十九章 算命求籤第七十四章 青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情爲何物第一百七十七章 人死燈滅第十六章 循蹤而至第六十四章 只是出劍第二百章零四章 四師兄第六十六章 玉牢之前第六十九章 金帳第一百九十六章 就在今天第九章 密謀第二百零九章 老友第六十一章 暗度陳倉第五十三章 鎮魔臺上第十四章 圍殺局面第二百章 忘八無恥第一百零八章 妖物第四十三章 九河南山第一百五十六章 錢玉樓第九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十二章 玄都紫府第九章 毫不留情第二百六十九章 張龍第二百一十二章 回答第二百零五章 玄素引雙行第九十章 把水攪渾第二百零七章 以一敵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一神霄番外一第一章 人生不滿百第六十九章 何時忘記第十一章 袖裡青蛟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道封鎮第三十四章 範文成第一百八十一章 美人白骨第一百零四章 八門第三十六章 國之蟲賊第一五十六章 牽涉第二百二十八章 答疑解惑第一百八十六章 錢青白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雪時節第七十九章 物歸原主第十四章 徵公第一百五十一章 陰氣聚煞第二百二十二章 出手第四十二章 陳安靜第一百八十一章 攔路第一百四十一章 夢醒第二百零二章 相迎第二百零四章 以寡欺衆第三十二章 家傳劍法第四十九章 秦家寶船第二百四十二章 洞天第二十四章 淺論飛昇第二百四十六章 裴娘子第四十章 鬥毆第二百零二章 西京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