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恩科

童貫見趙似聽不懂,就沒有多言,笑呵呵的附和。

童貫在宮裡待了幾十年,直到趙煦親政,才嶄露頭角,成了內侍省公認的‘童大官’,儘管他在宮裡時間不多,可地位僅次於陳皮。

他看着春風得意,暢想未來的趙似,心裡活泛。

這位,可是官家的親兄弟,一母同胞。其他人都比不上,哪怕那個瞎子九殿下已經封郡王,執掌了宗人府與大理寺,可就未來的發展而言,趙似遠遠強過趙佖!

尤其是,趙煦對趙似的培養方向越來越明顯,給的機會越來越多,只等年歲再大一些,就能挑起大任!

‘必須與這位小殿下打好關係!’童貫心裡暗暗的想着。

童貫是一個人精,最喜歡的鑽研各種關係,尋求其中的機會。

這會兒的李夔,比任何人都忙。

他要幫着宗澤組建總督府,擴大對江南西路的兵丁整頓。同時還要組建南大營,招募新兵,各種事情多的他自顧不暇,忙的腳不沾地。

現在他不在江南西路,而是在荊州南路的襄州府。

之前林希考察了很多地方,考慮將南大營放在荊州南路的襄州府,因爲這裡地理位置最好,江南西路與荊州南路合併也不錯。

但這個提議,在朝廷沒有意見統一,朝廷的想法,是將江南東西兩路合併。那麼南大營放在襄州府,就顯得極其不合適,應該是在南昌縣。

李夔來這裡,是奉命做考察,寫奏本上報朝廷,以作判斷。

李夔在襄州府走着,帶了一大隊人馬,四處走動,將荊州南路大大小小的官員嚇的慌亂無比,不知道多人追在他屁股後面,想要知道這位侍郎這麼大陣勢,想要幹什麼。

江南西路的封禁全境,裡面的種種消息,早已經是傳遍了大宋。身在江南西路邊上的各路府州縣,哪一個能安寧,個個心驚膽戰,就怕成爲下一個。

李夔根本不管他們,走了不少地方,最後,在荊州南路組建了十三路總督府之一的荊州路總督府,並進行了一些提前佈置。

這時,李夔站在一處礁石之上,看着滾蕩的波濤,若有所思的自語道:“我大宋確實應該有一支強大的水師……”

在李夔的想法中,水師既要在海上,也要在湖上,是定鼎大宋的基石之一,與南大營相互相成,相互制約。

他身後站着一羣官員,有武將也有文官。

“侍郎,荊州南路的巡撫來了。”有小吏上前。

李夔背對着他擺了擺手,道:“誰都不見。看到這個湖,就有點想家了。”

小吏應着,朝東北方向看去。

李夔的老家是在無錫縣,就在太湖邊上。

在荊州南路上下忐忑不安的時候,離的不遠的成都府路,呂惠卿感受到了朝廷的巨大壓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正在厲兵秣馬,準備討伐吐蕃。

身在靈州府的折可適,對着興慶府大肆演練,動用了數萬大軍,彷彿隨時準備進攻,滅亡西夏。

西夏上下一片是緊張,李乾順帶着一大羣文臣武將時不時出現在城頭,又在宮裡日日夜夜的商量對策。

在趙煦御駕親征那一戰中,西夏大敗,差點帝后被俘,堪堪守住了興慶府,卻丟了門戶西平府,也就是靈州府,以至於極其被動。

西夏經歷了一場慘敗,又有李乾順清算後黨,嚴重削弱了西夏的國力。在大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一度傳言,西夏要遷都涼州。

‘三國伐宋’原本轟轟烈烈,各自結集大軍,好像要一舉滅宋,卻又驟然而止,反而面臨大宋的壓迫。

遼國在三國中,依舊是最強大的,尤其是軍力上,常年保持着六十萬以上的常備大軍。

雖然遼國深陷內亂,平叛路上一再敗退,甚至死了一位南院大王,可仍然強大,在遼宋邊境保持着超過二十萬大軍。

面對宋軍的一再越境的挑釁,遼人已然忍無可忍,正在積極備戰,就等着來年開春,冰雪消融。

河東路的種建中,率領騎兵奔突如雷,在邊境的軍演就沒有停歇過。

騎兵從最初的兩萬,已經擴大到了三萬。從各處獲取的良馬,以及大宋最新研製的甲冑,火器,不斷的在應用,訓練,磨合。

在這時,開封城裡,縱然如烙鐵入水,沸反盈天,可還是有一件大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紹聖元年,恩科。

貢院內。

大內禁衛林立,各個主考官來回巡視。考棚裡的士子們,正在埋頭考試。

大小主考官的李清臣與沈括,兩人慢慢的走着,低聲說着話。

沈括神色放鬆了不少,笑着道:“李相公,原本我擔心,兩千考生都不到,現在將近三千,着實是出乎意料之外。”

李清臣身材比較高,看到了不遠處的孟唐,正在奮筆疾書,神色頗爲從容,道:“這位國舅也在,他都來了,其他人自是坐不住。”

沈括擡頭看到了,心中微動,道:“李相公,這位國舅,該作何安排?”

孟唐是孟皇后的親弟弟,孟家的唯一獨苗。在清算孟家的行動中,因爲趙煦刻意維護孟皇后,所以孟唐順帶就被保了下來。

孟皇后在宮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不敢絲毫逾矩。孟唐在外面備受其辱,沒有任何威脅的能力。尤其是趙煦不斷的對孟唐誇讚,迫使‘新黨’暫且按耐,沒有亂來。

以往,孟唐老老實實在外面,可入仕科舉,是一種危險的舉動。

該不該入三甲,該不該給名次,名次又是多少,後續的補官怎麼補?這些都是對‘新黨’的考驗。

他們要保持對‘舊黨’勢力的強大壓迫,同樣要顧忌趙煦的態度。在宮裡沒有明示暗示之前,他們不能對孟唐動手。

李清臣淡淡道:“先看看他的試卷。”

沈括若有所思的點頭,這位國舅的前途,不在他們,而是在宮裡的態度。

孟皇后誕下了嫡長子,有些事情,‘新黨’內部一直避諱着沒有觸及,但卻是所有人心頭的一根刺。

這根刺,會隨着這位嫡長子慢慢長大,在定然會出現的立儲聲中不斷變大,深深刺痛‘新黨’。

‘也不知道我還能不能看到那一天。’沈括心裡輕嘆。他已經六十多了,未必還能等得及一些事情。

“這位是兵部李侍郎的兒子。”

忽然間,李清臣看着另一個考棚裡,十五六歲的年輕人說道。

沈括順着目光看去,笑着道:“我知道,小傢伙倒是挺用功,就是還沒開竅。好像是叫李綱,還沒有取字。”

第四十二章 趙煦的破綻第五百六十五章 爲國第兩百八十六章 刻薄皇帝第六百八十七章 道第六百五十四章 面聖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恩典第兩百八十一章 新法的第一個困境第二十三章 君臣鬥第兩百一十九章 兇狠的趙佶第四百四十二章 僵局第兩百三十六章 新的熱點第七十五章 邀功(求收藏~)第五百一十章 海貿與海軍第六百四十五章 煩惱第六百九十五章 亂政禍國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根鬍子第四百三十二章 舉步維艱的遼國第四百二十七章 極限壓迫第六百四十五章 煩惱第五百七十四章 重心第五百九十六章 同一路第六百七十八章 九位第四百二十五章 慌亂第三百六十四章 御駕親征第六百六十九章 討伐不臣第一百零一章 深刻的變化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國內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突然爆發的大戰第二百零五章 震動天下第兩百零四章 老虎要吃人了第五百五十一章 繼承者們第三百七十二章 臨戰第四百三十五章 耶律洪基第五百九十章 來人第五十章 謠不可止第六百六十六章 種子第四百四十章 西湖歌舞第六百九十四章 先斬後奏第一百七十八章 面紅耳赤第四十四章 下場第六百七十二章 水師第一百四十七章 有些人被逼急了第三百三十章 童子軍第三十三章 意想不到第三百五十一章 見你一次打你一次第一百七十五章 環州被圍第兩百九十五章 擅改年號第四百七十七章 犀利的章大娘子第七百一十一章 無聊第兩百四十四章 申斥第六百八十五章 微妙第五百零六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第三百三十四章 獨霸朝堂第兩百四十四章 申斥第一百七十八章 面紅耳赤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動山搖的改制第六百零三章 諮政院第兩百九十二章 利益不一致(求訂閱)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個第七十六章 千萬人吾往矣(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火如荼第三百八十一章 嚎啕大哭第兩百零八章 於平淡中殺人第四百三十九章 祖宗家法第五百一十七章 共識第三十二章 文化交流活動第兩百三十七章 讀書人所仰賴第六百章 離心第七百六十四章 宰相肚量第四十七章 恐慌第兩百六十章 戶部發財了第兩百零一章 天下大事一言決之第三十五章 不單純第四百七十二章 無處不在第五百六十八章 青天大老爺上架感言第四百零九章 賀軼死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議第四百五十五章 破碎的謠言第一百三十一章 來自邊帥的奏本第四百章 糾合第五百零一章 大赦一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道第兩百六十六章 最重要的第五百七十八章 上上下下第兩百一十八章 太妃生世第三百零一章 元祐不佑第一百零五章 風波盪第四百六十六章 好手段第二十二章 佈置第三百九十九章 歸京第六百零七章 鼎力第四百零四章 嫡長子第三百四十章 章惇的戰略第四百七十一章 一網打盡第五百二十五章 養不起的讀書人第七百零六章 掩人耳目第七百章 極刑第四百九十八章 輿論第三百七十五章 援軍不宜來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