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

隨着大宋的日益強大,對軍隊的需要越越來越多,大宋的核心戰力只有十萬中央禁軍以及十萬人的邊防禁軍,即便有了後組建的背嵬軍和踏白軍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六萬人而已。

總共二十六萬人的常備軍隊,這對一個封建王朝來說人數不算多,更何況大宋周圍虎狼環伺。

十萬人的軍隊可以詐稱二十萬大軍,畢竟農夫雜役之類的加上也差不多,可如今大宋的禁軍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的雜役負責運送軍糧,武器盔甲也是由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戰車負責運送的,小到揹着大鍋的火頭軍和馬車車伕都能橫刀立馬的奔赴戰場,大宋的軍隊基本上沒有不參加戰鬥的勞力。

軍隊的數量一般是和全國的人口有關,人口越多軍隊的基數也就越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國家,十萬戰兵就已經很多了,這意味着無論男女老幼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戰兵。

大宋有多少人口?

趙禎得到的由各州府送來的人口統計大的驚人,大宋全國共有兩千零八百八十八萬又兩千兩百五十八戶、一億兩千六百萬口!確確實實的突破了一億人的大關,最爲明顯的就是出生在天生年間的孩童明顯多上了許多。

天聖年正是趙禎開始親政那一年的年號。

如今已然是明道五年,過去了整整十三年的時間,天聖年出生的孩子怕是已經搖頭晃腦的讀書許久了。

自從檀淵之戰過後,大宋基本上就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即便是西征党項,南滅大理對大宋來說也不過是普通的小規模戰役而已,對人口的損耗在穩定的出生率相比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如今朝堂和民間都有一種極爲亢奮的情緒,這是一種強國,大國的自豪感在作祟,大宋對外用兵的連戰連捷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更加讓人們驚訝的是趙禎提高了軍人的待遇,多少的役兵都是衝着四年之後被留下招募的募兵而去的。

募兵的待遇之高,俸祿之多,福利之好堪堪比得上官人,大宋本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世人都想當官,可科舉一次比一次難,能高中的都是個中翹楚,那唯一能向上的機會也只有從軍了。

原先在大宋要是說從軍,街坊鄉鄰多會瞧不起,只有那些過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去當賊配軍,可現在誰敢說一句賊配軍?

文官對軍隊的態度也在逐漸轉變,即便還是有些瞧不起武人,可他們現在也離不開武人。

大宋十四府,二百四十州,三十七軍,四監。這裡的三十七軍乃是軍州,但軍隊人數寥寥無幾,主要的廂軍已經被趙禎派往各地開荒種田了,軍隊人數直線下滑。

朝堂的官員之所以上疏要求增加軍隊人數,就是因爲廂軍的減少,在文官眼中禁軍雖然比廂軍精銳,可湘軍依然是大宋的軍力,如此就被削減掉實在可惜,雖然省去了大筆財政開銷,可腹地的州府幾乎沒有什麼戰力,遇到流寇和山匪基本上要向朝廷求援。

趙禎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自己不斷削減軍隊,走精兵路線,可忘記了在這個時代盜匪橫生的問題,隨着商人的不斷增加,殺人越貨的歹人也增加了……

大慶殿中,地方州府官員的上疏由兩府官員呈上,越是繁榮的地方發生的劫掠就越多。

歐陽修出班上奏:“啓奏陛下,河南府發生流寇劫掠商賈二十餘起,單單是在今年三月便有八起之多!另穎昌府,唐州,均州也有數百起,川陝四路的巴州,利州,達州更多是數不勝數,怕是不下數百起。各地的軍備已經難以馳援,有些州府甚至出錢打發賊匪以期繞城而過。”

趙禎第一次遇到這種危機,沒想到大宋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治安問題卻凸顯出來,總有一些喜歡不勞而獲的人。

范仲淹出班道:“起奏陛下,我大宋之禁軍各個精銳,但卻只能固守東京城和邊境州府,腹內之卻無可戰之兵,還請陛下速速決斷!否則亂世之相以顯!”

范仲淹和歐陽修已經榮升副相的參知政事,他們說的話在朝中舉足輕重,身爲宰相的龐籍雖然一手提拔了他們但卻沒想到他們如此的敢說敢做。

滿朝文武對地方州府的事情多少知道些,但卻都沒有上奏,唯獨范仲淹和歐陽修二人打破了大宋原本和和氣氣的景象,爲了維護大宋的和泰,龐籍出班道:“啓奏陛下,范仲淹歐陽修二人之語過於嚴重,各州府知事皆能招募鄉勇抵擋匪患……”

趙禎擺了擺手,打斷龐籍的話道:“朕還沒有那麼好面子,兩位參政說過的是,地方匪患已經到了不得不處理的地步,我大宋如今錢賦稅鉅萬,難道就養不起府兵了嗎?”

府兵一詞剛剛出現,就然所有朝臣驚訝,難道官家打算重開府兵制?

“陛下萬萬不可重開府兵舊例!此乃壓榨民力之暴政啊!”

已經垂垂老矣的魯宗道對着御座上的趙禎大禮拜下,他說出了許多文官想說而不敢說的心聲,府兵制要求一人充當府兵,全家即編入軍籍,不屬州縣。

而且府兵本身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每一火十人還得共備供運輸的馬六匹,即所謂“六馱馬”。自備資裝對於農民是沉重的負擔,這種行爲基本上是竭澤而漁的壓榨民力,說是暴政一點也不爲過。

趙禎瞧見魯宗道滿頭華髮依然如此耿直微微感嘆:“果然不愧是先帝留給朕的輔弼之臣,殿磚陰溼寒冷三才快快替朕攙扶魯師。”

三才趕緊上前把拜倒在地的魯宗道扶起:“陛下體恤您年老體弱,魯參政快快起來。”

魯宗道死死的抓住地磚道:“陛下萬萬不可重開府兵舊制!”

趙禎笑道:“朕的話還沒說完呢,即便是重開府兵舊制,朕也不會壓榨民力,所有的軍資一律有朝廷發放和負擔,絕不會要百姓一個子,而且他們享受原有府兵的一切待遇,夏秋兩稅全免,還能獲得耕牛補貼。”

免去夏秋兩稅這對一般的農人來說是巴不得的好事,但府兵要接受訓練,自然會耽誤農忙,所以趙禎纔會給以耕牛補貼。

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五百四十三章太子監國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五章初入東宮第一百一十六章退守大同(上)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與遼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膠着的戰事第六百第五十八章殺人夜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良弓藏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兩千六百一十一章上帝的代言人第四百五十九章小小的青鹽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戀”的帝王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憂天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九百九十七章高麗人的恐懼第一千四百零五章軍中生活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兩千零五十章無私還是自私?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七百三十六章禍不單行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華夏的智慧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過?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九百五十三章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第兩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權第六百二十二章奉聖州戰事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三書六禮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擊第兩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圖(上)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空蕩蕩的城門第一千九百十四章圍爾擊之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六百三十四章天祝節第兩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擔心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帝王的婚姻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九十二章父子協議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兩千兩百零四章離京的駙馬和公主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三百五十六章堅如磐石,動如潮海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兩千四百零八章噶日噠措的選擇第六十三章反擊反擊反擊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東坡肉與東坡先生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兩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東眼中的恐懼第一百八十二章報復第兩千零六十六章太子與宰執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強者不屑陰謀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靜夜思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馬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個老人的離去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禮包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五百七十四章魔鬼的手段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謎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四百零二章雙管齊下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