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

所有人當中,唯有作爲皇帝的趙禎以及作爲趙禎貼身內侍的三才可以離開,最大程度上的保證了消息不會外泄。

這是關乎大宋的一場盛世,即便是有所反對的蔡伯俙現在也已經靜下心來,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作爲宰執相公的范仲淹自然是成了此次謀劃的關鍵所在,負責分派工作以巡查進度,眼下還只是分派而已,但即便如此他已經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最先一步自然是要尋找出處,和歷史依據,並以此作爲大典的參考。

而隨着不斷的發現史實和文獻,以及多年的所學,一些東西不自覺的便浮現在衆人的心頭,因爲他們發現官家此舉實在是可以被千古傳誦,甚至堪比堯舜的舉動。

禪讓分爲兩種,一種是內禪,而另一種是外禪,但縱觀史書,正真因爲大義或是天下百姓以及王朝未來的禪讓少之又少。

君主在禪讓後並沒有專門的稱謂。趙武靈王退位後,自稱“主父”,但此稱呼並未流行成制。

秦始皇統一天下,追尊先父莊襄王爲太上皇,“太上皇”之稱始見史籍。

漢時,高祖尊其父劉太公爲太上皇,劉太公是第一位生前享有“太上皇”稱號的人。

晉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控制政府後迫惠帝禪位,並尊其爲太上皇。“太上皇”開始作爲君主內禪後的專門的稱謂一直沿用至大宋。

這一點從無數的史料記載中便可見一般,可不斷的翻閱下來,范仲淹心中已經涼了半截,顫顫巍巍的對邊上的蔡伯俙問到:“眼下神都之皇子唯有太子乎?”

一支蒼老的手忽然就抓住了蔡伯俙同樣問了這個問題:“二皇子趙昀何在?!”

包拯的模樣頗爲猙獰,而韓琦也在此時道:“那宮中的孩子也不小了…………”

蔡伯俙有些納悶道:“二皇子遠在方丈洲,宮中那個孩子自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官家不會把皇位傳給他…………諸位相公這是怎麼了?”

狄青緩緩開口道:“諸位相公是擔心趙武靈王之事?”

“趙武靈王?”蔡伯俙稍稍唸叨一下便立刻回過神來,大驚失色道:“萬萬不會!”

趙武靈王可謂是歷史上第一個打算構建二元政治的皇帝,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極爲的悲慘。

一衆人中唯有富弼緩緩開口道:“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爲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

公子章本來是太子。但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吳娃立爲自己新的夫人。

吳娃一生服侍趙武靈王周到備至,但從未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而這便是那女人的高明之處,因爲她讓趙武靈王心中愧疚。

吳娃最愛趙王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爲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爲太子。趙王何雖然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寵愛有加。”

這話的意思很清楚了,他們自然是擔心趙昀和趙旭這倆個兄弟爭奪皇位,因爲趙武靈王的舊事和眼下大宋的局面非常相似。

在當初立趙何爲新王,自己退位的時候,趙武靈王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

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

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

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

只可惜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哪個時代的政權基本規律,而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當時的政治環境本就紛亂,提前傳位太子只會讓國家動盪,所有的皇子都會覬覦那個位置,至於結局自然是悲慘的。

趙武靈王這個提倡胡服騎射的強大君王居然因爲動了惻隱之心,在倆個兒子爭鬥中收留了大兒子公子章而被二兒子趙王珂活活餓死在了主父宮中。

這就是二元政治的危害,隨着富弼的話,衆人也陷入沉默之中,唯有王安石冷笑道:“眼下的大宋和趙國豈有可比之處?我大宋四周早已寰宇無敵!天下爲之拜服!而趙身處戰國,四周更是虎狼環伺!況且我大宋以孝治天下,豈能出現這般兄弟相殺,父子相殘之事?!”

稍稍頓了下,王安石望向狄青道:“有狄帥坐鎮,神都可亂的起來?諸位別忘了,當初包相公得了衛戍司的虎符,一人坐鎮神都,神都可亂否?!今有狄帥坐鎮神都,上四軍全員齊備,當穩如泰山!”

王安石的話提醒了范仲淹,是啊!有狄青坐鎮神都,還能發生怎樣的動亂?

“漢臣你乃是大宋的上將軍,又是兵部尚書,神都城之安危待奏報官家後便由你把持,萬萬不可鬆懈!”

狄青雙手抱拳道:“還請相公現在就向官家親自,狄青也好速速準備!”

范仲淹點頭道:“也好,待我寫下奏疏呈報官家,官家御批之後便先從狄青開始準備!”

隨着范仲淹的動筆,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剛剛富弼的一席話真的讓衆人把趙武靈王的舊事和眼下的大宋聯繫在了一起。

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關第兩千零二十五章漢家的通病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三百章悲歌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戰告捷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五百九十二章端午與足球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三百四十七章天下爲公的公路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門島演變史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成善皇后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兩千五百六十九章東方的神兵利器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未雨綢繆第四十五章離別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一語決人生死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八百四十二章來自北方的狼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朕連臉皮都捨去了!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五百五十五章人總是有私心的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兩千五百八十六章來自東方的算計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滅第兩千四百四十章技術過人的嘉莫族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還是神?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財氣呂洞賓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裝(三千字三更)第兩千四百九十章趙禎的騙局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兩千一百零一章大變將至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遼計(下)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張儉之死第五百三十二章細細的紅線第七百二十一章羊毛戰爭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擊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第九百五十七章范仲淹的殺氣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兩千零二十三章“大盜”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亂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第六百八十三章天子之所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罰一般的戰爭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兩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八百零四章大宋的強硬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彭七的激將法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兩千一百零四章狡兔三窟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一千七百九十四章宋因何而強?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九十二章父子協議第兩千五百六十六章抵達阿母城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五百七十章黎明第一千四百二十章趙昀的初戰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二百七十八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下)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個目標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