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

蔡伯俙踏上高原之後便覺得整個隊伍都變得不一樣了,不少招募來的勞工已經出現高原病症,對於沒有接受過訓練的普通人來說,高原並不那麼容易上。

還好蔡伯俙帶了許多藥材,同時只要抵達瑪兒敢,之前大軍用剩下的藥材也夠用度。

對於蔡伯俙來說,這也是一場戰爭,只不過打的是一場後勤戰爭而已,他現在所調用的不是大宋的軍隊,而是更爲強大的大宋國力!

前來高原的勞工隊伍十分龐大,雖然人數補給大軍,但隊伍卻龐大異常,各種各樣的工具,器械數不勝數,甚至還從格物院調來了大批的匠人!

營造這件事對於大宋的匠人來說已經極爲熟練,在不同的地形營造不同的城池,大宋格物院的匠人們已經能夠準確的指揮工匠進行建設。

而高原上的城池都是低矮的,吐蕃人沒有技術也沒有人力物力維持高大城池的建設和維護。

但對於大宋匠人們來說這都不是事,瑪兒敢的吐蕃百姓第一次發現原來大宋的築城是如此的簡單快捷。

在瑪兒敢第一個建立起來的不是別的東西,而是有着高高地基的糧倉,巨大的糧倉一個接一個的被建立起來,接着便是一車車的糧食被運進了糧倉之中,很奇怪,這些糧食不是從門口被運進去的,而是從糧倉的頂部被運了進去,或者說這糧倉連個門都沒有。

除了糧倉之外,第二個便是庫房,一個巨大的院落中很快也樹立起一座有一座的庫房,吐蕃人不知道這裡是作何用的,但他們知道一定不能隨意靠近,門口站着手持火器身穿鎧甲的士兵,鷹一樣的眼睛警惕的等着每一個靠近的人。

巨大的塔吊被搭建了起來,只需要有人推動地下的圓盤,塔吊上的臂膀就能把吊起的東西運送到任何一個地方。

厚實的城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堆砌起來,宋軍使用的是泥土修建的城牆,這是吐蕃人第一次見到,稀泥和草莖和出的泥塊居然能變得一塊塊磚石,這着實讓吐蕃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城牆的作用是放止敵軍越過城池直接對城池內的事物進行打擊,同時也給守軍提供製高點的一個作用。

別小看踩在腳底下的泥土和草莖,這些看似最不結實的東西一旦經過巧妙的組合便會成爲極爲堅固的防禦。

大宋的匠人自然有自己的辦法可以把這些東西變成堅固的所在,一塊塊磚石很快便會出現,在炙熱的陽光下,結成一塊塊堅實的磚塊。

如此大量堆砌起來,就成爲了一面城牆的中的一部分,擁有大量工具的大宋勞役行動迅速有條不紊,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出現在工地上,多年的經驗使得他們速度極快。

而這樣的場景深深的刺激到了瑪兒敢的吐蕃百姓,他們被宋人的智慧和高效所折服,看着半日功夫便快修建好的半塊城牆,以及城牆兩邊的臨時角樓,他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這樣高大的一面牆出現在西面,即便是吐蕃王朝的大軍攻伐而至也會相當麻煩。

城牆可以使得守軍居高臨下的攻擊,城牆在高原上能夠起到極大的作用,不光是吐蕃人這麼看,最重要的是宋軍善於防守,可以把城牆的作用極大的發揮起來。

宋軍在出發前便定下了倆個要塞之地,也是保障大宋後勤補給線的重要所在,一個是積石關,另一個便是瑪兒敢。

在這倆個地方要做到萬無一失,那大宋就不會輸掉這場針對吐蕃的戰爭。

這兩天無論是楊懷玉所部還是王韶所部都收穫了大量的榮譽,兩位當事人自然也是信心滿滿,不過另外兩個人卻在幕後默默的付出,一個是四川路轉運使田況,另一個便是涼州轉運使蔡伯俙。

爲了保障大軍的後勤,在三個月前他們就開始秘密調集物資了,蜀道難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雖然趙禎大力修復前人古道,但要想做到天塹變通途還是頗爲不現實。

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嶇,難以通行,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倉道,哪一個不是華夏先人付出慘重代價所修建的?

便是到了現在的大宋,每年都有多少蜀中男兒爲了維護和維持這條蜀道而付出生命的代價,前輩先人的付出就更不用說了。

歷史總是最好的答案,瞧瞧歷史上吐蕃和中原的戰爭,爲何總是爆發在西域?那是因爲只有那裡纔是兩軍交戰的最好地點。

漢家王朝不是上不得高原,之所以在西域和吐蕃人作戰,爲的就是避免從東南和吐蕃人交戰。

川蜀之地算是最好的屏障不假,可同樣也是對自己人關上了大門,物資後勤走蜀中?這是沒人能想象得到的事情。

之前趙禎也考慮過從南面的雲南向吐蕃發動進攻,可高高的大雪山和橫斷山脈就在雲南和吐蕃的交界之地,那裡把高原和平原區分開。

趙禎當然知道橫斷山脈,這座山脈乃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羣體。

想要翻閱這座山脈,宋軍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有時候趙禎都在感嘆吐蕃的地利,這裡彷彿是老天賞賜給吐蕃人的地方。

不光是高原給了吐蕃人所謂的“屏障”事實上大地也給了吐蕃人以保護,如同守護神一般的守護在吐蕃的四周。

若是從高空俯瞰吐蕃就會發現,吐蕃的四周皆有高大綿延的山脈,北面有崑崙,祁連兩座山脈,西南乃是讓人卻步的喜馬拉雅山脈,東南則是橫斷山脈,這樣的地形使得吐蕃人擁有了一個獨立於任何王朝的能力。

即便是華夏和吐蕃爲敵,也難以徹底消滅和吞併吐蕃,也是爲什麼在宋之前的歷史上華夏曆史上和吐蕃不斷交鋒的原因。

吐蕃人依仗高原地利,從高原一路衝擊而下,對漢家文明發動打擊,當遇到強大阻力的時候便可退守高原,如此一來漢家文明當然要吃虧。

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兩千五百三十一章一切爲了利益第兩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鐵鞭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詔第一百八十四章連降五級第八章太子泡妞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擊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三百七十八章遼皇的苦心第兩千四百零二章血戰瑪兒敢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兩千零二十六章大宋的謎題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八十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八百二十八章復仇之軍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認!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營造的錯覺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八百九十五章老農賀禮價千金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五百三十二章細細的紅線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鵬珈羅與八百壯士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三百章悲歌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第一百五十四章驟變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千零九十七章劍指女真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不安分的倭人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兩千零七十章最強大的要塞第四百零九章波瀾起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門”的拆分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筆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未雨綢繆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豈能易降服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八百四十四章順水推舟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真正的殺招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學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八百二十五章大宋將門無孬種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趙允言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七百九十二章包拯的兩面第六百六十七章國之四京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兩千一百八十九章中樞的宰執公廨第三十三章最後一課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九百零二章瘋狂的“盛宴”第兩千三百七十一章“小小”的軸承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堅甲,劍出鞘,弩上弦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一千九百二十章魚餌也消失了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