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六十五章沒有誘餌,也沒有主力

宋軍很快便佔下了瑪兒敢,大軍到來的時候這裡風平浪靜,只不過躲在門後的一雙雙眼睛在小心謹慎的打量着宋軍的一切。

安民告示是安民告示,那東西能相信也不能全信,誰知道宋軍會不會突然發怒把每一個人都殺掉?

對於吐蕃人來說,屠城這種事情還是常有發生的,遠的不說便是之前角廝羅一統吐蕃的時候就常常聽說他會把那些不投降的部族全部滅掉,連女人和孩子都不會放過。

當然這些也是聽說,到底有沒有這種事情發生誰也說不好,只不過小心謹慎些總是沒錯的。

但宋軍卻沒有打擾這裡的任何人,只是在這裡進行戒嚴,無數的馬車開進了瑪兒敢的集市,這個連城池都沒有的聚居地在宋軍眼裡根本就不算是一座城。

沒有防禦,沒有警戒,完全就是高原上的一塊肥肉,但被宋軍收入囊中之後,這裡便不能再這樣空不設防。

宋軍的戰爭素養特別高,大量的箱車被第一時間安置進城中,同時剩下的在外圍形成一道城牆,外圍的箱車上已經安置了小心八牛弩,絞盤被拉得硬硬的,任何來犯之敵都將會被射殺在百步之外。

眼下王韶並沒有打算迅速行軍向邏些城挺進,相反而是要安營紮寨,即便是時間緊迫他也不以爲意,眼下最要緊的站穩腳跟。

無論是王韶還是趙禎都知道宋軍最大的“短板”在何處,後勤補給!

沒有一個穩定的後勤補給,這支裝備火器的大軍越是前進便越危險,後勤學是戰場上的致勝之道,也是決定成敗的根本所在。

一支大規模裝備火器的軍隊若是沒有後勤的保障,其結果很可能是彈盡糧絕,永安軍和神衛軍追打的依仗便是火器,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主持這一切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宋最“精密的後勤學大家”蔡伯俙!

趙禎一直把蔡伯俙當作是最後的王牌,在大宋後勤能力最穩妥的人便是蔡伯俙,交給其他任何人趙禎都不放心。

這也是爲何楊懷玉向蔡伯俙要援助的時候他沒有給的原因,因爲蔡伯俙早已把糧草和軍械轉移到了四川路。

從一開始他就在做這件事,打着涼州轉運使的名頭,其實在和田況二人秘密調運物資,這不光瞞過了吐蕃人的探查,甚至也瞞過了大宋的朝堂。

這批物資完全是在趙禎的密旨下調動的,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是知道一大批的物資從關中吊運到了邊疆,所有人都認爲這些物資是蔡伯俙幫楊懷玉以及前線三十萬大軍所調集的。

不過蔡伯俙也給楊懷玉的大軍送去了一些東西,三十萬大軍還是保留了原本的戰鬥力量,所以對武器彈藥的依賴不是很大,他們更多的是需要糧草。

楊懷玉現在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義,三十萬大軍不光是個幌子,在永安軍和神衛軍進攻邏些城的時候,便是他率領三十萬大軍傾巢從東北方向進攻吐蕃的時機。

攻陷積石關後,楊懷玉便率領他的十萬人開始加固積石關,這段時間算是大軍休整的時間,其他二十萬大軍將會繞過積石山進攻靈域和鄧麻兩地,那裡是過了積石關之後的吐蕃前線城池。

而穆修的意思是在此之後十萬大軍進攻噶脫,那裡距離瑪兒敢並不遠,消息會傳遞的很快,王韶的大軍一旦行動,他們會在最短的時間裡得到消息,從而率軍猛攻吐蕃重鎮迦瑪丹薩,給吐蕃人造成巨大的壓力。

穆修是監軍,但同樣也是楊懷玉軍中消息的來源,他的手中掌握了踏白軍這支快速機動的精銳騎兵。

宋軍的探馬幾乎都由這些踏白軍所組成,快如急電,只要有消息必定會在最短的時間裡趕來。

大軍在外可靠有效的消息纔是最重要,對吐蕃人的監視,大軍之間的互相聯絡,溝通和王韶的聯繫,這些都是要緊的事情,而一般人極難做的完備。

但在穆修的手中,這些卻被安排的極好,每日都有信件送達到穆修的手中,並且能夠給大軍指明方向。

宋軍的速度很快,尤其是楊懷玉率領的背嵬軍,幾乎全部都是騎兵,一場行軍下來,大宋的戰馬已經有些不堪忍受,高原上的光景環境不光對人有影響,對戰馬同樣有影響。

但好在這些戰馬都是大宋培育出的良馬,雖然疲憊和不堪重負,但狀態依舊不錯,積石關已經變成大宋的運糧通道。

大量的糧草抵達青塘後便在踏白軍的引領下前往積石關,而楊懷玉派出左右包抄的二十萬大軍已經佔據了鄧麻和領域。

這裡是吐蕃高原上的洛塘地區,和青塘相對應。

吐蕃的北方是羌塘,但那裡卻並不是大宋攻伐的目標,羌塘地廣人稀,山林密佈,不適合大量的人在那裡生活。

那裡是連吐蕃人都敬畏的地方“唐古拉”。

就說唐古拉是無人之境,那裡是高原上的脊樑,天氣說變就變,常伴有大雪,高寒而氣息稀薄,無論人馬抵達都會密室在那裡。

有人把那裡稱作“當拉山”意思是雄鷹也飛不過的高山,大宋對那裡的土地一點興趣也沒有,但官家的意思是把吐蕃攻打下來之後,便會讓人前往唐古拉去查探。

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時候曾經經過那裡,那就說明可以通行,一旦穿過那裡便可抵達大宋的新疆路。

楊懷玉率領大軍抵達洛塘的時候,蔡伯俙安排的物資便已經穿過了積石山,穆修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時候,楊懷玉以及各軍的將軍終於鬆了一口氣。

三十萬大軍一邊進攻一邊等待糧食,這是一場艱難的行軍,也讓他們提心吊膽了許久,這批糧食的抵達會讓他們最少還能撐上一個月,而這一個月的時間大軍還要繼續往前推進。

越往吐蕃的西南方前進,或者說越往邏些城前進,吐蕃的城池便會越多,所遭遇的抵抗也會越多。

只不過當楊懷玉看到送來的糧食後臉色變了變,而穆修從押運官的手中接到了蔡伯俙的密信,內容很簡單,這些糧食不光要讓他們堅持一個月,而是三個月!

楊懷玉不斷的把手中的壓縮糧食拋起又接住,帶着疑惑的口氣道:“蔡伯俙不會把三司儲備的所有壓縮糧食都運來了吧?”

穆修看着堅硬如石塊一般的糧山微微點頭:“大抵如此!”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邊牆修不得!第兩千一百三十八章奎大的蹤跡第兩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賜樂業人的拉比第五百七十章黎明第兩千一百四十二章大相國寺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對決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遼朝的變化第兩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門口的“鬧劇”第三百零九章得勝,凱旋!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會武術,誰都擋不住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兩千三百九十章沒有救援,也不會有救援第一千八百五十章爲何忠心?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二百三十一章大宋啓示錄第三百八十七章彩雲之南,是是非非第二百八十章大宋軍工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兩千二百七十四章貨殖律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議政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零六十三章歐陽修的詞第兩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兩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產力”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藥院的內侍第六百零四章今軍無事,就使蹴鞠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一千零七十七章大宋的底線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禮包第五百四十九章看不見的打擊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大宋的威脅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與統治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駕第九百二十四章大宋天子是何人?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血汗工廠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機遇,遍地黃金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二百七十三章李士彬的頭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以史爲警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十六章太子萬歲萬歲萬萬歲第兩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會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兩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覷的委積軍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李元昊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圍魏救趙第兩千二百六十二章斷尾求生第五百四十四章遼朝來使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北京城第一千九百零八章蝴蝶的翅膀(下)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兩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來了!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區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八百九十六章江山如畫,沒有多少空閒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草原上的噩耗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第兩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惡的人請假!第二十章王旦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