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七十二章趙禎的“手腕”

謀略之間的過招當然是有來有往,賢覺的計策非常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大宋百姓對佛門的排斥,他在隱隱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佛門是該變得不同了。

大宋皇帝都在改變大宋,改變原有的律法和士大夫,自己爲何不能改變佛門,佛門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順應大宋的改變而改變。

這是一個急迫的問題但自己現在才發現,賢覺已經開始懊悔,懊悔自己沒有早早的對佛做出改變,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佛門進行分割,高僧大德是佛門的主要力量,而那些一般的僧侶,甚至是下層的僧侶則是在拖累佛門。

百姓對佛門最大的不滿往往也是來自於那些數量最多的下層僧侶,若是有能力應當早做改變纔是,自己放棄了最好的機會。

現在百姓們對自己一行的尊重已經遠遠超過了之前的牴觸,甚至有不少人打算皈依佛門,這在之前是賢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過賢覺同樣也清楚,這樣的事情怕是不會出現太多,皇帝怎麼可能讓佛門數次用這種手段來收買人心?

一邊向西而去,一邊在心中盤算如何能反敗爲勝,賢覺突然覺得,也許是該給佛門進行一次涅槃,原本是沒有機會的,但現在不同了,大宋皇帝給了佛門傳教吐蕃的機會,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只要抓住了,佛門便會蛻變。

眼下不過是五百人的隊伍前往吐蕃,那之後若是有更多的佛門前往吐蕃,豈不是能得到更多的信衆?

賢覺瞭解人心,越是隨處可見的東西,越是習以爲常的東西人們越不懂得珍惜,可相反,當這些隨處可見習以爲常的佛門逐漸離開大宋,逐漸向吐蕃而去的時候,宋人自己便會坐不住。

這是一個好機會啊!賢覺在離開西門的時候便已經決定,從現在開始他要讓大宋的所有佛門盡力的向吐蕃而去,賢覺相信從吐蕃傳教回來的佛門子弟一定會受到大宋百姓的禮遇。

甚至只要去往吐蕃轉一個來回,都不用傳教便可得到大宋百姓的禮遇,而這一路上必須要用腳走,必須要進行苦修,即便是有年歲大的僧侶死在路上也不能後退!

這般下來必會讓世人看到佛門的光輝和高大,必會讓佛門在大宋再次興起!

同時賢覺也明白,離開神都城之後佛門依舊可以在西去的路上傳教,佛門在大宋分佈廣泛,寺院僧侶衆多,即便是不受待見,即便是有些僧侶還俗,但數量依舊龐大。

這些人在高僧大德的帶領下組成西去吐蕃傳播佛法的隊伍,在大宋境內的時候依舊可以傳教,大宋皇帝不允許宗教在街市上傳教,但既然讓佛門西去吐蕃,難道僧侶在路途中傳教也不可以?

若是他趙禎再次制止,只能讓大宋百姓看到皇帝對佛門的苛責以及心胸狹小,世人難道就沒有公道在心?

忽然之間賢覺的腳步變得輕快,心中的鬱悶也開始掃除,看着身後浩浩蕩蕩的僧侶隊伍,賢覺心中踏實了許多。

口誦佛經的僧侶,以及不時敲擊法器發出的陣陣梵音,這支西行的隊伍充滿了聖潔。

神都城很大,出了西門之後人也不少,百姓站在邊上對這支五百人的僧侶隊伍指指點點,消息在神都城傳播的很快,在城外已經有不少人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

城外的百姓相對於城內的百姓已經減少許多,“城中富貴城外貧”,這是神都城的自然現象,但相反的是,城外的百姓信佛的卻比城內的百姓要少得多。

他們都是從大宋腹內之地而來的人,不是當初隨趙禎遷都而來,這些人家資尚淺,多爲生計奔波,早已看透了佛門的虛假,他們曾經也信佛,但毫無改觀,相反卻是在不斷勞作中獲得了財富。

這些人更加相信依靠自身而過上好日子,而不是拜佛求神,況且這些人進入工廠之後也明白了許多,大宋之所以有今天,還不是依靠朝廷和官家?還不是靠着這些工廠不斷的生產,靠着商賈的買賣?

這些和佛門沒有絲毫的關係,工業文明的出現使得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只有富人才會去信佛拜佛,窮人只能爲生計奔波,天天想着如何填飽肚子。

事實上佛門和東城豪門應該站在對立面上,資本的存在就是對宗教的一種衝擊,一種在提供物質滿足,而另一種在提供精神滿足。

今天是五月端午,神都城的城門洞開,神都內外的百姓自由出入,無論是做買賣的還是看熱鬧的都在向城內而去。

大相國寺僧侶的西行不過是曇花一現的景緻,今日的熱鬧遠不及如此。

待賢覺等一衆僧侶過了五里橋,便再也沒有圍觀的人羣,只有沿着官道趕往神都的公共馬車中,不時有百姓探頭觀瞧,也不過是瞧個新鮮而已。

如此更加促使促使賢覺改革佛門的想法,佛門已經到了時過境遷的地步,不少跟他一起出現的僧侶面露不滿和消沉。

不少僧侶都是第一次離開神都城,甚至是第一次離開大相國寺,瞧見源源不斷往神都城而去的馬車臉上露出驚歎和羨慕。

這些馬車有私人府宅的,有公共的,尤其是公共馬車讓人驚歎,三匹馬拉着三廂馬車在路上前進,速度不快但勝在穩當和均勻。

最多隻要兩個時辰的功夫就能從范陽抵達神都,方便快捷的很。

原本這些公共馬車都是朝廷經營,後來轉賣給了商賈,專賣之後價錢非但沒有上漲,服務的態度和馬車中的東西更好了。

馬車的數量也更多,每天的車次也更多,最佔便宜的人反倒是平民百姓。

明白人都清楚,這些公共馬車是給百姓乘坐的,若是不好百姓不認,虧錢事小,告到官府之中朝廷追究下來事大!

官道上的馬車不斷趕往神都城,但神都城的門口已經有些堵塞,原本是不該出現的景象,這是因爲內侍省的宦官和禮部官員以及將作監的官員堵在門口。

究其原因便是他們要運送一塊碩大的石碑進城,而石碑屬於貨物,要在先讓百姓進城之後才能進城。

但時間不等人,禮部官員着急的和城門的值守官解釋,期望能讓他們插隊進城。

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六百第二十二章趙氏孤兒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石批德撒骨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兩千五百四十四章遠攻近交?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九百八十五章駛往星辰大海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羅王朝的震盪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軍抵達第六十六章八賢王?八大王!第兩千一百四十一章彌勒教的背後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戰起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烏拉!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七百零七章神童被打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朕是怎樣的皇帝?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兩千二百二十章“下套”第兩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庫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兩千一百三十六章東城豪門的利用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擊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長的一天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網第兩千五百九十章“聖城”之殤(下)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兩千四百零二章血戰瑪兒敢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蘿蔔帶出泥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噗南幣”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舉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朔望朝會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兩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無奈第六百六十二章最後的底牌第兩千二百二十九章長老齊聚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惡魔來襲第兩千章時代的束縛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趙禎的寶庫對話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勢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種品格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廝羅值不值得信任?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兩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鐵鞭第三十三章最後一課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兩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戰成名的“宋帝國”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七百九十章大宋中心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戰前較量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八百零七章天災不比人禍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兩千零一十八章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