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七十一章臨走前的反擊

端午佳節,作爲皇帝當然要與民同樂,不光如此,晚上還有巡遊,這是難得的佳節,從皇帝到庶民沒有一個願意錯過。

在古人的眼中,每一個節日都有着重要的意義,端午節的盛大超過了後世人對端午節的理解。

至少在趙禎眼中,這個時代的端午節已經算得上隆重的慶典,不光皇帝要穿戴與節日相關的一切,朝臣們也跑不了。

被趙禎邀請到宣德樓上一同過節的朝臣們,各個都是頭插艾草,身上更是琳琅滿目,叮噹作響者大爲有之,乍一瞧還以爲是一羣商賈之徒…………

端午節在大宋是老少皆宜的慶典,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男女老幼皆要參與其中,包糉子是婦女們之事;寫端午貼詞,是文人墨客們之事;掛佔命縷又是孩童們的事。

做生意人,買賣節日物品便是商販們趨之若鶩的事情……至於吃糉子、五色糰子又是大家的事。

五月,本就是夏日炎炎,更是百病叢生的節氣,因此也被稱爲“惡月”。

於是辟邪驅病之俗傳承下來的就較爲實際,人們在祭奠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的同時,更加註意祛病消災。

這時候道家就比佛家要有用的多,掛張天師畫像或鍾馗畫像於門上的習俗在神都城中十分盛行。

“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爲頭,以蒜爲拳,置於門戶之上。”艾草和大蒜的作用便被髮揮到了極致不光身上佩戴,還能作爲張天師雕塑之用。

當然,在百姓眼中,這種辛辣之物可達驅除瘟神的目的。

官宦自家的內眷已經被請到了宮中,作爲趙靈的母親,薇拉親自送來了一些牛奶製作的吃食,不知是作爲西方人的天賦還是別的什麼,她做的牛奶製品味道極好,深受趙禎的喜愛,當然朝臣們更是連連稱讚的。

蘇軾的弟弟蘇轍蘇子由專程作了一個端午詞貼以表心意,畢竟薇趙靈作爲公主的同時也是他嫂子,而薇拉作爲嫂子的生母,蘇轍喚一句“慶娘”都是應該的。

於是乎在宣德樓上,《皇太妃閤端五貼子》新鮮出爐:“曉起鍾猶凝,朝回露欲幹。逡巡下清蹕,委曲問平安。壓蔗出寒漿,敲冰簇畫堂。人間正半暑,天上絕清涼。九夏清齋奉至尊,消除癘疫去無痕。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縈堯母門。紈扇新裁冰雪餘,清風不隔紵羅疏。飛昇漫寫秦公子,榮謝應憐漢婕妤。渺渺金河入禁垣,漸臺雨過碧波翻。共傳太液龍舟穩,不似南方競渡喧。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縈堯母門。”

而張天師就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人稱張天師,據說能夠捉妖辟邪。

這首詞一出,朝臣們無不感嘆蘇家佔據了大宋的半壁才氣,蘇軾便是寫了一首的好詩詞,文章錦繡令人歎服,這弟弟蘇轍也是連出佳作。

蘇洵被人誇讚的練練推讓,只不過酒量卻是大增,老臉紅的如同猴屁股,怕是不光因爲這酒勁而紅,更多的還是興奮和欣慰。

蘇家三父子,解釋朝中重臣,深受官家器重,在場的朝臣多少人眼紅蘇家的地位,但也只能羨慕。

神都城中熱鬧非常,百姓已經開始向宣德門聚集,這樣的盛世佳節,帝王與民同樂自然是要一睹天顏的。

不光如此,據說今天官家還要校閱禁軍,以壯軍威,甚至有人說官家會巡幸神都,走出宮來與民同樂,這可是不多見的事情。

正午的太陽最爲熾烈,誰也不願意在這個時候站在大街上冒汗,趙禎也沒打算在這個時候讓百姓受罪。

但在宣德樓上卻是極爲清涼的,一個個盛有冰塊的箱子被放在四角,因爲地勢較高,所以清風吹拂涼爽無比。

晚上算是私人時間,趙禎可不打算帶着朝臣們飲宴,於是時間就被提前到了中午,這個時候吃頓午飯,君臣之間相互嘮嘮家常,順便調侃一下作爲外戚的蔡伯俙和蘇軾,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但今天的神都城卻出現了一件盛事,大相國寺的主持方丈帶領佛門的高僧大德前往西方吐蕃傳播大乘佛法,引吐蕃人向善!

這是多大的宏願?果然是高僧大德才能做出的事情啊!

趙禎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臉色有些難看,他是希望賢覺帶着佛門的一部分前往吐蕃傳教,但他不希望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來。

如此不是讓百姓一下對佛門的好感大爲提升?

大相國寺輕易不打開的中門大敞,賢覺和尚帶領全寺上下五百零八位僧侶前往吐蕃,他們不騎馬,不乘車,揹着經文,用度一步一步的向西門而去。

太陽熾烈,天氣炎熱,袈裟被汗水溼透,如同一件件褐色的樹皮。

在這樣的情境下,圍觀百姓無不感動,這就是高僧啊!可比那些酒肉和尚高強到不知哪裡去,兩者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賢覺一手握着禪杖,一手端着鉢盂,緩緩的走在最前面,而他的身後是大相國寺的一羣高僧,或是揹着背囊,或是揹着箱籠,當然也都有一個鉢盂。

四周的百姓拿出交鈔放入他們的鉢盂之中,但都被和尚們嚴詞拒絕,並且宣稱這是在讓他們破戒,出家人不能碰觸錢財,否則便是犯了“不捉金錢戒”。

和尚居然不要錢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還有這戒律,往日裡他們可沒少向寺廟捐香火錢嘞!

這時候纔有僧人高聲辯解道:“香火錢是給佛祖的供奉,不是給我等修行者的,我等便是沒有錢財,也一樣能西行至吐蕃!諸位施主若是實在想要供奉,湯餅,茶飲,果子,餅子皆可,只不過萬萬不可放入錢財,以免我等破戒!”

這纔是正真的修行之人啊!百姓們圍觀的同時不斷的向和尚們手中的鉢盂中放入吃食,甚至有人給他們盛了滿滿一鉢盂的冰酪。

正午的太陽也不能阻擋百姓的熱情,西行傳教的悲壯被賢覺營造的淋漓盡致,趙禎站在宣德樓上便能看見漫長的隊伍向着西門而去,心中懊惱自己的一擊居然被賢覺用這種方式給化解掉。

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第兩千一百零二章大宋的社會團體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軍北上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九百七十七章有能力的人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一百六十二章恩與威第兩千二百六十七章欲擒故縱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偉大還是瘋狂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兩千五百七十六帝王會面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七百七十章東京羊毛貴如油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兩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兩千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真正想法第兩千二百八十三章海嘯席捲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兩千四百九十二章炙肉小店第七十一章太子的力量第八十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韃靼部族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第兩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護府第七百零五章天子之殿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熱火朝天的皇城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三百八十二章遼皇駕崩的于波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火器的未來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灤河城的防疫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三百章悲歌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遼朝的奴隸制度第兩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國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趙禎的“卑鄙”第八百七十章老兵着甲第兩千零九十章被嚇哭的吐蕃人第二百一十七章劍走偏鋒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火炮也是有差距的第兩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三百零三章火藥的戰場處女秀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六百二十八章東京城的暗流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來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兩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蹟的重要性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五百五十章財帛動人心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第六百七十章包希仁也別想跑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兩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兩千一百三十八章奎大的蹤跡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邊牆修不得!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時機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旅程纔剛剛開始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鋒芒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駙馬府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二百零六章烈火焚城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中)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賈的吸血能力第一千零四十章讓蔡伯俙充滿希望的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