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

若是單單論心計,趙禎和趙旭這對父子並沒有多少,但若是說手段和權謀,這兩樣東西在大宋別人就是拍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簡單,這對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強大的資源,無論是情報還是執行力都沒人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之所以從容不迫,之所以勝券在握,是因爲這對父子掌握了絕對的主動,一切都彷彿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再強大的情報機構若是不能發現問題,那將和擺設沒有區別。

趙禎能發現的問題,趙旭同樣能夠發現,只不過這對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樣而已,趙旭是從政治上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趙禎則是從更爲根本的地方發現了問題。

趙禎把趙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發現問題最好,若是不能發現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他把大政處理好,也沒有太多的問題。

至於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自然是知曉事情的真相,當初趙禎特意尋他說了這件事,以范仲淹的才學只要一點便會透徹。

而另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則是身爲三司使的包拯!

別小看這老倌,幾乎一輩子和錢財打交道的他最爲敏感,尤其是對大宋最大規模的錢財流動更是如此,“鼠須”一般敏感的觸覺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個向趙禎上疏的,而范仲淹這位宰執相公反而是第二個,這兩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監國的這段時間最爲重要。

原因便在於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范仲淹兩人早就商量過,若是太子能發現問題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側擊的提醒。

誰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個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說,要對自己的王朝瞭若指掌。

事實上包括歐陽修在內,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呵護或是幫助趙旭在成長,他們每日的上疏內容和之前大爲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闡述事實,而是在闡述事實之後附上自己的意見以及請求趙旭給出儲君的意見。

這其實算得上是一種考校,也是一種觀察和教育,趙旭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這些相公們是在幫助自己成爲一個更爲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日的奏疏也是極盡詳細的在對答,如此一來君臣之間配合的越來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趙禎所挑選的,每一個都是跟隨趙禎多年的老臣,甚至有從小就和趙禎在一起的伴讀之臣晏殊。

晏殊是趙禎的伴讀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穩,不願攀附皇權,趙禎雖然有些不喜歡他,但這樣的人作爲吏部尚書最爲穩妥。

吏部執掌天下官吏的篩選勘磨,甚至是調任勘察,權柄之中關乎江山社稷,而只有挑選一個公正獨立的人,趙禎才能放心。

晏殊這個人越來越適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權貴,不喜皇權,一切的特權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還有比這樣的人更適合的吏部尚書嗎?

即便是范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執和知人善用,晏殊這個人最大的好處便是唯賢是舉,朝堂之上有許多能臣幹吏都是通過他的舉薦而出任要職的。

事實也證明晏殊的舉薦極少出現錯誤,便是身在宰執的范仲淹自己也是通過晏殊的舉薦而獲得如今的地位。

但這樣一個人卻從未獲得任何被他舉薦之人的好處,一點也沒有,而且嚴厲拒絕和那些被他舉薦的人來往。

真正做到了“六親不認”,朝堂上下對他的評價無不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因爲他的女婿富弼就是他向趙禎推薦的。

雖然晏殊和趙禎之間越走越遠,但卻沒有影響他在趙禎心中的地位,作爲臣子他是合格的,而臣子就是臣子,永遠不可能和皇帝成爲朋友。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原本的友誼,趙禎明白這一點,晏殊同樣明白這一點。

這也是爲何晏殊做不到蔡伯俙那般的原因,他在朝堂之上的公正是評價是蔡伯俙所沒有的。

晏殊同樣是趙旭的老師,六部尚書都是和他一樣的存在,眼下輔佐趙旭就是他們的最根本任務。

范仲淹,歐陽修,晏殊,包拯,曾工亮,丁度,富弼,韓琦,這些人都是趙禎留給趙旭的財富。

現在的朝堂因爲這些人的存在非常穩定,趙禎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蘇洵被趙禎帶走了,爲的是讓他操持針對國朝之內的危機,而神都城中自然是以范仲淹爲首,有這個老謀深算的宰執存在,神都城不會有什麼問題。

包拯依舊是把持三司,三司看似是管理天下財富的地方,但事實上卻也在監視天下財富的流動,可以說包拯比誰看的都要清楚。

大宋之內存在的大宗買賣都是在三司的監視下進行的,三司在包拯手中一天,就沒有人能夠輕鬆的偷稅漏稅,只有包拯沒工夫處理的小事,絕沒有他發現不了的大事。

晏殊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上升渠道,包拯掌握了天下財富的渠道,有這兩人在,大宋就不會亂,而范仲淹輔佐趙旭處理大政,朝堂穩如泰山。

這時候趙旭發現了問題,恰恰也說明六部相公的能力,歐陽修的倒黴不過是疥癬之疾,若是在往常留中不發就好。

可現在沒有辦法留中不發,即便是留中不發,被逼到牆角的歐陽修也要自己請辭。

這是大宋文臣的最根本手段,在被潑髒水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辦法用來自辯,唯一的辦法就是請辭,把自己從風口浪尖摘出去,然後等待公正的調查。

如同“莫須有”一樣,莫須乃大宋百姓的口語,意思是“大概,也許”之類,而恰恰是這“莫須有”便讓一個人的德行受到最大的挑戰。

大宋的環境就是這樣,諫官就是可以風聞言事,就是可以利用莫須有來揣度別人,朝堂之上這種事情也不是一出兩出。

但從來就不會用錢明逸這般的下作手段去攻擊別人,扒灰的事情天下人所不齒,於情於理都是極大的褻瀆。

用莫須有的扒灰事件來攻擊一位朝堂相公,即便最後證明歐陽修是乾淨的,也會讓人詬病,畢竟歐陽修把侄女養在家中那麼多年,實在是於禮不合。

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財氣呂洞賓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十八條街的差距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兩千零一十一章宗教與皇權第四百六十二章愛惜羽毛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五百四十一章人間煉獄第兩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團歸來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九百五十七章被雁啄了眼睛第兩千六百二十九章論“人才”重要性第兩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國”與“蠻夷”第兩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來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八百思十八章伏兵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無情帝王家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贊普第兩千四百四十五章趙禎的陰謀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戰告捷第兩千二百六十八章貸之利與弊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劇的彭七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二百二十一章大宋的青天第七百四十四章“獨夫民賊”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二百二十七章皇帝的親姑姑第一千六百章血戰遼陽城外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長亭,風雲際會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戰(中)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兩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牽絆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二十八章東京乞丐第兩千五百九十七章大宋的複利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論,強國論第兩千五百四十八章廣告效應第兩千一百五十七章華夏的“成長史”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兩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後的對話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戰爭的導火線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兩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來第兩千六百三十八章統一一個帝國的步驟第兩千四百一十四章瘋了的仁欽桑波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三百二十五章大宋反腐第一戰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動,動,則國滅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兩千二百四十八章帝國資本的大鱷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時間與空間第八百二十四章結案與未來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零六十四章不恥的手段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九百零一章意料之中的叛逆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混戰開始第五百二十九章偷雞不成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四百四十九章脣舌之戰第兩千四百三十八章夜郎自大第兩千一百六十三章圍觀大理寺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七百一十二章狼與羊第兩千五百六十九章東方的神兵利器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倆個外戚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贊普和論逋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與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