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

可敦城是契丹民族的最後“方舟”之所以有兩萬騎兵不得南下的這條鐵律,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爲了在大遼危難之時還有力量翻盤留下的機會。

歷史上耶律大石率領兩百多人,帶上區區六百多匹戰馬向西北可敦城進發,到達可敦城之後,耶律大石得到消息,天祚帝已經被俘虜,大遼滅亡。

爲了延續遼祚,耶律大石召集各路力量,抵抗大金的攻擊,這個時候大金朝與南宋之戰爆發,大金完全將注意力集中在宋朝,耶律大石從可敦城出發,兩度打敗金朝部隊。

也是因爲這兩萬人的精銳騎兵,耶律大石纔有了西征建立西遼的本錢。

而這一次,趙禎絕不會再給契丹人捲土重來的機會,可敦城大宋勢在必得,大宋的十萬精銳在攻下防州之後便向可敦城撲去,爲的就是出其不意,打可敦城一個措手不及。

當年契丹征服漠北後,組卜各部落時降時叛,遼聖宗於統和十二年命王太妃領烏古等部兵往西鎮撫,又築可敦城於原回鶻王城附近,次年置鎮、維、防三州,調契丹精銳兩萬餘騎,諸部兵馬三萬,及渤海、女真、漢人千餘流配之家,往彼屯墾鎮守。

所以城中不光有兩萬契丹精銳,還有三萬草原諸部的兵馬,以及渤海人,女真人,甚至是漢人組建的家庭,而西北路招討司的駐地就在可敦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敦城現在還是屬於契丹人的城池,城中的人很奇怪,無論外面打的多厲害,侮辱出現什麼樣的狀況,他們都不攙和其中。

即便是那三萬部族兵馬也沒有任何幫助部族的打算,當然城中的人口可不僅僅只有契丹的兩萬精銳,加上部族兵三萬那麼簡單。

這些人也有自己的家人,城外鬧得熱火朝天而他們之所以死守可敦城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的家人也在城中。

可敦城可是有着數萬的平民百姓,他們都是城中士兵的家屬,依靠可敦城生活,還有那些渤海人,女真人,以及漢人,他們雖然是被流配,但到了可敦城也就在這裡生活。

他們不想參與亂局之中,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原先爲大遼駐守可敦城,現在爲契丹駐守可敦城,一旦蕭撻裡帶着契丹人從巨母城中西遷,這可敦城便是西遷之前最好的補給點。

城中的五萬人之所以不離開乃是因爲他們早已得了張儉的鈞旨,不得擅自離開可敦城,他們要在這裡等待皇帝和西遷的族人。

只不過一切都太晚了,張儉完美的計劃出現了最大的漏洞,人心的貪婪和懶惰。

草原上忠誠和背叛的轉換速度極快,當契丹示弱的時候,反覆背叛契丹的草原諸部豈能放過這次極好的機會?他們反叛了,貪婪的想要獨立自有,想要無拘無束。

而遠在巨母城中的大量契丹人還在幻想南下收復失地,奪回上京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又因沒有早早離開而出現糧食短缺,現在的巨母城契丹人是想走都走不掉了。

張儉當初的判斷是沒錯的,在巨母城準備了大量的糧食和堅固的城池也沒錯,契丹在這裡補充所需阻擋宋人的進攻後便可以前往可敦城,在那裡再次獲得補給然後西遷。

張儉比別人都清楚,唯有西遷才能給契丹以希望,向北遷徙就是死路一條,因爲北面實在太冷了,但西面不同,地勢相當不錯,契丹人可以趁亂繼續進入西域,在西域暫時駐紮,以便獲得力量後繼續向西。

但張儉的設想全部覆水東流,趙禎沒有給契丹人任何機會,狄青率領征伐黑汗的大軍從黑汗開始,一路向西域推進,這段時間已經把西域的土地全部佔領,並且更名爲新疆,在高昌城中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爲新疆的最高治所。

從新疆路設立的那一刻開始,西域已經正式消失,而是成爲了大宋的新疆路,所有西域人都屬於大宋的子民,要麼效忠大宋,要麼被驅趕出自己的家鄉,沒有其他的選擇。

大宋在一定程度上用強權保證了西域的忠誠,用經濟帶動了雙方之間的經濟,畢竟西域和大宋寧夏路緊緊相連。

只要有了經濟往來和交流,新疆和寧夏就被連接了起來,新疆不光能蓬勃發展,更是帶動了寧夏和大宋的經濟,可以說現在的新疆就是大宋的風水寶地,是出口貿易的重要路上通道。

而這條通道爲大宋帶來的好處自然是不可厚非的,朝堂之中也有對新疆加強統治的聲音,也不瞧瞧多少人指望着新疆發家致富,多少人又是這條絲綢之路的獲益者。

這樣一來倒黴的只有契丹人,他們西遷的目的地都被端掉了,還怎麼西遷?黑汗已經是大宋的領土,于闐人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

這個原本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國在大宋的幫助下站了起來,並且他們在文化和習慣上與大宋無異,於是順理成章的歸附,大宋對待的于闐的政策是外族當中最爲寬容的。

所有黑汗的土地都歸於闐人,他們可以隨意遷徙到最爲富饒的土地上,而大宋會在那裡設立衙門,州府縣治,以便統一管理。

現在的西域也是大宋的新疆成爲了華夏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緊密的聯繫起來,整個絲綢之路全部被大宋佔據,同時也封鎖了契丹人西遷的唯一通道。

就在楊懷進攻鎮州的時候,狄青已經完成了對上京道西北金西山附近粘八葛部以及乃蠻部的收復和整合,這段時間上京道東面打的火熱,來了趙禎都親自坐鎮呼倫貝爾城了,但狄青依舊率部在這裡進行慢條斯理的收拾。

因爲這裡是一道天塹,同時也是一道天然屏障,趙禎嚴旨狄青率部穩紮穩打,不得貪圖東面的軍功,務必把上京道西北紮紮實實的拿下!

原因無他,金西山就是阿爾泰山脈,這裡是“三山夾兩盆”的最後一部分,大宋拿下了阿爾泰山脈後,其與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景象,而盆地是西北最爲富饒的地方。

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兩千六百一十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下)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一千九百一十一章神都城的大清洗第兩千四百二十九章新興之城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轉瞬易主的蘇州城第一百章彭七與三才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該走的還是走了第兩千三百八十五章不瘋魔不成活第一百六十六章兩老者辯天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兩千六百二十四章抽絲剝繭第兩千四百零二章血戰瑪兒敢第九百四十四章和親破滅第兩千五百三十九章無法拒絕的理由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誰的棋子?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一語決人生死第兩千四百四十七章睡個安穩覺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八百七十七章英魂一縷東風去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兩千零三十三章入宮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一千一百章戰爭的本質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五百六十四章民族大融合?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九百一十一章宋遼皇帝的心術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國的女皇第四百七十章隱藏的戰火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兇找到了第一百二十章溜門撬鎖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線盡頭的龍旗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十二章無知之幕第一千章科舉之危第兩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一百二十六章請君入甕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國的得意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一百九十二章微服私訪計不成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與修法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九百二十章大駕滷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兩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與冷兵第兩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戰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八百三十二章謀事在人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兩千三百九十六章趙禎的抉擇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東京路拾遺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邏些城舊事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八百思十七章回回炮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兩千零二十五章漢家的通病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兩千三百二十一章罷市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後榮耀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二百九十一章風十里,銳士行第兩千四百四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真正想法第三百八十六章不伐之國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五百八十五章皇帝也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