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漢家之固有領土”

上京城的陷落在趙禎的意料之中,這裡已經超出了漢家統治的最遠地區,這是一座遊牧民族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爲數不多的草原都城之一。

若不是契丹人急於學習大宋,窺伺商業繁榮,大宋和上京城之間的距離會更加遙遠。

但通商之後,上京城乃至整個臨橫府便因爲公路的勾連而近的多了,同樣的大宋也在苦心經營者遼朝當年留下的中京道也就是大宋的北京路。

北京路遍佈公路,這要得益於繼任者對當年蔡伯俙政策的支持,更是地方官員對公路的堅持,北京路流行這樣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雖然是大白話的庶民之語,但卻是極爲精煉,一句話概括了公路的重要性以及致富的方法,無人不遵從。

當然這樣的話也不出意外的流傳到了大宋全境以及契丹。

於是無論大宋還是契丹人都開始瘋狂基建,這簡直成爲一種病態的嗜好,連趙禎都忍不住感嘆,一旦東方土地上的人較真起來,那是相當可怕的。

連趙禎都忍不住感嘆“基建狂魔”提前了數千年,這簡直是一場奇蹟,當然這也得益於他從後世帶來的經驗。

既然上京城被拿下了,趙禎作爲大宋的皇帝自然要進入城中,享受勝利者的榮耀時刻。

城門打開,城牆上插着的宋字大旗獵獵招展,全城已經被大宋將士佔領,空出的大量房間自然就成爲宋軍的房舍,一瞬間便解決了宋軍的住宿問題。

畢竟在草原上風餐露宿可不舒服,四周的城池完全能容納大宋的士兵,這是好事也是壞事,證明了蕭撻裡快了大宋一大步,在宋軍抵達之前最大程度上的撤走了臨橫府的百姓。

從最遠的扶余城,到最近的長霸城,皆是人去屋空,若是換成漢家文明是絕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撤走如此多的百姓的。

但契丹人辦到了,他們完成了一項壯舉,在大宋攻伐之前完全撤走百姓。

雖然這和蕭撻裡的果斷和才智分不開,但也體現了遊牧民族的最大優勢,機動性。

契丹人在作戰的時候長途奔襲,甚至不需要劫掠便能存續很久,皆是他們的作戰方式完全依靠戰馬來進行,遊牧民族作戰時,不需要後勤人員,一人帶三馬:馱馬,戰馬,走馬。

顧名思義,馱馬就是用來馱物資的,寶貝的很,因爲在緊要關頭,馱馬還可以產馬奶,以供軍中所需,而戰馬便是作戰時所用,走馬是正常行軍時所用。

契丹人常以地爲席,以天爲被,餓了的時候隨便彎弓射箭,獵物手到擒來,或是靠劫掠的方式以戰養戰,不像傳統的中原軍隊,三十萬戰士中有五萬是押運糧草的!

軍隊如此,上京城定然也是如此,草原民族最不缺的便是戰馬,而上京城中的契丹人也不會缺少馬匹,趙禎相信若是蕭撻裡有心要北遷,早早就計劃好了北遷的事宜。

一定會把馬匹集中分配,最少保證每家都有足夠的馬匹使用,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想要搬家實在太容易了。

事實上契丹人並沒有放棄遊牧多少年,商業的繁榮和工廠的興起也就是這兩年時間纔出現的。

現在轉回遊牧也不是多大的事情,對於這個馬背上的民族來說,放牧就是天生應該做的事情。

上京城算是被契丹人徹底拋棄的舊都,也讓他們品嚐到了商業繁榮所帶來“甜美果實”的滋味,只不過這顆“甜美果實”卻對契丹人有着致命的“毒素”。

現在他們發現了這一點,上京城連帶着整個臨橫府都拋棄了,這裡是契丹爲數不多既能放牧又能耕種的州府,再往北去,基本上就沒有適合耕種的地方。

契丹人所面對的情況和大宋完全不同,他們只能孤注一擲的把所有“本錢”投入到草原之上,否則別無出路。

他們的所有退路都被大宋所切斷,如同草原上的孤狼,要麼餓死,要麼孤注一擲,蕭撻裡的選擇讓趙禎內心憤怒,你有一個如此強大的男人,爲什麼還要帶着契丹走上不歸路?

是,趙禎承認存續契丹的最好辦法就是遠遠的避開大宋,遠到讓大宋覺得不值得派兵去征伐,現在的契丹已經遷徙到北方,最終的目的地應該就是阻卜大王府。

那裡距離烏蘭巴托緊緊“幾步之遙”完全可以作爲契丹人休養生息之所。

可那又如何?

草原的本性就是會向南擴張,這是難以避免的事情!而且作爲“華夏的固有領土”趙禎絕不會放棄對烏蘭巴托以及整個的控制。

當然趙禎也知道自己心中的憤怒是男人自尊心的可笑想法,面對民族的存續,愛情這東西便顯得很奢侈,蕭撻裡是對他有感情,可這感情怎麼能比擬民族的危亡?

明知道歸附大宋就會徹底消失,那還有誰會去這麼做?

蕭撻裡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是不正確的,在趙禎看來,身爲一個女人就沒必要扛着如此重的負擔,只要和自己見面,萬事好商量…………

上京城的規模不小,這是在最近幾年纔開始擴建的,城區的劃分明顯有新舊的區別,高大的城牆採用了和大宋差不多的構造,內以夯土,外裹城磚。

只不過這些夯土根本抵擋不住炸藥的攻擊,雖然缺口已經被堵上,但趙禎依舊能從難以磨滅的痕跡之中看到爆炸帶來的威力。

上京城的皇宮相交契丹人其他都城的皇宮並不顯眼,規模不是最大的,裝飾不是最爲華麗的,但卻是最有契丹風格,最爲古樸的。

事實上整個上京皇宮都應該叫龍眉宮。

精通契丹事物的文官在邊上解釋道:“陛下,契丹之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遼太祖取天梯,蒙國,別魯,等三山之勢於葦甸,射金齪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

這便是上京城皇宮的由來,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先有上京城,再有龍眉宮。

趙禎進入契丹的皇宮之後,並沒有直接去正殿之中,而是去了契丹人的祖殿…………

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論格物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兩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變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六百零九章碰撞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一章博物館驚魂夜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彭七的激將法第八百五十八章無題(下)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二百二十三章東京城的改變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吾欲滅汝,與汝何干?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看不見的較量第兩千四百七十三章文化輸出?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殺雞儆猴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兩千六百三十九章偷樑換柱第六百四十六章開封奇案(上)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蘿蔔帶出泥第兩千兩百一十八章“證據”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後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兩場婚禮第八百九十一章 鳳章宮前梧桐樹,梧桐樹下立鳳凰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兩千四百八十二章自取其辱的羅馬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二百一十章仁民愛物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兩千三百八十一章瑪兒敢的民心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四百七十六章商人的價值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五百五十章解惑范仲淹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兩千一百一十四章尋找奎大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一百八十八章老趙家的族長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宮大內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堅強”外衣下的柔弱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伏擊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兩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盡其才第二百三十四章絕地反擊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記第兩千零二十六章大宋的謎題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趙禎的注意力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兩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一千零五十一章帝王家教第兩千零七十七章消失的巡城司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一百二十七章全城而動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識形態的差別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大宋該動手了第兩千六百二十一章邏輯的重要性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大宋故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