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宋之臺諫

趙禎從親政開始就在爲大宋尋找一個行之有效的監察制度,這麼多年下來他從未停止在這條道路上的探索,監察司,巡查司都是他對地方官員的監察,這些人都是由科舉選拔出來的年輕官員。

他們的一腔熱血還沒有經受朝堂的打磨,他們心中依然留存着讀書人的堅持,趙禎在國子監的石碑上寫下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早已成爲他們心中的格言。

但對朝臣,趙禎卻沒有用上這些年輕人,這是在爲他們着想,得罪了朝臣幾乎對他們上升的空間有着巨大的阻礙,並且他們的稚嫩手段有時不是朝臣的對手。

當然隨着巡查司和監察司的越來越完善,對付地方上的官員還是綽綽有餘的。

這也是趙禎爲何把黑手從遼朝全數撤出的原因,大宋的朝堂之中需要這些黑手收集情報,最少是帝王需要,爲了放止黑手權利的泛濫,更爲了放止錦衣衛舊事的出現,趙禎堅決的杜絕給予他們任何權利。

誠然,由黑手收集情報並由他們抓捕,押送京城是最好,最方便,最快速的選擇,但趙禎依舊不鬆口,並且他擔心後世之君會再次開這個口子,打算徹底取消黑手。

但趙禎逐漸發現他對黑手已經產生了一種依賴,朝中官員有沒有貪沒,貪沒多少,有沒有瀆職,有沒有行賄受賄,這些都能從黑手那裡得到詳細的信息。

錯誤非常大的,證據確鑿的,直接命大理寺抄家,聖旨之下,一抄一個準,以至於許多官員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是因爲擔心被抓到身敗名裂,而是覺得趙禎有“天眼”,只要越界,必被抓!

不過趙禎卻知道,這根本就不是長久之計,一來事情早晚有一天被人識破,甚至已經有人識破,只不過揣着明白裝糊塗而已,世界上可不止自己這一個聰明人。

其二便是這種陰私手段就不該是帝王所使用的,堂堂正正的威懾纔是帝王知道,這種劍走偏鋒可用一時,可除一時之弊,但卻不能長久爲之。

可如此一來,趙禎真的就沒有什麼好方法了,至於御史臺和大宋的臺諫系統,趙禎在之前根本就沒有多少考慮。

事實上大宋的臺諫系統很完善,宋之立國,元氣便在臺諫。

朝廷有大政事,臺諫可以否決;君主有過失,臺諫可加制止;百官犯錯誤,臺諫可以給予批評彈劾。

而臺諫在選任、迴避、言事、監控等方面都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在選任制度上,確立了侍從薦舉、宰相不預、君主親擢的遴選原則及相應程序。

風聞言事、公文關報、取索公事和出巡採訪的制度化,能確保臺諫監察的信息可信度,自趙禎親政一來,一直保持臺諫對君權與相權都享有獨立的監察特許權。

不過這套制度在理論上是合理、系統、嚴密的,並且每一方面都十分顯著,其在實際運轉上也確實發揮過作用,比如現在朝堂之上的規矩可不是一般的嚴厲,殿中御史如同探照燈般的眼睛盯着朝臣的一舉一動。

巡城御史更是成爲神都城中的一羣“惡犬”酒樓茶肆不放過,象棚瓦里不遺漏,青樓妓館遍地搜,只要發現官員不合規定的飲宴,立刻當場彈劾。

若是你不服,那正撞上槍口,簇擁着你去皇宮的宣德門外跪着示威,就問你怕不怕!

御史臺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爲他本身,而是趙禎強行賦予了他們一定的權利,有三大法寶可以遵循,只要朝臣的行爲超越三種詔令的一種,便可彈劾。

其一,戒勵詔令。其二,指令詔令。其三,宣諭詔令。

皇帝對臺諫的監管主要通過三種考覈完成,直到現在趙禎依然保持着老爹宋真宗留下的這套系統。

其一,月課。真宗整頓臺諫的天禧詔書明令規定:臺諫每月須一員奏事。

其二,御寶印紙。大宋襲用唐代以特定用紙供臺諫官書寫彈章諫草的成法。這種特殊的紙張的多少是有數的,只能在臺諫與皇帝之間傳遞,少一張都是大罪,爲的就是確保皇帝對臺諫的掌控。

其三,臺諫章奏簿。御寶印紙能使君主掌握臺諫言事數量的多少,而臺諫章奏採用與否則是衡量其言事質量的重要參數。

至和二年,趙禎在禁中置臺諫章奏簿,同時命中書亦置臺諫言事簿,既作爲考績臺諫的方式,爲的是溝通臺諫與君主、宰執之間的言事渠道。

但臺諫的弊端極大,臺諫監控機制中君權的獨尊,與分權制衡的立法精神是根本衝突,本就是家天下的王朝,君權本就是至高無上,豈能讓臺諫獨立於外?

於是在實際運作中則難免造成獨尊的君權在最終監控方面的操縱失誤,而君權的失誤便爲相權染指並進而控制檯諫開啓了方便之門。

現在還沒有體現出來,但趙禎知道,相權對臺諫的尋隙伺機罷出補外、明爲遷宮陰奪言職、進擢朋附引誘後來等等手法,無一不是以君權對臺諫系統的監控失誤爲前提的。

至於權奸之相察京、韓侂冑以假借御筆移易臺諫作爲控制言官的虎皮。

秦檜以彈去執政補以言官作爲獨攬相權操縱檯諫的權術,秦檜、韓侂冑以每除言路必兼經筵作爲交好臺諫,窺伺君主的途徑。

還有那史彌遠、賈似道以“檢審副封付出言章”作爲專斷言路的手段,也無不以君權失控爲契機,從君主手中竊取了對臺諫系統的最後監控權,導致了臺諫系統的全面危機和分權制衡的最終傾覆。

趙禎可不會讓臺諫成爲奸臣手中的工具,更不會讓它反傷大宋,襯托出君王的愚蠢,但之前他一直沒有好的辦法。

大宋的臺諫系統就像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趙禎總覺得要割掉,但又心疼的一個東西,但今天,馮京的一番話使得他豁然開朗。

大宋的臺諫之所以會不受控制的出現弊端,被人利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它看似存在獨立性而事實上完全是依附皇權而出現的產物,只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了,纔會誕生出一種自己的品行,就像是獨立的人格……

而想要完成這一切,必須有一個前提,但這前提卻是卻是君王完全不能接受的東西——分割皇權!

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雙腳的抉擇第一千九百九十章劉渙的心路(下)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第九百五十九章歸於王化第六百九十三章遼朝撤軍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兩千三百六十八章吐蕃雜兵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耶律賈的夢想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戰成名的“宋帝國”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唯有利益永恆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一百八十六在商言商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兩千零四十章醉翁非醉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義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二百八十五章第兩千四百六十六章變爲族內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漢家至上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亂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三十二章採花郎劉從德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僞似真第八百一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兩千三百九十一章進攻與待援第兩千五百九十九章認同感,從軍隊開始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兩千四百零一章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一千零八十章大海的奇遇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華燈初上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五百六十二章回歸正朔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零七十一章帝王快婿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兩千四百五十一章讀史(下)第八百九十九章歷史沉鉤的抉擇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兩千兩百零九章奇蠢無比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九百五十一章駙馬府炸了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作爲棋子的約翰第兩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兩千零四十三章騎兵與騎兵的較量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門的衰落第二百一十五章設宴羣臣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五百三十章天有不測風雲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六百三十章趙允讓第六百七十七章夜行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躍然紙上的王安石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五十八章鬼畜的帝國系統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須和朕站在一起!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兩千四百零九章邏些城之圍(上)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彭七的激將法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關係第兩千兩百一十一章祁國公府的“替死鬼”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兩千一百六十一章契丹人的福利第六百九十六章商業的作用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