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

一場賜宴變成了辯論會,圍繞着尚武的問題不斷的討論,趙禎在上面看的精彩,誰能想到對於這個問題會惹得朝中文武百官各種各樣的辯論。

當然這一場辯論還有意外之喜,趙禎決定秋獮的這段時間裡,每晚賜宴,不光是培養朝臣們的尚武風氣,更是要把一些積壓的問題儘量解決。

既然是秋獮,白天的時間自然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各種各樣的狩獵活動,以及祭祀無時無刻的不在進行,而朝會自然是會被耽誤的。

於是晚上的時間就變成了類似於朝會的賜宴,雖然討論的不是朝政,但卻是許多棘手的問題,比如大宋衙門的合併與改革,這就是一個大類。

年輕的文官最爲支持合併,許多本就不合理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就不該存在,明知有些衙門根本就沒有作用,或是多餘,爲什麼不去砍掉?

典型的事情自然會被拉出來作爲“靶子”,而這次負責秋獮之事的便是鴻臚寺,禮部的官員早已對此不滿,奈何他們多是職銜而非差遣……

於是矛頭便在指向鴻臚寺與禮部的問題時,又指向了差遣官和寄祿官的問題上。

年輕的官員對大宋的官制有着很大的疑議,並且這些疑議在趙禎看來都屬於正確的,年輕人就是該有這樣勇於質疑的精神,同時也該有據理力爭的精神。

曾鞏便是繼蘇軾之後再次挑起事端的人,他的矛頭直指禮部和鴻臚寺。

禮部和鴻臚寺之間就有很多的內容是重疊的,同樣的問題有時劃歸鴻臚寺管轄,有時又劃歸禮部,這就造成許多麻煩與不必要的繁瑣。

禮部掌五禮及科舉,禮部下轄禮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各司侍郎均改爲郎。四司分掌禮樂、學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置尚書、侍郎各一人,四司設郎中、員外郎爲正、副長官。

但事實上大宋的五禮卻是由鴻臚寺掌管,在大宋鴻臚遠比禮部來的重要。

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鴻臚寺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

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兇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爲之貳,丞參領之。

曾鞏的觀點很簡單,並且有禮有節,趙禎自然支持,而反對之人也大多是老臣,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大宋當持“祖宗之法”,繼續保留疊牀架屋的制度。

這些人都是朝中的“老油條”,他們當然也知道這種制度的不好,但有一點卻是他們必須要堅持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就是利益受衆。

這些人不願把問題牽扯到寄祿官與差遣官的身上,一旦這個制度被打破,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官場之中的老人最怕什麼?

當然是改革,因爲一旦實行改革,他們原本所努力的,堅持的東西都將被打破,更有甚者認爲,他們自己就是從那個疊牀架屋的時代走過來的,憑什麼晚生後學不用接受這種“苦難”?

而且這種改變會打破從東京城開始一直延續到神都城中的利益鏈和利益集團,也許他們不是有意爲止,但時間長了,有些事情就成了“規矩”。

對於朝堂之中的改革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雖然身爲平章事的范仲淹對曾鞏大力支持,並且照拂有嘉,有歐陽修這樣的改革之士附和,但反對的聲音和力度都很大。

如包拯這般的老臣堅決反對,並且他們的觀點也難以讓人有話說,“疊牀架屋本就是大宋的祖宗之法,爲的是限制官員濫用手中的權利,並且起到相互牽制與制衡的作用,一旦撒手,用什麼去限制?”

趙禎心中真是有些無奈了,這說法真的讓人懷疑他們是站在文官一邊的,給你文官放權還不好?非要在疊牀架屋的制度下掙扎才舒服?

這波忠心表的讓趙禎“毛骨悚然”可見有時候爲了保有現在的權利,人會固步自封到什麼程度。甚至放棄了美好的未來,放棄了更爲高效的制度,放棄了進步…………

但很顯然,老臣的觀點非常有賣點,讓一些保守的人無話可說,相對於改革和高效,安穩卻是極爲重要的……

趙禎是皇帝,是大宋的官家,可惜有些時候他做事也要得到整個朝堂的支持,最少是兩府相公的支持,他完全能把包拯外放,把不支持的人都外放出去,可如此一來,便會有更多的官員抗議,更多的官員上疏,矛盾就會愈演愈烈。

“蛋糕”可不是誰都能動的,趙禎爲何能輕易的改樞密院爲參謀院?原因很簡單,大宋的軍權本就是握在帝王手中,只需一句話,武將的任免便能決定,並且得到文臣的大力支持。

可到了文官自己的身上,問題就嚴重了,文官是本就掌握實權的!自從大宋開國以來不斷的對文官的權利進行加強,也不斷的打造一個開明的朝堂,於是文官甚至可以做出拒接聖旨,從而逼迫皇帝的中旨也無人敢接。

大宋兩次轟轟烈烈的改革爲何失敗?

疊牀架屋雖然限制了文官的權利,雖然讓文官沒了作亂的可能,但並沒有限制文官的權利總量,該有的他們依舊保有,只不過分散了而已,當他們的集體利益受到威脅時,這股看不見的權利便會發揮作用……

趙禎清楚這一點,所謂的相權其實就是整個文官體系的權利,即便是范仲淹站在了自己這一邊也依然如此,他並不能直接代表所有的文官。

當然,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心思趙禎是知道的,他們支持改革就是在支持自己,大宋的官制改革後便會與一個相對完整的相權體系。

明知對自己有利,爲何要去避免?趙禎這是在拉着兩府一起進行改革…………雖然樞密院早已成爲趙禎的掌中之物。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四大宗教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四百七十九章液體黃金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的無奈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鬧大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九十六章被利用了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遼朝漢臣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九百五十七章被雁啄了眼睛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血汗工廠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項人的未來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兩千一百八十六章階級矛盾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爾柱的使者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九十六章被利用了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完美的伏擊第兩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開蒙奇書第兩千一百九十三章宗室的後院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一千零三十八章在沉默中爆發的敦良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一千九百零四章全線崩潰第十章我是賭神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兩千零九十七章國丈與包拯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權要限制,相權也要限制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三百九十七章烽煙再起第七百二十二章蒸汽之車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兩千五百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陷阱”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上元佳節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兩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櫃的背叛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六百第二十一章縱火焚宮殿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兩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銳的人第七十二章劉娥背後的女人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兩千零二十章妖孽來了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天水趙氏的家風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四百八十二章重開府兵制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一場“小鬧劇”第六百八十一章幸福來的太突然第一千八百六十六章曲女城的暗流第二百四十四章趙禎的腰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尋僧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論,強國論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時代改變真理不變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兩千一百七十章消失的倭人第四百四十三章軍演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四十四章東宮之中第兩千五百五十四章紮根西北的柳永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兩千三百九十八章還是有後手!第兩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慮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兩千五百七十四章三大文明的交匯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捷足先登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魚咬勾了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兩千二百九十章出宮的趙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