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虛虛實實

海陽城不出所料的破了,城門一旦失手,基本上回天乏術,這是攻城戰的不二經典,大宋的兵甲如超隨便涌入城中,開始的時候遼人還組織反抗,可城中本就狹小,步戰出衆的捧日軍以強大的陌刀手開路,無論人馬具碎與陌刀之下。

很快,這凌厲的攻勢便讓遼人膽寒,組織起來的人手也很快潰散,而這個時候他們已經無處可逃,大宋的軍隊早已把整個海陽城包圍了起來。

若是在宋軍攻城的同時他們便逃走還有一線希望,而現在卻是真的如籠中鳥,架上鷹,只能被大宋包圍起來,或是死戰,或是成爲大宋的俘虜。

說實在的,捧日軍的底子是上四軍中最好的,也曾經是最精銳的,主要以具裝騎兵組成,但隨着大宋養馬地盡失,馬匹數量的減少,這支原本以具裝騎兵爲主的部隊逐漸參雜步卒。

也是在趙禎軍改的時候才緩緩恢復往日的雄風,而現在更加擅長步騎配合,且都是具裝。

在大宋,無論是捧日、天武、龍衛和神衛軍都有一支最爲精銳的嫡系部隊,他們只接受皇帝和主將的管轄,名曰“控鶴”。

控鶴,控鶴,意爲騎鶴,古人謂仙人騎鶴上天,因此常用控鶴來形容皇帝的親信或親兵部隊。

往日上四軍出戰,趙禎是不會把控鶴軍的軍權下放給上四軍的,但這一次不同,大宋北伐並非是奪取整個遼朝,而是爲了打通遼東走廊,是時候該讓這些久居京中的精銳好好鍛鍊鍛鍊了,再好的軍隊若是不時常經歷戰爭也會如同舊不擦拭的神兵,突然使用必會鋒芒不及當年。

上四軍更是如此,他們是大宋的禁軍主力,也是堂堂的中央禁軍,以五百人一指揮,五指揮爲一軍,十軍爲一廂的正規編制,每廂應有二萬五千人。

捧曰、天武.龍衛和神衛上四軍既然各設左、右廂,則四軍應各有五萬人,共計二十萬人,但在真宗朝以及趙禎剛剛親政的時候,上四軍的人數遠遠沒有滿編滿員過。

但趙禎親政之後,不但裁撤了廂軍,更是讓上四軍滿編滿員的同時,篩選各軍精銳組建了控鶴,他們和親衛司,皇城司一起負責宿衛。

不同的是,控鶴依舊屬於上四軍的一部分,他們最大的作用便是作爲皇帝駐派在上四軍中的嫡系部隊。

他們的主要任務便是在城破之後,肅清城中的抵抗,這是一項極其艱難的任務,城破的同時也是遼人抵抗最爲強烈的時候。

海陽城還只是開始,遼人出其不意之下難免會兵力不足,在對遼東走廊的一再進攻下,大宋將士面對的壓力也會越大,怕是再也不會出現海陽城這般一鼓而下的狀況。

出於最簡單的思維方式,敵人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自己所要放止發生的,遼朝一定會對大宋的進攻方向上進行攔截,而大宋進攻遼陽府的事實也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上四軍共二十萬人,雖然是大軍齊頭並進,但卻是互相之間配合進攻,絕不會出現參雜在一起的亂象,而海陽城便是如此,捧日軍以最快的速度佔領海陽城,其中王鐵鞭功不可沒,要不是他擊潰出擊遼軍以及率領士兵追至城下,也不會如此迅速的攻破海陽城。

相比山海關,海陽城便算是遼朝在東的主要關隘,對應山海關,這裡的駐兵也約有兩萬餘人,若不是大宋的火藥和火炮,想要攻下這座城池,最少也要花費三五日的時間。

爲了給攻伐遼東的宋軍作掩護,趙禎和樞密院甚至下了調令給身爲北平府邊軍的武烈軍,讓劉振率軍壓向遼朝,再度兵進北安州!

北安州的地理位置十分奇特,它是中京大定府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整個灤河水系的重要樞紐,灤河源遠流長,沿途接納了衆多支流,其中水域寬廣的有九條之多,即小灤河、興洲河、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及青龍河。

這些河流便形成一道有一道的天然防線,這一點宋人知曉,遼人也知曉。

所以北安州駐紮着遼兵數量也是相當之多,遠超一旁的澤州,遼人把這裡當做了抵擋大宋的第一道防線,若北安州興化城不失,則中京道西南安矣!

中京道的主要防禦州府有四處,北安州以興化城爲據點控制周邊,澤州以神山城爲要害之所,潭洲以龍山城爲主依託地勢防守,最後便是錦州的永樂城。

而大宋打通遼東的前提不光是要拿下中京道的沿海之地,更是要攻陷錦州,否則無法東進與黑水軍夾擊遼陽府。

劉振率軍大舉壓境北安州,給遼人以巨大的壓力,畢竟十萬兵甲的突然出現在北安州城外,多少有些直趨中京大定府的意思。

大宋虛虛實實的打法,遼人早已是領教過的,誰知道宋軍東線的進攻是不是在爲這北安州邊上的十萬宋軍作掩護?對於遼人來說,中京大定府的安危遠比海陽城,遷州等地來的重要,或者說東線在他們眼中都算不得什麼。

劉振在北安州外打的“熱火朝天”其實只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遼人已經開始固守城池,每日劉振說要做的事情就是往北安州的興化城外扔幾顆火藥彈,燒一些樹木之類的。

再隔三差五的用軍中僅有的幾門火炮轟擊一下被遼人加固過的興化城,而城中守將死活不願出城一戰,就像當年大宋對遼朝的防守態度一樣。

劉振和武烈軍還打算從這些遼人的身上撈取一些軍功,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可能,興化城外的所有遼人,無論軍民全都進入了興化城固守不出,顯然是早就得到了消息,打算對宋軍堅壁清野。

不過有利便有弊,眼看已經開春了,可這些土地卻沒有人耕種,白白的任由荒草瘋長,着實有些可惜。

劉振知道自己的作用,作爲軍武院出來的將領他深刻理解官家的虛實戰術,同樣,他也羨慕同僚在東面的戰場上打的熱火朝天。

但劉振雖然羨慕,卻不會嫉妒,因爲相比王鐵鞭和劉平等人,自己在北安州外既安全又有軍功…………

第五十四章太子三衛的改造計劃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兩千零一十四章統帥的天賦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八百五十四章入歸華夏有何不妥?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血汗工廠第兩千零七十七章消失的巡城司第兩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聖人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兩千一百一十五章多智近妖的官家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兩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歲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麗人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國的重要性第三十三章最後一課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兩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煩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四百五十四章狄青的理論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張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十三章象棚女戲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兩千零五章角廝羅的解釋第二百六十三章大風起兮雲飛揚第兩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七百二十五章皇后的店鋪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二百五十七章大風起第兩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權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陽謀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八百零三章西夏崩潰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李將軍鼠三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北京路的視察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傳?第九百一十七章剋夫?旺夫!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七百九十五章李元昊的自信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九百二十章大駕滷薄中的夫妻情趣第六百第二十一章草原上的狩獵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於無聲處第十四章高陽正店的賭局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一千九百零七章蝴蝶的翅膀(上)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烏古乃的野心第兩千零八十四章罪人的底線第兩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權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兩千二百九十九章漢家變了第二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軍抵達第一千七百四十四章大宋的好幫手第兩千四百四十六章商業更盛於掠奪第一千九百三十八章成功的一半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五百九十章烏雲蔽日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戰車第兩千一百二十章帝王召見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兩千四百四十二章“老天爺”從不公平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六百二十五章困獸猶鬥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兩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腦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