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

宋遼之間不知道爲何突然變得如此白熱化,雙方之間的軍事對抗也開始愈發的頻繁了,趙禎雖然身在北京城中,但對於邊境上的消息卻是非常靈通,甚至領先與樞密院一步。

狄青和彭七兩人站在勤政殿中,兩人都知道官家宣召自己前來所爲何事,可他們一時間也摸不着頭腦,遼人最近異動頻繁,甚至到了接二連三挑戰大宋的程度,因爲都亭驛早已形同虛設,所以沒有任何遼朝官員前來解釋這一現象。

不過坐在上首的趙禎卻覺得彷彿有一雙大手在背後推動此事。

有腦子的人都明白,遼朝自耶律賈出使那次便已經表明了態度,他們只想休養生息並與大宋保持友好關係,並不願意宋遼之間爆發戰爭,顯然這是遼朝皇帝耶律洪基和太后的意思,也代表了整個遼朝的利益。

而大宋,一方面要經營遼東,另一方面也要積蓄國力,這段時間對遼東,寧夏,甚至是倭國的投入已經使得大宋財政頗爲捉襟見肘,只是還沒到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倒的地步,而此時和遼人作戰,顯然也是不理智的。

蔡伯俙從武烈軍發來的消息趙禎已經看到,一個小小的商賈居然能有這麼大的所爲趙禎絕不相信,但他背後到底是什麼人?居然能迫使宋遼之間摩擦頻頻?

此次山海關之事是否和這隻黑手有關,這些都是縈繞在趙禎心頭的疑問,直到現在他也不知到底是什麼人在背後操縱這一切!

作爲帝王,尤其是趙禎這般已經習慣了把所有權柄緊握在手中的帝王,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威脅存在,槍桿子裡出政權,誰在這時候動了大宋的皇權,誰就是他趙禎的敵人。

但眼下狄青卻有另一番建議,安靜的勤政殿中,狄青最先開口打破沉默:“陛下,臣以爲此次乃是我大宋兵出遼東的機會!”

彭七和趙禎轉頭望向他,狄青並不擔憂,而是繼續開口道:“陛下明鑑,此次乃遼人襲殺我大宋歸民在先,要麼坐視不理,要麼派兵對峙,前者讓天下人心寒,否則引起遼朝的警惕,皆是下下之策,但若是乘此機會,北上遼東,即便是隻奪取中京道部份之地,攻陷遼陽府,也可震懾遼朝,使我大宋民心大振!”

趙禎微微點頭,話是這麼說沒錯,可一旦出兵,是否會把宋遼之間的關係推入深谷?

趙禎猛然一驚,自己什麼時候如此擔心遼朝了?什麼時候開始畏首畏尾了?微微苦笑,應該是大宋愈發的富強繁榮之後,自己便愈發的謹慎了。

兵出遼東……確實是一個好計策,眼下北京城可不太平,城中的商業基本受到了來自民間商賈的衝擊,這份衝擊不單單打擊了將門和宗室的商業力量,也使得普通百姓和北京城的商業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這個時代還沒有什麼所謂的惡意競爭,只不過民間商賈把這一手段運用到了極致,整個北京城的經濟都受到了影響,可朝廷卻不能有什麼動作,人家是正大光明的降價,正大光明的做生意,難道要把這些惠民的商賈說成是破壞經濟的惡人?

所以朝中的士大夫沒有藉口,即便是三司使包拯,也只能在三司大發脾氣,夏竦這老狐狸看穿了一切卻不願招惹是非上身,他還要留得清名。

也許戰爭纔是調節這波經濟危機的最好辦法……趙禎微微點頭:“此事當與衆位相公廷議,大宋之國體,天下之輿論,皆是要害啊!”

彭七這回終於開口道:“臣以爲此事當從速,一來遼人之異動並非是遼朝之意,可能很快的偃旗息鼓,二來機不可失,我大宋可大舉仁義之道,討伐奸佞,若是遼人先一步降罪於邊軍主將,爲時晚矣!”

“彭樞密所言甚是!”

既然狄青和彭七這倆個樞密院的正副使都這麼說,趙禎也就放心了,他們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也表示大多數朝臣也是這麼想的,所謂的廷議也不過是走個過場,讓各方做好配合。

趙禎起身,望着勤政殿外華麗的日晷嘆了口氣:“都說新年新氣象,如今這元月便要揮兵北伐,今年怕是也要多主刀柄了。之前爲了遼東,三司到現在還在上疏國庫存銀日漸減少,遼東反哺又遲遲沒有歸期,即便是有了也要先付與百姓,這次怕是包希仁又要訴苦……”

狄青和彭七兩人告退,速度之快令剛剛進殿的三才咂舌…………

三才帶來了一個壞消息,當趙禎聽完之後甚至覺得這比對遼朝用兵還難受,頹然的坐在御座上望着藻井發呆,嘴中喃喃自語:“怎麼就死了……她……也算是多過活了幾年……”

三才在邊上看了微微嘆息,心中也是不忍但卻無法相勸,這是天家的私事,更是陛下的心結。

“傳令下去,此時秘不發喪,宮中素縞相待,若有外臣問之,便以朕之乳母病亡相告,若有宮人非議,一律仗斃!”

三才點了點頭緩緩退下,此刻還是讓官家一個人留在殿中好生靜靜,畢竟劉太后駕崩非同小可……

劉娥死了的消息在宮中只有皇后王語嫣和皇貴妃楊采薇知道,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她們二人也是十分震驚,小心的詢問趙禎該怎麼做,畢竟在明面上劉娥早已是死了多年,東京城南門大街上的貞節牌坊還移到了北京城……

趙禎望着神態各異的兩人,長吸一口氣道:“劉太后乃朕之嫡母,雖非朕之生母卻也應當享受太后之儀,朕的生母故去,朕以太后之制下葬,如今嫡母故去,若是不能以太后之制下葬陵寢,父皇的在天之靈也不會安息……”

“陛下,先帝可不知太后這麼多年與那位相好…………”

王語嫣的話讓趙禎無言以對,劉娥與劉美,或者說是龔美之間的事情確實是一段隱秘,可趙禎相信先帝是知曉的,只不過自己讓他們兩人再度生活,雖然說是爲了自己早日繼承權利,但多少也有點縱容的意爲,怎麼說都是愧對父皇了。

趙禎想了想道:“劉太后就是朕的嫡母,就是先帝的皇后,就應當享受太后之制,雖然秘不發喪,但所有的一切必須遵太后之制,任何人不得妄議,此事不可再議了!”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賈之分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風暴過後第兩千四百一十七章節宋帝與贊普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問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個更便宜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兩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於利第兩千三百零四章眼下和將來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項人?契丹人?華夏人!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九百零二章瘋狂的“盛宴”第兩千一百七十九章皇帝的宗親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兩千零八十六章最恐怖的猜測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國事家事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九百一十八章党項人的未來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神舟再現第四百零五章遼朝趙安仁第兩千一百六十二章融入大宋的開始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四百一十三章遼皇春獵第兩千五百四十七章亞父第兩千二百五十二章冰山一角第兩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別人的分裂勝過統一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兩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則的救贖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兩千五百七十章大宋的站位第兩千五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要害”第九百三十四章後宮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宋遼掙西域第六十五章以退爲進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惡魔出現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換一條路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一百二十章溜門撬鎖第一千零四十三章我無罪……我蠻夷也!第一千二百零九章噩耗驟至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八百八十七章趙禎的密謀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平安京之戰(上)第一千四百零四章兵出哈密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平安京之戰(上)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駕親征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兩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兩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談判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親臨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兩千一百八十七章趙禎的“胡蘿蔔”第一百九十二章微服私訪計不成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一千零七十六章女真人的心思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兩千四百一十六章無恥小人第兩千四百六十二章擁抱未來第一百零五章吃肉的牡丹花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九百零五章千牛衛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儒家思想的內外第兩千五百七十一章雄關如鐵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一千九百章利益之前無盟友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兩千五百六十六章抵達阿母城第兩千四百章戰場上的“藝術”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均貧富,分草場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