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王朝的輪迴

朝堂的官員對於張從質的突然出現抱有很大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不在於他的蔭恩,而是在於他的差遣。

一個初入朝堂,得了個正六品下的承議郎居然被官家充入秘閣!

秘閣是什麼地方?雖然只是崇文院的後閣,但即便是兩府相公都不常去,其他官員更是非召不往,那是官家和重臣討論機要之所在。

即便是你張從質以蔭恩入仕,即便是你父親張詠名勝一時,也不該如此倨傲,當推辭不受纔是!

官場有官場的規矩和原則,但這些東西在張從質的眼中一文不值,在他看來自己是爲了與官家討論更爲高深的問題而來的,否則即便是入仕都不可能。

非常人便要以非常理而待之,趙禎不是個迂腐的君王,相反,不拘一格纔是他的風格。

這趙禎便對秘閣的成員進行了調整,張從質只是其一,還有剛剛被點爲狀元的蘇軾,以及負責經筵日講的楊休,這三人成爲他的智庫。

楊休擅長儒家經典,經史子集無一不通,算得上是個老學究,而蘇軾雖是初出茅廬,卻纔思敏捷,雖然詩才出衆,但卻不能掩飾他的智慧。

這雖然是個奇葩的組合,但趙禎相信,他們一定能給自己得出答案。

這個問題非常的深奧,以至於後世都在討論卻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趙禎比誰都清楚王朝,不,準確的應該說是時代的輪迴是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他穿越之前的時代其實也正在經歷和現在一樣的狀況,穩定的環境能持續多久,一個國家的昌盛能持續多久,如何延續和打破這個輪迴?

趙禎希望從張從質,蘇軾,楊休的智慧中得到答案。

趙禎知曉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甚至包括大宋和明清兩朝,這一點他只能埋藏在心中卻不能說出來,但同樣讓他疑惑不解。

漢家王朝是最善於總結經驗的,前朝栽在什麼地方,後面的朝代已經會引以爲戒,一定會撥亂反正,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的去避免。

甚至在後世不惜推翻了華夏數千年沿用的制度,走上了全新的一條道路,但誰又能說這條路走得通呢?難道是因爲世人都在走這條路,這條路便是對的嗎?

整個大朝會上趙禎都在思索這個問題,許多朝臣都能看得出官家的心不在焉,但他們很好的恪守了臣子本分,沒人會去詢問。

朝臣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官家爲何要往秘閣中塞人,往日裡的秘閣不過是校書郎,字正之類的小官,即便是兩府官員和官家於此商議他們也沒有機會接觸。

但現在不同了,官家明確的下旨,把秘閣升爲商討機要之地,那就意味着秘閣將會成爲大宋的另一個決策之所,如此一來與兩府何異?!

當然,許多人理解錯了,趙禎並不想去解釋,所謂的秘閣只是給自己出謀劃策用的,相當於大宋的智囊,而兩府依舊是大宋的中樞,兩者之間有着本質的區別。

趙禎不會利用秘閣給自己處理朝政,同樣也不會用兩府解決理論上的問題。

崇文院只是大宋皇宮中的藏書之地,但現在卻有親衛守護與此,一來這些藏書之中有着十分珍貴的孤本,二來,老趙家的帝王奏疏幾乎都收藏在這裡。

除此之外崇文苑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這裡依舊是大宋的藏書之所,一應官吏往來其中,並沒有多少神秘。

院內東廊爲昭文書庫;南廊爲集賢書庫;西廊爲史館書庫此外又分經、史、子、集四庫。共藏正副本圖書八萬多卷。又抽取珍善藏本別建秘閣,只不過現在的秘閣之中存放着歷朝歷代的史料以及奏疏。

趙禎一路走來只覺崇文院中書香之氣甚濃,往來官吏手捧典籍奔走與其中,這些書籍都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

三才先一步上前,推開秘閣的殿門,張從質和蘇軾,楊休三人已經被“書山字海”所淹沒,不時的翻閱典籍史料進行謄寫。

發現趙禎來後便起身施禮:“臣等恭迎聖上!”

趙禎在宮中很少在意這些理解,揮了揮手道:“爾等繼續,不必因朕而來分神,此次爾等也該知曉朕的不解之處。”

當然知曉,張從質等人接到的旨意便是查閱歷朝歷代國滅之緣由,並加以總結,對於張從質來說這沒有什麼,但對於蘇軾和楊休來說卻大爲惶恐。

他們不明白官家爲何要這麼做,前朝覆滅原因多種多樣,而大宋已經擯棄了唐朝留下禍端,收兵權,重文臣,輕武官,這樣不就能避免安史之亂了嗎?

但越是如此自信,得到的結果卻越是令人震驚,蘇軾和楊休兩人一老一小都是出自所謂的正統的循規蹈矩之家,歷朝歷代朝的歷史頗有了解。

夏商周自不用說,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歷史也多有涉及,但現在卻讓他們總結社稷傾覆,家國泯滅的原因一時間讓他們產生了恐懼。

因爲他們同趙禎一樣看到了一種循環,或是說輪迴。

他們兩人都不是傻子,一眼便能看出歷朝歷代的終與何處,但他們不敢言語,即便是早有所準備的張從質都覺得不可思議,甚至產生了一種悲觀。

趙禎望向他們略帶悲哀與惶恐的表情道:“有位智者曾經告訴朕,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人幾乎是同時擡頭望向趙禎,依照官家的意思是大宋也不能逃脫分合之論?!

“莫要驚訝,這本就是史書所載,你們自己也明白朕說的沒錯,自秦以降,可有一個大一統之王朝享國超過三百年的?即便強盛如盛唐也不過二百八十九年而已!之後便是另一個朝代的輪迴,如同它接替大隋一般。”

趙禎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打了個哆嗦,很顯然現在的大宋雖然繁盛,卻不能與盛唐相比,在宋人心中盛唐永遠是一個強盛的王朝,爲此大宋保留了大多數唐代的制度。

既然連強盛如斯的唐朝都不能打破三百年的定論,那大宋呢?!

三才已經嚇的跪倒在地,不斷的磕頭搗蒜:“陛下!…………不祥之言不可出自聖君之口啊!陛下!”

第一百六十一章東京城的早晨第兩千一百五十章執拗的王安石第七百八十一章沒佔到便宜就是吃虧第兩千三百一十九章帝王之怒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約翰第八百三十章禍根第一百零五章吃肉的牡丹花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兩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臉面第兩千四百七十四章皇權高於一切!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願的妥協第八百零二章最後一根稻草第兩千五百九十九章認同感,從軍隊開始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兩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兩千六百二十章萬民宮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兩千四百五十七章舊漕新運第六百六十二章最後的底牌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三十一章迷失在神都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鵬珈羅之變第八百五十一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對契丹要下狠手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二百二十一章貶爲庶民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零一十五章烽火連天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資本的力量(中)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零八十七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來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兩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兩千五百四十一章大宋的版圖(下)第兩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將第兩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勢力第六百第五十五章進退之道第兩千五百五十章非同一般的張王氏第兩千三百六十九章惡火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製造彩虹的帝王第五百一十章孫宅的夜,靜悄悄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較量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均貧富,分草場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九十四章宋小乙的身世第一百八十七章趙元佐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憤怒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出兵斬使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與塞爾柱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門的美人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璽九百六十三章殿試與祭天第六百零二章劍走偏鋒的援軍第兩千二百三十三章五權,五枚第三百零七章保家衛國者,方是大宋好男兒!第兩千零九十二章千刀萬剮難贖其罪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將,西征第一千零四章皇宮內外的努力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瘋狂生長的陰謀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九百七十一章求助於宋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八百二十五章大宋將門無孬種第六百四十八章民憤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八百三十九章戰爭債券第一千八百七十九章大國外交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一千八百六十九章伏擊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論證火器的重要性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大宋的商會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兩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九百六十四章陰差陽錯第七百零一章党項人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