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遼軍突襲金肅,在敵我雙方兵力相差極爲懸殊,戰鬥毫無懸念的情況下,金肅兩位都頭商議決定,未免士卒無謂犧牲,開城投降。遼軍兵不血刃佔領金肅軍,倒也果真信守承諾,將兩百鄜延士卒解除武裝之後,去留聽其自便。

不戰而降,還被繳械放回,按軍法論,軍官必當處以極刑。王成二都頭自然是知道軍法的,所以在被遼軍放還以後,便帶着弟兄返回麟府,他二人自己綁縛了,投麟府安撫司衙門請罪。

徐勇見事態嚴重,倒顧不得處置他兩個,讓人押解往延安,聽父帥徐洪發落。自己則集結兵馬,嚴防邊境,只等父親命令下來,便要奪回城池,報這一箭之仇。

延安,經略安撫司的帥堂上,徐洪紫袍金帶高坐於上,下面兩排武官分坐,牙兵全副武裝列滿臺階。成王二都頭五花大綁跪在臺階之下,不敢擡頭。直到大帥一聲令,二人被提入堂內。

衆武官互相交換着眼色,心知這兩個必死無疑。但都是多年從徵的才弟兄,成王二人絕非貪生怕死之徒,實在是迫於無奈。遼軍一直與西軍井水不犯河水,誰也不會預告知道他們會突然襲擊金肅。兵力相差太過懸殊,根本無法堅守,在此情形之下,爲保全士卒性命,這兩個置性命於不顧,從人情上來說,還是讓人痛惜的。

徐洪面無表情,輕捋赤髯道:“當初叫你二人領兵在金肅作甚?”

王都頭雙手反綁在後面,使勁低了一下頭:“回大帥,卑職等奉命駐守金肅,以待交割。”

“既是等交割,如今城在何處?若女真人要,我拿什麼還給人家?”徐洪又問道。

王都頭無言以對,自知軍法不容情,如今唯死而已。倒是成都頭年紀輕些,脾氣也倔,還大聲回答道:“卑職不戰而降,丟失城池,論罪當誅!自縛前來大帥跟前,便是請罪!求死!”

徐洪一拳砸在帥案上,驚得滿堂部將同時起身!只聽大帥怒喝:“且不說軍法!我鄜延軍多少年來東征西討,但有往前從無退卻!如今,讓你兩個腌臢廝壞了名聲!不戰而降,還被繳械放還!傳將出去,西軍同袍如何看待我們鄜延軍!我若是你,有何面目回來?”

見大帥發怒,堂上衆將也不敢去求情!兩都頭雖不懼死,然在盛怒的大帥面前也駭得差點沒把頭低到地上!

過了片刻,纔有一鈐轄官大着膽子道:“大帥,這兩個罪大,自是該死。然念在他們爲保全士卒的份上,不若讓他們自裁。”言下之意,便是留個全屍,好投胎輪迴。

徐衛重重哼了一聲,道:“鄜延軍個個都是鐵打的好漢!這兩個不戰而降,殺他們,髒我法刀!帶下去,自行了斷!”話雖說得狠,其實也是看在他們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留他們一個全屍。

王成二都頭雖然不是出於貪生怕死而投降,但不管怎麼說,不戰而降已是死罪,居然還被繳械放還,辱及軍威。若是不加以制裁,這兵徐洪也不用帶了。

二人被帶走後,徐洪嘆了口氣。衆將只當他也是爲王成二人惋惜,便都把氣撒在了契丹人身上,紛紛斥責遼軍膽大包天,竟把心思動到了西軍身上,這不是太歲頭上動土麼?沒說的,必報此仇!

話又說回來,這沒來由的,遼軍怎麼突然朝西軍下手?須知邊境武裝衝突,事情可大可小,但契丹人明火執仗,攻佔宋軍駐守之城池,這已經是再明白不過的戰爭行爲,不是“衝突”“摩擦”就能說過去的!挑明瞭講,這形同宣戰!

想宋遼兩軍,昔年還曾經並肩作戰,一同伐夏,不說一個鍋裡吃飯,至少在一條道上行軍。況且,兩軍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他們到底是爲哪般?

徐洪聽得部將們議論,開口道:“我們跟女真人議和,摒棄宋遼同盟,已然是開罪了契丹人。當初遼軍要取河套之內,徐宣撫強要了金肅。遼人忌憚西軍,因此只能答應。誰曾想,朝廷又命我們交還金人,契丹人得知此訊,怎能不怒?”

“是啊,契丹人只怕是認爲從此宋金便合作一處,專門針對他們。恰巧,劉宣判又下令關閉邊境上所有榷場,這更加激怒了遼軍。奪取金肅,不過是向我們示威而已。倘若事態繼續惡化,只怕……”

只怕什麼,堂上武官們都明白。

“這簡直是胡來!徐宣撫若在,便給遼人十個膽,也絕計不敢向西軍開刀!若不是我們,契丹人連塊落腳的地都沒有,還在西域遙遠故土呢!談何東征復國?這倒好,一轉身,拿刀捅我們!”

“怪只怪環慶那位!他最是清楚榷場於遼人的重要,居然全部關閉,換成是我,也要認爲大宋有敵意!真不知他怎麼想的!”

徐洪此時插話道:“你們有所不知,前些時候,夏境總管蕭朵魯不委託人前往興元見劉宣判,聲明凡徐宣撫在時借予遼軍的土地城池,人家一概不認,俱爲大遼領土。當時就爭執起來,言語衝突之下,劉宣判將使者亂棒打出,押解出境。估計,蕭朵魯不便是藉着此事下手。”

“有這事?我說嘛!關閉榷場以來,我們這方邊境一直太平,沒有出事。怎麼遼軍就突然下黑手,卻是劉經略作怪!”有武官大聲說道。

“他到底想幹什麼?契丹人原本與我們井水不犯河水,這一鬧,已然是撕破臉皮!從今往後,我們不止得面對女真,還得防備契丹!這簡直是亂搞一通!他是非要把宣撫相公苦心經營,西軍弟兄流血爭來的大好局面攪得稀爛?”

“你就不知道了吧?人家是什麼背景?徐宣撫的大位都讓他搶了去,還有什麼不敢幹的?”

“不至於吧?宣撫相公不是主動辭職,要退居養傷麼?”

“你什麼腦子?這幾十年,宣撫相公率領我們南征北戰,打下赫赫軍威!他老人家正當壯年,養什麼傷?若不是被逼無奈,怎麼會撇下西軍弟兄,讓那些人在陝西亂搞?說到底,這還是朝廷……”

話沒說完,徐洪拍案道:“這是帥府節堂,你等想作甚?”

起先那鈐轄官道:“大帥,這麼些年,我們追隨大帥和宣撫相公征戰四方,方有如今之局面。現在,那麼一根攪屎棍子坐了宣撫大位,也難怪弟兄們不服。其實鄜延環慶捱得這麼近,他有幾斤幾兩,我們還不清楚麼?”

“服不服你們說了算?我遇事不還得恭恭敬敬請示人家麼?你們操什麼心?休提徐宣撫,他已辭去一切實職,舉家遷出陝西了。”徐洪悶聲道。

這話把一衆鄜延將領們震驚了,什麼?不但去了職,還舉家遷出陝西?這是什麼他媽什麼道理?陝西是怎麼保全的?那是徐宣撫率領我們浴血奮戰,九死一生,折了多少弟兄,費了多少錢糧才拼下來的!這陝西哪一路沒有徐宣撫的腳印子?他去了職不說,還陝西都不準呆?就是這麼對待功臣的?徐宣撫威名暴於南北,天下誰不欽佩?連他都如此下場,我們只怕也不必說了吧?

頓時,節堂上議論紛紛,將領們都有怨言。徐衛彈壓下去,嘆道:“這些事不該我們議論,以後再以休提。如今遼軍已然跟我們撕破了臉皮,金肅被佔,是我們鄜延帥司的責任。你們倒是說說,怎麼辦?”

“經略相公,這還用說?金肅緊挨着豐州,契丹人這是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動粗,這口氣如何咽得下?非要集結兵馬,奪回金肅,連帶着河清東勝一併給他奪了!方解心頭之恨!他方知西軍不是隻吃白麪饃的!”

“對!遼軍新得兩城,經營當不完善。大帥發兵前往,架了巨砲轟他個稀巴爛!也好叫那姓蕭的小兒知道,今時不同往日了!”

所有將領都羣情激動,誓言報復。儘管這次遼軍佔領金肅,不曾殺西軍一人,但繳械放還在鄜延軍看來,確是奇恥大辱!他們是橫慣了的,女真人都不懼,燕雲都敢闖,讓遼軍這麼一下子弄得下不來臺,怎能不激憤?

徐洪也是此意,當即便將軍情記錄,並聲明請戰,發往興元府去了。

這時,劉光世在幹什麼?他已經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可以裁撤環慶帥司,防區劃給鄜延和涇原兩司,所轄部隊由宣撫司節制,擬編入兩興安撫司序列。拿到了批文,劉光世便積極運作,打算近日就正式宣佈,怎料……

徐衛原來那間籤房裡,劉光世坐在案桌後,一雙眼睛就盯着桌面上鄜延帥司的軍報,臉色很不好看。在裁撤環慶經略安持司這節骨眼上出這種事,實在讓人無奈。不過這還是輕的,在場的人都知道,遼軍之所以猝然發難,撕皮臉皮,固然一段時間以來積累的原因,但直接導致此次事件的,說不得,便是日前驅逐使者引起的。

作爲代理川陝長官,劉光世必須要負這個責,這是沒法推託的。

對面馬擴、張慶、劉子羽、吳拱等人都安坐,並沒有交集,人人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彷彿置事身外一般。整個籤房裡落針可聞。

劉光世看了幾個幕僚一眼,身子動了動,喉嚨裡乾咳兩聲,沉吟道:“這個……”

幕僚們都擡起頭來,想聽聽長官有什麼見解。劉光世迎着衆人的目光,頗有些犯難。說起來也真晦氣,這才走馬上任就碰上這檔子事,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一把都沒點燃,倒來場傾盆大雨。

“金肅,雖說女真人已經送給我朝,但遼人猝然襲之,也有些說不過去。鄜延帥司請戰,公等有何見解?”良久,他開口問道。

馬擴坐直身子望了望,見同僚都不發言,遂道:“金肅,當初守軍向我們投降,便是我們的土地。聖上和朝廷雖然命我司交還,但未交割之前,亦是我們的責任。更不用說,現在還得知,女真人已經拱手相送。遼軍襲擊金肅,便是犯我疆土,形同宣戰。卑職個人認爲,至少,也是命令鄜延軍奪回金肅,否則,朝廷的威儀,西軍的軍威,又在何處?”

劉光世聽到這話,真比被人抽了一鞭子還難受。面上露出作難的神情,又看向其他人:“張參議,劉總領,你們是什麼意見?”

張慶因與徐衛關係最爲親近,所以遇事一般不表明態度,此時見劉宣判詢問,便道:“子充兄言論,卑職覺得有道理。”

劉子羽知道下一個要問他,主動道:“且不論國威軍威,單就川陝而言,若不還以顏色,只怕將來是非不斷。”

劉光世神情越發陰沉,又看向主管機宜吳拱,本也想問問他。但還是看了一眼之後,就此作罷,畢竟,此人在宣撫司的資歷最淺。

幕僚都喊打,讓劉光世左右爲難。若說打,倒也是自己在軍中樹立威信的一個機會,但那得打贏才行,萬一打輸了,自己豈不是裡外不是人?若說不打,下到鄜延將士,上到本司幕僚,都齊聲請戰,若強壓下去,只怕引起這些人的不滿,自己這個位置就算坐着,也不安穩。

思前想後,劉光世還是覺得,這個燙手山芋還是別接的好,推給朝廷吧。到時無論何種結果,都有朝廷在背後撐着。打定這個主意,他開口表態道:“本司眼下已無處置大權,此等大事,還是聽行朝定奪。我即刻就上奏,對於鄜延將士,我的意見是,好生安撫,切不可在朝廷指示到達之前,作出過激的行爲。公等以爲呢?”

他這話說得體面,讓人無法反駁,幾位幕僚面面相覷,都不言語了。劉光世見狀,便讓他們散了去。到了中午休息時,劉光世邀約他們一齊用餐,張慶和吳拱推說有事,婉拒了,只讓馬擴和劉子羽前往。

“你筆軒子轉得圓,將此間事詳細寫下,派人送到四川去。不要派旁人,只讓李貫的兒子親自跑一趟纔好。”

四川,梓州,射洪縣。

在縣城的北面,涪江之濱,有一亭亭如華蓋的靈山。名金華山,此山之所稱“靈”,有兩個原因。其一,山上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道觀,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由梁武帝下詔敕建,名“金華觀”,此山因這觀而得名。後來又於唐代重建,改名“九華觀”。本朝英宗治平二年,下詔改名爲“玉京觀”。觀內依次有靈祖殿、藥王殿、東嶽殿、祖師殿、三清殿等。奉祀真武大帝爲正神。

但是,射洪本地百姓,卻極其信奉“靈祖殿”內供奉的一位神仙。本地人尊稱爲“靈官菩薩”,其實就是道教中的護法鎮山神將,王靈官,與佛教中的韋馱相似。但是本地人更願意相信,這位王靈官是射洪土生地長的神仙,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真武大帝和其他神仙是要虔誠禮拜的,但真遇上事,還得求這位王靈官。因此,玉京觀多年來一直是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除了玉京觀和神仙們,此山還有一個靈處。那便是位於後山頂上的一處頗顯簡陋的小院。劉禹易寫《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有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廝是陋室,唯吾德溫”。

這話用在金華山再貼切不過。山不高,因有王靈官,便遠近知名。山腳下涪江亦不深,卻傳說每年二月二,都可看到龍擡頭。這後山頂上的小院雖然簡陋,卻因爲它的主人而變得非凡。

你道這簡陋小院的主人是誰?說起來有些久遠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兩句詩是這麼說的,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他的意思是,唐朝文風盛行,是因爲“子昂”的開創。

這個子昂,不是徐衛徐子昂,而是陳子昂。陳子昂,字伯玉,他便是射洪人,算是本地豪門。年少時,任俠使氣,說得通俗點呢,就是混過。直到十七八歲,纔開始發奮讀書。他在這金華後山頂上,修了一座小院,終日在這裡苦讀詩書,終於學有所成,在二十一歲時入京赴考,高中進士,後來更成爲一代大家。便是千百年後,不少人都還能隨口吟出他的千古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去世後,他這個讀書的小院便成了本地名勝,百姓呼爲“讀書檯”,斷不敢有所損毀,一直保護起來。詩聖杜甫當年客居成都時,還專程趕來瞻仰陳子昂遺蹟。所以讀書檯前有一副對聯,“亭臺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工部,便是指的工部員外郎杜甫。

這讀書檯非止爲名勝,更成爲本地讀書人的聖地。但凡念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的,莫不前來瞻仰。

所以,前有玉京觀,後有讀書檯,金華山便因這兩件而知名。而現在,又一位“子昂”悄然來到山下。

第70章 陰招第130章 虎捷鄉軍第609章 縱橫捭闔第153章 虛虛實實第763章 決戰前夕第573章 革新戰法第671章 契丹使者第532章 最年輕的節度使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63章 來了第27章 黃知縣有請第313章 犧牲小姚第206章 司儀行政第504章 軍事會議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109章 威望第497章 陰雲密佈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八百六十六章第59章 裝備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318章 大鬧節堂第403章 爲何冒險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816章 真會來事第557章 雄心勃勃第758章 目標!大名府!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105章 內憂第633章 說話要硬氣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544章 輕取洛陽第233章 閤家歡樂第295章 馬擴獻鄜延第523章 戰機閃現第704章 絕望的金軍第608章 四個女人第777章 馬泰之子第112章 帶御器械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804章 造反第740章 三年後第八百五十四章第611章 擁兵自重第62章 熟人特別多第199章 大功告成第488章 復出?第391章 火燒麥田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375章 急追馬擴第434章 回家第713章 遍植黨羽第778章 無限榮耀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531章 滿朝歡騰第八百三十九章第762章 淮西軍第325章 一頭驢第802章 我的地盤我作主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207章 初到長安第29章 執照到手 正式營業第156章 萬衆期待第344章 力拔千鈞第323章 血債第八百三十三章第51章 風將第430章 混亂的延安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301章 接手三州第546章 出奇制勝第85章 箭雨第181章 耗子鑽風箱第509章 殺入敵境第730章 謎一樣的男人第780章 拿什麼封賞你?我的大帥們第284章 種家軍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736章 怎麼回事第四百一十七章你奸我不第四百一十四章第302章 粘罕第561章 東進壺口第230章 煙消雲散第549章 騎兵奔襲第391章 火燒麥田第334章 騎兵對衝第603章 視察藏區第262章 堅決抗戰第805章 不由分說第714章 對宋求和第647章 瓜分西夏第286章 千鈞一髮第705章 割據川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