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激烈交鋒

秦檜真是個喜出望外,如獲大赦,一時激動得找不着北,真誠道:“此事無論成與不成,大王待下官這番心意,下官自當銘記五內!”

折麟王笑笑,只是不語。

“不過,恕下官多嘴。此事恐怕要搶在徐相前面纔好,不然的話……”秦檜清醒得很。

折彥質站起身來,抖抖官袍,隨口道:“你放心就是,我自然曉得。明日朝會,我親自出面奏請,不讓徐良搶了先就是。”

秦檜再三致謝,又陪着折彥質出了中書,一路伴着出宮門,又一直等到他上轎,目送一段,方纔自己鑽進轎子裡,滿心歡喜地打道回府了。自然又要拿帖子請鄭學士過府相商不提。

次日清晨,朝官會聚宣德門,等着上朝。折彥質和徐良兩個,好似衆星捧月一般,身旁都簇擁着一羣官員,討論着時事。秦檜到的時候,遠遠搜索折彥質的身影,當看到對方時,麟王也正朝他看來,兩人四目相交,心照不宣。

鄭仲熊擠了過來,環顧左右,低聲道:“今日估計要提,官家必一口回絕了他。”

“嗯。”秦檜淺淺地應一聲,並沒有多餘的話。昨夜鄭仲熊到他府上,他卻並沒有提到折彥質要保他一事,因此,這會兒鄭學士還矇在鼓裡。鄭仲熊還想說什麼,卻見秦檜突然邁腿朝徐良那一團走去。

wωw.Tтkā n.¢o

“秦參政。”見他過來,一衆同僚紛紛打着招呼。

秦檜笑眯眯地回着禮,向徐良作個揖,問道:“相公討論什麼呢?”

“哦,也沒別的,就是河東宣撫司的事。”徐良隨口回答道。

秦檜聽了,點頭道:“嗯,這事確實不能再拖了。只是,這宣撫司既立,便需一員宣撫使前去坐鎮,不知相公有合適人選麼?”

徐良心中暗笑,嘴上卻道:“這事還得稍後朝會上大家商量,你有建議?”

秦檜連連擺手:“這事下官倒沒去想過,只要相公不差下官去就行了。”這話一出口,旁邊同僚們都笑了起來,因爲誰也沒有當真,只以爲他和徐六說笑呢。

徐六本來也笑了幾聲,但見秦檜的行容舉止,心中生疑,便笑不出來。心頭想着,他這是什麼意思?莫非看出苗頭了?知道我想幹什麼?若真如此,他如此鎮定從容,難道是有了法子?一念至此,便想着,稍後朝會上,我必得搶先提了出來,先聲奪人!

衆官正說話時,御史出來整班,文武百官停止喧譁分成兩列,投資政殿去。進了大殿,兩班站定,內侍省都知沈擇出來一聲吆喝,聖上駕到。等皇帝坐定,臣工們大禮參拜,山呼萬歲。

趙謹倒沒什麼異樣,吩咐道:“諸卿有事,奏來。”

徐六正要搶個先,心中一跳!不對,他若猜到,必然已有對策,我此時再去提出,不過是徒廢口舌,反招人笑話!就這麼猶豫一下,卻還是站了出去!誰知,在他身前的麟王折彥質竟也是同時出班!兩人異口同聲道:“聖上,臣有本要奏。”真是語速一致,絲毫不差,聽起來,倒像唱戲一般。

朝臣們倒沒見過這陣仗,一時都有些樂了。連皇帝也笑道:“朕終歸在這裡坐着,又不會跑,兩位賢卿急個甚?到底是折卿站在前頭,你便先講吧。”徐六一聽,只得退回去。

“如今,天下王師已經整編完畢,神武五軍各有番號。往年,因戰事需要,諸軍又分駐各地,倘有個輕重緩急,來不及報備,便聽諸司各自行事。 如今時過境遷,朝廷當明示天下,諸軍皆御前部隊,天子之師。爲此,臣建議,重設御營司,以統率諸軍。”折彥質道。

徐六聽到這裡,還不以爲異,因爲這事折彥質早提過了,順理成章而已。

趙謹也沒主意,便問下來:“諸卿以爲如何?徐卿?”

徐六聽得召喚,便出班道:“陛下,臣以爲此事可行。”御營司說是統率全**隊,其實哪有那麼容易,不過是個空殼子罷了,要重設,由得他去。

首相次相都表了態,旁人也沒有異議,都是一片附議之聲,趙謹見狀遂道:“既然朝中有此共識,那就着手辦理吧。不過,朕倒是不知御營司建制。”

折彥質立即接口道:“御營司,設御營使一員,御營副使一員,以宰執大臣和諸衛大將軍以上充任;參贊軍事一員、提舉事務一員,以四品上文臣充任;下設兩部,都統制司和機速司,分掌統兵司令,以及警情應對,機密事宜,軍費開支諸事。”

趙謹聽了,直覺天書一般,也沒閒工夫去詳細瞭解,只道:“既如此,御營司重設後,誰人到本司勾當公事?”

折彥質早有準備,只等他話音一落,便道:“御營使,掌兵務,直接對聖上負責,此人必定是朝中宰執大臣,有完整履歷,且熟悉兵務。因干係重大,又必須是忠直敢當之人。”他這話,一般人或者聽不出妙處了,但實則都是爲某人量身定作的。

首先,宰執大臣,就把人選圈定在一個小範圍內,完整履歷,又縮小了範圍,熟悉兵務,更進一步作了限制。至於“忠直敢當”四字,若要論起來,誰有言官“忠直敢當”,他們可以風聞言事,有誰比他們更“敢當”?

秦檜是參知政事,自在宰執之列;至於履歷,他作過地方官、作過學官,還作過西京留守,乃至宰執,這履歷還不夠漂亮?熟悉兵務,按宋制,一般作諸京留守的,都要兼管軍事,只不過秦檜當初作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時,駐軍是西軍部隊,直接由徐衛指揮,沒他什麼事,但他畢竟幹過留守,因此勉強算是有過管兵經歷吧;最後,不要忘了,秦檜當初是御史中丞,臺諫的長官,言官的頭頭!

所以,折彥質要舉薦的人,幾乎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趙謹卻不知道這裡頭的道道,還疑惑道:“似此這般,誰人可當重任?”

徐六聽着苗頭不對,硬擠出去,搶了話頭:“聖上,如麟王所言,這一時半會兒只怕也沒個合適的人選。況且此事也不如河東宣撫來得緊急,眼下,太原王已大致重建了河東機構,各知縣、知州、知府及屬員俱已齊備,然宣撫司、提刑司、帥司、轉運司都還空缺。宣撫司一日不立,宣撫使一日不任,這些問題都無法解決。臣認爲,還是先議河東宣撫使人選爲宜。”

趙謹是個沒主意的,聽徐良這麼一說,便道:“也對,事情總有個輕重緩急,先緊着急的來罷。今日朝會,便把這河東宣撫一事議定,才說其他。”

折彥質眉頭一皺,很不情願地退了回去。而在徐良身後的秦檜,本來聽着麟王的話,已經有些飄飄然了,沒想到徐良出來橫插一槓子,硬是把麟王逼了回去,一顆心,頓時提到嗓子眼!

徐六搶了話,繼續道:“河東之地,久歷兵禍,又處於對金前沿,若不派重臣坐鎮,恐怕對內難以彈壓地方,對外也無法震懾北夷。臣認爲,當於宰執大臣中挑選合適,派往宣撫。”

朱倬隨後出班:“臣附議,河東遭受北夷踐踏,最是悽慘,河東之民北夷治下掙扎多年,想也艱難。朝廷若不派得力大臣宣撫,豈不有失民望?”

他二人之後,追隨徐良的大臣紛紛出班附議陳情,獨李若樸不發一言。你道這是爲何?只因徐良已經挑明瞭,要在宰執大臣裡挑,首相次相肯定是不會去的,所以就要在副相和樞密院裡挑選。

而樞密院如今名存實亡,所以剩下來的,也就是三位副相了,他怎敢自己出去多事?至於朱倬,人家纔不擔心,他的女兒朱氏已經選進了後宮,而且是超等賜封爲“良人”,極受朱太后喜愛,他已經是皇親,自然不怕。

趙謹聽了半天,一知半解,便問道:“那誰人去宣撫河東?以慰三晉之民?”

朱倬奏道:“此事,怕要着落在秦參政身上。宰執大臣中,秦參政出任過河南知府兼西京留守。當年,奉詔修整皇陵,備受好評,重建河南,更得世人稱讚,誰也不如他經驗豐富。舍秦參政外,沒有旁人了。”

秦檜聽了這話,差點沒昏過去!只因朱倬這番言論,句句說在要害上!沒錯,宰執大臣裡,除了他秦檜,還有誰具備治理光復區的經驗?沒了!蠍子拉屎他獨一份!

徐良也順水推舟:“朱參政所言極是,以秦參政之聲望、才幹、經驗,若宣撫河東,不消幾年,必然百業復興,使三晉之民,重沐皇恩!”

秦檜暗呼不好,只盼着折彥質出來替他解圍。因爲此時,他是斷斷不能自己出去推辭的!

糾結的還有上面的皇帝,昨前兩天,皇后還在閒談時跟他提起,說如今朝中的局面,多虧有了秦檜當初提的“分權”,這個人實是朝廷棟樑。對於這話,趙謹也深以爲然,所以當徐良提出宣撫河東時,他根本沒想過要秦檜去。

只是沒料到,讓朱倬這麼一說,除了秦檜,還誰都不行了。於是便想着,實在沒推託的話,便讓秦檜去吧,打定這主意,便問道:“秦卿,你意下如何?可願去宣撫河東?”

秦檜之心裡惡毒地咒罵着,卻還是隻能硬着頭皮出班道:“聖上但有驅使,臣敢不從命?”

朝臣們雖然個個都肅靜,但一些不知內情的心裡早犯了嘀咕。今天是怎麼了?這沒來由的,怎麼突然把一位宰執大臣弄出去宣撫地方?而且還是秦檜?

正當皇帝想贊同時,折彥質出班了,抱着笏板道:“聖上,這宣撫河東,秦參政原本也去得。但如此有一個更要緊的職事恐怕也離不得他。”

趙謹隨即問道:“哦?什麼職事?”

“方纔臣已奏明,要出任御營使之條件,遍視朝中大臣,獨有秦參政合適。他是宰執之列,又有相當的履歷,且曾經爲臺諫長官,還作過西京留守,是御營使的不二人選。若去宣撫河東,倒是大材小用了。”折彥質道。

趙謹未及反應,徐良又出班道:“臣不贊同麟王意見,御營使管軍,必當有治軍履歷。當年秦參政作西京留守時,駐軍乃是神武右軍所部,歸太原郡王指揮,參政並不曾干預一日。相比之下,秦參政的地方重建經驗更爲難得!倘不派他宣撫河東,朝中又有誰人?”

他這麼一說,折彥質一時倒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了。因爲對方只抓住一點,就是秦檜當初在河南府出色的重建政績,這本是秦會之的功勞,現在卻變成了他的死穴!

兩大首腦歇了戰,嘍羅們卻來了勁,各執己見,爭個不休。那鄭仲熊,魏師遜一班人,竟也與折彥質一系保持一致,極力拱秦檜出任御營使。

趙謹有心留秦檜,又壓不住徐良這邊,左右爲難,只得瞪雙眼睛看着大臣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雙方誰也不肯讓步,把個秦檜急得沒奈何,心中暗罵鄭仲熊,你個腌臢潑才!是不是拿了我的金子私吞了?並不曾給沈擇?要不然,官家怎麼沒個態度?

這一日早朝,算是白瞎了,御營使,河東宣撫使,一個也沒議出來,最後只得草草散場,各回各衙。

徐六看得明鏡似的,折仲古替秦檜出頭,說不得,私底下已經有了曖昧。這廝,斷斷留不得!非得趕出朝廷!老九當初勸我的話真沒錯,此人,用不得!

秦檜更是撞牆的心都有了。本以爲十拿九穩的事,沒想到橫生枝節,現在已經跟徐良撕破臉皮了,可自己的去留,還是個未知之數,實在難堪!這可如何是好啊!

折彥質倒不那麼急,秦檜能拉過來就拉,拉不過來反正徐良也不會用他了。他們自己生了齷齪,空出個參知政事的位置來,也未嘗不是好事!

卻說中書的大員們回了三省都堂,仍自去辦公,秦檜哪裡坐得住,到自己辦公堂屁股剛沾椅子,又竄起來,竟絲毫不避諱,拿幾本摺子充樣,徑直往折彥質處去了。

見到他進來,折彥質先嘆了一聲,未及說話,已聽秦檜道:“大王救我一救!”

“唉,方纔朝上的情勢你也看到了,不是我不幫你,實在……”折彥質又嘆道。

秦檜坐在他對面,耷拉着腦袋:“若如此,下官只能遠竄了。”

“這也是沒奈何的事,人就抓住你一點,說你有治理收復地區的經驗,朝中誰也比不過。你當初在河南府,若是混日子也就罷了,怎麼就那麼起勁?非幹出一番政績來?”折彥質笑道。

秦檜聽在耳裡,很不是滋味。這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有心思打趣我?消遣我?昨日你一本正經,胸有成竹的模樣,好似諸葛武侯一般,今日怎麼?讓徐六噎住了?只是這些話,他是斷斷不敢說出口的。

沉默片刻,秦檜道:“非說我經驗豐富,我也不過是作了幾年的河南知府兼西京留守罷了。河南的情況能與河東相比麼?知府又能與宣撫使相比麼?非要說經驗,那太原王的經驗最豐富,何不讓他繼續兼管着?這隻怕也正合了徐相的意!”

“那哪成?徐衛已經身兼兩地長官,若再正式接管了河東,那還了得?”折彥質道。

“縱使他不成,那陝西的官員,熟悉河東的不少吧?非得從朝中調?”秦檜隨口道。他本是隨意那麼一說,折彥質卻聽進了心裡,一時沉默不語。秦檜因爲焦急,嘴裡一刻不得停,喋喋不休,麟王是一句也沒聽進去。

再說那一邊,徐六越想越氣,鐵了心要攆秦檜出朝。便召了朱倬和李若樸來商議。

“麟王只是要他作御營使,我們雖極力反對,但官家拿不定主意。要想作實此事,恐怕徐相也得推一個御營使的人選出來,纔好與他們爭辯吶。”李若樸道。

徐良靠着椅背想了半晌,坐直身子道:“這不難,御營司本就是個空殼子,沒甚要緊的事。李參政或朱參政,兩位兼任就是了。”

“嗯,只需緊緊抓住一點,強調他在河南的政績,又說朝中沒有人比得上的,不怕他不去。今日朝會上,非但麟王替他說話,那顯謨閣鄭學士,樞密院魏編修等大臣,都替他進言。相公現在知道,那日下官所言非虛吧?此人,暗裡藏奸吶。”李若樸道。

“悔不早聽公言啊!”徐良直搖頭。“其實不瞞你們說,早在我奏請聖上,調他回京之前,太原王就再三囑咐過我,說此人城府極深,貌似忠良,實則不妥,勸我疏遠他。當時,我只當是太原王白話,沒往心裡去,如今想來,他是比我看得透。”

“當初他作西京留守兼知河南府,跟太原王離得近,有來往,想必那時太原王就看清了他。相公因爲愛他之才,一力提攜,倒沒注意罷了。”

第328章 動粗第545章 虎牢關第754章 心驚肉跳第150章 入夥第300章 鐵管火器第704章 絕望的金軍第118章 張憲第248章 河東危急第690章 人心向背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24章 梓州團練副使第376章 逆天而行第421章 陳兵耀武第569章 引軍歸國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232章 謀劃陝西第320章 潛回長安第117章 好險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789章 風雲再起第612章 局勢詭異第141章 定情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629章 郡王跋扈第16章 殺!殺!殺!第829章 激烈交鋒第45章 遇襲第816章 真會來事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269章 堅如磐石第1章 徐家老九第156章 萬衆期待第98章 面君第八百六十七章第201章 洞房花燭第八百四十八章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561章 東進壺口第666章 人心向背第789章 風雲再起第708章 絕處逢生第813章 武力勒索第89章 勸降第594章 聯絡西遼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498章 政變(上)第八百五十一章第546章 出奇制勝第783章 折家攪屎棍第709章 雙方罷兵第780章 拿什麼封賞你?我的大帥們第17章 別高興得太早第385章 真相大白第378章 突進!突進!第204章 奔赴陝西第八百七十四章第68章 美女第318章 大鬧節堂第623章 擅自調兵第353章 斷絕水源第459章 開城投降第785章 徐州之戰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818章 三國演義第802章 我的地盤我作主第八百六十一章第522章 穩紮穩打第531章 滿朝歡騰第737章 遼國國喪第35章 瓦罐裡捉王八第84章 橋不能燒第699章 鳥槍換炮第492章 試炮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765章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第716章 歸還東京第663章 起兵勤王第561章 東進壺口第613章 蕙質蘭心第八百四十二章第783章 折家攪屎棍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369章 謀劃襲擊第569章 引軍歸國第七百四十五章第37章 已婚少婦與黃花閨女第292章 痛哭的人第99章 金腰帶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八百七十三章第八百六十三章第736章 怎麼回事第446章 偶遇佳人第618章 又見花木蘭第八百七十八章第489章 驚變第七百四十一章第731章 成都之行第七百五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