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人心向背

“大王。”吳璘快步奔上前去,趁徐衛下馬之前作勢扶了一下。後者一落地,就手搭涼棚眺望前方的關城。只見果然是座雄關,東西有太嶽山,呂梁山相夾,汾河又從中流過,確是易守難攻。據說此關從前名叫冷泉關,是漢高祖劉邦爲北拒匈奴所創,因有泉水寒冷,由是得名。現在金軍拒着此處,有居高臨下俯瞰之優勢,確實有些棘手。

“圖繪了麼?”徐衛看罷問道。

“已繪製好,並詳細詢問了此地百姓。聽說,前幾天纔有大股金軍進駐關城,想是知道了我軍的動向。”吳璘答道。

“拿來我看。那個誰,楊彥張憲,還有元吉兄都來。”徐衛說着,解了身上戰袍,旁邊親兵遞了幾把馬紮過來,一衆將帥就地坐着,展開關防圖看了起來。

吳璘因爲熟悉情況,充作解脫,手指地圖道:“這陽涼關依山而建,整個擡高,我們去就是仰攻,如此一來威遠砲恐怕力有不逮。河東重鎮,三晉雄關之稱,絕非虛言。”

徐衛細看那關防圖,必須打下這陽涼南關,然後再打下陽涼北關,才能進入太原盆地。光是想想就讓人頭痛了,這兩座關若只以險要程度而言,幾乎都可以和潼關相提並論。硬攻的話,傷亡大是避免不了的。

“沒奈何,再難也得上,打下陽涼兩關,才能攻入太原。大王,我來吧。”楊彥是從來不會給徐衛丟份的。

徐衛有意無意地看了一眼韓常,只見他面容平靜,彷彿置身事外。遂擺擺手:“暫時不急,此關甚是險要,得擬出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再動手,貿然上去,是拿弟兄們的性命開玩笑,先紮營吧。”

軍令一下,各軍遂在關前安營紮寨。徐衛出兵時,馬步正軍,加上番兵、弓箭手、鄉兵、勇壯,計有六萬餘人。河中府和解州先後投降,又得萬餘兵馬。所以,陽涼關前,西軍的人多勢衆,讓關上金軍將士膽戰心驚!一入夜,只見宋軍大營裡處處篝火,映照得黑夜如山白晝!

徐衛在牙帳裡獨自吃着飯,行軍在外,伙食也簡單,不過就是幾塊饃,一盤肉,一盆湯,那一道小炒,已經算是統帥的優待了。

“大王吃飯呢?”吳璘掀起帳簾,見狀不知道該進還是該退。

徐衛擡頭一看,點頭道:“唐卿,進來,吃過沒有?要不給你添副碗筷?”

吳璘來到桌邊,搖頭道:“卑職吃過了,大王自便。”

“找我有事?坐下說。”徐衛知道他肯定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遂問道。

吳璘緩緩落座,像是在思索着話題,一陣之後,纔開口道:“這陽涼南北兩關,自古便號爲三晉之雄,如今金軍據守,若去強攻,雖說有可能攻得下來,但傷亡必大。卑職所憂者,正在於此。”

“嗯,這是我揪心的地方。”徐衛贊同道。吞下口中的食物,他盯着桌面繼續道“唐卿,不瞞你說,此番東征,我原本不抱多大的期望,是本着響應遼軍而來。但是一入河東,戰局之順利超乎我的預料。”

吳璘聽到這裡,猜測道:“有可能是女真人將主力都用去對付契丹人了。”

“不排除這個可能。”徐衛道。“所以,這才讓我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既定戰略是不是保持了一些。”戰前,西軍的作戰目的,是攻下河中府,掃蕩河東南部,最終佔領平陽府。平陽府是太原盆地進入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必經之道,地勢狹窄,易守難攻。只要據守這裡,以後金軍想南下,就不容易了。

但是開戰不到兩個月,西軍的既定目標已經完全達成,甚至還迫使金軍名將韓常投降。徐衛帶兵多年,這一回恐怕是打得最容易的。

“卑職個人認爲,此次攻打河東,是有可能直逼太原的。而且這個機會難得,契丹人在北面牽制了金軍主力,我軍若不趁此機會盡量擴大戰果,將來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吳璘鄭重說道。

“我曉得,但陽涼兩關橫在面前,飛也飛不過去,如之奈何?”徐衛問道。

吳璘聞言,將身子往前傾了一些,低聲道:“卑職有個想法,或可不戰而下兩關。”

徐衛看向他:“你是說韓常?”

“正是!”吳璘重重地點了一下頭。“韓常是女真人在河東的主將,眼前之敵都是他的舊部。他現在投降了我軍,如果讓他招降守軍,或能奏效。”

徐衛放下碗筷,嘆了一聲:“我不是沒想過。但這麼些天來,相信你也看出了,韓常雖降,但他的心卻沒跟我們在一起。如若不然,他早就主動請纓了。”

“這可由不得他!”吳璘變色道。“既降我軍,就該聽大王節制!他若不肯,就是心繫故國,如今能留他?”

“韓常是金營名將,自然有些傲氣在。”徐衛笑道。

“這管不了,如果他不肯,大王就發他的舊部去攻陽涼關!”吳璘怒道。

徐衛連連搖頭:“此事斷斷不可。之前他投降時,與我約定兩事。一是善待士卒,二是不加侮辱。我既然答應他,就不會反悔。”

“大王惜降卒性命,難道就不吝自家弟兄的……”吳璘十分不解。

徐衛招招手,親兵過來收了碗筷,擦了桌子。他又起身到文案前,取了一個本子,扔在桌上道:“看吧。”

吳璘不明就裡,遂取過本子翻看來看。剛看到排頭,他就怔住了,因爲這是徐郡王寫給朝廷的奏本。再往下看,大王在本子裡報告了進軍河東的成果,着重提到大金河東安撫使兼諸路兵馬都總管韓常以城降的事。並上報稱,打算讓韓常到杭州行在面聖,聽候裁決。

吳璘看罷,越發不解:“大王非但不讓他勸降,還要使他往江南?”

徐衛輕笑一聲:“唐卿吶,你如果是韓常,願意去江南麼?”

吳璘想了想,否定道:“恐怕不想,離開部隊,孤身入境,但凡有得選,肯定不會這樣做。”

“這就是了。”徐衛笑道。

吳璘見徐郡王成竹在胸的模樣,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又思索片刻,恍然大悟!疾問道:“大王這是想逼他就範?”

徐衛看着他道:“不算吧?要麼替我去勸降,要麼就到江南去,他有兩條路可選。”

吳璘笑而不語,起身道:“既如此,那卑職告退了。”

“嗯,順便,去請韓常來吧。”徐衛應道。

吳璘出帳而去,穿行於營中,不一陣至韓常的軍帳,在外喚了一聲:“韓安撫在麼?”韓常雖然投降,但他在宋軍中沒有差遣職務,因此仍以他原來的官銜相稱。

“哪位?”韓常的聲音在裡頭響起,片刻之後,掀起了帳簾。“吳經略,有事?”

“哦,方纔我去徐郡王處,大王使我來請韓安撫至牙帳相見。”吳璘道。

韓常眼睛往下一看,隨即道:“是,我這便去。”

吳璘見狀,徑直離開。韓常看着他的背影,猜測紫金虎喚他去所爲何事。良久,深深吸上一口氣,往中軍大帳方向去。

進帳後,見徐衛坐在帥案後,正寫着什麼。他便在帳下執禮道:“大王喚我?”

“哦,元吉兄,坐,坐。”徐衛熱情地招呼道。自己也離開帥案,到下面和韓常平坐。他先沒提正事,而是問道:“這些天來,你部弟兄可有怨言?”

“蒙大王開恩,善待士卒,將士們並無絲毫怨言。”韓常回答道。這倒是實情,雖然戰場上兵不厭詐,但對於降軍,徐衛還算是言出必行的。

“那就好。”徐衛頻頻點頭,隨即話鋒一轉,“是這樣的,元吉兄乃大金河東長官,地位尊崇,非比一般。今舉義來歸,非但徐某滿心歡騰,想必朝廷得知此訊,也是喜出望外。此外,徐某雖是一方守臣,但終究只是受天子派遣坐鎮地方而已,似元吉兄這般身份地位,徐某還裁奪不得。因此,我已寫好奏本,打算請韓安撫下江山,入行朝,覲見我朝天子。這樣,也好討個差使,不至埋沒元吉兄一身本事。”

他這話雖然說得冠冕堂皇,但韓常一聽就垮下臉來!可以他如今的身份,豈敢在徐衛面前放肆?遂控制情緒,勉強問道:“大王欲押解在下去江南?”

“怎麼說押解?韓安撫既已歸順,便是自己人,同爲宋臣。去行朝面君,這可不是一般人有的待遇。”徐衛笑道。

韓常又不是三歲孩童,哪這麼容易哄騙?皇帝有什麼見頭?更何況還是宋帝!你這分明就是想讓我和投降的部隊隔離開來!

徐衛等了一陣,見他不說話,故意問道:“怎麼?元吉兄不願意去?”

“這……”韓常不知道該怎麼說。“非是不願,只是……”

“哎,有話但說無妨,徐某雖然征戰沙場多年,可以說殺人如麻,但對自己人,向來是好說話的。”徐衛“鼓勵”道。

聽到這裡,韓常心頭一跳。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於是道:“只是,眼下大軍北上,這陽涼南北兩關堵在面前,當然,以西軍之勇,必然能攻克此關。但是,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哦?這攻城拔關,傷亡難免,何謂不必要?”徐衛明知故問。

韓常心頭暗罵,嘴上卻道:“從太原到兩關,守軍皆是在下部屬,若大王有命,在下自當略盡綿薄之力。”

徐衛是個會裝的人,話說得這麼明瞭,他還作難道:“實不相瞞,徐某也想過這個主意。你我都是帶兵的,哪個不珍惜自己弟兄?我也想請元吉兄前往勸降,但恐兄面對舊日袍澤,有些……”

韓常暗笑,沉聲道:“既受大王活命之恩,當思回報。另外說句矯情的話,常本遼東漢兒,也是炎黃之後,今既歸宋,怎敢不盡力?”他心知徐衛讓他南下是假,想逼他去勸降守軍是真,但他現在處在這個位置,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爲一旦觸怒徐衛,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下場是明擺着的。

而徐衛當然不會相信他的話,炎黃之後?嘿嘿,契丹人還自稱是炎帝子孫呢。昔年劉光世的老子劉延慶,被童貫任命爲都統制,總管十數萬大軍進攻燕雲。劉延慶採納郭藥師的意見,想以輕騎突襲燕京,以爲這樣必能得到城中漢人的響應。結果呢?宋軍入城,先是錯誤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殺盡城中契丹人和奚人;隨後,西軍因軍紀敗壞,一入城就四處搶劫,殺人放火。引起城中各族百姓激烈反抗。最後,宋軍慘敗!

由此可見,漢民族的認同感,在宋代,可能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烈。

但是面子上,徐衛還是“由衷”道:“元吉兄深明大義,衛佩服之至。好!倘若韓安撫能勸降關上守軍,徵河東之役,當書首功!”

韓常謙遜道:“在下雖願盡力,但能否勸降成功,卻不敢保證。”

“沒有關係,只要元吉兄肯幫忙,成與不成無關緊要。倘若守軍不願投誠,我再取不遲。”徐衛輕描淡寫地說道。

韓常點點頭,沉默片刻後,道:“倘若大王信得過,在下明日便到關前勸降,如何?”

“這有什麼信不過?但去就是。”徐衛昂然道。

當夜無事,到第二天上午,徐衛召集將帥,言明此事之後,方命韓常前去勸降。不過,爲了“保護”,他讓自己的悍將杜飛虎,帶十數人陪同韓常前往關牆。

風和日麗,萬里無雲,陽涼南關前,是近五萬宋軍虎視眈眈;而關上,金守軍也是嚴陣以待,雙方大有一觸即發的態勢。在這種氛圍下,韓常被保護着,騎着馬行進在上關城的小路上。

這陽涼南關依山而建,形勢較爲陡峭,走到半路,戰馬已經難行。衆人遂下得馬來,步行往上。那關上的守軍早望見了這隊人馬,只不過見他們十數人,一沒穿鎧甲,二沒帶兵器,心知並非來扣關的,必是有話要傳遞,所以也沒有攻擊行爲。

至關牆前,韓常還沒有停步,杜飛虎疾聲道:“韓安撫,便在此處喊話就是,再往前,恐有危險。”

韓常知道他擔心什麼,也不多言,便停了下來,手搭涼棚望向關上,喊話道:“城上弟兄,喚你們長官劉堂來見。”

那城上的不是普通士卒,就是低級軍官,沒誰識得韓常,因此有人回話道:“你是何人,因何要見長官?”

“我乃河東安撫使兼諸路兵馬都總管,韓常,韓元吉。”韓常回道。

可以想象,陽涼關上的守軍將士聽到這句話會是什麼反應?震驚?恐懼?搞笑?或許都有。他們雖然沒有見過韓常,但卻都知道,韓常是河東最高長官。哦,馬五曾經幹過,不過聽說朝廷有人不待見他,於是給擼了。

總之,河東金軍的最高長官,從宋營而來?這,這是他孃的怎麼回事?

關上議論紛紛,將士們雖然不信,但話還是必須得傳的。於是,不一陣,那個名叫劉堂的守將就匆匆奔上了關城。他是韓常的老部下,當然,是對漢籤軍而言。

不久前,韓常從太原去河中府的時候,路過陽涼關,還親自見了他,囑咐事宜。所以,他一上關城,憑城往下一看,就發現了韓常。

可他還不相信,使勁眨了眨眼睛,仔仔細細看個真切之後,方地確定,沒錯,下面那個人,確實就是韓安撫!這怎麼個事?韓安撫爲何從宋營而來?南邊怎麼了?

韓常似乎沒發現他,還在靜靜地等着。劉堂好不容易定住心神,連吞幾口唾沫,這才向下喊道:“下面的,可是韓安撫?”

韓常定睛一看,朗聲道:“正是,來的可是劉堂?”

“正是卑職!不知安撫相公……”那守將劉堂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我有一言,你等靜聽。”韓常洪聲道。關城上自然是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儘管個別人已經猜到。

“大宋川陝長官徐郡王,提虎狼之師進兵河東。眼下,已破河中府、解州、絳州、懷州、澤州、平陽府等地。今兵臨陽涼關下,念及對敵兩軍,都是同胞。西軍中,頗多河東子弟,算起來,可能跟你們當中還有親戚。徐郡王不忍看到骨肉相殘,因此遣我來告知你等,若能獻關歸順,既往不咎,且有功。徐郡王必一視同仁,絕不食言。”

話講完,關上一片譁然!人聲洶洶,都感不可思議!只因這話是從河東金軍最高長官口中說出來的!怎麼的?要我們獻關投降?

那守將劉堂,三十歲都不到,聽得這話也是六神無主!一時之間,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旁邊的部將還疑惑說:“這真是韓安撫?”

“千真萬確,假不了,就是他。”劉堂沉聲道。

“那可如何是好?倘若不降,真打起來,我們是虎帥的對手麼?”有人道。

“哼,未必!陽涼關控扼險要,易守難攻,我們把住此處,西軍未必就能攻得破!”

劉堂搖頭如搏浪,不耐道:“你們休聒噪!容我好生想想!”

下面的韓常,見關上不回話,又喊道:“劉堂,士卒有何罪過?怎忍讓他們白白送死?西軍已破多處州府,勢不可擋,你自認能夠守住陽涼關麼?”

劉堂聽到這話,心頭更是慌亂,還是不回答。

此時,一直保持沉默的杜飛虎發話了,只聽這廝破鑼一般的嗓音吼出來道:“關上的弟兄聽清!我乃徐郡王麾下戰將,杜飛虎,代表大王表個態。陽涼南北兩關,確實險要!但再險的關口,也休想阻擋西軍收復故土!我軍中,多兩河子弟,自事變以來,流落異鄉多年。今追隨大王,重返桑梓,誓言恢復舊疆!你們,也都是河東子弟,怎忍同室操戈?若能獻關投誠,軍官,大王必重用,士卒,大王必待之如子弟。此一節,韓安撫便可證明!”

韓常立即接口道:“自我率部起義投誠,徐郡王恪守承諾,善待士卒,與西軍一般無二,弟兄們不必擔憂!”

杜飛虎打鐵趁熱,又看了一眼手板上的提示,大聲道:“河東的弟兄們!你們在女真人管轄下多少年了?難道還沒受夠麼?披髮左祍,禁穿漢服,還要忍受麼?我們大王就在軍中,已經置辦好了酒肉,準備好了賞錢,只要你們出關投誠,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各分金銀!今後,還能追隨大王麾下,北擊狄夷,匡扶家國,告慰祖宗之靈,豈不痛快?”

城上一片嘈雜,無論是官是兵,都沒有了主張。尤其是聽到虎帥就在關下宋營之中時,他們更加震動。徐衛的名號,且不說傳遍天下,但在兩河川陝,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即使在金軍中,將佐時常呼爲“徐虎兒”“紫金虎”,但士卒們平日裡,都稱“虎帥”,以示敬畏。現在,他親自督兵來戰,我們能擋得住?

劉堂見關城上的將士們議論紛紛,完全一團亂麻,連本來不該在關城上守備的弟兄都先後擠了上來,想聽個究竟。

此時,又聽韓常道:“劉堂,你自問手段比我如何?想清楚這點,可作決斷!”

劉堂一時還真就難以決定,思之再三,沒有頭緒,遂喊道:“韓安撫,請暫退,容我與衆家弟兄商議再說!”

韓常聞言,扭頭看了杜飛虎一眼,後者點點頭,他這才道:“好!今日之內,等你迴音!”語畢,杜飛虎馬上護着他,往下面回去。

到營中,上至徐衛,下到將佐,都在等候消息。當韓常將事情的經過詳細稟報之後,西軍將領們也是議論紛紛,都猜測着,這勸降能不能奏效?

徐衛倒是淡定,笑道:“好,有勞了,不管成與不成,元吉兄這份苦功,徐某記下了。想必說得口乾舌燥,且去吃碗茶,歇息歇息,到了下午,自有分曉。”

強烈推薦:

第92章 又見援兵第579章 裡應外合第391章 火燒麥田第551章 送禮撒離喝第464章 突火槍第八百四十章第41章 抱大腿第253章 約期會戰第七百四十一章第462章 圖窮匕見第656章 杭州劇變第626章 扶正還是分治第八百三十五章第七百八十七章第622章 莫望西軍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694章 疑人不用第514章 朱記關首戰第612章 局勢詭異第647章 瓜分西夏第237章 一招臭棋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439章 鎮江來人第20章 知府的垂青第389章 劉子羽第265章 驚天動地第814章 服不服第422章 漫天箭雨第433章 棋逢對手第520章 投奔西軍第506章 西軍總帥第569章 引軍歸國第364章 全面壓制第815章 朋友 利益第720章 宰相密謀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527章 鐵血軍魂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799章 川陝躍進第142章 劃河爲界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八百七十八章第65章 後生可畏第366章 民變第八百五十六章第398章 劍指鄜州第307章 楊猛將兄第297章 張深託三州第181章 耗子鑽風箱第642章 產馬基地第101章 問婚第632章 插旗燕雲第183章 粘罕北撤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507章 曙光初現第644章 徐九又當爹第300章 鐵管火器第64章 官油子第32章 天仙還是狐仙第559章 十三萬步騎!反攻!第390章 同意進攻第647章 瓜分西夏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433章 棋逢對手第554章 班師凱旋第795章 檯面下的事第399章 喜事一樁第117章 好險第八百四十四章第253章 約期會戰第24章 梓州團練副使第534章 機會來了第208章 威震河東第七百八十七章第385章 真相大白第775章 勝利了第216章 重組陣形第99章 金腰帶第265章 驚天動地第270章 確係牛人第八百四十六章第235章 煤老闆第290章 爲了勝利,歡呼吧!第318章 大鬧節堂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337章 想後路第680章 割地求和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307章 楊猛將兄第406章 大變動第23章 老九這回歡喜了第123章 意外收穫第643章 將星隕落宋遼威武第68章 美女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782章 另一場戰爭第530章 雙喜臨門第447章 君前留對第650章 北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