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折家折了

宋軍北伐的消息震動燕京,因爲這應該算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南方的反攻。經歷了多次血腥政變,大金國的權力仍舊不在金帝完顏亶手上,他必須依靠他的四叔,領三省事,兼都元帥的兀朮。

而兀朮此時卻顯得有些無奈,攻襄漢無功而返,西夏又內亂,徐衛又上竄下跳,現在宋軍又果然如預料中那樣,發動了反攻。擺在大金國和他面前的,真是如一團亂麻般的局面。這還不算其國內的動盪,以及兩河之地的民變蜂起。

儘管,宗弼心裡明白,自從他決定撤兵以後,大金國滅宋的希望基本上在這一時期不太現實了。不過,最近有幾個消息讓他稍微好過一些,首先就是西夏國內的民變基本上已經被鎮壓下去,蒲察胡盞領兵進攻麟府,攻城月餘不下,後來鄜延軍又派兵增援,所幸被他擊退,豐州守軍糧盡援絕,最後破城,全部戰死。目下,胡盞正進攻府州和麟州。

宋軍反攻的消息在燕京傳開後,有人主張乾脆把中原和山東還給南朝得了,宋金依黃河爲界。但贊同這種觀點的人只能是極少數,在金人看來,他們已經習慣了霸權地位,在他們眼裡,南朝仍舊是一隻待宰的肥羊。只不過,最近這隻羊犯了性子,總愛頂人。

正是基於這種普遍的觀念,兀朮不打算向南方表示哪怕一丁點“善意”,儘管他自己也擔心留在河南地界的部隊無數數量和質量都是很高,恐怕跟折家軍這種對手打起來有些吃力。甚至,他現在也沒有辦法再調兵過黃河增援。多年的窮兵黷武,讓大金國不堪重負……

他給烏延蒲盧渾和盞盞暉下了死命令,我不要求你們取得多麼輝煌的戰功,只需把土地給我守住,尤其是東京不能有任何閃失,一旦南朝收復東京故都,那對大金國的影響就太壞了。

八月下旬,蒲盧渾和赤盞暉兩人合兵五萬餘,在迫退了岳飛之後,逼向正攻蔡州的折郡王。不難想象,折彥質有多惱火,因爲何薊根本就沒有把他的命令放在眼裡,否則,這麼大規模的援兵是怎麼過來的?

此時,折彥質兵不滿四萬。如果是上回兀朮親率大軍的情況下,他肯定會避讓,但這一次他不打算這樣做。首先,兀朮歸回,金軍的精銳肯定也回去不少,留守中原的兵力非但不多,戰力也無法比擬,折家軍有一戰的必要;其次,正如趙諶所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聽聞皇帝許諾“兼管荊湖,並何灌之軍”後,折郡王確實動心了。江南西路地小,且不如荊湖富饒,如果能夠兼管荊湖,那日子就好過了。荊湖,包括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從名字上很容易看出,這個地方,大致就是後世的湖南湖北兩地。能執掌後世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部分地區,這還是很誘人的。

正因如此,折郡王決定二戰確山,希望折家軍能重演上次確山擊退赤盞暉的局面。

兩軍相遇於確山,蒲盧渾親率遊騎窺視,觀折家軍軍容鼎盛,佈列得法,心知是場惡戰。儘管兵力佔優勢,但他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爲了先聲奪人,他命士卒拖木揚塵,一時間只見半邊天都被塵土籠罩,在這片巨大的煙塵映襯下,金軍如潮而進。

折家將士見此,認爲金軍勢大,多少都有些心生畏懼。及至兩軍對陣,蒲盧渾命赤盞暉去親自統率騎兵,他自己指揮步軍,向折家軍發動了進攻。

折家鎮守府州數百年,與黨項人,契丹人,打過無數場仗。不論城池攻防,野戰爭雄,都非常熟稔。見金軍步卒蜂擁而來,他下令全軍不動,先依靠強弓勁弩輪番射殺,金軍進攻的先鋒部分,大半倒在了衝鋒的路上。剩下的,又被折軍步軍截住廝殺!

蒲盧渾眼睛都不眨一下,又增派一波步兵前去進攻。如此反覆三次,不禁讓折家軍疑惑,這廝有多少兵力,竟敢如此鋪張?折郡王也是驚疑不定,爲了試探,他命前陣反擊!金軍三波步兵本來打得極其艱苦,冒着箭雨,九死一生地衝到宋軍陣前,卻怎麼也啃不動。一旦宋軍反攻,立時潰退。

這部分潰退着倒回去的金兵,如洪潮一般衝擊着金軍主陣。緊接着,折郡王最願意看到的一幕出現了,金軍主陣被潰兵衝亂!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能逮住機會,就能建立奇功!折彥質一聲令下,折家軍全線出擊!看到勝利有望,將士們爭先恐後,高聲嘯叫着衝向了金賊!在宋軍強大壓力下,兵力佔優勢的金軍抵擋不住,大陣越發散亂,排在兩翼的柺子馬也沒有及時出面阻擊,最後的結果,便是金軍全線潰敗。

馬軍見主陣已散,竟然不掩護撤退,而是自己掉頭就跑!馬軍一跑,步軍根本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紛紛留給宋軍一個個偉岸的背影,互推擠着向西奔逃!

“掩殺!掩殺!”激動的折郡王揮刀大呼!

滑稽的一幕在蔡州地界上演,五萬多金軍,被三萬餘宋軍追得漫野逃跑。兵器、鎧甲、旌旗,扔得滿地都是。這可是累壞了折家將士們,又要追殺逃敵,又要搶奪戰利。追出十餘里,將士們因爲搶奪物資分了心,沒能給金軍以致命打擊。前方,突然出現一片隆起的地勢,並不高,至多三四丈。金軍步卒們驚慌失措地往上爬,因爲人數太多,速度自然慢了下來。折家軍將士們一看,又加把勁攆上前去。

但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那些奔上高處的金軍士兵,竟然分散到兩旁,讓中間空出一大段來。急於追擊的宋軍士兵根本沒多想,一股腦子地往上竄!突然!那高處出現一排馬頭,眨眼之間,騎兵已經越過有高處,俯衝下來!

他們人馬俱被重甲,甚至連騎士的臉都看不到,正是兀朮十分倚重的甲騎具裝,鐵浮屠!當一支軍隊沒有密集的陣形,沒有弓弩的支援,面對俯衝而下的重騎兵時,儘管對方只有數百騎,但他們也只有一個選擇,跑!

但已經來不及了!最前頭的士兵們甚至還沒有反應過來,鐵浮屠已經挾萬鈞之力,以泰山壓頂之勢襲來!人和馬的重量,加上甲騎和具裝的重量,再加上奔跑的慣性,那力道足以撞塌牆壁!何況區區血肉之軀?

或許只有“勢如破竹”能形容此時的景象。如潮般的宋軍士兵無法退避,硬生生被鐵浮屠衝得七零八落!但凡被重騎撞上的士兵,非死即傷!驚吼聲,慘叫聲,軍官們的呼喝聲,都被淹沒在鐵蹄踐踏大地的所發出的巨響之中!

數百騎的鐵浮屠,於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着折家軍!

災難還在後頭!鐵浮屠尚未透過人海,金軍柺子馬又從高崗上俯衝而下!而金軍步兵,緊緊跟隨在騎兵後面,再次掉過頭來,以刀槍作鐮,收割人頭……

折家軍的慘狀無法形容,士兵們在遭受騎兵衝擊的同時,還互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遠在後頭的折郡王看到一幕,他沒空去想以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境況,他只能考慮一件事情,如果使損失降到最低。

折彥野,這位折家軍中頭號悍將,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本該率領自己麾下的騎兵掩殺敵人,但因爲事發得太突然,步軍蜂擁追擊逃敵,又一路搶奪戰利,結果讓騎兵根本無法施展。

當鐵浮屠衝下來時,這位悍將指揮他的騎兵部隊衝出人潮去,也根本顧不得會踐踏到同袍。正是因爲這個,他的部隊沒有被鐵浮屠踩扁。當金軍重騎勢如破竹地往前衝時,他就率領着騎兵在旁邊追趕。

等鐵浮屠完全衝出人海後,還沒有來得及停下,就被折彥野趕上。折家馬軍截住了鐵浮屠,使其無法回頭再衝。重騎兵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衝陣,如果跟輕騎格鬥,顯然不佔優勢。

可折彥野能截擊鐵浮屠,卻無法顧及到柺子馬。就在他們追擊鐵浮屠之時,背後,已經軍敗如山倒。方纔發生在金軍身上的事,如今轉到了宋軍,士兵們丟棄了戰利品,甚至扔舊了自己手中沉重的器械,和身上礙事的鎧甲,全力逃命。

折彥文見大勢已去,無力迴天,急勸折郡王趕緊撤離戰場。作爲主帥,折彥質深知此敗他該負的責任,也不忍拋棄同袍,但場面已然無法收拾,在兄弟們的苦勸下,他只帶着數百親兵往淮河奔逃。他一走,折家軍羣龍無首,根本無法組織抵抗,紛紛潰逃。金軍一路追擊,所向披靡,只有折彥若和折彥野兩人,引三千馬軍掩護在後,以使折家軍免於滅頂之災。

一直追到真陽縣,因爲彥若彥野兩兄弟的斷後,也因爲不知道宋軍虛實,更因爲兀朮守土爲上的策略,金軍放棄了繼續追擊。

折家軍損失巨大,接近四萬馬步軍,逃到淮河邊的,不到兩萬千人,軍需物資,武器裝備,更是遺棄殆盡!折郡王不敢停留,指揮殘軍火速通過淮河。當過河之後,有人建議一把火燒了浮橋,以斷絕金人進攻淮西之路。

所幸,折郡王沒有被失敗衝昏頭,拒絕了這個建議。從當天晚上,到第二天,陸續有部隊歸建,最後統計兵力,得兩萬七千,也就是說,此役,折家軍陣亡、失蹤、被俘,達一萬餘衆!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更不用說物資裝備幾乎全部折掉!折家軍這回,真折了。

大敗之後,軍心浮動,人無固志,折彥質爲防淮西遭到進攻,遂在淮河邊佈置防務。但金軍似乎並沒有進攻淮西之意,打掃了戰場之後,便在蔡州紮了下來。

此時,一個嚴峻的形式擺在折郡王面前。怎麼交待?怎麼向朝廷交待?怎麼向趙官家交待?

試想,天子此次繞過朝臣,直接向他發佈北伐命令,可見天子期望之高,同時,也不難想象朝臣們的態度。當他們聽到前線戰敗的消息,那將會引發何其激烈的爭執!天子勢必陷於被動,大臣們勢必羣起而攻!一旦追究起責任來,天子是不會有錯的,錯的只能是大臣!

這個責任,誰來負?當然是折郡王!幾乎可以預見,所有的矛頭都會指向他!

此時,折彥質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他必須馬上拿出對策來!但光是想想,都覺得頭痛,因爲他好像沒有什麼藉口可以找。此戰的失利,不在於金軍有多強,計謀有多陰,而在於折郡王的輕敵和大意,他應該負主要責任。

就在折郡王準備要自解行在請罪時,他的一位幕僚,一名幹辦公事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是這次戰敗的責任,你一丁點都不能往自己身上拉,你必須得讓別人去墊背!這個人是誰?神武后軍都統制何薊!

本來郡王你命令他七月底,八月初出兵,他到此刻還沒來。正是因爲他貽誤軍機,才使得金人調集重兵來攻,所以追擊戰敗的責任,首先就是嚴辦他!

另外,你也不能對朝廷說戰敗了,北伐玩完了。你一方面奏報失利的消息,一方面還要請求朝廷撥發糧餉軍械,集結部隊,以備再戰。咱不管江西還剩下多少部隊,但這個姿態一定要作足。儘管皇帝和大臣都絕對不會再同意繼續北伐,但這個姿態,你一定要作足。朝中沒幾個懂軍事的,所以,你不能讓他們感覺到北伐破產了。

這個辦法,雖然不算光明磊落,但折郡王卻感覺撥雲見日。重賞了這名幹事,馬上依照他的建議,上奏朝廷。除了報告失利的消息以外,又狠狠告了何薊一狀,指責他違背節制,貽誤軍機,導致神武前軍孤師奮戰,鑄成大敗。同時,請求朝廷再撥軍械物資,準備再次北伐。

九月,杭州行在。

大臣們“罷工”的亂象,在皇帝和宰相們的努力下,漸漸平復,大部分朝臣已經回到各司各衙理事。只有少部分人仍舊揪着不放,繼續吵着要休兵罷戰,以免惹上禍事。不用說,言官跳得最歡,其中又以羅汝楫爲最!

趙諶終於忍無可忍,讓朱勝非下令,宣佈羅汝楫“誹謗君上”的罪狀,免去其一切差遣,交大理寺論罪。大理寺,是全國最高司法機關,官員犯罪,必由大理寺審覈定猷。

羅汝楫被抓到大理寺關押,頓時在朝中再掀波瀾。首先發難的,就是他所在的臺諫的同僚們。能作言官的,一般比較正直,剛烈,敢說話。爲了營救因言獲罪的羅汝楫,言官們紛紛替他開脫。但羅汝楫誹謗皇帝,證據確鑿,想給他作無罪辯護,顯然不可能。

於是言官們另闢蹊徑,上奏請求,將羅汝楫從大理寺提出來,關到“烏臺”就行。烏臺,就是御史臺,因爲漢代的御史臺外,遍植柏樹,很多烏鴉在樹上築巢,因此得名。宋神宗元豐年間,曾經發生過一起***,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東坡先生當時屬於跟變法派對立的保守派,他在給皇帝的上奏中,譏諷被王安石新近提拔起來的幫助變法的官員。結果惹惱了這些人,遂指責他誹謗新法,又從他過去的文章裡逐字逐句搜索,斷章取義,證明蘇東坡一貫是壞分子。於是乎,這位名震千古的大宗師,被抓進御史臺,關了四個月,天天被人逼着交待問題,寫材料。

現在,臺諫的官員請求把羅汝楫從大理寺轉到御史臺,就是借用這個曲故。因爲,他們認爲羅汝楫這是標準的因言獲罪,應該由御史臺內部先處理。

顯然,趙諶不可能答應。於是乎,羅汝楫被關在大理寺,也是天天有人逼着他交待問題,讓他寫爲什麼要誹謗君父。如果說,羅汝楫能大義凜然,堅持到底,拒絕認罪。那麼,不管他的做法對錯,正少這個人還是有些硬骨頭的。

可羅汝楫一旦被捕,就失了分寸。他根本沒想到自己身爲言官,就批評了皇帝幾句,雖然是當着太上皇的面,但竟然落到了這麼一個下場。一進大理寺,新任大理寺卿何鑄,對他還算客氣,沒扔進大牢裡,讓他住在一間雜房中,每日好酒好飯招待。但驚慌失措的羅汝楫茶飯不思,終日惶惶。

被抓進去第二天,就認罪了。老老實實地交待自己出言無狀,誹謗君父,實是有罪。何鑄見他認罪,也不爲難,綜合考慮之後,判了羅汝楫一個“廣州安置”,安置,就是監視居住。是大宋針對犯了過錯的官員的一種處罰。

但審判結果報到皇帝面前,趙諶大爲不滿。他認爲何鑄判得太輕,羅汝楫的罪過,怎麼可能只是“誹謗君上”,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什麼問題?趙諶親自給他定性,挑撥兩宮!

第一百七十六 音徐衛婚事第557章 雄心勃勃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19章 一門三將第553章 全線反撲第421章 陳兵耀武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八百四十一章第127章 攪局第622章 莫望西軍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174章 初露鋒芒第16章 殺!殺!殺!第110章 衝突第549章 騎兵奔襲第八百三十三章第八百七十一章第617章 面具戰將第199章 大功告成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396章 出不出兵第659章 忠奸自辨第820章 邊境大逃亡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133章 川陝第332章 撤得詭異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362章 掘城第444章 皇帝召見第442章 遼國重現第261章 炮車互射第236章 議升官第593章 徐太尉第610章 馬擴歸來第491章 徐原禍事第一百七十六 音徐衛婚事第46章 死戰第八百六十七章第688章 船堅炮利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473章 大難不死第476章 馬軍驍將第七百四十三章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231章 中秋故人來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619章 白瑪達娃第703章 巨炮轟城第54章 兩軍對陣第5章 有本事你咬我第456章 捨近求遠第447章 君前留對第88章 漢奸第708章 絕處逢生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288章 黃雀在後第440章 韓嶽出頭第四百零九章第425章 決勝之機第23章 老九這回歡喜了第664章 迫退千軍第659章 忠奸自辨第608章 四個女人第3章 千王之王第762章 淮西軍第434章 回家第196章 託媒說親第44章 棋子第600章 防備宋軍第55章 張叔夜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247章 詔書飛傳第326章 亮招第662章 峰迴路轉第374章 种師中的囑託第101章 問婚第14章 勇氣不是靠嘴說的第221章 小別勝新婚第84章 橋不能燒第434章 回家第102章 張九月第八百六十一章第八百五十章第214章 鐵浮屠第283章 過河!過河!過河!第八百六十六章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459章 開城投降第101章 問婚第302章 粘罕第438章 吃酒第475章 擔起責任第771章 勝利的曙光第252章 爭相請戰第649章 徐郡王第98章 面君第815章 朋友 利益第四百一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