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文武爭權

在四哥家裡住了一晚後,妻妾女兒繼續在徐四府上作客,徐衛自己就開始視察興元府軍民兩政。民政他重點視察流民回鄉事宜,興元府是陝西逃亡百姓首選之地,據統計,在戰爭期間,至少有數十萬人涌進了漢中盆地,部分人從此進入四川。現在陝西極力動員百姓還鄉重建,作爲陝西軍政主管,他對此事非常重視。

至於軍事方面,兩興安撫司的軍隊就是原來徐紹一手建立的宣撫司直屬部隊,最鼎盛時,達四萬步騎。但隨着陝西全境光復,四川的門戶已經不需要再重兵防守,所以徐五帶走的部隊就留在了鄜延,成爲鄜延軍。徐衛此來,便是檢查剩下部隊的駐防和訓練。

在忙這些的同時,他也一直在考慮綿州方面繞過他調兵這件事情。最開始,他想行文綿州,讓有關人等拿話來說,並藉此震懾四川官員。但後來覺得沒有必要。我與其下文責備他們一番,不如干脆一點。

有鑑於此,徐衛以“川陝宣撫處置副使”身份,向綿州本部發出命令,讓主持宣撫司日常事務的官員,馬上把大印送到興元府來。他要正式接管川陝兩地的權力。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因爲現在川陝只有他一個長官。而且,他極有可能很快就會被扶正。

但徐衛這道命令發出去以後,直到他結束在興元府的視察,都還沒有收到消息。興元府到綿州多遠,不到八百里,快馬加鞭不到三天的路程。雖說徐衛的命令沒有用銀牌加急,但也不至於拖到現在?這不禁讓徐九有些惱火……

綿州,川陝宣撫處置司。

自王庶還在綿州時,因已向朝廷奏請退休,所以那段時期他就處於半退隱狀態,本司事務,由參議張浚,參議王次翁等人主持。王庶雖然離開了綿州,但宣撫處置司事務還是處理得井井有條。各幕僚佐官自司其職,倒也相安無事。直到徐衛的命令送抵綿州,這纔在宣撫司挑起劇烈爭執。

這日上行,綿州百姓仍和往常一樣,優哉遊哉,雖然纔是上午,但茶館裡已經人滿爲患。四川這個地方,因爲是盆地,四周阻隔,再加上環境優越,物產豐富,所以造就四川人閒散的作風。不管是這個時代的四川人,還是後世由湖廣填來的四川人。

宣撫處置司裡也有一樣,官員們泡上茶,在開始辦公之前,三三兩兩地聚作一處,吹牛閒聊。反正現在也沒甚大事,仗不打了,錢糧也不用愁了,是該放鬆放鬆了。

在二堂裡,那些主管機宜,書寫文字,幹辦公事等佐官都聚首閒談。所說的,無非都是些官場上的新舊事情。正說得起勁時,忽聽門響,衆官扭頭看去,只見一名驛卒,滿頭大汗,胸前的衣裳都被汗水浸透,身背信匣,在官員們轉過頭來後,他在堂外俯首抱拳道:“宣撫相公銀牌加急送件。”語畢,取下背上信匣。

一名幹辦公事上前接過,折身回來,一邊看那信匣,口中道:“徐太尉銀牌加急,不知何事?”

“還能什麼事?就上次那樁。”一名準備差使隨口道。

“按道理來說,現在川陝沒有主管,應當……”這人剛開口,就被同僚打斷。咱們還是別討論這事,幾位長官正爲這個爭執呢。

那幹辦公事將急件交給主管機宜,後者又拿了往裡頭送。張浚因公還沒有到衙門,他遂將這急件送到了參議官王次翁手裡。

王次翁,齊州歷城人,也就是後世的山東濟南,進士出身。他本來在別處作官,因爲徐處仁爲首相時,他作過秘書少監,起草行文很有一手,給徐處仁留下了印象。當徐公任重新出山,任四川宣撫使時,他正落難賦閒,所以徐處仁將他舉爲四川宣撫司參謀,後轉參議。

王庶不理政務時,曾經讓張浚主持,但張浚在四川畢竟資歷太淺,很多事情要借重王次翁。所以實際上,現在川陝宣撫司的公務主要是由他和張浚共理。

王次翁年近六十,因爲山東人的緣故,身材還算挺拔,也有些威儀。當徐衛的銀牌加急件送到他手裡時,他看了一眼,放在案桌上,坐***去,繼續筆走龍蛇,似乎沒太當回事。

過了許久,張浚還衙,聽說徐衛有急件送到,這纔到了王次翁辦公堂,問道:“王參議,徐宣撫有急件?”

“嗯?哦,有。”王次翁指了指案頭的信匣說道。

張浚走上前拿起一看,那信匣還沒有開封,遂親自啓開,拿出裡頭的急件看畢,神情凝重。王次翁擡頭看他一眼,又低下頭去,隨口問道:“說什麼?”

“還是上次那事,讓綿州本部將宣撫處置司大印,送到秦州。”張浚低聲說道。

聽到這裡,王次翁放下筆,沉吟道:“看來,徐宣撫還當了真了。”

“正是,上次他傳令下來,咱們沒辦。此番銀牌加急,恐怕拖延不過。”張浚道。

王次翁想了片刻:“那就給他回個消息,就說這於制度不合。”

張浚搖搖頭:“沒有這麼簡單,我曾在徐宣撫帳下短暫效過力,此人作派雷厲風行,他此番銀牌加急傳來命令,已經說明他不太高興了。”

王次翁眉頭一皺,起身道:“德遠啊,這朝廷自有法度在,徐太尉雖然是你我長官,但宣撫處置司的大印豈能說交就交?這一方印,關係到川陝兩地的權柄,怎麼能給他?”

“但他如今是本司唯一長官,於情於理,我們都應該上交大印纔是。”張浚爲難道。

王次翁搖了搖頭,以一種前輩看後生的目光注視着對方,笑道:“德遠此言差矣,雖說於情於理該這樣,但於法則不通。”

“爲何不通?”張浚問道。

“你忘了?我不是說過麼。徐太尉雖充本司宣撫副使,但朝廷有明令,讓他‘免籤書本司公事,專一措置緣邊戰守’,也就是說他是帶宣撫副使頭銜,但不管宣撫日常事務。”王次翁解釋道。

張浚眉頭擰成一團:“但後來朝廷明詔裡,已經沒有強調這一點。只說仍充川陝宣撫副使,而現在本司又只有他一個是長官,豈不就……”

“唉,你怎麼就轉不過彎來?進行雖然沒有強調,但也沒有明確指出就他參與本司日常事務吧?”王次翁道。

張浚想了想,還是覺得不靠譜:“可他上次以宣撫副使身份行文川陝兩地,要求各府州軍縣開始辦理流民返鄉的事宜。王宣撫也沒說不合制度吧?”

王次翁笑着搖了搖頭:“王宣撫的性格你還不知道?他是個忠厚之人,實誠君子,不想跟徐衛有衝突,所以縱容了他。可咱們現在既然主管本司,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再說了,又這不是一塊石頭,這可是大印!”

張浚一時無言以對,王次翁見狀,寬慰道:“你不用擔心,你我又不是有什麼異心。我們暫時掌管印綬,等到新任宣撫使來,自然就要移交。”

“可徐宣撫極有可能扶正,你應該知道吧?”張浚問道。

王次翁肩膀一聳,顯然有些不以爲然,口中卻道:“那就到時候再說,反正現在,是無論如何不能交印給他,除非有杭州行朝的命令。”

張浚思之再三,權衡又權衡,還是道:“王參議,這事我始終覺得……”

“唉,罷了罷了,若徐太尉怪罪下來,我擔着就是,如何?”王次翁像是有些煩了。

張浚臉色微變,解釋道:“我並非這個意思。”

“來,不說這個了。我這正有件事要跟你商量。”王次翁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過久糾纏,岔開了話題。語畢,拿起桌上剛纔寫好的公文,遞到張浚面前。

趁張浚看的時候人,他在一旁道:“兩興安撫司駐漢中,所節部隊也是原來陝西宣撫司的直屬部隊。爲了抗金之故,歸給徐太尉節制。但現在戰事已經結束,蜀口不再需要重兵防守。王彥一軍,是不是就應該還給宣撫處置司直接節制?”

張浚覽畢,作難道:“道理上是這樣,但是……”剩下的話他不太好說。你想想,剛剛拒絕交印給徐太尉,現在又提將王彥一軍脫離陝西制置司節制,還給川陝宣撫司,這怕是要引得徐宣撫不快啊。

王次翁終於有些不耐煩了:“德遠啊德遠,我怎麼覺得你有些懼怕徐太尉?我們又不是故意和他爲難,這都是按制度在辦事。再說了,你我都是科舉正途出身,受天子詔經營地方,徐太尉帥臣而已,你怕他作甚?”

張浚面子上有些掛不住,作色道:“我不是怕他!而是……罷了罷了,就依王參議所說吧。”

就這麼地,徐衛以銀牌快馬加急送往四川的命令,仍舊沒有得到執行。綿州方面堅持的理由是,雖然說官家晉升徐衛爲“樞密副使”的詔書中,並沒有再強調讓他“免籤書本司公事”,但也確實沒有明確規定他可以參與本司行政。大印事關權柄,所不能輕易交付。

張浚遂以宣撫處置司的名義回覆徐衛,委婉地指出,這恐怕跟制度不合。至於王彥一軍劃歸宣撫處置司直轄一事,張浚死活不肯參與,王次翁書生意氣,乾脆自己出面,行文興元府。

王彥一接到命令,心知事情要鬧大,派人飛奔秦州,向徐衛請示。

秦州城,徐衛官邸。

在紫金虎那個擺滿各種典籍,但永遠只看史書兵書的書房裡,他正埋首案間,一邊看一邊記。那模樣,絕對比前一世上學時認真多了。

幾聲細微的敲門聲響起,徐衛起初沒聽真切,直到對方又響兩下,他才擡起頭。一看,有些意外,笑道:“進來。”

來的,便是他的小妻祝季蘭。嫁到徐府日久,如今她倒也不像原來那般拘謹。因爲她漸漸發現,徐衛雖是個武夫,但卻並非狂躁粗魯之輩。肚子裡或許沒有多少詩書,但說話作事卻也得體。而府中的女主人張九月,雖然也是大字不識幾個,但卻是個心地善良,沒有心計的好人。男女主人都如此,府中的僕從們也都忠厚踏實。

“你怎麼來了?”徐衛笑問道。

“這幾日除了偶爾陪姐姐出門以外,剩下的時間都閒着,聽說太尉書房裡典籍衆多,所以,奴家想來借閱幾本。”祝季蘭輕聲道,語氣雖輕,卻不似從前那般緊張惶恐了。

徐衛聽得笑出聲來:“借閱?書架上自己拿吧,想看什麼拿什麼,也不用還了。”

祝季蘭一笑,便道:“太尉不必管奴家。”

徐衛也不跟她多說,又埋頭忙自己的。祝季蘭輕移蓮步,到書架前,只見那滿架的書,雖然說堆放得整齊,又打掃得乾淨,但隨便抽出哪一部,都沒有翻閱的痕跡,顯然,太尉從來,或者說很少看過。

選了幾本,大多是些解悶逗樂的雜書,拿在手裡,正要出去。但看到徐衛專心致志的模樣,不由得好奇。心想,太尉在家時,除了陪家人以外,很多時間都在書房裡。你看他現在埋首案間,好似用心治學一般,不知在看什麼書?

她站在徐衛身後,稍稍探出脖子,只見徐衛左手按着一本書,右手在空紙上飛快地寫着。老實說,她覺得太尉的一筆字實在是,不堪入目。且不說筆力,構架什麼的,光是工整都談不上。偏生他又一派飄逸的手法,那字寫得是大的大,小的小,滿篇看去,就跟雞爪扒出來似的。再看內容,看到“張義潮”“歸義軍”等字樣,也不知道是史籍還是什麼。

徐衛心無旁騖,寫了一陣,突然發現祝季蘭怎麼沒動靜。剛一側首,怎料對方在她身後,不禁駭了一跳。若是從前,祝季蘭肯定驚慌失措地告罪,但這次,她卻忍不住想笑。因爲在她印象裡,徐衛是軍隊統帥,殺人不眨眼的。怎知這樣的人也會被嚇到?

“我說你怎麼在我背後半點聲響也沒有?看啥呢?”徐衛苦笑道。

“奴家是在看太尉治何經典,也好學習一二。”祝季蘭道。

“得,你就算了吧。我讀的書,加起來可能還沒你多,還談什麼治學?不過我倒是覺得,這幾年戎馬倥傯之間,這筆字長進了不少,你覺得呢?”徐衛擡起剛寫好的稿子問對方道。

祝季蘭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尷尬地笑笑,勉強道:“寫得,還是比較順。”

“順?什麼意思?你是說我寫得快?”徐衛很認真地問道。

“太尉用筆就跟使刀一般,迅捷如風,但……”祝季蘭乾笑着不知道怎麼接下去。

徐衛忽地嘆了口氣:“行了,你也不用勉強,我這筆字,有時候自己都看不太明白。”按說各人寫的字,就算再差,至少自己認識。但徐衛卻有這個困擾。因爲他抄的筆記全部都是按照書本上的字體,也就是繁體,再加上寫得潦草,有時候自己都不認識了。

“那太尉可以專門請人教啊。”祝季蘭建議道,但話出口,不得徐衛回答,又自顧道“哦,是了,太尉事務繁忙,根本沒有那個空閒。”

語畢,突然想到一個辦法,自告奮勇道:“對了,不如太尉將寫好的文稿交給奴家,由奴家再謄抄一次,如何?”

“你字比我寫得好?”徐衛問道。

“太尉一看便知。”祝季蘭嫣然一笑。

徐衛不多說,直接起身讓了座,指着剛抄完的那一篇道:“你把這篇謄抄下來我看看。”

祝季蘭應一聲,端正坐姿,鋪平紙張,又將鎮尺壓上,然後取了筆,細細地沾上墨汁,這才一絲不苟地寫了起來。

徐衛在後頭看着,只見筆尖輕顫之際,那一個個娟秀的小字就落在紙上。而且她寫得還不慢,一轉眼就是一行。比起自己的那筆字來,一個是宮裡金枝玉葉的帝姬,一個是鄉間撿牛糞的柴禾妞。

看了一陣,嘖嘖稱讚道:“到底是書香門第。”

祝季蘭抿嘴一筆,手中筆卻絲毫未停。徐子看了一陣,身子漸漸下俯,目光漸漸上移,落在她的側面。只見祝季蘭十分專注,所謂認真的女人最美,這個時候的女人,既不矯揉造作,也不扭捏作態。那張粉裡透紅的側臉,配上清澈的眼神,倒是讓人心動。

祝季蘭本來心無雜念地寫着,但漸漸的,刀子感覺到有一股熱量越來越近,心中便不那麼淡定了。越往後,那感覺趙明顯,最終,她就已經聽到了呼吸聲。顯然,徐衛的頭,就在她的頭上。

心裡頭不禁有些慌了,手中的筆也開始不聽使喚,突然,聽得徐衛道:“你這字,有漸漸向我靠攏的趨勢。”

擡起頭來,看了太尉一眼,又趕緊低下去,祝季蘭有些不自然地說道:“寫字最要緊的便是專心,所以……”

話沒說完,徐衛的臉貼了上來:“所以什麼?”

強烈推薦:

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493章 內外洶洶第753章 太行奇兵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327章 質問曲端第766章 背水而戰第812章 女真陰險第248章 河東危急第773章 兵臨東京第289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八百六十七章第405章 雙管齊下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563章 神兵天降第406章 大變動第八百六十五章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265章 驚天動地第四百一十章第184章 壯志雄心第276章 難兄難弟第149章 佈局第793章 角力第七百四十七章第七百四十一章第446章 偶遇佳人第60章 榮歸第163章 勝利在望第762章 淮西軍第643章 將星隕落第244章 汾州大戰第558章 金國求和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七百四十一章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七百四十三章第62章 熟人特別多第179章 徐家無賴第141章 定情第519章 韓軍反水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八百六十一章第231章 中秋故人來第395章 勢同水火第765章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第85章 箭雨第七百四十六章第七百四十四章第540章 早渡黃河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100章 難怪第393章 雷厲風行第362章 掘城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187章 迂迴出擊第136章 失控第708章 絕處逢生第386章 潼關送別第八百四十九章第739章 謀而後動第399章 喜事一樁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481章 八牛弩第672章 新的篇章第262章 堅決抗戰第146章 升官第608章 四個女人第272章 逼近關中第600章 防備宋軍第45章 遇襲第396章 出不出兵第92章 又見援兵第100章 難怪第755章 要命的烽火臺第423章 火器失效?第563章 神兵天降第488章 復出?第28章 閻王與小鬼第340章 徐衛的轉折點第289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357章 一樣文官兩種本色第401章 出事了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740章 三年後第782章 另一場戰爭第449章 西軍奮起第361章 交底第645章 大胖小子第783章 折家攪屎棍第642章 產馬基地第652章 折家折了第604章 邊境衝突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177章 兄弟聚首第27章 黃知縣有請第535章 百花齊放第816章 真會來事第383章 送別李綱第277章 紫金虎來了第593章 徐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