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徐原禍事

秦檜一聽,忙順着他的話道:“哦?這麼說樞密相公也贊同官家回鎮江?”

折彥質擺了擺手,搖頭道:“南北議和,戰事已經結束,朝廷有很多的事情急需處理,一直呆在福州甚爲不便。但回不回鎮江,幾時回,這須得商量着來,尤其要考慮到官家目前御體欠安,不能操之過急。”

秦檜雖然是監察部門的頭頭,但他跟手底下那班直言敢諫,寧折不彎的言官們不一樣,他是個明白人。折仲古到福州來,打的是迎聖駕回行在的旗號,這說明他就是來接官家回鎮江的。可現在,他卻這麼說,什麼意思?

他之所以堅持要求回鎮江行在,原因在於自官家率宗室羣臣到福州以後,事情就是一團糟,該有的規矩都沒了,耿南仲一夥人大有支手遮天的架勢。看誰不順眼,找個理由就給你貶出去,別的就不說了,連有擁立之功,一直對官家忠心耿耿的何灌都倒了臺,還有什麼是耿南仲不敢幹的?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後果非常嚴重所以,必須回鎮江行在去,一切都要恢復正常才行

“這個當然,只是,福州暫避之地,終究不是正經所在。現在朝中有人建議回鎮江,有人提議去四川,意見非常林林種種,可上頭也不召集羣臣商議。或許樞密相公不知道,官家許久不臨朝,連詳議司也是多時不開。一應軍國要事,都是耿南仲下手札,這不是長久之計。”秦檜索性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折彥質還能不知道這些?他跟耿南仲一直都不和,對方上臺執政,還沒有動到他腦袋上來,跟他在鎮江府領導抗戰,而且卓有成效有直接關係。之所以來福州,就是了爭取主動。而且他明白一個道理,耿南仲就算在東宮陪太子整整十年,就算官家再信任他,沒有天子的授意,他敢這麼幹麼?

前天去面君,官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檢討。檢討什麼?檢討登基以來的大政方針,說是不顧實際,急功近利,纔會有這一連串的失敗。又說宋金實力相差懸殊,若非要與對方硬拼,大宋討不到好處。今後,對於金國,要更有策略一些。

這個話雖然說得隱晦,但折彥質卻聽出來一個意思,官家被打怕了。用皇帝自己的話來說,朕從東京退到江南,又從江南退到福建,要是再退,難不成退到海里去?

從這些話裡,也就不難明白,爲什麼耿南仲敢大肆貶謫主戰派大臣,那其實都是官家的意思。目的只有一個,讓所有人都明白,打不得了,再打連南方都得丟了。

可能是爲了安撫折仲古,趙桓當時還表示,說他這回在鎮江主持軍政,阻擋金軍過長江,勞苦功高,不愧是國家的柱石之臣,這朝廷的兵旅之事,朕還需要多多依靠你。

一聽這話,折彥質心裡就有底了,他知道不會動到他頭上來。既然得到了皇帝這個態度,他又怎麼會再跟代表皇帝的耿南仲對着幹?

不過,秦檜這個人,從地方上一直幹到臺諫長官,名聲還是不錯的。而且他跑來見自己,也並非爲了私利,若不勸勸他,一直這麼強硬下去的話,很可能就是耿南仲下一個目標。

一念至此,折仲古沉聲道:“會之啊,蔡京你知道吧?”

這不是廢話麼?蔡京誰不知道?大宋到今天這個地步,不說是這個奸賊一手造成的,但也跟他有莫大在的關係。那廝善於猜度上意,投太上皇所好,毫無作爲臣下的原則,由着太上皇性子來,好端端一個江山,弄得滿目瘡痍

“這個下官自然是知道的。”秦檜一時不明白折樞密的意思。

“蔡京當年也是一身兼兩相,總管三省事,權勢可謂熏天了吧?但結果如何?”折彥質問道。

秦檜不說話了,蔡京的結果是死於被貶途中。折樞密的意思是,作爲臣下,你哪怕權力再大,但你的權力是來自於哪裡?那是皇帝給你的,要收回去,也是皇帝一句話的事。蔡京當年的所作所爲,言官們沒少彈劾他,但有太上皇護着,誰也動不了他。今天的耿南仲,就和當初一樣,皇帝要用他,他才能這麼興風作浪。

“下官明白樞密相公的苦心,只是,下官身爲御史中丞,這糾劾之責始終避不開。”秦檜說道。

“形式所迫,誰也無可奈何。”折仲古輕笑道。而後站起身來“有時候退一步,也不見得就失了原則。”

秦檜知道對方是要送客了,倒也識趣,馬上起身道:“下官謹記樞相教誨,貿然前來打擾,還望相公莫怪。”

“哪裡,但願你真把本相的話聽進去了。”折彥質笑道。

“下官告辭,樞密相公留步。”秦檜一拱手,退出了房去。

折彥質目送他離開之後,轉身回到文案前,又拿出那道沒有完成的奏章來。上面的內容讓人非常意外,竟是請辭樞密使一職

五月,趙桓病情好轉,能在內侍攙扶下勉強行走幾步。針對朝中百官輿情洶洶,都在議論該往哪去處一事,他不得不出來表態,說是長江以北已是金人勢力範圍,再回鎮江府已經不合適,衆卿議一議,另外選個地方吧。

大臣的意見總的來說,分成三派,一說遷行在往杭州,二說入四川駐興元,三說往鄂州。選杭州,是爲了繼續經營江南錢糧重地,至少要維持現在半壁江山的局面。選四川,則是爲了依靠西軍圖存。大臣們的奏章中說得非常清楚,如果入蜀駐興元,就可以“前控四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也就是說,前面有涇原、環慶、秦鳳、熙河四路西軍,後面是物產豐盛的四川,再加上經濟發達的荊襄等地,大事可定。至於選鄂州,純粹是爲了避開金軍的鋒芒。

討論一開始,就沒誰搭理鄂州,羣臣們爭論的焦點,就集中在去四川還是留江南上。同時,這也是兩種觀點的爭鋒。留江南,是爲偏安,不想離開這繁華富庶之地。去四川,是爲偏霸。興元府,也就是後世的漢中市,宋時屬利州路,歸四川宣撫使管轄。如果將行在遷到興元府,“前控四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就能對中原形成威脅。

支持這兩個地方的大臣爭執得相當激烈,皇帝一時也難以決斷。偏生這個時候,徐紹和許翰從陝西回來,同時也帶回了西軍戰敗,主力遭受重創的消息

朝中炸開了鍋這還爭得臉紅脖子粗,想要依靠西軍呢,結果西軍讓女真人都打殘了震驚之餘,皇帝百官最關心的就是,幾十萬西軍,怎麼就敗得這麼慘?

徐紹上書請罪,將此次反攻的緣由和經過詳細上報,請求處分。皇帝百官都不勝唏噓,你這一敗倒不打緊,可從今以後,我們就沒有任何力量去跟女真人抗衡了……

趙桓又急又惱,西軍一敗塗地,陝西還靠什麼去抵擋女真人?如果將來陝西丟了,就直接威脅到四川,四川再丟,金軍順着長江打下來,那還有什麼事?

在怎麼處置徐紹的問題上,朝中意見不統一。西軍大敗,雖然主要責任在他,但徐紹是爲了緩解東南的壓力,也實屬出於無奈。既然根本宋金和議,他陝西宣撫處置使的差遣已經免了,那就不要再深究了吧?畢竟徐紹這些年還是數有大功於朝廷的。

但耿南仲等人認爲,由於徐紹的行爲,導致西軍主力遭受沉重打擊,丟失大片領土,罪大惡極說不上,但責任絕對逃不過,應該嚴辦。建議把他貶到外地安置。

趙桓經過再三考慮,給徐紹掛了個閒職,沒有再深究此事。原因嘛,當初朝廷並沒有明確要求徐紹要怎麼樣,但他一回陝西,就準備反攻牽制,緩解南方的壓力,動機是非常良好的。再說,宋金實力差距在那裡擺着,如果追究徐紹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城池的責任,那中原江淮也丟了,怎麼說?都嚴辦?

耿南仲見徐紹過了關,很不爽利,又指使人揪住徐衛。說徐九在反攻中任都統制,總管全軍,戰敗之責他應該負吧?建議解除徐衛兵權,給他個閒職。

趙桓卻覺得,徐衛總歸還是太年輕,志得氣滿,輕敵致敗,過錯當然是有的。但他和姚平仲在戰敗之後,迅速收攏兵力,堅守鳳翔府,擋住了金軍入蜀的步伐,過是過,功是功,還是要分清楚的。此時,朝中百官也是一片反對之聲。說徐衛久在陝西,熟悉軍情,不能一棍子給人打死,陝西還是要依靠這些年富力強的將帥。甚至連跟耿南仲一個鼻孔出氣的黃潛善,也替徐衛說話。

雖然朝中意見都不支持解除徐衛兵權,但前線將帥打了敗仗,不處理就無法嚴明軍紀。最後的結果是,徐衛被降三官,充利州觀察使,從正三品,降到了從四品,還仍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對姚平仲等西軍戰敗將領的處理,都比照徐衛的標準。

陝西的事情一處理完,行在的地點爭論也有了結果。既然西軍大敗,元氣已傷,那到興元府就什麼意義了,朝中一致通過,去杭州。

這年五月底,趙桓率宗室百官,離了福建,前往杭州。因趙桓身體原因,行程極慢,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八月才抵達目的地。到了杭州之後,皇帝仍舊沒有精力處理朝政,軍國大事多決於耿南仲等人,恰好折彥質又上書請辭樞密使被批准,出爲江南西路宣撫使,帶着折家軍到江西練兵去了,朝中一時唯耿南仲獨大,就此種下禍根。

陝西,秦州,秦鳳路經略安撫司。

自金軍退兵後,徐衛整頓殘部,幾個月時間,他幾乎把自己的防區走了一個遍,迅速摸清了秦鳳一路的情況,將部隊妥善佈防。並會現部下,吸取鄜州戰敗的教訓,用心練兵。鑑於鳳翔府特殊的戰略位置,徐衛和吳玠馬擴等人考察之後認爲,要守住鳳翔,有兩年事情必須幹。

第一,就是鳳翔城防體系必須更新加固。最好是按照當初河東平陽府的格局加以改進。

第二,單純依造鳳翔城來抵擋敵人攻勢,是非常消極被動的。當初他阻擊金軍的那處朱記臺,地勢險要,控扼渭水,應該加以經營,在那裡興建關隘壁壘,造永久性工事。

如此一來,金軍想要佔據鳳翔作爲前沿基地,一進來就會撞上朱記臺,就算繞道,也還有鳳翔城,有了這兩個支撐點,鳳翔防務就牢靠得多。金軍想借此入蜀,絕非易事。

他就此事,上報了陝西宣撫處置司,要求撥給錢糧物資,築城,建關。主持陝西軍政的王庶對他這個想法非常支持,非常贊同,可問題是,現在陝西拿不出錢來因此,他好言寬慰紫金虎,再等等吧,等明天緩過勁來,先辦你這件事。

“明年?萬一在我們防務佈置妥當之前,金軍又來了呢?這事是能等的麼?”馬擴把宣撫處置司的覆函往桌上一拍,不滿地說道。

正襟坐在椅上的吳玠也覺得不可思議,說道:“人手鳳翔不缺,那許多從東南隨官軍撤過來的百姓,衣食都沒着落,只要有活幹,不說工錢,管飯就行。哎,這大帥在公文中說得非常清楚啊這點錢也沒有?幾個月前,從鳳翔運走的錢糧物資,拿出一丁點來,也足夠了吧?”

徐衛聞言嘆道:“現在局勢艱難啊,最惱火的,莫過於姚平仲他們。出來四萬精兵,回去萬把殘部,他那裡才正是用錢的地方。沒辦法,緩一緩吧。不過,子充的話很有道理,雖說宋金剛剛議和,但處在你我的位置,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金軍隨時有可能捲土再來”

馬擴搖了搖頭:“這一回,元氣大傷,不是兩三年能夠恢復的。”

正說着,外頭士兵報道:“大帥,宣撫處置司徐參議到了。”

徐衛一怔,六哥怎麼來了?當下起身去迎,剛至堂外,徐六已經進來,遠遠執禮道:“徐經略。”

“徐參議這是來視察?”徐衛還禮問道。

徐良上得前來,笑道:“視察不敢當,受王判驅使,往各路查訪軍情民意,秦鳳自然是首要之地。”

“來來來,裡面說話。”徐衛伸手請道。吳玠馬擴二人當下告退離去。

到了二堂,徐衛的辦公所在裡,兩兄弟坐下,徐衛親自替堂兄倒上茶,雙手呈上。徐良一見他這畢恭畢敬的模樣,不敢去接,疑惑道:“九弟,你這是作甚?哥哥得罪你了?”

“這不是降三官,從四品觀察使麼?矮徐參議半級,你是長官,我自然要恭敬一些。”徐衛說道。

徐良苦笑着搖了搖頭,接過茶來道:“你要求撥錢糧那事我知道,現在宣撫處置司也很難,實在拿不出錢來,你等一等。來時,王判再三囑咐,讓我見了你要解釋清楚,等明年緩過來,先就辦你這事。”

徐衛挨着他坐下,點頭道:“我理解上頭的難處,但明年可不要再推託了。”

“這是一定,你秦鳳路處在抗金前沿,緊誰也不能緊你。”徐良抿了一口茶道。又說了一陣話,無非是例行公事,詢問秦鳳軍情,徐衛自然如實回答。

徐良放下茶杯,環顧左右內外無人,趨身向前,低聲道:“九弟,有個事爲兄提前給你透個口風,你不要跟任何人說起。”

“何事?”徐衛問道。

“南方來了詔命,跟涇原有關。”徐良道。

心裡一跳,跟涇原有關?那不就是跟大哥有關麼?什麼事居然驚動了朝廷?徐衛忽然想起,當日他趕往成州,見三叔離陝之前最後一面,當時三叔就提到了大哥,聽他的意思,好像沒打算和稀泥,莫非這回來的旨意,就是……

“你說。”徐衛點頭道。

“大哥這回了不得,南邊委任他爲御營司都提舉,接何灌的位子。”徐良一本正經道,說到此處,靠回椅去,“怎樣,榮寵備至吧?”

榮寵?你這風涼話說得真不着邊際他好端端在涇原當着大帥,手下數萬雄兵,天不管地不管,何等自在?誰稀罕到南邊去?整天俯首貼耳,謹言慎行?

不過,別說,這招還真狠明着吧,升了你,御營司是大宋方面武裝之一,天子近衛軍,御營司都提舉,那就是頭號軍事主官,是至少帶“太尉”銜的。可問題是,御營司成天在皇帝面前轉悠,大哥在陝西呆慣了,他能過得了那日子?更不用說,現在的御營司,恐怕也不是安樂窩,秦鳳趙點,府州折氏,誰聽你的?

看來,三叔真爲這事冒火了。如果不是他回南方去說了什麼,朝廷怎會如此處理?這說白了,就是解除你兵權啊

第七百五十一章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773章 兵臨東京第281章 重返陝西第221章 小別勝新婚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448章 胡馬南來第16章 殺!殺!殺!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208章 威震河東和七百五十七章還鄉團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4章 打砸黑店 併肩子上第296章 最年輕的帥臣第62章 熟人特別多第159章 熊熊大火第471章 哀兵必勝第七百五十章第206章 司儀行政第八百五十六章第397章 地下黨第191章 國士無雙第682章 捕風捉影第七百四十九章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773章 兵臨東京第698章 初生之犢不畏虎第733章 成都之行3第734章 西夏完了第24章 梓州團練副使第160章 望眼欲穿第271章 又見鎖城法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55章 張叔夜第553章 全線反撲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493章 內外洶洶第425章 決勝之機第776章 凱旋而歸第20章 知府的垂青第八百七十六章宋遼威武第127章 攪局第290章 爲了勝利,歡呼吧!第657章 改天換日第422章 漫天箭雨第728章 將二代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121章 大捷第八百五十八章第八百四十三章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464章 突火槍第70章 陰招第678章 中樞派員第617章 面具戰將第724章 西部王第558章 金國求和第368章 誰是大爺第98章 面君第56章 論邊事第258章 暗戰第四百一十三章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361章 交底第448章 胡馬南來第534章 機會來了第300章 鐵管火器第690章 人心向背第529章 捷報頻傳第189章 生擒藥師第236章 議升官第429章 兄弟聯手第391章 火燒麥田第八百四十七章第209章 招討副使第515章 西軍團結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201章 洞房花燭第360章 勸說徐原第543章 發兵潼關第八百四十八章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123章 意外收穫第768章 絕路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644章 徐九又當爹第308章 仁至義盡第683章 河東!河東!第622章 莫望西軍第四百一十七章第78章 進軍第333章 回馬槍第48章 戰果第794章 徐母去世第13章 殺人就是這樣第八百四十六章第550章 竟收奇效第532章 最年輕的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