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內外洶洶

“去了趟渭州。”徐六淡淡地說道,看他神情似乎不悅,莫非在渭州撞上了什麼讓他不高興的事?

徐衛也能猜到幾分,三叔回南方向天子進言,給大哥出了個難題。這勢力讓大哥對三叔不滿,連帶着,作爲三叔的親兒子,六哥去渭州能有笑臉相迎麼?

“大哥給你臉子看了?”徐九在徐六旁邊坐下,隨口問道。

“何止?”徐六冷笑道。“公務上倒沒說的,只是,咱們總歸是堂兄弟,祖上傳下的規矩,不分家,咱們跟親兄弟有什麼區別?我心說公事已了,採買些禮口上門看望兄嫂,他是長房,我尊重他,這沒錯吧?”

徐衛知道堂兄現在心裡很不爽利,一個勁地點頭道:“對對對,正該如此。”

“可誰知道,給我來個拒之門外老九,六哥可是去了兩趟”徐良怒氣衝衝道。

徐衛也覺得大哥這事辦得不地道,你就算對三叔有什麼不滿,這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況六哥以堂弟的身份,帶着禮品登門拜望,你給人拒之門外,面也不見,實在失禮,也不是磊落漢子的行徑。

“這事大哥確實作得不對,但六哥也別往心裡去,出了這樣的事,他肯定也頭痛得緊。”徐衛只能這樣勸道。

徐六搖了搖頭,負氣道:“算了,不提這事。自打我記事以來,還沒遇上過這樣尷尬的場面”

徐衛又是一頓勸,才稍微打消了對方的怒意。徐六平復了一下情緒,但臉上仍是板着:“爲兄在涇原聽到一個消息,說是党項人襲取了綏戎堡,有南犯的趨向,你以爲如何?”

老實說,徐衛這些年在陝西,心思都花在抗金上,對緊領的夏國其實瞭解不多。但根據記憶,好像党項人在北宋晚期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挫折,國力被削弱得厲害,大舉南犯應該不太可能吧?

當他如此講述時,得到了徐六的贊同:“你說得沒錯,橫山天都山一線失陷後,党項人已經無力發動大規模戰事了。襲取綏戎堡這事,是真是假,還不知道,但消息傳得這麼快,我懷疑是大哥有意爲之。”

“六哥是說,大哥想借此表明,他現在離不開涇原?”徐衛問道。

“就是這個意思。”徐良點頭道。

“我早就說過,大哥不會南行,如何?”徐衛笑道。

“哼,這事瞞得過南邊,卻瞞不過我等。”徐良亦笑。

聽他這話,似乎打算“從中作梗”,徐衛見狀勸道:“六哥,沒必要。”

徐良聞言吃了一驚,老九這纔算是頭一回明白地表明瞭自己對此事的態度片刻沉默之後,他問道:“爲何?”

“我覺得,在朝廷調大哥南往這件事情上,我們弟兄既不必幫他說話,替他遮掩,也沒必要推波助瀾,暗中插手。”徐衛坦誠道。

徐六不說話,還是板着臉,一副餘怒未消的模樣。

“於公,涇原雖說不是離了大哥就垮了,但以他在涇原一路的聲望,在軍隊,在諸羌中的威信,都是保持涇原穩定,邊關不亂的法寶。於私,我們到底還是一家人,這麼鬧有什麼好處?”徐衛“推心置腹”。

徐六對堂弟的意見不發表評論,反而是笑道:“九弟,你是戰場上殺人如麻的方面統帥,怎也有一副菩薩心腸?前些日子你鳳翔府被圍,父親大人調涇原兵相救,大哥來沒有?說句不中聽的,大哥和我們雖然是兄弟,但畢竟……你曉得。”

徐衛一時無言以對,不是他不知道說什麼,而是他心裡想的不方便說。他替徐原說話是出於兄弟感情麼?有,有那麼一點,但更多的,則是着眼於自己的立場。徐大是陝西軍中的一個不確定因素,而徐衛需要這個不確定因素。

別看現在宋金議和,暫時結束了戰爭,而大宋也通過這次議和,放棄了一直堅持的恢復大業,逐漸轉爲偏安。但是,狼煙雖然熄滅,但大宋的生存環境卻更加惡劣了。不是說議和了,就不打仗了,通過這次戰爭,女真人確立了其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懸在大宋頭上的那把利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威脅性過

朝廷雖然決定議和,但議和不是說戰事結束了,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就算是耿南仲,想必他也非常清楚,議和只是權宜之計,就算想偏安,也必須要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作後盾。

在這個大環境下,進一步提高武臣的地位和權限那是勢不可擋的。歷史上,宋金在“紹興和議”後,收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並製造了岳飛的冤獄。但要知道,在當時,金軍和僞朝幾次大規模地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宋金兩國的實力處在一個平衡點上,誰也奈何不了誰。

而現在的宋金態勢顯然有着天壤之別。處在女真人高壓下的南朝,就算不想恢復故土,也必須盡最大努力來保全目前的局面。放在陝西來說,武臣地位的拔高,有可能體現在,會出現一位不但主持軍事,甚至能對其他方面擁有話語權的武臣。

這在原先的歷史上,不是沒有例子。比如劉光世岳飛等大將,都曾經當過原本政樞二府大臣才能充任的“宣撫使”。不但節制軍隊,對地方政治也擁有裁奪之權,還可以任免轄區內所有官吏,且不受監司的監察。

現在的陝西,由武臣來充任宣撫處置使,或許還有難度。但很有可能會立一位軍事主官。這個人選,只能在陝西現有將帥中產生。那麼比較一下現在陝西四帥,徐大無疑是資歷最老,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他本該屬於最佳人選,但是出了這件事,他主持陝西軍事的可能性基本爲零。

舍此之外,還有姚平仲、劉光世、和自己三個人。劉光世估計也沒戲,首先,他從來沒擔任過一路帥守,一直在副手的位置上變化,就算現在,也只是“權環慶路經略安撫司公事”,代理而已。

這樣,就只剩下姚平仲和自己。小太尉雖然也沒有擔任過經略安撫司正職,但架不住他無論在朝在野名氣都很大,也相當有本事,再加上他老子如今在御營司勾當,抗金作戰中,在折彥質領導下,也有汗馬功勞。

自己雖然戰績最多,戰功最大,但壞就壞在鄜州慘敗時,自己是都統制,必須出來負責。再者,資歷最淺。因此,自己的機會或許比姚平仲大一些,但沒大到勝券在握的地步。

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位置虛席以待,那自己就必須主動地,盡全力地去爭取,嚴重一點,說是勢在必得也不爲過。僅僅作陝西治下一個經略安撫司的帥守,叫起來好聽,大帥,但終究還是個聽吆喝的。沒有陝西的兵權在手,你自己的命運,自己決定不了。

以現在的情況,自己不可能學當初曲端那樣,去搞火併。唯一的途徑,就是南方的任命,只有這樣,纔是名正言順。

如果上頭在自己和姚平仲之間考慮一個人選,在比較了資歷、聲望、能力、忠誠等方面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個持平的情況。這時候,徐家家族勢力的影響就起作用了。

可以這麼說,現在徐氏一門,是陝西最大的將門。大哥是涇原帥,自己是秦鳳帥,四哥五哥手裡握着宣撫處置司直屬部隊一部分兵權。南方肯定會考慮,誰出來能鎮得住局面,在大哥出局之後,自己的希望就大增了。

所以,大哥最好是能留在涇原。就算自己上臺,他不甘心受我驅使,但至少,南方會考慮他也姓徐。

而這個理由,同樣適用於徐良。徐六現在的差遣,是宣撫處置司參議,屬於高級幕僚,除了宣撫處置使,副使,判官以下,就是他了。可現在的陝西,宣撫處置使出制,副使一直沒設過,只有判官王庶,也就是說徐良等於是二把手。儘管他的資歷也不深,但難保將來他不會依靠家族勢力,而得以發展。

徐衛向來只言兵事,對政治幾乎從不評論參言,但現在沒辦法,他只得把這一層挑明:“三叔去職後,王判主政陝西,王判以下,就是六哥。而王判在陝西已久,按慣例,他近年有可能會出現變動。誰能說將來主政陝西的,不會是六哥你?”

徐六實在沒料到九弟突然提到這一層,因此詫異道:“怎敢作此妄想?愚兄何德何能?”

“六哥是知道的,陝西宣撫使自宣和年間以來,數易其人,唯幕僚長久不變。等再熬上一段時間的資歷,六哥是大有希望的。所以,何必非要把大哥攆出涇原?”徐衛笑道。

徐六無言以對了。徐紹當初之所以把他帶在陝西來,並不是當爹的非要把兒子拴在褲腰帶上。當時,徐紹認爲自己從此以後就紮根陝西了,誓言要在此地幹出一番驚天偉業來。因此,他讓徐良作幕僚,就是悉心栽培,希望有朝一日,他也可以獨擋一面。

所以,說徐良沒那個“野心”,那是假話。不然,他爲什麼要以參議官之尊,親自出來視察各路?

很長一段時間,廳上兩兄弟誰也不說話,各懷心事。好大一陣後,徐六終於嘆了口氣,鬆了口風:“罷了,大哥年事已高,說句不當說的,這山重水遠,萬一折騰出個好歹來,你我弟兄也過意不去,爲兄儘量周旋吧。”

“還是六哥看得長遠。”徐衛笑道。徐良卻沒接這話茬,甚至沒像上回那樣討頓飯吃,而是匆匆告辭,離開了秦州。

紫金虎的勸說起了作用,回到成州以後,徐良向王庶稟報了涇原路出現警情,而且沒有揭破其中的貓膩。他是代表宣撫處置司出去視察的,因此王庶並未對此事提出質疑,也沒有再派員調查,照此向南邊彙報。

當陝西的上報抵達杭州時,朝中各方正爲一件事情暗中較勁,誰也沒閒工夫搭理這事。耿南仲於年底批示,既然涇原有警,那徐原就不便離職,撤銷此前的命令。徐原就此有驚無險地過了這一關。

至於朝中發生的事,還得從改年號說起。趙桓回到杭州以後,一切並沒有像秦檜等人希望的那樣回到正軌,官家還是因爲身體原因,不便親政。耿南仲身兼兩相,把政事堂詳議司都快變成了一言堂,引起朝中猜疑。而此時,從陝西宣諭回來的許翰,被免去了樞密副使的差遣,發配到廣南東路去作安撫使。廣南東路,也就是後世廣東得名的原由,在宋代,那是被貶官員雲集的地方。許翰以西府主官的身份外任廣東安撫使,與被貶無異。

耿南仲這種毫無顧忌排斥異己的作法,非但秦檜等人不滿,就連主和的一些大臣,也感覺背後涼風嗖嗖。偏偏這個時候,秦檜抓到耿南仲一個把柄。

李綱自陝西宣撫使位上被貶之後,一連換了幾個地方監視居住,最後落戶在萬安軍,也就是後世的海南島。當時,任廣西經略使的一位帥守,敬佩李綱爲人,經常派人攜帶禮物前去看望,其實無非也就是些生活必需品。耿南仲得知此事外,因爲忌恨李綱當初無數次和他敵對,不問青紅皁白,把廣西帥調離。

而他的另外一位政敵趙鼎,在被貶途中,經過新州。新州知州,與趙鼎是故舊,所以親自送了一程。就因爲這麼點狗屁倒竈的事,這位倒黴的知州立刻被貶。

秦檜抓住這個把柄,抨擊耿南仲對政見不同者進行瘋狂的打擊、報復、迫害。在朝中鬧得不可開交。但因爲趙桓的袒護,耿南仲絲毫不受影響。這讓秦檜等人非常泄氣。同時,又因爲耿南仲當年曾經和唐恪,李梲等人並列奸賊,受到東京軍民的咒罵,並要求將其處死。

唐恪被東京軍民毆成重傷,李梲等人也早已湮沒無聞,獨有耿南仲,憑着極其深厚的政治背景,不但屹立不倒,如今反倒身兼兩相,總理朝政。這非但是秦檜等大臣的眼中釘,也爲士林所忌恨。

轉眼間,到隆興六年年底,風疾不見好轉,反而越發厲害的皇帝在琢磨着改年號。隆興這個年號是不能再用了,用着也是個諷刺。趙桓考慮許久,改年號爲“嘉定”,本該是隆興七年,變成了嘉定元年。

本來改年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大事,趙桓改這個年號,就是希望新的一年開始,萬象更新,一切都安定下來。但這,卻給朝中思變的大臣提供了一個思路。

嘉定元年正月末

蘇堤,亦即小蘇學士在杭州,疏浚西湖而建的堤壩。本地人有“蘇堤春曉”之謂,號稱西湖十景。蘇堤既有名,行在遷至此處後,朝中顯貴多有前來遊玩者。但不久前,卻有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在這裡定居下來。

便是原樞密使,原東京留守,原陝西宣撫處置使,徐紹。徐紹自陝西歸來之後,皇帝並沒有追究他的責任,甚至好言撫慰,給了他一個提舉宮觀的閒職安置。徐紹在這蘇堤之旁購置了房舍,安置家眷。每日閉門讀書,從不會客,似乎要淡出朝政。

但是,他的資歷和威望,在朝中一時無兩,極受敬重,時常都有朝中權貴前來拜訪,俱被他擋在門外。每日手不釋卷,若是乏了,但借一扁舟,泛舟西湖,好不愜意。

這一日,他遊湖歸來,在回家路上,遙望房前停有橋子,知道肯定是朝中哪位權貴又來拜訪,遂停下腳步,對跟隨的一名老僕道:“去打發了。”

老僕領命前往,不多時,原路返回,稟報道:“相公,來的是許翰,堅持相求一見。”

許翰?我爲樞密使時,他是臺諫長官,雖談不上交厚,但也有些往來。聽說,他被免了樞密副使的差遣,派到廣東爲官,莫非是來辭行的?誠若如此,見上一面倒也無妨。一念至此,遂復步前行。

許翰當時已經在徐紹家門前等候多時,他初來時,徐家的家人已經拿那一套閉門謝客的說辭擋了他一回。只是他不爲所動,堅持要見,得知徐紹出湖遊玩後,又堅持等候。總算是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看到了徐紹的身影。

只見徐紹一身尋常打扮,樸素得緊,方纔遊玩歸來,手裡還提着條剛發芽的柳枝。一見此情形,許翰迎了上去,執禮甚恭:“相公好雅興。”

“不敢不敢,在下已去公職,當不起如此稱呼。”徐紹還禮道。“不知足下此來,是爲……”

許翰並沒有正面回答,反而笑道:“同殿爲臣,今下官前來拜望,相公也不請下官進去坐坐?”

徐紹聞言輕笑:“紹自外任罷歸,如今提舉宮觀,不問朝政。足下若是爲公,還請免開尊口。”

許翰一點也不避諱,直言道:“下官此來,正是爲公”語至此處,見徐紹欲止,急忙搶道“相公,但聽下官說完再攆不遲”

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382章 樂極生悲第16章 殺!殺!殺!第292章 痛哭的人第487章 權臣第648章 万俟卨的掣肘第276章 難兄難弟第七百四十三章第88章 漢奸第八百四十章第644章 徐九又當爹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656章 杭州劇變第65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46章 打吧第797章 意料之外第158章 激戰正酣第455章 激戰江北第七百八十七章第663章 起兵勤王第367章 坐堂問政第四百一十九章第八百八十三章第534章 機會來了第八百四十七章第四百零九章第9章 王八蛋縣尉第645章 大胖小子第363章 屹立不倒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156章 萬衆期待第143章 當頭一棒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607章 妻不如妾?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651章 政變苗頭第301章 接手三州第194章 媒婆上門第571章 摧枯拉朽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165章 捷報飛傳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513章 突來之戰第78章 進軍第141章 定情第201章 洞房花燭第七百五十一章第526章 生死激戰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435章 整合西軍第263章 後顧無憂第八百七十一章第357章 一樣文官兩種本色第541章 徐大病危第422章 漫天箭雨第593章 徐太尉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66章 長輩第500章 政變(下)第740章 三年後第161章 三路強援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485章 風雲突變第319章 震天雷第88章 漢奸第197章 傻了吧第192章 班師凱旋第278章 曙光乍現第264章 軍閥規劃第356章 軍隊執法第719章 詭異的禁中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八百二十二章第563章 神兵天降第八百八十章第154章 風起雲涌第151章 一窩蛇鼠第724章 西部王第737章 遼國國喪第764章 徐家莊第四百一十三章第四百二十章第106章 大動作第八百七十三章第364章 全面壓制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七百五十章第77章 韓世忠第471章 哀兵必勝第390章 同意進攻第5章 有本事你咬我第100章 難怪第213章 大戰在即第56章 論邊事第103章 無拘無束第39章 江湖豪傑來相助第160章 望眼欲穿第50章 率部歸來第623章 擅自調兵第八百五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