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初到長安

靖康二年六月,驕陽似火的季節。定戎軍。這個陝西五路中轄區最小的地方,也如同夏日的氣候一般,熱火朝天。在得知定戎的賊寇已經被基本肅清後,外逃他處的百姓陸續迴歸,開始重建家園。徐衛在自己的權限以內,給予了極大支持,虎捷鄉軍總有約四五千人的兵力可以隨時調動去協助百姓。

收復華縣,鳳凰山的賊寇立了大功,白額獸賊兵也投誠不少,還有從河東逃過來的難民,這三者相加,人數超過七萬。雖然徐衛有權力擴充部隊,不設定額。但一來他招兵極嚴,不是阿貓阿狗都能入伍。二來,也不想在立足未穩的情況招來某些人的猜忌。因此七萬人裡,就挑出來不到四千。那剩下的人怎麼辦?如果朝廷不給他們出路,這些人就會鋌而走險,拿起刀來自己找活路。

徐衛爲這事急得上火,又是走訪,又是商議,最後想出一個法子。定戎因兵禍。原住百姓折損較多,留下許多無主之地。可將這些投誠賊寇,逃亡難民召集起來,分給土地使其耕種,既能穩定局面,亦能增加收成。這個方案報到京兆,李綱認爲可行,又報給東京。朝廷裡執被大臣們吵得臉紅脖子粗,誰有閒功夫管定戎這點小事?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何慄大筆一揮,同意,照此辦理!

既然朝廷批覆下來,李綱也就鼎力支持。拔給了定戎一筆錢和一批物資,徐衛遂將境內流民,投誠賊寇召集起來,挑選青壯年編爲鄉兵,發給口糧器具,於少華山等險要之地構建永久性營寨,派遣虎捷軍官前往統領管束。忙時耕作,閒時操練,反正又不要一錢軍餉,還能鞏固定戎防務,何樂而不爲?

如果說定戎這邊一片熱絡,那東京簡直就是炸開鍋了。自打“詳議司”這個可以討論祖宗家法的機構成立後,沒一天不生事。人事任命,大臣們要爭,要吵,制度改良。那就更不消說了。

通過金軍兩次南侵,趙桓也開始漸漸明白。如果繼續照這身舊衣裳穿下去,早晚有一天得赤條條光着腚。於是設立這個“詳議司”,其目的,便是檢討原有制度的缺陷,並提出對策。不過,這位年輕皇帝似乎高看了自己的力量,又低估了大臣的反彈。

种師道去世之前,曾有遺言,建議皇帝退守關中,選用良臣代守東京。當時他沒在意,現在想起來,如果早聽忠臣之見,哪用得着在東京城裡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因此,便把种師道生前這個建議提到“詳議司”,要求大臣們討論是否可行。

結果除了徐紹、何慄、折彥質之外,所有大臣幾乎都表示反對。說東京是帝闕所在,天子若棄京師,必將引起天下震驚,甚至動搖國本。這是取禍之道。萬萬不能行。

這條議不通,他又授意黃潛善提出一件。金人兩次來攻,朝廷皆沿用祖宗家法,以文臣領兵,結果一敗再敗,如範至虛,李回等人,皆書生輩,並不知兵。今天局勢更加複雜兇險,是不是權宜變通一下,遇戰事,這指揮統轄之權,還是由武臣把持?

這一條境遇倒好些,詳議司十二名大臣,有五人贊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把握大政方針,司儀行政,教化人心,這是文臣所長。排兵佈陣,攻城掠地,這是武臣之專。眼下局勢如此,必須變通一些。

可反對的聲音同樣激烈,只不過託辭都是那老一套。什麼“祖宗家法”,什麼“武臣掌樞要,知機密,於國不利”,要不然就是搬出趙匡胤來。讓皇帝好生頭疼。

禁中,講武殿前的校閱廣場。趙桓耷拉着腦袋。揹負着雙手,緩緩前行。樞密使徐紹就跟在他身後,不緊不慢地走着,一邊數着官家從中書省出來,已經嘆了五次氣。也難怪,詳議司開辦這麼久,出的結果僅僅是幾樁人事任命而已。大的政策上,一無所獲。

“唉……”皇帝第六次嘆息尤爲沉重。立在這廣場上,張目四望,忽然對身後徐紹道“徐卿,朕繼位於危難之中,兩年多來,沒一日不憂心。唯獨一天,朕極爲開懷,你可知是哪一天?”

徐紹垂首答道:“臣冒昧猜度,莫不是徐彰率軍入禁中受閱獻俘那一日?”

“不錯!只有那一天,朕由衷地振奮!想女真人何等的猖狂,短短數月陷兩河,破西京,幾乎威脅京師。可結果呢?一路讓徐彰統率的五路西軍逼了回去,一路硬是讓徐衛攆回燕雲。那天朕明白一件事情,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下決心,總是有辦法的!”趙桓顯得有些激動。大手一揮,頗有幾分豪氣。

但轉眼之間,又焉下來,第七次嘆息道:“可女真人在北地虎視眈眈,今朝去了,明日又來,我朝不能總是疲於應付。因此,朕開這‘詳議司’求變通,但卻……”

徐紹見他有些灰心喪氣,勸道:“陛下勿憂,此等關係國運之事。本就不能操之過急。”

趙桓突然回身,大聲道:“朕如何不急?高世由李植兩逆賊,已經把朕的兩河吞去了一半了!這是祖宗遺留的基業,如何能敗在朕手裡!他日下了九泉,朕有何面目見歷代先王?”

徐紹被他這一陣吼驚得呆了一呆,陝西接連急報,官家一直沒有表態。原以爲他不在意,沒想到是心裡有數。眼前這位皇帝,已經不像剛登基那般稚嫩了,至少,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一味聽信大臣。趕緊一拜道:“陛下息怒。”

趙桓大概也意識到自己失態,嘆了第八次氣,繼續前行道:“朕也知道國家積弊極深,不是一年半載能夠改變的,可時不我待啊。兩河淪陷已是定局,從今往後,金人與朕,只隔一條大河,隨時可能南渡。可恨,大臣們不以國家君父爲念,死守陳規!東京雖富庶,也確是歷代先王苦心經營,可此地無險可守,哪比得上關中來得險要?朕也沒說遷都,只說是退守,可你看看大臣們那般嘴臉……”

徐紹聽到這裡停下腳步,沉聲道:“陛下是一國之君,必要時候,還需乾綱獨斷纔是。”

趙桓回首看他一眼,後者明顯感覺到皇帝的眼中閃動着一絲興奮的光芒,可片刻之後消失不見,搖搖頭道:“朕才華智謀皆不如先輩,能依靠的,也就是用人了。朝中執宰,是朕一手擢拔,如何能……”

徐紹快走兩步。到他跟前,再度一拜:“陛下,大臣們開口國本,閉口祖制。可何謂國本?在臣看來,陛下才是一國之本!高李二逆侵吞兩河,朝廷又暫時無力掌控。東京袒露,無所依託,一旦戰事驟起,狄夷狼心之輩則可長驅直入!陛下若有失,才真是動搖國本!”

趙桓聞言苦笑,執徐紹之手讚道:“愛卿果是忠義之臣,你徐氏一門,爲朕謀劃於朝堂,血戰於沙場,朕心中有數。”這幾句話說得是情真意切,叫人聽了感動不已。可徐紹不敢這麼想,伴君如伴虎,同樣“柔情蜜意”的話,官家當初肯定沒少對李綱講,可如今呢?

“對了,徐九有消息沒有?”趙桓突然換了個話題。

徐紹知道天子現在頭疼得緊,不想提這些朝政上的煩心事,也順着回答道:“回陛下,徐衛領軍入定戎,用了十來天收復城池,一月之內,定戎賊寇銷聲匿跡。如今正恢復生產,與民休養。”

趙桓頻頻點頭:“能臣!幹臣!朕就是要這樣的少年才俊!有拼勁,有闖勁,無所畏懼!好!着實是好!”說罷,竟像是狠出了口氣般,對着空氣猛砸一拳。

徐紹心想,年輕人固然有敢拼敢闖,可咱們這些老臣也不是吃乾飯的吧?

這君臣兩個正說着,忽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耿南仲幾乎是小跑着奔過來。這廝本就生得一張疙瘩臉,這會兒或因爲奔得氣急,一張臉幾乎扭曲。幸好趙桓不像他老子那般,好以貌取臣,否則就這模樣,掏糞坑還嫌醜。

“陛下!鴻臚寺剛上報,金國使臣已經過了滑州,正投東京來。”耿南仲上氣不接下氣說道,言畢,看了徐紹一眼,眉頭微皺。

什麼?金國使臣?又來幹什麼?還想給朕灌迷魂湯?休想!你女真人就是說出朵花來,朕也知道你們都是包藏禍心,轉面無恩的狄夷禽獸!

心裡窩火,趙桓不耐道:“讓鴻臚寺按禮儀接待便是。”

耿南仲一怔,這可是金國使臣,照慣例,除了鴻臚寺卿外,還得派遣一位身居要職的大臣作爲朝廷代表親自接待,陛下怎麼……剛想詢問,趙桓已經一甩衣袖:“罷了,你們自去吧。”

望着皇帝匆匆而去的背影,徐紹似笑非笑,耿南仲一頭霧水。兩位手握重柄的權臣站在那裡,半天沒一句話講。

良久,耿南仲先從鼻子裡哼了一聲,徐紹一聽,笑道:“耿相這是衝誰哼?”

“哼哼,樞密相公,我聽說你那侄兒如今在陝西招兵買馬,接納四方流民賊寇,還派人聯絡河東義軍,他這是想作甚?”耿南仲陰陽怪氣地問道。

徐紹嗤之以鼻,冷笑道:“徐衛的部隊不設定額,這是官家御準的。接納四方流民,招安賊寇,那是爲了穩定地方。至於聯絡河東義軍嘛,難道耿相不知他是‘河東義軍總管’?哎,怪了,你堂堂首相,不操心軍政大事,反倒關心起我那侄兒來,耿相幾時對徐家如此友善了?”耿南仲聽後差點沒竄起來,盯着徐紹好大一陣,拂袖而去。

六月中旬,金國使臣到達東京。趙桓終究還是派了尚書右丞黃潛善前去接待。女真人這回來,在禮節上,倒沒有像從前王訥那般蠻橫無禮,該拜就拜,該跪就跪,但說起話來,卻仍是咄咄逼人。此番金使入宋,帶來了金帝吳乞買的國書,要與大宋和好,互爲睦鄰,並承諾永不相侵。當然,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南朝要承認太原、真定、河間三府爲金國領土,並交還被宋軍俘虜的金國將士,尤其是韓坊。

東京大臣初聞時都覺不解,太原等三鎮,已經被高世由李植二人佔據,金國現在專門派出使臣前來,豈不是多此一舉?可有識之士一眼看穿女真人把戲,一旦大宋朝廷點了這個頭,就等於承認高李二逆佔據大宋領土的合法性。如此一來,兩河反抗女真的義軍就成了無名之師,兩河的百姓,也就被斷了念想。

徐紹、何慄、折彥質等重臣接連上書天子,請求拒絕金人一切條件。女真人素無信譽,他們的話三歲孩童也不會相信。建議將金使逐出東京,並讓他們轉告金國皇帝,兩河是大宋固有領土,祖宗基業,寸土必保!雖然現在南朝無力掌控兩河,但至少嘴上不能認輸……

但耿南仲等人卻認爲,女真人是轉面無恩,翻臉無情,但如果全盤拒絕對方要求,恐怕會激怒金國,惹得他們再度興兵來犯。不如只答應交還俘虜如何?

趙桓大概是在“詳議司”太憋屈,終於採納了徐紹等人意見,硬氣了一回,拒絕金國一切無理要求!消息傳出,使得朝廷主戰派大臣一時倍受鼓舞!遠在陝西的李綱聞訊後,也欣喜地給徐衛寫信說,變數自此而始!

徐衛倒沒他那麼樂觀,當初在五馬山時,馬擴就曾經說過。一旦女真人開始蠶食兩河,就會找機會尋求佔領兩河的合法性,只是沒料到,來得這麼快。估計女真人的心思,是先將佔領太原等三鎮變成既成事實和法理事實,然後逐步推進。一兩年內,讓他們的傀儡全面侵佔河北河東,那時候,金軍元氣已復,可能再度入侵。這一兩年內,如果大宋方面沒有大刀闊斧的整頓,尤其是軍隊方面,那就……

六月下旬,陝西五路宣撫使李綱就目前河東形勢惡化,可能會危及陝西,召集陝西東部各路、府、軍、州的軍政長官至京兆商議對策。徐衛將軍務託於王彥吳階,政務託於張慶,先至同州,與四哥徐勝一道趕往京兆。

京兆府,長安也,許多朝代都建都於此,至大宋開國,雖定都於開封,然仍舊十分重視此處,爲陝西五路軍政中樞所在。這座數朝古都雖榮光不在,卻仍然難掩王者氣象。徐四徐九兩兄弟入了城,驚歎於長安的宏偉,遙想漢唐盛世,衛霍數入大漠,遠逐匈奴。李靖長途奔襲,生擒敵酋,那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威風!如今這江山仍舊,卻是……

無暇多加感慨,兩兄弟直投宣撫大使的衙署而去。宣撫使是代表朝廷,統管一方軍政的要員,那衙署非但氣派,更守衛森嚴,即使是各地軍政要員也不得擅入。但徐四徐九兩兄弟到了衙門口,剛下馬報了身份,便有衛士前來牽住繮繩,又有人前來引領,說是宣撫相公早有鈞旨,若徐家兄弟來,徑直入內,不需通報。

入了衙署,在小吏的引導下來到一處所在。徐家兄弟都是行伍中人,不圖奢華講究,但看到這裡的陳設,仍舊不免心酸。堂堂宣撫大臣,會客廳裡僅一桌數椅,連塊屏風照壁也沒有!李綱這種等級的重臣,其俸祿是相當可觀的,不至於這般寒酸吧?

正嗟嘆時,聽到背後腳步聲響起,回頭看時,只見李綱穿着布衣昂然而入。記得徐衛第一次見到他,是跟种師道進京時,他奉詔來迎。那時,徐衛非常詫異,原以爲這個在歷史教科書上被尊爲民族英雄的人,應該是儀表堂堂,氣宇軒昂纔是,哪知竟是個農夫相。現在看到他穿身布衣,就更像農夫了……

“藎忱!子昂!”李綱一進來,就像長輩一般呼喚徐家哥倆的表字。兩人趕緊上前,欲行大禮,李綱雙手托住,讓他們坐下,又命僕人奉上清茶。

徐衛喝了一口,感覺又苦又澀,這也叫茶?我說宣撫相公,你也太節約了吧?要表示你公正廉潔,也不用如此刻意。

他喝到茶不對,表面上仍舊不動聲色。可徐勝是個耿直人,當即皺了一下眉頭。李綱看在眼裡,放下茶杯笑道:“怎麼?喝不慣?知足吧,你我都是朝廷官員,上有屋頂避風雨,下有茶飯充飢腸。可現在兩河地界上,不知多少人忍飢挨餓,居無定所。”

這話若是從其他官員嘴裡說出來,徐衛指定在心裡罵他虛僞。可李綱說這話時臉上的沉痛之色,是萬萬裝不出來的。

“宣撫相公憂國憂民之心,卑職實感敬佩。”徐勝由衷地說道。

李綱聞言苦笑不已,徐衛看在眼裡,心想俗話說好人沒好報,這話看來還真有道理。忠臣絕對比奸臣難作,人家范仲淹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而我們這位宣撫相公倒好,無時無地不在憂君憂民。只是可惜啊,生在這麼個時代,攤上這麼個皇帝,你再憂又有何用?

第八百四十二章第829章 激烈交鋒第309章 結下深仇第309章 結下深仇第542章 一個時代的降臨第八百七十三章第546章 出奇制勝第603章 視察藏區第291章 大軍凱旋第八百一十九章第679章 劃分地盤第602章 父子大戰第七百五十一章第631章 扼西夏之喉第823章 別來惹我第261章 炮車互射第783章 折家攪屎棍第105章 內憂第117章 好險第778章 無限榮耀第303章 捲土重來第583章 同州投降第422章 漫天箭雨第368章 誰是大爺第641 兀朮的哀嘆第699章 鳥槍換炮第501章 新政第643章 將星隕落第八百四十一章第134章 徐家將第231章 中秋故人來第322章 進軍鄜州第380章 張浚追來第七百四十二章第646章 首倡分割第728章 將二代第七百四十九章第548章 局勢逆轉第239章 搶佔先機第164章 惺惺相惜第172章 岳飛再興第473章 大難不死你奸我不第203章 徐衛前途第34章 亂刀分屍第109章 威望第650章 北伐中原第777章 馬泰之子第251章 楊彥疑兵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八百八十章第314章 端午節吃包子第328章 動粗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八百四十九章第150章 入夥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495章 引蛇出洞第686章 望風而逃第475章 擔起責任第347章 承壇拜將第785章 徐州之戰第352章 徐衛的身價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73章 小種經略第6章 其實 我穿越了第295章 馬擴獻鄜延第167章 遣使議和第5章 有本事你咬我第533章 有錢有錢要糧有糧第440章 韓嶽出頭第八百七十五章第779章 意在兩河第11章 什麼叫畜生第794章 徐母去世第507章 曙光初現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277章 紫金虎來了和七百五十七章還鄉團第578章 將計就計第565章 鬥智鬥勇第121章 大捷第599章 金國政變第820章 邊境大逃亡第328章 動粗第492章 試炮第385章 真相大白第638章 宗弼求和第253章 約期會戰第33章 一刀三貫錢第809章 驚動川陝第287章 刻不容緩第467章 山窮水盡第211章 重大發現第311章 不聽徐九言第572章 旗開得勝第587章 徐處仁離任第七百四十七章第650章 北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