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落下,身穿便服的奚政,出現在了偏殿。
齊魯二使尋聲望去的同時,也連忙起身行禮。
奚政微微擺手,示意免禮。
二人這才仔細打量起面前這位傳聞年少,卻接連大破胡虜,又威懾兩郡國獻土納降的少年聖君來。
雖然只是一身便服,且堪堪年過十五。
但奚政身材頎長,足有七尺有餘。
除了因爲年紀尚小,身體還未完全長開,所以略微顯得有些瘦削外。
光從身材上來看,倒也不比那些成年男子差。
劍眉星目間,不怒自威。
渾身上下所透露出的自信,盡顯君王風範。
尤其是田滄,下意識地將眼前這位少年君王,與自家同樣剛剛繼位不久的王上相比。
最終他得到的結論,光這舉手投足間的氣質,自家大王便有所不如。
不愧是能以貧瘠的一郡之國,接連大破胡虜,又懾滅遼衛的少年聖君。
奚政的聖君之名,在破建奴後,便已不只侷限於鹹州,而是開始名傳天下。
“可惜鹹州苦寒,人口稀少,否則以這位漢王的能力,或許真能讓漢國崛起,從而有逐鹿中原的機會。”
震驚之餘,下邊的姜或心中暗自想到。
在他看來,鹹州的條件限制,註定只能讓漢國偏安一隅。
整個鹹州的人口,加起來堪堪只有魯國一郡之地。
人口便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正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縱然這漢王有聖君之姿,卻也受限於此。
數十年前,坐擁富饒渤州的魯國傲世天下諸侯,卻因爲齊國的割據,導致現在僅有四郡之地。
五百萬人口的四郡之國,看似比漢國燕國這樣的郡國強大許多。
但經過數十年的兼併戰爭,莫說是那佔據關隴中州等將近四州之地的大周。
便是與魯國接壤,坐擁近二州之地的商國,人口亦有三千萬,帶甲可達百萬。
齊魯如今,也不過是在這等大國邊緣夾縫地帶苟存的小國罷了。
周國紙面實力比商國強大,但兩國交戰,周國每次也僅僅只是佔據上風。
因爲商國所在,佔據着天下間最爲富饒的中州南部,以及整個楚州和渤州三郡之地。
而看似偏安一隅的蜀國,總會在關鍵時刻,對周國的關隴出兵,成爲掣肘。
這些大國之間的平衡博弈,也讓天下的小國得以左右逢源。
否則,便是那把持將近一州之地,同爲大國的蜀國和吳國。
若真要單獨面對商周的傾力討伐,恐怕也只有被滅亡的份。
同樣沒有蜀國幫助掣肘的商國,恐怕也早已被周國所滅。
不過不論商周,都自詡正統,妄稱天子。
魯國雖小,卻對此嗤之以鼻。
大漢雖衰弱至成爲一郡之國,也被迫失了天子之名和帝號,但依舊是天下最能代表正統的地方。
畢竟,就算是商周的帝號,也是在六十年前,通過漢天子加冕而來。
未得漢國加冕或禪讓,又有何德何能稱之爲正統?
姜家的祖先,可是制定漢禮最主要的成員之一。
千年來,姜家亦是少數堅持維護漢禮的世家。
ωwш•ttκan•¢ ○
當年神州崩壞,姜家之所以獨立成國,卻是因爲漢國被脅迫大封諸侯的產物。
正所謂順勢而爲,如那田邢被家將蟒袍加身,裂土封國一般,不也是如此嗎?
奚政坐於上位,目視兩國使者。
禮部尚書班超,侍郎寇準,戶部侍郎劉穆之皆立於身側。
而嚴甫,也連忙走到齊魯二使面前,將兩國的國書呈上。
在將國書遞給嚴甫後,田滄心裡有些沒底。
方纔漢王的話,無疑是站在了魯國那邊。
畢竟以姜家一直以來對大漢的態度,以及方纔姜或之言論,帶給奚政的第一印象甚佳。
奚政沒有在朝會上接見二人,也沒有選擇在千秋殿接待。
原因是齊魯兩國多年來第一次來使,從未與漢國正式結交,所以這才選擇在了這偏殿。
將兩份國書過目,上面的內容大體一致。
無非是見漢國崛起,都想爭取拉攏漢國。
當然這只是附帶的,畢竟他們都知曉漢國與燕國此時正交惡,不想節外生枝。
後面對我馬匹等戰略物資的商貿協定,纔是兩國派出使者的真正目的。
看了一眼國書,奚政淡淡地說道:“兩國都以百金價格購買戰馬,孤倒是不好抉擇了。”
這錢一定是要賺的,但既然掌握着如此重要的戰略資源,怎麼個賣法也有講究。
在能賣出更高價格的同時,還能獲取最大的政治資本,這纔是國家貿易中的利益最大化。
鹹州養馬地雖然每年出產不多,但對於這些中原國家來說,這裡已是戰馬數量最多的獲取渠道。
草原鮮卑、突厥尚在互相攻伐,自身對戰馬的消耗也很大。
而周國把控着關隴的養馬地,更壟斷了來自於西域和北方草原的戰馬進口。
所以儘管今年只有五千匹上下,莫說是對於齊魯,便是商國也十分眼紅。
區區百金一匹的市場價格便想拿下?
便是沒做過生意的奚政,也知道這是無稽之談。
兩國使者頓時明白漢國這是要坐地起價了。
姜或率先反應過來,連忙道:“聽聞鹹州剛發生了饑荒,正值缺糧,我王體恤漢國,願接濟糧食兩百萬擔。”
這姜或端得精明,沒有直接將戰馬的價格擡高,而是間接贈送糧食。
糧食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奚政覺得遠遠不夠。
寇準也明白奚政心中所想,微微笑道:“魯王深明大義,不過這場旱災來勢洶洶,想必魯使也聽說了,我王慈悲,要將賑濟糧一直髮到明年開春……”
一旁的劉穆之也是愁容滿面:“不錯,我大漢百姓雖少,但由於旱災,糧倉只出不進,便是再多的糧草,也難以填補這還剩半年的口子。”
這話並不假,儘管漢國想方設法、傾全國之力購進糧食,最終也難以將這無底洞給堵住。
一擔糧食看似很多,卻只夠人吃上兩月。
若換做正當年的青壯,一擔糧甚至只能吃上一個月出頭。
如此一來,整個漢國現在,每月光糧食的消耗,便有一百萬擔之巨。
雖然繳了衛遼國庫,奚政又想着法子搞來了不少銀兩。
但此刻休養生息,光是國內發展便花錢如流水,更何況每月還要大量購進糧食。
這貿易一事,自然是能擡高多少,便多賺一些。
姜或正欲說話,一旁的田滄突然沉聲道:“齊國沒有糧食,不過若漢國不滿意百金的價格,便是再添上三成,我王還是能承受得起的。”
魯國因爲離江州更近,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其糧倉要比齊國充實許多。
而齊國想要從江州購進糧食,便和鹹州一樣,只能走海路。
海路風險巨大,有時遇上風暴,十船能抵達一船都已是萬幸。
對於糧食,齊國亦是不捨。
但齊國臨海,且日曬充足。
作爲最大的海鹽出產國,齊國不缺銀兩。
漢國缺銀兩,但更缺糧食。
而糧食儲備,也是漢國未來的重中之重。
所以哪怕拼着國內白銀大量外流,奚政也要大量購進糧食,來多少買多少。
所以相比起全部賣成錢,漢國還是更傾向於魯國開出的價格。
但國家貿易,從來就不光是錢上面的事,還要考慮到箇中利益。
齊魯之爭,魯國近年來屢屢佔的上風。
渤州多爲丘陵,耕地同樣稀少,對糧食的需求同樣很大。
整個渤州最大的產糧區,便是在魯國。
魯國四郡,又正好掐斷了從江州來往齊國的商道。
若將戰馬都賣給魯國,顯然會將這天平打破,這不利於漢國對天下的攻略。
奚政想到此處,忽然開口道:“戰馬一事,可從長計議,孤的大漢,可不只有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