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

“殿下應了頡利的話了?”李恪剛出大帳,在帳外等候的王玄策便迎了上去,小聲地對李恪問道。

李恪道:“左右無礙大局,本王已經當場應下了。”

李恪雖身在大唐,但大唐的糧草卻握在李世民的手中,大唐想要要這些糧草到不了突厥,方法實在是太多了。

李恪頓了頓,突然想起了什麼,對王玄策道:“借糧之事倒是還好,不過方纔本王卻在汗帳中聽到了另外一件事情,着實怪異地很。”

“哦?不知是何事?”王玄策好奇地問道。

李恪回道:“趙德言竟向頡利進言,要頡利加重對草原各部的稅賦,以此緩解汗庭上下的短糧危機,本王覺得趙德言的這個建議着實是有趣地很。”

漠北突降大雪,受災的不止汗庭,突厥上下,甚至是整個草原,幾乎所有的部落都是如此,眼下突厥各部無一不是糧食短缺,都難撐過這個寒冬。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德言竟然爲了緩解汗庭的壓力,建議頡利向各部加賦,這豈不是要逼地各部首領跳腳嗎?

畢竟突厥與大唐不同,大唐君臣上下從屬嚴密,又幅員遼闊,就算關中受了災,也總有豐產的州郡,縱然臨時加徵糧稅下面的官員也不會怎樣,可突厥卻與大唐不同。

突厥各部只是臣服於可汗之下,各部的內務仍舊是各部首領自行統轄,頡利也沒有任免之權,他們在這種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又豈會把頡利的話放在心上。

他們總不會叫自己的部落子民餓着肚子,而將牛羊糧草送去汗庭吧。

天災當前,本該是同甘共苦的時候,頡利竟出此昏招,看來頡利在突厥的威信又要大打折扣了。

“趙德言的話倒是有趣地很,他這是要把頡利放在火上烤啊。”王玄策聞言,對李恪笑道。

李恪道:“本王與趙德言打過交道,此人機敏非常,不像是出此昏招的人。”

李恪雖與趙德言不熟,但因爲康蘇密之事,李恪同趙德言也打過交道,以李恪對趙德言的瞭解,他不像是如此昏聵之人。

頡利是突厥人,對大唐不熟,但趙德言卻是漢人,難道他還不知道突厥與大唐之間的區別嗎?

王玄策道:“殿下之言極是,趙德言此人不簡單,說不定他另有所謀也未可知。”

李恪點了點頭,嘆道:“此人背後藏着太多東西,着實叫人捉摸不透啊。”

就在這一刻,李恪心中突然生出了一種疑問:趙德言雖看似對頡利忠心耿耿,但他所做之事,一樁樁,一件件,當真是真的爲了頡利嗎?爲了突厥嗎?興許趙德言從頭到尾就不是頡利的人呢?

李恪心中出現這種想法,竟被自己驚住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突然冒出這種想法。

趙德言在突厥有宰相之實,一國宰相竟然不是可汗的人,這樣的結論該有多荒謬。

李恪自己也覺得這種想法實在是不可思議,於是便將這種想法按壓在了心中,連王玄策都沒有告知。

——————

與此同時,當漠北大雪飄飛的時候,整個關中正是秋高氣爽。

在長安城北的東宮宜秋殿內,李恪的生母楊妃正帶着次子李愔在園中散步。

時值入秋,此時宜秋殿的景色正是整個東宮爲最雅緻的所在,走在夕陽下的花園中,天色微黃,與滿園的秋色融爲一體,嗅着撲鼻而來的菊花香氣,再煩躁的心也能得到平靜

“阿孃,馬上便是秋夕了,今年阿兄還不能回來嗎?”小李愔拉着瓶兒的手,一起跟在楊妃的身後,看着滿園已經花開的秋菊,對楊妃問道。

李愔口中的秋夕便是中秋,李愔雖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差,在李愔的記憶中,李恪是去歲過完了秋夕不久便離去的,眼看着馬上秋夕將至,李愔思兄,於是問了出來。

楊妃被李愔這麼一問,先是微微一愣,眼中閃過一絲哀色,在心中思索了片刻,竟不知道該如何去回李愔的話。

楊妃頓了一會兒,才道:“今年的秋夕你阿兄怕是趕不及了。”

李愔不解地問道:“爲什麼趕不及,我聽先生說過,長安與突厥雖然相隔千里,但阿兄卻會騎馬,阿兄若是騎馬回來,怎麼會趕不及呢?”

李愔年幼,尚在讀寫識字開蒙的書籍,哪裡懂得什麼叫做質子,他只當李恪是被父皇派出去做官了,因爲公務繁忙,始終不得回京呢,他哪裡知道,現在的李恪根本身不由己,豈是他想走便能走的了的。

這下子,李愔的話問住了楊妃,愛子在外漂泊,她何嘗不想愛子早日還京,可這又哪裡是她能決定的。

就在楊妃不知該怎麼回答李愔的時候,一旁的瓶兒看着楊妃已經微微泛紅的眼眶,蹲了身子對李愔道:“現在北邊不安穩,那邊正離不開三皇子,今歲秋夕三皇子怕是趕不回來了。”

瓶兒生怕李愔難過,已經儘可能地將話往輕了說,可李愔聽了丹兒的解釋,稚嫩的臉蛋上依舊難免露出了失落的神色,叫人疼惜。

李愔低着頭,沉默了片刻,也不知在想些什麼,過了會兒竟又突然擡起了頭,問道:“那重陽呢?阿兄能回來過重陽嗎?”

瓶兒聽了李愔的話,無奈地搖了頭。

“那元日呢?阿兄總能回來過元日吧。”得到了否定回答的李愔並不氣餒,接着問道。

李愔年幼,記不全歷數,他算着日子靠的都是這些節日,所以他一直問着瓶兒這些,想以此數着日子,盼着阿兄回來的那一日。

可這些話,瓶兒又哪裡能回答了他,秋夕、重陽、元日,誰能知道李恪歸國的日子。

楊妃強忍着已經在眼眶中打轉的淚珠,俯下身子,摸着李愔的腦袋對李愔道:“你阿兄回來的日子娘也說不準,不如這樣可好,你以後好生跟着先生習字,待你能夠自己寫信了,你便自己去信到你阿兄那邊,問問他,要他告訴你回來的日子,可好?”

“好!”李愔哪能聽出楊妃話中的敷衍之意,只當楊妃說的是真的,只要他寫了信去,阿兄便會回給他歸來的日子,脆生生地應了下來。

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九章 鹽行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九章 拒親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